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 SUMMIT TAIWAN Day 2:
台灣亞馬遜總經理王定愷開場發表,及主題物聯網發表
不只是縮時,還有粉塵、噪音、位移偵測 |
3S MARKET 施正偉
21 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開啟之初,原本很多人都充滿期待,因為物聯網、人工智慧、5G 通信等新技術,都進階到一定的成熟度,將可應用到很多的場域,帶來新的應用與商機。
無奈突然間 COVID-19 疫情,一燒就燒了兩年。這場浩劫不僅帶走了全球 640 萬人的寶貴生命,連帶的骨牌效應,也浮現出全球經濟的各種反思。未來,全球在後疫情時代的經濟會如何發展?商機會在哪裡?誰能掌握?未來不可期,但從一些疫情延燒出來的效應,我們或只能摸著這時間的流過河……
全球供應鏈重新被檢視與定義
中國世界工廠的崛起,在 21 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讓全球市場享受到平價高規產品的福利;甚至很多產業都把 OEM\ODM 重心都移到中國,但是疫情引發中國的大封城,很多經濟活動與作業幾乎停擺,歐洲的汽車業所需的零組件高成程度倚賴中國;美國民生用品泰半倚靠江浙的供應;全球電子業、醫療保健業很多的生產都在中國。(據說美國人喜歡吃的各種保健食藥品,主要生產供應都在中國)再加上全球封城效應,物流運輸業也全出亂,骨牌推倒效應,波及食、衣、住、行、育樂,以及士農工商各個產業與各個層面。
於是不是只有台灣,全世界各國都興起「重塑供應鏈」的探討。但是供應鏈的重整,並不是如想像的那麼容易。原物料的掌握、製造所需的設備、作業工人的經驗成熟度、物流運輸,樣樣都在考驗一個國家、一個產業的運作與競爭能力。
像不斷被媒體所探討,台積電在美國設廠一事。至今,連美國人都認為,不是擁有台積電就保證解決了晶片供應的問題。因為從設廠條件,美國的成本都比在台灣設廠的成本要高,甚至,以人員薪資方面,台灣相對要比美國工程師便宜,雖然這些工程師在台灣的薪資水準已是其他行業所稱羨,但相比美國還是有一點差距,但這個差距卻是這些國際科技巨頭,在全球佈局的不可承受之輕。
再則,要讓供應鏈落地化,假設一切順利,至少也要 3-5 年的時間,各國相關的經濟投資政策、環境評估、土地取得、人力資源、交通運輸,這些相對的主客觀條件,都不是一句「重塑供應鏈」,今天做明天就有的事。
台灣如何突破產業升級的坎?
重塑供應鏈,台灣是要重塑什麼樣的供應鏈?是二、三十年前,因為中國、東南亞的便宜人工,所以遷廠過去再遷回來嗎?其實,早期遷廠自中國的一些產業,早已不再是中國的對手(當然這裡所指的不是全都是這樣子)。
以安全監控產業來說,感謝兩年前美國前總統川普祭出「國防授權法」與貿易制裁,一舉消滅海思半導體壟斷宰制全球,在數位錄影與網路監控攝影機的地位。但是,雖然重新造就了聯電、聯發科,及其他如瑞昱半導體等體系的影像監控晶片地位。但是安全監控產業的供應鏈,是否已經重塑完成?
重塑產業鏈不止在晶片;過去 10 年的中國,之所以能一舉取代台、韓,甚至扶植出海康威視與大華等安全設備的廠商橫掃全世界,中國政府在研發經費不遺餘力的資助、出口優惠等的政策,才是背後的主因。但是這個政策讓美國決心剷除,而「晶片」只是最開始的第一哩路,中間與最後的一哩路將在哪裡?
智慧解決方案是不是未來商機之所在?
簡單的對產業鏈的探討,回過來還是要看最現實的經濟問題。去年疫情,天佑台灣加上政府管控得宜,沒讓台灣陷入歐美日韓般的大爆發,雖然仍受影響,但所幸仍比全世界大部分國家的經濟表現要來得好。但是誰也沒料到,變種的病毒已經確實影響到很多行業的經濟表現。未來,如何振興經濟?或許我們不用談太大,就鎖定在安全監控的產業來看。
其實,所謂「智慧解決方案」是原本應用在很多監控或自動化應用的場域,因為加入了物聯網、人工智慧、5G 通信等新技術,而讓應用更有效率、功能更加完善,或者是更便利。如果用這樣的描述,好像有點「江湖一點訣,講破沒價值」的感覺。
事實上,台灣或許是因為市場小,又加上過去一直都是出口導向,很多行業一直以「製造業階層」為標的。在早期,或更精準地說,在二、三十年前,特別是電子產品,只要把產品規格列一列,參個展、登個廣告、印個幾千份 DM 灑一灑,不管是內銷或外銷,生意就多多少少會上門。而這個情況在網路成熟、中國世界工廠與紅色供應鏈崛起之後,漸漸不再有效。
網路上或電腦 email 信箱中,你經常可以看到或收到,產品報價沒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漸漸地,像影像監控這類的產品,不僅是價格爆出來相形失色,就連規格更是「遜色」。再提到解決方案,台灣業者通常不會把應用案例大方地講出來;但是中國的業者,上至奧運、高鐵、智慧城市的公共建設如交通等,下到零售、居家,甚至個人健康管理,通通都有豐富的應用案例,而且同樣挾其便宜又大碗的價格優勢,或者是「信價比」,縱橫全球、橫掃台灣!
說實在,從產品、系統到解決方案,談產品、系統,論質論量,再加上價格,台灣與中國的競爭,早就不能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去比較。換句話說,一般性的單品或系統,恐怕不再是台灣製造階層能夠輕鬆走的一條路。因為要支持大量製造造的時空環境,都已經時不我予。
智慧解決方案市場的商業模式
主觀條件上,中國有廣大的市場腹地,從採購到售價,都有著龐大的議價與採購優勢;而在客觀現實上,價格雖不一定是王道,但是中階以下產品的平價化,早已不是台灣製造業者的市場溫床,要往具有更高的附加價值市場發展,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更高附加價值的市場在哪裡?這些高附加價值市場的解決方案需求是什麼?如何運作才能擁有這些商機?
融合是第一步
這幾年全球各產業興起了工業 4.0 的運動,在定義上工業 4.0 就是從產品的製造,到上到市場的流通,乃至到消費者手上產品的應用生命週期,通通都要建立「數據化」。
很多人就緊張了,以為工業 4.0 這個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來臨,原來將會革掉自己的命。就像二十多年前,很多人認為 DVR 的出現,整個類比 CCTV 將會被終結。 其實不然,二十多年過去了,CCTV 業者仍是今天市場的主力。
融合來自兩個面向
一個是從解決方案內容的面向,另一個是應用端的服務面向。
解決方案,或許今天同樣已經變成氾濫的口號,但是從場域與消費者的立場,他們的需求是要買一套設備,這個設備能更有效率的解決他們應用時所面臨的問題;甚至能得到效率;更期待有延伸的附加效益。
舉「智慧零售」的例子來探討
在零售的場合,會碰到哪些的問題?我們大致的來羅列一下:倉庫失竊(可能是員工監守自盜)、失火;架上商品遺失損壞(顧客偷竊);交易時金額收受錯誤;盤點不即時、不精確;交易產生糾紛(營業人員、顧客態度情緒問題);商品擺設陳列不佳、走到動線影響購物意願;購物環境清潔整潔問題;排隊造成顧客抱怨;顧客危險行為;顧客消費安全;購物環境的附加服務 ……
以上這些問題簡單來說,都是可以透過安全監控設備、自動化設備的結合應用,來做到一定程度上的解決或避免。很多人不認為零售市場,對於監控應用是一塊具體的商機。全球知名網路監控業者的瑞典總部高層,就直接告訴我,零售監控應用是他們一直努力在拓展的商機領域。
門禁、警報、IoT、AI、監控攝影機、收銀機、人臉偵測、人流計數的整合應用,都可以解決上述的問題,甚至提升交易的效率,以及增加客戶的滿意度。
這類零售的解決方案,不再是單品。所以這個融合的第一步,就是找到解決方案的合作夥伴。其實更精確的說,如何形成解決方案的供應鏈,不管是主導這個供應鏈,或是加入解決方案供應鏈的團隊中,勢必要思考的策略。
不要忘了「數據化」,雲\邊緣運算的基礎網路環境建設;平台與各個上述設備的連結,甚至相關供應鏈端與顧客端的軟體或 APP 的應用,關係著「智慧化」程度。同樣的,解決方案的融合,應該要納入。
融合的另一個面向:應用端的服務面向
如果是身為業主,你認為他們會有什麼服務的需求?我們可以回頭看看上面智慧零售的例子來推演。
從產品選擇開始,業主需要哪些設備?這些設備的功能、應用和價格,誰來負責向業主說明,同時針對場域的環境提出合適的規劃,當然這就是系統整合商所能扮演的角色了。
當然設備規劃完,工程施工與維護,接下來弱電工程商不止是系統、佈線、基礎設施完美統合的施工執行者,甚至是最後一哩路,日常維護的集大成者。
這個服務面向的融合,要靠的是組織公協會聯盟的力量。有別於解決方案內容的融合,針對業者的服務,必須結合產業的個垂直階層,也就是【製造+通路+系統整合+工程】,甚至把業主納入,這就是所謂「專業生態」的形成與建立。(本篇為台灣區電信工程工業同業公會之邀稿,刊載於電信月刊第 212 期)
工程公協會組織是智慧解決方案落實的推動轉輪
橫向聯合、縱向結合,市場發展從單品走向跨系統的解決方案,是台灣產業升級必須發展的方向。過去市場的重心在上游的製造端,但是不斷數位化的過程,數據化、智慧化,必須結合【製造+通路+系統整合+工程】的一站式服務,自然市場的重心必將以「服務」為核心。
這是演進趨勢,工程公協會組織如何向前發展,關係著台灣智慧解決方案商機的落實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