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7日 星期五

‧ 2020\11\27\3S MARKET Daily 智慧產業新資訊

3S Market deliver Smar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Business
3S Market 傳遞 智慧應用與價值的商業資訊

How pandemics change the world -

 DW Documentary

.沒有台灣優先,沒有資安與國安


從路邊攤變五星級 本土鎖廠搶全球三成市占



3S MARKET 施正偉


COVID–19 至今持續在衝擊全球的產業供應鏈,引發了很多產業的變革,以及很多的產業市場是否重新洗牌、重振經濟的諸多探討。


台灣很幸運,也很驕傲,在全球疫情肆虐中,能夠保持正常的生活運作,沒有封城,上班、上學都一如往常;經濟表現更是令全球刮目相看。




台灣的幸福卻成了束縛?

這近一年來,我聯絡很多歐美的朋友,包括旅居海外的台灣人,他們都告訴我在生活上、工作上或是事業上,都面臨很多的變化、壓力與挑戰。


台灣這十多年來,很多產業面臨紅色供應鏈壯大的競爭壓力,以及中國的一帶一路國家戰略,過去台灣三、四十年來所建立的國際市場通路,都在這十年間,被中國廠商以低價,他們自己的進步,以及本來就具超大規模的內需市場優勢,還有政治力,幾乎完全被中國的廠商取代摧毀殆盡。


今年疫情在三月突然陸續在歐美大爆發,有朋友問我關於產業斷鏈的影響,於是一連串我在 3S MARKET 這平台,探討有關產業斷鏈、疫情控制,以及 NDAA 效應的議題。


在國內的新聞媒體,時常也會報導國際的疫情,但只限於一些感染、死亡統計數據,對於這些數據影響的政經情勢,縱使有但也多不深入。但是台灣這個必須靠外貿支撐經濟生存發展的國度,國內大部分的媒體卻很少在意。



國際的需求,才是台灣的機會

比方說,最近國外媒體一直在探討報導「非接觸技術」,這個議題擴及在日常生活、零售交易、公共交通,以及倉儲管理與生產製造。這些相關人民生活幸福的最直接應用科技,以及可以讓台灣很多產業,在國際市場翻轉的議題。


但在整個固化的 24 小時新聞媒體直播的氛圍中,新聞內容的雷同度早已成為「垃圾時間重播式的直播」,那些政治口水中的「新聞自由」,誠然確實是議題,但是十幾年來的「新聞水準」,不也是在「愚弄百姓」?


洗腦式的重播,只是換個活體播報機器人罷了,台灣要向上提升,真的只能從 1949 年以來的傳統,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換換口號的內容,就持續喊下去嗎?雖然這樣說不見得公平,但卻是也存在著事實。


國外媒體會興起「非接觸技術」這個議題,全球多多少少都與保持社交距離,減少直接接觸物品,這樣防疫的探討,以及希望恢復正常的各種運作有關。可是我們的媒體,就只聚焦在口罩上,讓台灣的防疫格局太過侷限了。



誰真掌握了危機就是轉機

我的朋友圈中,有一位是一家國際酒店集團的董事。我請教他們是如何進行防疫的 SOP?他説,如果是酒店的會員,他們都有健康史的記錄與掌握。但是在美國,群聚與社區感染已經普遍蔓延,他們能做的,就是來自疫情嚴重城市,就與健康的房客分層。


我之前也曾請教這位朋友,是否有採用如紅外線熱像儀做體溫快篩?他回覆沒有這樣的操作。他説,他們只有針對廚師餐飲人員,每週或每兩週做一次抽血檢驗。


他告訴我,就算在台灣有幾家他們的連鎖店,也僅一家旗艦店有能力用的起,可是這旗艦酒店也並還是沒有裝置採用這種測溫設備。


描述到這裡,我要呼應大家耳熟能詳的幾段話,「超前佈署」、「Taiwan can help」、「Taiwan is helping」……,這些台灣的技術都做得到,但是,台灣確實也很多地方沒做到。當媒體聚焦在口罩的時候,當大家在歌頌 CDC 的時候,引發的插曲是政治黨派的攻防,反對陣營見縫插針,支持者則陶醉在台灣防疫成績,以及國際能見度乍現的小確幸,卻沒有太多的人,或更多的媒體,用更前瞻的思維來探討,台灣如何可以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超前佈署,更需做法領先

事實上,全世界對於疫情的發展,全球包括台灣,也是一路都在摸索學習。台灣則因為有了 17 年前 SARS 爆發群聚感染,而有了警覺性。當然,衛福部的防疫機制,讓台灣得以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國家,這絕對是卓越頂尖不容否認抹煞的。


但是,或許我們台灣太幸福了,除了戴口罩、勤洗手,我們確實在很多的地方有輕忽。這些輕忽很有可能一瞬間讓我們的防疫成績,變成了破口。從世界疫情的現實中,這些教訓屢見不鮮。


社交距離,是另一個在全球各地正在討論的現象。台灣有些非常卓越的公司,正在投入這些為人類生活層次提升的一些科技設備在努力,而且是世界頂尖。這些卓越的公司有些投入在防疫科技的生產,有的在建置影像應用的產業 4.0,也有投入在後 COVID–19 時代的非接觸應用。



沒有看到國際脈動,就只能醬在台灣這口井

我要再把時空轉回今年農曆春節後,當時一位朋友問我智慧家庭斷鏈的發生可能性如何,而促使我開始一系列探討,並發布這方面的國際訊息。果不然一週後,產業斷鏈成了國際的熱門話題,各行各業的產業斷鏈,以及一連串的經濟影響,成為全球的焦點。


我甚至把中國一帶一路的問題也提出來,當一些朋友不以為然時,後續中國連下暴雨超過兩個月,再加上川普 NDAA 的制裁,以及中國晶片與 AI 技術拿來監控全球,終究迫使他們的全面經濟、科技輸出,變成了內外雙循環的戰略調整。


很多骨牌效應,事實上也在我的理解範疇外,只是很巧合,剛好很多效應在今年互伴產生。六月我與電信公會舉辦三場「智慧安控國家隊高峰論壇」,至今還有些對此事的恭維,包括「不自量力」、「沒有代表性」、「好偉大」……


這三場高峰論壇,總共超過 120 家相關安控企業,出席者接近 100% 是企業的負責人。而原本八月中在立法院要舉辦的 「資安即國安公聽會」,因案取消,該次公聽會我甚至建議主辦方必須邀請銷售「中國監視產品的業者」出席,而這些業者確實也幾乎都報名並允諾出席。


有人問,我瘋了嗎?我的回答是六月辦的是「智慧安控國家隊」,而這原本八月要舉辦的是「公聽會」,當然要納入在台灣所有的相關業者。要產業多元與一定的平衡發展,不能只有一言堂的操作,況且他們也是台灣業者,差別的是他們銷售中國產品。


近日我也與電信公會理事長李金池交換意見,從高峰論壇、擬出白皮書,探討了晶片、資安、產業鏈重整、NDAA 的議題,甚至一些資源被拿去做為話題運用,而到底我們推動出什麼具體的共識,或是提出了什麼有被政府採納的建議?



站在制高點,才知道 How to do

檢視是必要的過程,我從事於產業媒體三十多年,這是必須要有的專業素養。智慧安控國家隊才要真正啟動開始,接下來要做的,不再只是 What、Who、When、Wher、Why 的議題著墨而已,更重要的是 —— How!


這是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所以有些人拿相關的議題去抄「割稻尾」的捷徑,有些只想蹭 MIT 的美名,這些都是市場的一部分,但是真正攸關的,是要從產業的發展看,從技術的演進看,從產品的競爭力看,從廠商的總體利益看,再從國家推動的戰略與政策上看,從這些個板塊去規整出,一個最大公約數與最小公倍數的議題,這是 How 要做的。



如何讓台灣優先變成動詞

最近甫新任行政院顧問的好友張博堯兄,就告訴我「台灣優先」這個倡議,我聽了相當的感動,更感慨那些「割稻尾」、「蹭 MIT 美名」的動作,比起「台灣優先」如此的前瞻格局與「超前佈署」的宏觀,高下立判,而這「台灣優先」,正是智慧安控國家隊必須該建立的最小公倍數。


「台灣優先」接下來要佈署的面向,那又更是重中之重,不然就通通再變成「喊口號」,喊得爽,侷限的卻是產業的前途發展!如果「喊口號」可以振興產業競爭力,就不會變成異地聽訓這種精神錯亂的經典之作。


就像「資安即國安」,這只是一個 What,「台灣優先」則說得更具體,不過仍是一個口號式的 What。接下來要明確去執行 How,由台灣優先才能實現資安即國安。



多少人理解 IT 與 OT 的資安差異

最近我拜訪請教一位,在台灣公共運輸領域服務的相當「總工程師」位階的朋友,他的職掌就在資安中的「OT」範疇。事實上台灣在 IT 的資安,絕對已在全球資優班的行列,把「OT」的資安做好,台灣的價值才能與位列於全球資優班的位列中,突出差異化,然後才能更脫穎而出。


所以在一些重要的場域,如城市的路口監控,政府公共設施,著手進行「OT 資安檢測」,這是相當重要關鍵的運作。我與電信公會理事長李金池分頭奔走,並拜訪相關專家與研究單位,目的就是去建制場域的「OT 資安檢測」,這端沒真正去建制,「資安即國安」猶如空中樓閣。



為什麼商人無祖國

晶片國產化,是另一個政府要推動的產業政策。但是晶片業者必須要靠量的銷售支持,特別是中國海思晶片因存在漏洞與後門的疑慮,加上美國 NDAA 的封殺,讓台灣影像安控晶片有了市場機會。不過就在市場效應因素,中國的市場需求量大,卻讓台灣整個安控產業鏈,卻沒有得到自製自用的優勢與庇蔭。利凌副總許潭彬就表示,在市場效應的現實之下,未來台灣監視業者要取得這些國產晶片,恐怕要採購的來源,不會是在台灣!但是誰又看到這些發展的關鍵?


晶片這樣的關鍵產業,是總統一再宣誓,政府有決心推動「資安即國安」就可達成;還是有些政府執行單位說可以撥個幾千萬預算響應,就可以實現;或是讓台灣安控業這些中小企業初一十五拜拜說保庇大賺錢,老天就能垂顧;還是看到這些議題,趕快去找相關單位去割稻尾、搶資源?更不用說政府公共工程,行政院已頒出不得用中國特定品牌,卻仍有「不用海思」,工程商就會影響營收的聲音,更讓有資安疑慮的產品有「借屍還魂」的空間?


電信公會國際經貿委員會的會議場景


金碧輝煌宮殿搶著蓋,造橋鋪路誰在做

而台灣必須靠外貿才能有活路,如果國際可能合作的國家或組織,知道這些國內的產業亂象,誰又趕跟台灣的監控業合作?如何與國際共同合作,是後 COVID–19 時代的產業鏈重新佈署的全球共識,CPTPP/RCEP 媒體炒的政論節目都在談,但是最相關產業國際市場的直接發展佈局,政府是否看到?


而又為什麼,一個幾乎只在從事國內相關電信弱電工程的電信公會組織能夠看到,並把原來旗下的「大陸經貿委員會」,改制為「國際經貿委員會」!



台灣為什麼做不出世界級的經典公共工程

5G 應用是超前佈署的作為,也相關到 AI、物聯網結合與整合的成效。如果相關產業沒有形成產業鏈效應,不足以跟紅色供應鏈 PK。


這陣子台北市政府路口監視工程更新統包辦的專案,採用國際品牌的攝影機、管理平台與縮時應用,就引起許多國內相關設備生產廠商的意見。政府在推動建設,卻沒提供一定的比例空間,讓國內業者有機會表現。


標案的前提但書,是必須要有兩萬支攝影機的實績範例,等於提前宣告台灣業者沒有資格,參與自己國家的市政公共工程建設。而公共工程訂定限制的天花板,也等於告訴國際,台灣不會做出創新領先的公共工程。


台灣這三、四十年科技產業的整體發展,不管是正向或落後,是具對產業的傷害性,或是創造性,這都是產業必經與實際會面臨的過程,但是這些傷害與創造,還有背後的消極與積極面向。決定了產業永續發展的速度、成效。



不願向前行,就不用跟別人拚輸贏

重要公共場域 OT 資安檢測、國產晶片推動、國際接軌、5G 應用場域超前佈署,就變成了形成台灣智慧安控產業國家隊,最核心的三個公約數。


「不願向前行,就不用跟別人拚輸贏」,用這句話做為有看到這篇分享的朋友, 期待有志一同努力!


按此回今日3S Market新聞首頁

.新加坡 M1 率先商用 NB-IoT 網路 如何維持先發優勢成關鍵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at-M1 and NB-IoT?



來源:C114 通信网 作者:艾斯  


新加坡電信商 M1 已經領先其競爭對手新加坡電信(Singtel),和 StarHub 推出了全國性商用 NB-IoT 網路,這是新加坡和東南亞地區的首個 NB-IoT 網路。M1 希望透過 NB-IoT 網路來促進其 ICT 和數位解決方案業務的成長,目標市場包括汽車、運輸、零售、智慧國家、金融和保險等垂直領域。

不過,Ovum 物聯網高級分析師 TZ Wong 表示,M1 的先發優勢可能不會持續太久,因為新加坡電信和 StarHub,都推出物聯網網路,從而使新加坡市場的競爭白熱化。新加坡電信將會是物聯網領域的強勁對手,它不僅在企業業務市場佔據優勢,同時在亞太地區的擁有不俗的業務覆蓋實力。


為了保持其先發優勢,M1 需要挖掘盡可能多的早期客戶。同時,制訂正確的定價策略,對於 M1 推動用戶對其 NB-IoT 網路的初始和持續使用來說,也將是至關重要的。

M1 是新加坡三家電信商中最小的一家,去年該公司宣佈將佈署一張基於 NB-IoT 技術的物聯網網路。一年後,M1 實現了其計劃,並表示它希望「與政府機構、技術合作夥伴和客戶密切合作,確保為所有事物、所有人提供智慧解決方案」。

M1 的一個知名合作夥伴是電力零售商 Keppel Electric,它擁有 3000 多家客戶,這一強大的客戶群包括跨國公司、中小型企業和政府機構等。

Keppel Electric 正在其商業、工業和住宅用戶中,進行能源管理計量表測試,使他們能夠即時追蹤其能源消耗。其他 M1 合作夥伴還展示了包括資產跟蹤、車隊管理、環境監測(包括濕度和洪水監控)等物聯網解決方案。


M1 希望透過 NB-IoT 網路,來促進其 ICT 和數位解決方案業務的增長,目標市場包括汽車、運輸、零售、智慧國家、金融和保險等垂直領域。

為了實現這樣的野心,M1 新成立了一個 ICT 團隊,以便客戶進行物聯網佈署,並為他們提供技術指導,同時也會將 M1 擁有的合作夥伴,來與消費者物聯網需求,進行正確匹配。

作為新加坡目前唯一一家,提供 NB-IoT 服務的電信商,M1 具備了一些先發優勢,但是可能不會持續太久。在 M1 宣佈推出 NB-IoT 網路的當天,其競爭對手新加坡電信和 StarHub,同時宣佈了他們的物聯網推出計劃,這是一種非常精明的公關策略,不僅搶了 M1 的風頭,同時也傳遞出了一個重要資訊:新加坡電信和 StarHub 都將很快推出物聯網服務,沒有必要急著湧入 M1 的懷抱;幾個月後,新加坡市場的物聯網服務選擇將會更多。

新加坡電信在 2017 年 9 月底推出物聯網網路。其物聯網網路將基於 NB-IoT 和 Cat.M(也被稱為 LTE-M),兩種都是使用授權頻譜的 LPWA 網路技術。同時,StarHub 目前正在同時佈署 NB-IoT 和 LoRa,並預計將在幾個月內推出。

這些都是新加坡物聯網市場可喜的進展。在 M1 推出 NB-IoT 網路之前,UnaBiz 全國性的 Sigfox 網路是當時唯一的選擇,其特點是每個設備、每年定價非常低廉。

隨著新加坡電信和 StarHub 的加入,到今年年底我們將看到新加坡物聯網市場的競爭日趨白熱化。但是 Ovum 認為,鑒於物聯網已有大量的潛在用例,並且新加坡政府已撥出 2.16 億美元用於發展其智慧國家項目,這些物聯網網路將會有足夠多的本土客戶。


不過,新加坡電信商還需要開始思考,如何在本國以外的市場打造規模,並將自身定位為支持新加坡大型企業客戶,在全球的業務經營。

Ovum 認為,鑒於新加坡電信在亞太地區的業務覆蓋範圍,以及強大的企業業務集團,該電信商在大型企業客戶方面具有優勢。StarHub 同時發展 NB-IoT 和 LoRa,讓人不禁聯想到韓國 SK 電訊的 Cat. M 和 LoRa 雙 LPWA 網路技術策略,這對電信商來說應該是個好兆頭。

因此,M1 必須挖掘盡可能多的早期 NB-IoT 客戶,來保持其先發優勢。制訂正確的定價策略對於 M1 推動用戶,對其 NB-IoT 網路的初始和持續使用來說,也將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未來競爭變得激烈,那麼 M1 還可以透過對其現有 LTE 網路,進行軟體升級,添加 Cat. M 來增加技術優勢。


.可穿戴技術在醫療中的應用

What is Wearable Technology and its use in Healthcare




隨著技術的進步,電子產品尤其是可穿戴設備越來越小、越來越軟。這一趨勢也延伸到了醫療設備領域。科學家正在開發新的更小巧、柔軟、智慧的醫療設備。


由於能與人體很好地融為一體,這些柔軟又有彈性的設備,在被植入或使用後,從外面看起來不會有任何異樣。從炫酷的智慧紋身,到能讓癱瘓病人重新站起來的長期植入裝置,下面這幾種迷人的技術或許很快就能獲得應用。


智慧紋身

「當你用過這種類似於創可貼的東西後,你就會發現它像你身體的一部分,你完全沒有感覺,但它仍然在工作。」這或許是對智慧紋身產品,最通俗易懂的一種描述。這種紋身也被稱為生物印章,包含柔性電路,能以無線的方式供電,具有足夠的彈性,能跟隨皮膚一起拉伸變形。這些無線智慧紋身能解決目前臨床上面臨的許多問題,具有很多潛在應用。


目前科學家們正在關注,如何將其用於重症新生兒監護和睡眠實驗監測。位於美國馬薩諸塞州的 MC10 公司,正在與一個科學家團隊合作進行臨床試驗,預計今年晚些時候,就能推出第一款產品。



盘点可穿戴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 皮肤传感器 柔性植入装置


皮膚感測器

美國加州大學奈米工程學教授約瑟夫·王,研發了一款極具未來氣息的感測器,他是聖迭戈可穿戴感測器中心的主管。這種感測器能透過檢測汗液、唾液和眼淚的方式,提供有價值的健身和醫療資訊。


此前,該團隊還開發出一種,能持續檢測血糖水準的紋身貼,以及一種放置在口腔中,就能獲得尿酸數據的柔性檢測裝置。這些數據,通常都需要指血或靜脈抽血測試才能獲得,對糖尿病和痛風患者而言相當重要。該團隊表示,他們正在一些國際公司的幫助下,開發和推廣這些新興的感測器技術。


奈米藥物貼片


盘点可穿戴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 皮肤传感器 柔性植入装置

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化學和生物工程學副教授金大賢,和他的同事試圖用奈米技術,打造下一代生物醫學系統。他們已經開發出一種,能夠攜帶一天藥量的奈米藥物貼片。


2014年,金大賢的研究小組提出了包含數據儲存、診斷工具以及藥物在內的,具有柔性和延展性的柔性電子貼片。這種皮膚貼片能夠檢測出帕金森氏病獨特的抖動模式,並將收集到的數據儲存起來備用。當檢測到帕金森氏病特有的抖動模式時,其內置的熱量和溫度感測器,能自動釋放出定量藥物進行治療。


注射式大腦監測系統



盘点可穿戴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 皮肤传感器 柔性植入装置


儘管目前已有監測癲癇和腦損傷患者的植入技術,但這些設備較硬和尖銳,對長期監測來說是一個挑戰。美國哈佛大學專注於奈米技術的化學教授查爾斯·利伯,將大腦組織比喻成一碗在不斷運動的豆腐。而人們需要的是一種能監測大腦、刺激大腦也能和大腦互動,但沒有任何機械應力和載荷的裝置。


利伯的研究小組所開發出的注射式大腦檢測系統,如此之小,可以透過注射器直接注射到腦組織中。注射後,奈米電子網會自行打開,可以檢測大腦活動,刺激組織,甚至與神經元相互作用。


柔性植入裝置


盘点可穿戴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 皮肤传感器 柔性植入装置

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工程學院的斯蒂芬妮·拉科和格雷·庫爾蒂納,在2015年年初宣佈,他們已經開發出用於治療脊髓損傷的植入物。這種名為 e-Dura 的裝置,可在包裹一層保護膜後,直接植入脊髓下方。在那裡,它可以為在康復期間的患者提供電和化學刺激。


該裝置所具備的柔性和生物相容性,能大幅降低炎症和損害組織的可能性,這意味著它可以植入很長的時間。在試驗中,研究人員將該設備植入癱瘓小鼠體內,經過數周訓練後,小鼠恢復了行走能力。相關結果發表在了《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稱,e-Dura是目前為數不多的幾種能夠長期植入的柔性刺激裝置。這表明可植入式柔性器件,能成為一種可供選擇的療法。


與此同時,複製人類的觸覺技術也正在越來越成熟。美國史丹佛大學化學工程教授鮑哲楠,還開發出了能感知壓力和溫度,並具有自愈功能的人造皮膚。她的研究小組最新電子皮膚包含有一個感測器陣列,已經能夠辨識出握手時的力度。


在這個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曾經硬而脆的電子元件都能變得像皮膚一樣柔軟而又有彈性。或許若干年後,堅硬、不能見水、無法折疊 —— 這些電子產品給人們的印象將不復存在。


.微軟計劃開發感測器新技術以取代導盲犬

Could a handheld robotic device replace guide dogs for the visually impaired?



來源傳感器專家網 作者:傳神阿堵  

據外媒報導,微軟相信「技術是所有人的工具」,並透過不斷開發新技術來證明這一點,以減輕殘障人士面對的日常鬥爭。儘管該公司現有的「Soundscape」研究項目,使用基於音訊的創新技術,幫助視障用戶與周圍的人進行交流,但微軟現在正在研究類似的設計,但使用的是 Ambient 掃描儀。


據悉,該感測器戴在用戶脖子上,同時使用攝影機和麥克風收集環境數據。



微软计划开发传感器新技术以取代导盲犬


據悉,微軟所公開的技術,是一種空間輸出設備,其包括透過柔性電子連接器,連接的兩個電子殼體。兩個電子設備外殼經過加重,以保持柔性連接器緊靠支架的平衡位置。該空間輸出裝置具有至少一個輸入感測器,該至少一個輸入感測器附接到兩個電子設備外殼之一,並且機載處理器附接到兩個電子設備外殼之一。

輸入感測器被配置為接收單眼輸入。機載處理器被配置為處理單眼輸入,以產生空間輸出,該空間輸出提供至少二維資訊。  

微软计划开发传感器新技术以取代导盲犬

技術示意圖1


得益於可定向的攝影機,用戶可收到物體前方的特定描述,以及物體在空中的位置。現在,資訊還可以透過振動,以觸覺的方式傳遞回用戶。因此,它對那些聽不見的人也很有用。


微软计划开发传感器新技术以取代导盲犬

技術示意圖2


透過各種感測器收集大量數據,以瞭解用戶的環境可以改善混合現實體驗,或改善環境中方向,或空間資訊的準確性。當前的便攜式設備可能具有有限的功能。某些便攜式設備可能無法進行簡單的音訊和視訊記錄,而無法處理設備上的資訊。


儘管殘疾人社區可能會喜歡這種技術,但對於希望最大程度地提高時間效率的企業來說,它也可能很有用。該設備可用於輕鬆地搜索大型倉庫中的特定物品,甚至更好,它可能為那些視力或聽力障礙的人創造相關的工作機會。一旦將 AI 算法整合到設備中,可能性將是無限的。


延伸閱讀:什麼是柔性電子?

現在是智慧手機時代,但其本質上還是一個很硬性的電子器件,包括現在的 iWatch、谷歌眼鏡、VR,只能統稱為「智慧設備」。目前可穿戴「智慧」設備多是可編程機器,不具有人工智慧內涵。機器只有感知能力,本質上還是在人類設定的規則下,按部就班地進行操作。


而未來的柔性電子則不同。簡單說,柔性電子是將柔性的電子元件,附著於柔性基底上,形成電路的技術。相對於傳統矽電子,柔性電子是指可以彎曲、折疊、扭曲、壓縮、拉伸、甚至變形成任意形狀,但仍保持高效光電性能、可靠性和整合度的薄膜電子器件。


實踐人工智慧,需要在思維上進行調整。而對可穿戴智慧設備來說,從設備那裡取得數據,並實現學習能力,才是柔性電子設備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