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5日 星期一

★ 門禁控制的未來:2024 年 8 大門禁控制技術趨勢

手機和卡片門禁控制 

 Klacci 凱樂奇 Kii Assistant 智慧酒店服務系統

AVIGILON



近年來,我們的營運和工作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技術和靈活性成為預測成功的關鍵因素。更敏捷的競爭對,手經常超過需要更快適應的公司。安全行業也是如此。在雲端技術的日益採用、混合工作模式的興起,以及工作場所對可互操作技術的高需求之間,門禁控制技術趨勢已經轉變,以反映企業保持競爭力和安全所需的內容。


門禁控制趨勢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公司在空間中創新,提供了更複雜的技術。智慧手機應用 app,和感測器技術升級了非接觸式門禁體驗,在過去幾年中,將曾經「最好擁有」的東西變成了必需品。


隨著技術和物聯網(IoT)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幾乎每個方面,從智慧家居裝置到無鑰匙車輛,智慧技術成為工作場所的實體安全趨勢,也就不足為奇了。這種轉變也使公眾,能夠快速適應門禁控制的新技術和方法。


為了使你的建築和組織具有未來性,並利用將繼續主宰實體安全和門禁控制行業未來的技術,瞭解 2024 年的最新技術和門禁控制趨勢非常重要。


2024 年的關鍵門禁控制趨勢

隨著門禁控制技術繼續以驚人的速度發展,2024 年的趨勢將對塑造實體安全的未來產生重大影響。繼續閱讀,看看哪些技術、特性和功能,預計將在 2024 年的實體安全和門禁控制趨勢列表中名列前茅。


自動門禁控制有助於消除罪犯和駭客的威脅,並提供更高等級的安全性。這意味著安全專業人員,不再需要手動監控數小時的錄影,或確定趨勢和關注領域。透過將更多創新技術與安全監控系統相結合,並使用人工智慧分析,在安全區域監控和門禁管理,追蹤和分析模式和趨勢變得更加容易。


1. 網路和實體安全融合

雖然安全融合不一定是 2024 年新的網路或實體安全趨勢之一,但物聯網裝置的大規模湧入,正在推動更多公司更全面地處理其安全性。在實體安全的現在和未來,我們期望看到更多企業,合併其 IT 和實體安全基礎設施,以推動更高效的營運。


透過將網路和實體安全團隊和流程結合起來,公司可以消除備援,縮短反應時間並增加協作。這反過來又為跨平台的更大自動化騰出了空間,並有助於加強整個組織的安全姿態。


2. 非接觸式進入和門禁技術

非接觸式門禁是 2024 年關鍵的門禁控制技術趨勢之一。為了安全和方便起見,它在交通擁擠的公共和商業空間越來越受歡迎。我們看到許多非接觸式門禁控制解決方案引領潮流,將遺留系統的現有安全性與非接觸式進入相結合,以消除門口對實體接觸或憑證的需求。


在研究非接觸式門禁控制技術趨勢時,2024 年將繼續在以下領域獲得更多採用:


  • 改進的物理訊號配置和運動感應技術 —— 透過要求使用者在一定距離上完成特定操作,例如在 Reader 面前揮手,門禁控制不太容易意外解鎖。
  • 增強的行動體驗 —— 公司越來越多地轉向提供行動憑證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向每個使用者分發鑰匙卡和 fobs。這些利用智慧手機應用 app 和接近技術,允許使用者用手機解鎖附近的門。作為 2024 年的門禁控制趨勢和門禁控制行業未來的關鍵要素,行動技術將繼續變得更加可靠,並為終端使用者和營運業者提供更多功能。
  • 用於門禁控制的生物辨識技術 —— 生物辨識門禁定義了門禁控制的未來。生物辨識技術依靠個人的獨特身份,包括他們的臉部特徵、指紋或其他實體辨識因素來確認他們的身份。行動系統還可以利用我們用來解鎖智慧手機(FaceID、指紋等)的形態生物辨識技術作為額外的安全層。


升級到非接觸式系統,可能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資,來實施對遺留控制系統的初步更改,但它可以在面向未來的建築安全方面提供驚人的好處。一旦這項投資完成,它就是一種具有高度成本效益、使用者友好和安全的方式來支援最新的門禁控制趨勢。


3. 遠端管理和安全



遠端安全和遠端門禁管理改變了我們的安全能力,特別是近年來。預計它將成為 2024 年最突出的實體安全和門禁控制技術趨勢之一。


這種門禁控制趨勢,首先在幫助建築業主和保護其建築安全方面,獲得了牽引力,即使無人居住,也為許多企業在支援混合工作環境的同時,保持商業建築開放奠定了基礎。


遠端安全在未來門禁控制中的主要好處是,無論其團隊位於何處,它都允許組織保持靈活性。有了任何地方的訪問許可權,團隊不再需要擔心在關鍵安全事件中浪費時間。他們可以隨時調整使用者許可權和門表,這些變化會立即反映。


遠端門禁控制對於允許供應商和員工進入大樓特別有用,而無需實際出現在現場。這裡唯一的挑戰,是確保遠端解鎖僅對經過驗證的個人執行 —— 統一影像和門禁(2024 年的另一個門禁控制趨勢)可以幫助解決這一漏洞。


4. 安全系統統一

門禁控制系統傳統上是孤立地工作的。儘管如此,最近 2024 年的門禁控制趨勢清楚地顯示,實體安全的未來在於可以無縫協作的系統。選擇具有開放、可互操作平台的系統,正在成為門禁控制和影像安全的新標準,並開始擴充到包括訪客管理、建築管理和分析工具。


透過合併系統的功能,可以最佳化兩者的技術,以增強整體使用者體驗,同時幫助建築經理和業主,提高建築的效率、生產力和永續性。


統一影像和門禁控制技術,可以提高可見性和態勢感知。 然而,成功採用這一 2024 門禁控制趨勢涉及與供應商合作,提供無縫融合兩種功能的直觀軟體。


此外,根據開放標準建構的採購技術,將更容易地與你現在使用的工具,和稍後新增的工具進行整合,以實現面向未來的系統可擴充性。透過全面建築整合收集的資料,在面向未來的營運中也非常重要:根據佔用率管理建築物的能源消耗,透過檢測異常運動或系統行為來提高安全性,並辨識為未來決策提供資訊的趨勢。


5. 透過人工智慧實現建築自動化

隨著實體安全和門禁控制技術的提高,公司簡化營運的機會越來越大。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預測,自動化將成為 2024 年領先的門禁控制趨勢之一。


門禁控制行業的未來更依賴人工智慧(AI),而不是讓個人全天候監控每個影像提要和門禁嘗試。雖然人工智慧不能取代人工驗證,但它對於幫助安全團隊知道在何時集中精力方面是非常寶貴的。


從統一系統攝入的分析資料,提供了對操作的關鍵見解,幫助團隊更快地辨識異常,還可以幫助觸發特定的工作流程或程序,以加強安全性。


這種門禁控制技術趨勢的一個例子,是在指定的門禁控制事件後使用規則觸發鎖定、警報或警報。這種類型的自動化,對於在緊急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害非常重要。儘管如此,它仍然有效地幫助團隊更有效地,對日常事件進行分類,例如停工或門被開啟。


6. 多因素認證



多因素身份驗證(MFA,Multi-factor authentication)因其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提高,而越來越受歡迎。隨著網路犯罪和駭客攻擊越來越先進,保護資料和實物資產的傳統方法已經不夠了。MFA 在允許訪問之前,需要多個等級的身份驗證,這使得未經授權的使用者更難進入建築物或網路。


作為門禁控制技術的趨勢,MFA 要求使用者在條目中出示多個憑證。在行動應用中,使用者可能需要使用 FaceID 或密碼來解鎖手機,並使用應用 app 來請求解鎖。


許多公司還以多層方式,將 PIN 碼或鑰匙卡新增到行動身份驗證中,以保護高風險區域。但是,如果你的門禁控制 Reader 不能支援這兩種憑證類型,你必須在門口安裝多個裝置。如果你希望將此 2024 年門禁控制技術趨勢應用到你的業務中,請選擇具有多技術 Reader 的供應商,因此你只需安裝一個單刃裝置。


7. 擁抱混合雲

根據 Flexera 的資料,92% 的公司擁有在雲端中執行的系統。從文件儲存和管理到安全性,雲為希望使營運更加靈活的公司提供了許多好處。這是 2024 年更重要的實體安全趨勢之一。


雲端安全和門禁控制解決方案,是可擴充的,因為它們允許組織從中心位置控制多個場景,使他們能夠更快、更準確地響應任何漏洞。雲端應用還使安全團隊能夠在一個地方,監控和處理來自其所有場景和位置的資料,從而提高多場景門禁管理的效率。


然而,實施雲原生解決方案並不總是合適的。一些行業需要內部伺服器進行更嚴格的安全監督,而另一些行業則無法撕毀和更換現有的基礎設施。在這些情況下,混合雲系統正變得越來越普遍。企業可以透過將現有裝置,連線到雲連線軟體,來使用雲資料儲存、即時活動警報和遠端監控。


8. 一體式門禁控制裝置

隨著住宅市場影像門鈴裝置的爆發成長,商業房產想要進入這一趨勢只是時間問題。這就是為什麼一體機也出現在我們 2024 年的門禁控制趨勢列表中。業主正在尋找方法,以獲得更多優勢裝置的收益,而不是安裝四台不同的裝置,來保護入口安全。


今天的門禁解決方案,現在包括內建高畫質攝影機、雙向音訊、影像對講技術和門鈴功能的 Reader,立即減少安裝在門上的裝置數量。節省空間、具有成本效益和面向未來的能力,其中許多裝置還具有強大的人工智慧功能,增加了其複雜性和易用性。


如前所述,遠端管理是一種門禁控制趨勢,只會受到關注,這種類型的技術,可以提供更好的可見性,和對商業空間和辦公室的更快的控制,並為日常使用者和訪客提供更大的便利。


門禁控制趨勢的未來:預測和挑戰



因此,隨著世界因對特定趨勢和安全問題的反應,而不斷適應和變化,2024 年未來的門禁控制技術和實體安全趨勢是什麼,行業專家認為未來實體安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關於門禁控制趨勢,2024 年可以用「少即是多」的格言來概括。從開發更強大的多技術裝置,到投資於統一系統,未來的門禁控制技術將目的在同時支援幾種不同的功能和能力。然而,企業仍然希望利用深度學習,和人工智慧技術的功能豐富的系統,以幫助他們簡化操作、自動化流程,和加強安全性 —— 所有這些都同時進行。


越來越多的供應商也很可能會採用開放技術,將產品輕鬆與其他系統整合。由於統一是 2024 年安全趨勢,專家預計將看到更多以前不同的系統結合起來,以提供整體安全解決方案。


門禁控制未來面臨的挑戰,與我們日益數位化的業務方式直接相關。當資料在傳輸時,它很容易受到網路攻擊或盜竊。端到端加密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方法,建立網路和實體安全融合,將幫助公司更快地辨識潛在的漏洞。


隨著混合工作性質的發展,安全系統也必須易於適應新趨勢和要求。對於在門禁控制和實體安全平台上營運緩慢的公司來說,每次軟體更新都會增加漏洞的風險。投資於具有成熟正常執行時間、自動軟體推出,和無線故障排除的技術,可以幫助解決已知的漏洞,並使系統在未來任何門禁控制技術趨勢中保持未來。



★ 台灣 B2B 展覽如何再創爆潮的商機?

CES 2024…一睹人工智慧驅動的未來 


 Klacci 凱樂奇 逃生門鎖系列

3S Market 施正偉



在 B2B 展覽的角度上,展覽的效果是使用端、供應鏈端、參觀買主、參展商、展覽舉辦單位,這五類角色的共業,時代已經改變,B2B 的展覽也應該從市場端的需求去定義,而不是單純從展覽舉辦單位的角度去詮釋 ……

誰會來看?參展商、展覽舉辦單位希望誰來看?

誰會來看,有些你無法預期。但是你希望誰來看,就要從主題的設計;主題館或專區的規劃、相關的論壇、座談、研討會的議題企劃;現場舉辦什麼樣的活動 ……,不論是展覽舉辦單位或是參展商,如果沒有經過這些完整的前置籌劃,要求展覽會有效果,只能說像是在買樂透碰運氣!

從展覽上可以獲得什麼樣的商機?如果你是參展商,又如何去呈現你的內容,才能夠爭取到這一些商機?如果你是展覽的主辦單位,你又如何幫參展商去規劃他們所需要的商機?如果你是使用單位,又會希望能夠在展覽場上,看到什麼樣的應用?

如果你是廠商,你為什麼想要去國外參展?你又為什麼會在國內參展?在國內的參展和到國外的參展,兩者之間有什麼樣的差異?展覽是一個動態的 Bridge platform,理論上這個 Bridge platform 應該要與參展廠商、參觀買主、SI 和工程商、保全公司、特定代表性的使用端,緊密的連結在一起。不過台灣至今,似乎還未出現這樣的產業生態大結合。

提到誰會來看展,在這裡提供一些我過去的經驗:三十幾年前,我曾兩次在秋季電子展上,碰到現在為聯電的榮譽董事長曹興誠。一次是我在攤位上執勤的時候,另外一次是我看到他一個人在逛攤位。兩次看到他,他都同樣是穿著他的招牌皮夾克。那一次我發現他在逛攤位的時候,我就刻意尾隨著他,然後聽他在與他所逛的攤位,到底在聊些什麼?顯然,當時很多攤位執勤的人,並不認識這位曾經是全球知名的半導體霸主。

另外還有一個難得的經驗,我曾在台北的 secutech、巴西的 Exposec,兩度碰到了 Ericsson 的國際市場行銷副總裁。特別是西元兩千年在巴西展覽的那一次,我問他為什麼一直會來看 security 相關的展覽?Security 和手機有關係嗎?我並沒有得到他具體的答案,不過我清楚的記得,他微笑地對我說:「是很有關係的!」幾年後,我才體會到手機確實和安全監控,確實有很大的關聯發展性存在。

其實在兩 2000 年到 2005 年間,我也曾在歐洲、美國的安全監控展覽上,碰到來自台灣的一些在 IT 領域,或者是在工業用電腦領域,這一些公司的大老闆穿梭在其中。當時正是恐怖威脅危機的高峰,不難理解這些 IT 的大老闆為何出現在其中。而如今西方民主陣營不少國家的公共建設,提出了「去中化」的規範,猜測應該這幾年的展覽,應該會有一群歐美日的業者高階主管,都會穿梭在展覽場上。

問題來了,辦展的單位和參展的廠商,如何規劃出相關的議題內容;或者是展出的設備、甚或相關的解決方案,是符合類似美國 NDAA 的要求?坦白說,在這兩年多來個展覽場上,並沒有看到台灣相關的展覽,主辦單位有規劃這樣的訴求內容,而這樣「去中化」的規範,台灣也有高度的需求,不知道今年的展覽場上,是否會有相關的議題?


像 Klacci 這樣是 MIT 又是國際高級品質的智慧鎖廠商,為何不多見在台煨的展覽之上


台灣以前的 B2B 展

台灣展覽業的發展,在早期以外銷導向為主,加上當時台灣電子產業的物廉價美,所以再配合貿協的推廣,以及在全球大量的宣傳,創造了包括秋季電子展、台北國際電腦展,成為在 2010 年以前,台灣主要電腦電子科技資訊產品的國際外銷平台,但是這個空間在 2010 年之後,就像斷崖般的急轉直下,能不能這樣說,台灣很多的 B2B 展覽產業仍然停留在 1.0 的階段?

特別在中國的開放政策之後,廉價美這個頭銜早已經被中國廠商所取代,但是有多少辦展的組織單位,會針對這些產業變化、供應鏈轉移、市場趨勢轉變,確確實實地去做探討。不能說台灣的展覽一點都沒有進步,但是這些展覽的背後,缺乏了這一些重要的變化探討,一些創新的做法,很少真正能帶來符合廠商的需求,帶來開發國際市場的實際效益。

未來的 B2B 展

你可以試著問辦展的單位,展覽如何符合廠商的參展需求,比如他們如何塑造出,廠商想要爭取 OEM\ODM 的商機;問他們有什麼做法,可以幫廠商找到國內或國外的經銷代理;如何幫通路階層帶來更多元的銷售商機;產業的技術走向為何?AI 和 IoT 的業者,如何融入到各個產業的供應鏈中?ESG 的生態鏈和商機之間如何形成?具體的商機又在哪裡?

廠商參展就是為了獲取商機,不知道有多少的辦展廠商,能夠很清楚、很有邏輯性的規劃,然後能夠向想參展的廠商訴說:因為他們有這一整套的規劃,所以能夠幫參展廠商獲得他們想要的商機;然後他們可以找到對應的參觀者、買主會來參加或參觀這樣的展覽!


 為什麼有些展覽攤位,吸引不到參觀者?


為什麼有些展覽曾經風光?為什麼有些展覽不再風光?

舉例來說,在 1998 年以前,台灣並沒有所謂專業的安全設備相關的展覽。當時,台灣的安全監控產業主要是倚賴秋季電子展。據了解,當時為什麼會有安全監控,這樣的展覽產生?這源自於曾經當時一些製造商聯合到國外去看展,那時候一些廠商就發起,鼓勵當時台灣唯一專業,雜誌安全自動化的出版公司紐奧良的老闆,來舉辦這樣的產業展覽,這些公司的負責人大多都表示,願意來支持和參展。

那時候第一、二屆,就在台北市信義路五段,世貿展覽一館旁邊的台北國際會議中心所舉辦。第一屆和第二屆就結集了大約 100 家左右的廠商參展。隨著這個產業因為監視設備的快速成長,同時數位科技的引進,這個展覽和這個產業,就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一路成長。

時序進入到 2001 年,美國 911 恐怖事件發生,歐美各地很多地方,都陸續陸續發生或遭受恐怖攻擊事件的威脅,因而安全監控這個市場,開始走向成長的爆發期。當時國內的一些安全監控的廠商,特別是做影像監視的廠商,也開始因此而走向公開市場。這些林林種種的原因,讓台灣變成全球主要的供應地。連帶也讓台灣這個安全監控的展覽,在規模上更是年年成長。

當然,這個安全監控展覽之所以在當時能夠年年成長,除了產業本身進到了發展的成長期外,也要歸功於當時的團隊以及領導者,投入了很多的創新行銷規劃。這些規劃包括了在展覽中,從第一屆開始就舉辦了結合東南亞國家的保全協會,舉辦了論壇發表;另外關注台灣社會包括婦女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安全等「三安」議題的座談研討,以及邀請國際知名大廠來台發表他們的最新技術,以及在各領域的應用案例。(三安議題,事實上是當時時任台北市長的陳水扁,所提出的社會安全政策。)

甚至當時在考量到參展商的展覽效益,不斷積極思考如何透過展覽展出的規劃,以及相關研討議題的論壇舉辦,積極吸引全球各地的買主,來到台灣參與這個展覽。而這些展覽的效益,當時的規劃就從參展廠商本身的業務需求,包括承接 OEM、ODM 的商機;尋求國內外代理經銷的訴求;和吸引系統整合商合作等面向,規劃了包括技術面、產品面、跨產業領域面、垂直應用面的商機發展論壇,來促進以上所提到,去謀合參展商所需商機的需求。

同時透過平面媒體、網路宣傳,和全球各地的知名安全監控展覽的參展,讓台灣這個安全器材設備展,一路從國際會議中心,世貿二館、世貿一館的 A、D 區、世貿一館ABCD 全區、南港展覽館一館 1 樓及 4 樓整館的展出,這樣盛大的規模。

當時在這個展覽的一些規劃,包括 First Asia 的論壇活動舉辦,當時是和亞洲保全協會的一些國家的保全公司,邀請他們來台參觀,包括當時亞洲保全協會的主席是印度保全協會的理事長,以及馬來西亞、印尼、泰國等會員國的保全公司來台參觀這個展覽。

為了讓這個展覽能夠更國際化,在第三屆起更邀請到韓國、日本等國家的安全設備廠商來台參展,並且規劃了這一些國際展示專區。也鑒於當時的中國市場,也是台灣安全監控廠商一個重要的出口市場,所以在這第三屆起,也邀請了中國相關的廠商、中國安防行業協會的代表,來到台灣參觀。大約在第六屆起,也規劃了所謂的中國安控專區。

由於新技術的不斷引進,也帶動了安全科技產品的不斷多元發展,於是在產品應用的專區規劃上,也曾規劃出數位監控產品專區;門禁專區;保全服務主題館;消防防災專區;智慧家庭應用 …… 等主題館或產品展示專區。

因應數位化和 IP 化的發展趨勢,在 2001 年起更開始規劃出「全球數位監控論壇」,邀請了包括歐洲、美國、日本的國際大廠,到台灣發表他們在數位化、網路化、系統整合化的相關技術與產品。

台灣的 B2B 展覽在 2014 年之後,幾乎一次排開都走向了衰退現象。無可厚非,這與中國世界工廠的崛起,以及背後的紅色供應鏈橫掃全球,有著直接的關係。但是,這一些辦展的組織單位以及公司,長期以來不具產業營運專業的背景,而且忽略了市場的變化,於是讓展覽效益衰退這種局面,更是雪上加霜。

某家辦展公司的負責人曾經很不屑的嘲笑過,TAITRONICS 秋季電子展,已經窮途末路。可笑的是這家公司所辦的展覽,這些年來也正在走向同樣是秋季電子展的窘況。有一些辦展組織單位,至今仍保持者「戲棚下站久,市場就是你的」,這種自我安慰的想法。

對比像西班牙巴塞隆納的 MWC 世界行動通信大展,以及向美國 CES 消費性大展,他們之所以能夠一炮而紅,或者是歷經 30 年能歷久彌新,這背後都是有很多對於市場的研判,建立明確的定位,以及透過這一些定位的延伸規劃,提供給當地、區域,或者是全球參觀者,在技術面、產品面、產業發展面,以及市場應用面等不同面向的需求。

台灣很多辦展的組織單位,是否真正有掌握到產業和市場變動與發展的脈絡,或者是是經常到到國際相關的展覽去觀摩與參與?對於產業的變動、市場的脈動,以及技術所帶來的衝擊,如果沒有辦法具體的了解與掌握,或許就會一再曲解誤判。這是在中國崛起的因素以外,可能讓台灣的展覽,無法再吸引到國際的參觀者的背後因素。


 去年國防科技展爆潮,但是否帶來具體的 B2B 商機 ⋯⋯


如何讓廠商願意參展?

台灣很多展覽陷入了泥淖,也將近有 10 年的時間。雖然這幾年包括自動化展、醫療科技展、能源展,也都有相當大的成長,但是,只繼續看來自國際參觀者的數量規模,仍然相當的有限。

這 10 年來,這些展覽的參展廠商都會的說,展覽參觀人潮一年不如一年,不然就是都沒有看到「阿逗啊」,通通都是老面孔,還戲謔調侃的說好像在參加產業同樂會。這就是一些廠商不願意在國內繼續參展的原因之一。

可是從展覽單位的展後報告,卻經常呈現的是展覽規模再擴大,參觀人潮總數再成長,再用人潮熱絡的相片或影片,來支撐這種成長的佐證,但是真正能夠解決展覽效益不明顯的事實嗎?

不過很些廠商,在問他們為什麼要參展也經常言不由衷。在以前我在銷售展覽的時候,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廠商的回答是:「我出來展,只是讓大家知道我還在啦……」。但是,在展後又毫不留情的說,怎麼展覽沒有什麼人來參觀?

參展就是為了創造商機與獲取效果,參展廠商和展覽主辦單位應該是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所以應該是緊密地互相合作 ……

期待 2024 年的 B2B 產業展覽能夠開創新局面 

春節過後,將會有一連串的展覽開始登場。今年的展覽,辦展單位的規劃會不會有突破性的創新;廠商展覽的呈現,是否會讓國內外買主參觀者,有著空前突破的印象;相信這是大家的期待,也必須仰賴共同的努力合作。

在此祝大家春節假期愉快,龍年行大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