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科學家研發新型生物航空燃油原料:甘蔗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  cnBeta  ]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報導,研究人員近日開發出一種新的,通過甘蔗原料生產航空燃油的方式,有望大大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用作生產原料的甘蔗,可以被種植在一些無用的邊緣土地上,從而避免佔用生產糧食作物和其他作物的土地。
研究人員近日開發出一種新的,通過甘蔗原料生產航空燃油的方式,有望大大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
研究人員指出,開發可再生液體燃料,是一項非常關鍵的工作,它將幫助我們削減對汽油的依賴,並有效緩解全球面臨的氣候變化方面的壓力。而有關這項研究的詳細情況已經刊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生物燃料
這項研究的合著者,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阿列克斯·貝爾(Alexis Bell)表示:我們已經找到一條新的化學路徑,所需的原料是甘蔗裡面的糖分,外加一部分所謂的廢棄材料甘蔗渣。他說:我們在這篇論文中,論述了我們是如何能夠,將這些原料轉變為航空柴油和潤滑劑的。
不過,要想開發出可靠的生物燃料,並且其性能要達到航空燃油的標準,從而能夠被全球各地的商業航空公司使用,這種想法聽上去有些癡人說夢的感覺。
貝爾教授解釋稱,在航空燃油方面,的確有一些可以理解的嚴格限制。他對BBC新聞表示:首先一點是必須保證這種燃油中沒有氧氣成分,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要求,是因為氧氣的存在,會減低燃料的能量密度。
甘蔗
由於飛機上空間極其有限,因此航空燃料必須具有盡可能高的能量密度。其次,這種燃料的沸點分佈,也必須符合要求。另外,潤滑指標也是一項重要標準,它的使用必須不能對發動機零件造成額外磨損。
再次,這種燃料還有一項指標,即所謂的傾點必須非常低。非常低的傾點就意味著在非常低的溫度下,燃料仍然能夠保持流動的液態。當你在平流層高空飛行時,飛機周圍的空氣溫度一般在零下40~50度之間,這時你可不會希望飛機油箱裡的燃油凝結。他指出:我們此次研發的這種生物燃油,可以符合以上所列出的各項指標。
飛行產生的碳排放
全球大約有800萬人,每天都會乘坐飛機,並且這一數字還處於持續增長之中。在2012年,人類總碳排放量中的大約2%源自飛機廢氣排放。如果航空旅行規模持續按照目前的速度增長下去,那麼到2050年,這一部分貢獻的碳排放,將佔到非常大的比重。據此,是否可以認為乘坐飛機出行,已經成為這個星球上最骯髒的方式之一?
而在21世紀初,這種認識由於生物航空燃油的研發,而逐步發生改變,當時一些航空公司開始嘗試,使用傳統燃油和生物燃油混合配置的新型航空燃油。
2008年,全球首架部分使用生物燃油(使用巴西棕櫚果與椰子原料生產)的商業航班,從倫敦希斯羅國際機場起飛。在經過飛機生產商,發動機生產商,以及燃油生產商們漫長的審查之後,生物燃油終於在2011年得到批准進入商業應用領域。
貝爾教授表示,他的團隊認為此番他們研發的這項技術,最終將會被商業燃油生產商們所接納。
他說:我們的贊助商英國石油,鼓勵我們就這項技術申請專利,我們也已經這樣做了。他們,以及其他人從我們的這項技術中,看到的商業價值,首先是這種燃油將產生很高的利潤率,其次是,由於美國和歐洲相關部門,正越來越多的要求航空業使用綠色燃油,這種新型航空燃油的需求將會增加。

食物還是燃油?
在最近幾年,人們對於生物燃油研發的政治支持,正在開始減弱,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開始有人擔心,對於生物燃油的需求,是否可能會導致農業生產重心,從糧食生產逐漸轉向生物燃油原料的生產,從而加劇目前全球面臨的糧食短缺問題?
對於這種擔憂,貝爾教授承認,某些農作物可以被作為生物燃油生產的原料,這可能會成為一個問題。他說:比如說,如果我們使用甜菜,而不是甘蔗作為原料,那麼就有可能引發食物與燃油生產之間潛在的衝突。
但他也指出,通過使用甘蔗作為原料,尤其是在巴西這樣的國家,甘蔗幾乎可以被視為是毫無用處的東西,這樣就 避開了這種衝突。
不過他也指出:要知道我們談論的是亞馬遜平原,在那裡存在的一個問題便是:如果你清理掉那裡生長的各種植物,以便為用作生物燃油原料的糖料作物的種植清出土地,並且你使用放火燒荒的方式,進行這樣的清除工作,那麼實際上你已經向大氣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貝爾教授指出,他們在近日所發表的論文中,論述的生物燃油生產過程中,設想了一種方式,即使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渣作為原料來發電,並用這些電力來驅動生產燃油的精煉廠,另外還能有剩餘的電力,提供給巴西國家電網使用。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