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Options = {...}; ‧ 美國初創企業越來越少 成功率越來越低 - 3S Market「全球智慧科技應用」市場資訊網

3S MARKET

3S MARKET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騰訊科技 風帆

美國多位經濟學家稱,大公司扼殺小企業,導致美國創業環境堪憂。

美国初创企业越来越少 成功率越来越低

近年來,美國初創企業數量越來越少,而且成功率越來越低,美國多位經濟學家對此給出了兩種解釋。

初創企業數量20年減少7%
如果現在你能聽到矽谷中人的談話,不超過2分鐘,肯定能聽到“顛覆”(disruption)這個詞。Uber正顛覆計程車行業,Airbnb正顛覆酒店行業,蘋果iTunesSpotify正顛覆音樂行業。如果你傾聽的時間夠長,很難不得出這樣的結論:無論多麼強大,當前的公司最終都難逃失敗命運,不可避免地被身穿連帽衫的革新者所推翻。

但實際上,事實恰好相反。通過多種標準衡量,當前在美國企業中任職的優勢從未像現在這樣大。經濟學家伊恩·海瑟薇(Ian Hathaway)和羅伯特·利坦(Robert Litan)最近在布魯克林研究所發表論文稱:“美國的商業部門似乎正變得又老又胖。”

海瑟薇與利坦稱,這種趨勢令人擔憂,其他研究這個問題的經濟學家也同意這一觀點。在經濟活動中,企業是創造就業的重要源頭。更為重要的是,企業甚至是推動生產力提高的主要驅動力。畢竟,新的公司總是在“如何做得更好”的概念中誕生,無論是製造汽車還是釀造咖啡。即使這些想法不成功,但其依然能對整個行業的改變提供動力。換句話說,對當前行業造成顛覆性影響。

但是近來的研究顯示,已經建立的公司對“准顛覆者”的擔憂越來越少。部分原因正如我今年春天發現的那樣,越來越少美國人自主創業。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公佈資料顯示,20世紀70年代末時,全美15%的企業都是初創公司,意味著它們多數都是在上一年建立的。而2011年最新資料顯示,所謂的初創公司所占比重已經下降至8%。如果從就業方面衡量,這種下滑程度更大。

但問題不只是初創公司越來越少,初創公司成功的幾率也越來越低。2011年,27%的新公司在成立第一年內即倒閉,而20年前這一數字僅為20%。即使那些能撐過第一年的公司,倒閉率也比過去高不少。海瑟薇與利坦指出,倒閉率唯一沒有大幅上升的企業,就是那些運營時間超過15年的公司。

換句話說,當前在公司任職的人佔據的優勢依然很穩定,且在近年來不斷增大。2008年,美國史上第一次,為500人以上大公司工作的人的數量首次超過小公司員工人數。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公司中2/3運營都不超過10年。2011年,運營超過10年的公司只剩不到一半。

大公司扼殺是部分原因
海瑟薇與利坦發現,與對手相比,隨著時間流逝,大公司所占的主導地位越來越明顯。比如沃爾瑪與星巴克已經取代了街角商店和咖啡店,獨立經營的商家與價值數千億美元的跨國公司競爭變得日益艱難。

大公司這種主導地位是初創公司倒閉率增加的部分原因。至少有證據表明,大企業紛紛在他們的潛在競爭對手成為真正威脅之前將其扼殺。以Facebook為例,該公司曾於今年年初斥資190億美元並購初創公司WhatsApp,此舉被廣泛視為“將對手扼殺于搖籃”的典範。此外,大公司在金融部門佔據的主導地位最強勢,還可以通過其他行業發送“漣漪效應”。社區銀行通常是許多初創公司重要的資金來源,現在卻被美國銀行和富國銀行等大銀行穩穩把持。

在某種程度上說,大公司佔據主導地位也可被視為初創企業減少的安慰性解釋,因為多數倒閉的都是小型、效率低下的企業。儘管街角商店和其他小型家族式企業消失可能產生令人擔憂的社會後果,但純粹從經濟角度考慮,這卻是個天大好消息。大公司的運營不僅效率更高,而且可為員工提供更高薪資、更大進步空間等。

樂觀VS悲觀兩種解釋
經濟學家們似乎對某些特別的企業感興趣,即增長快速的小公司、驅使生產力和就業增長的創新式初創企業等。但事實證明,這類企業也在減少。

在最近的工作報告中,經濟學家賴安·德克爾(Ryan Decker)、約翰·霍爾萬蒂格(John Haltiwanger)以及他們的2名同事發現,自從2000年以來,家族式企業的倒閉占了企業初創階段倒閉數量很大比重。近年來,企業倒閉的範圍更廣,甚至重創了高科技部門。

實際上,有關流行趨勢的最驚人的事實是其具備通用性。美國每個州、每座城市、每個領域的初創公司數量都在下降,倒閉率普遍上升。以三藩市市區為例,所謂的初創經濟幾乎為零。

任何解釋的範圍都必須足夠廣泛,以便能夠解釋為何出現眾多企業這種跨越行業界限和地理限制、持續達數十年的減速。研究人員已經可以排除某些最顯眼的潛在答案。正如我不久前所說的那樣,美國人口老齡化只是部分原因,因為初創公司減少是在嬰兒潮一代剛開始邁入創業年齡的時候。這種方式也不能反映出美國經濟產業構成發生的變化,比如製造業長期衰落,服務業崛起等。實際上,這種轉變還產生了相反效應:服務領域的初創公司比製造業等資本密集型行業都多。而即使這種向服務經濟的轉變,也會增加整體經濟中初創企業的數量。

德克爾與霍爾萬蒂格不久前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提出兩種解釋:一種比較令人擔憂,另一種則讓人感到樂觀。樂觀解釋是:或許某種改善的技術更容易讓公司自己變得高效。想像一下,位於達拉斯的家得寶連鎖店經理提出一種管理庫存的更好方式。因為有了更好的分析軟體,公司總部的人更有可能注意到這家連鎖店的改善情況,進而促使連鎖店其他環節創新。在這種假設中,涉及到硬體行業和更廣泛的經濟問題,而新的想法可以讓家得寶無需冒著被對手甩下的風險而受益。

悲觀解釋是,對於初創公司來說,政府調節或其他行業結構改變將令其建立更難。或許達拉斯的家得寶連鎖店的經理曾想自己創業,但沒有獲得建築許可,沒有籌集到初創資本,或不符合聯邦環境法案規定等。因此或許是他曾嘗試過,但以失敗告終。也有可能他根本未曾嘗試過。

霍爾萬蒂格曾是首批注意到美國初創公司數量下降的經濟學家之一,但他表示現在也不清楚哪種解釋更可信,或哪種解釋發揮了作用,就像很難量化技術在許多行業中發揮的影響一樣。儘管有許多證據顯示,執照要求已經成為初創公司建立的主要障礙之一。但目前依然沒有地方、州以及聯邦政府相關法規的全面清單。

可是,霍爾萬蒂格補充說,證據表明,悲觀解釋至少有部分看來是對的。2000年之後,高速增長企業的數量下降與當時就業率和生產率增長疲軟的情況相符。正如我們可以看到的,企業數量減少可能預示著經濟大範圍減緩。衡量經濟動態的其他措施,比如就業轉換和地理流動性,都在同期有所下降。


德克爾與霍爾萬蒂格在最近論文中指出:“這些因素結合起來,似乎不足以解釋美國經濟在大範圍調整以適應新的經濟環境。”換句話說,美國經濟正變得缺少活力,承擔的風險更多,對環境變化做出的反應更慢。或許,它可能需要小小的顛覆。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