cookieOptions = {...}; ‧ 在日本創業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8年7月11日 星期三


George Takei: Tokyo's Startups — A New Era of Innovation| Takei's Take Japan

思達派 琥珀

在日本创业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最近關注日本創業的投資人和創業者越來越多,那麼,身處日本創業大潮裡的創業者是一個怎樣的體驗?本期思達派《創投圖譜研究院》邀請到在日本的創業者分享他們在日本的創業體驗,希望讓大家更接近日本創投現場。

本期嘉賓是赤岩宏信,在日創業近10年,目前在東京開了一家為華人服務的綜合性事務所,主要解決在日本華人公司的稅務以及簽證問題。以下是赤岩的口述,由思達派(Startup-Partner.com)整理:

1、日本創業的空間和瓶頸
我對日本的瞭解是從2007年開始的,那時候日本的經濟還沒有走向衰落,遍地都是工作。當時的創業公司都是以通訊業為主,但大部分核心技術還是臺灣企業和日本企業掌握,而華人企業只能掌握沒有技術含量的生產銷售端。


2008年起,經濟開始滑落。雖然日元的波動,使日本賴以生存的出口行業得到迅速發展,但日本整體的經濟是蕭條的,工作難找,國民購買力下降,創業環境是最不好的階段。




但從2012年開始,日本經濟開始復甦,一方面是政府很支持創業;另一方面則是日元的變動使出口行業迅速振興,帶動了生產行業,也引來了大量的投資。最後導致創業公司慢慢增多。到現在,一個日本人只要1日元就可以創業了,
而對目前在日本創業的華人來說,雖然他們脫離了本國環境,但只要有想法,還是有生存空間的。

只是由於日本人根深蒂固的排外民族特性,所以中國創客在客戶群體 的選擇上還是針對於中國消費者。這也是考慮到了成本問題的,想打入日本市場,就需要大量的日本本土人力,所以在人力成本上一般的小型公司就是不能接受的。

要知道,一家日本正經的互聯網公司應聘應屆生會開出500萬日元的年薪;其次,在日本創業的規矩很多,法律條文分文別類,都是各個部門 嚴格監管。

2、華人創業深受中國「互聯網+」影響
由於工作內容的原因,我接觸的華人創業公司很多,前幾天我做了一個統計:其中貿易公司佔華人創業總量的45%;建築行業10%;IT行業13%;醫療行業1% ;餐飲行業4%;互聯網行業10%;旅遊行業15%;其他行業2%。而這裡面最大的原因可能就是受中國的瞬間「互聯網+」的影響。

這在去年我在中國開會的時候感受最深:如果我在北京我朋友吃飯,出門前他就已經用軟體叫好了車,逛街,吃飯完全脫離現金。在賓館無聊要去看電影,服務員也可以幫我提前預約好票,而且票價比我直接去要便宜一半。O2O的服務更是遍地都是,如果我想懶死,給我一個手機一定可以實現。


回到日本的一剎那間有些不適應,要知道日本早在2008年3G網就已經普及,2010年4G網普及並且流量無限制使用,那麼好的環境,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普及打車軟體?很多人說主要問題是地域性和法律性,其實還有很核心的一點是「原始心態」 。


在中國雖然便利,但原始創業的利潤值在大家過渡追求的同時,慢慢的砍掉了很多環節。也是給各個企業帶來隱憂,很多大平臺直接跳過了很多中間必需行業,直接坐到了廠家面對消費者,把行業中的部分省略之後,大家就會有依賴性,價格也會逐漸的變的透明,每個人都會直接想盡辦法找到最終端,拿最低的價格,市場就會變的不穩定。

而且為了集客,業主不得不壓低利潤和管道尋求合作,管道為了拓展不得不再找管道,但其實大家都在燒錢。

日本和中國完全不一樣,日本的市場規範思維非常嚴格,幾十年的市場模式沒有變動過,很古板,很守舊,甚至很不方便,但很安心。這也是日本的大品牌能在世界立足的原因。

3、創業初始,要學會如何與日本環境融合

就像前幾天,有一位在中國創業幾十年的人來到日本投資,他是那種在中國隨隨便便一個月,就可以做到千萬的流水投項目的人,但在日本,他開一家小店都擔心沒有客人。

在日本创业究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让一个在日近10年的创业者告诉你|《创投图谱研究院》出品

他在私下裡跟我聊天說:「來到了日本1年,什麼都不敢做,什麼都不敢投,每一個行業都和中國不一樣。在日本投資比中國難多了。」但他不知道,實際上, 所有的所謂艱難,其實都是因為沒有融入環境而已。
  
畢竟在2015年時日本開始了一股投資熱,但在日本創業拼的是學習時間,所以大多數創業者還是以學習為主。學習日本的社交文化以及人脈擴張的管道,因為每個在日本的華人創業者心裡都明白,想要把公司做大,最後一定還是要靠本地日本人輔佐。392160311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