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 in the Warehouse and
Distribution Center
來源:摩方智享 作者:李小邪
RFID 電子標籤是射頻辨識的通俗叫法,它由標籤、解讀器和數據傳輸和處理系統組成。
一般分為有源 RFID 和無源 RFID,內存帶有天線的晶片,晶片中儲存有能夠辨識目標的資訊。
RFID 技術最成熟的應用在於倉庫、物流、供應鏈的管理,以辨識距離遠、快速、不易損壞、容量大等,條碼無法比擬的優勢,可以簡化傳統物流運輸繁雜的流程,提高貨物流轉效率和透明度。
RFID 標籤的應用場景
無論是有源 RFID,還是無源 RFID,它的作用都是為了辨識貨物,但它們的應用場景卻不盡相同,在傳統的物流體系中,有源 RFID 因為信號強、覆蓋的範圍比較廣,一般應用於倉儲。而無源 RFID 往往應用於運輸,嚴格控制出貨量和安全。
無源 RFID 應用場景無源 RFID 技術倉儲,主要應用於跟蹤或監控進出倉庫的托盤、包裝箱及貨物的出貨量。入庫的時候,貨物可能已經有了 RFID 標籤,也可能是先需要初始化標籤,錄入貨物資訊,然後粘貼到貨物的上。
在傳統的物流運輸模式中,貨物每到一個中轉站,都需要進行終端掃碼,確認貨物已經準確到達運轉中心。
如果是在同一車上有不同的貨物,大多都會使用無源 RFID 標籤,因為無源標籤的感應範圍比較小,在 60cm 以內,透過逐一掃描,就不會有掃描感應錯誤的情況出現。
具體案例可以參考電商物流,每一件貨物到了運轉中心,都會有專門的人來逐一掃描辨識。這種方式的好處在於數據精準,誤差少,壞處在於如果貨物零散,逐一掃描需要花費的時間成本較高,而且容易出現貨物損毀、丟件的事情。
有源 RFID 應用場景有源 RFID 被放置在倉庫內,需要監控和追蹤貨物的區域內,根據現場環境按照射頻的規劃,佈署有源式讀寫器,保證覆蓋的範圍和信號的強度,和無線局域網的無線接入點規劃是一樣的道理。
有源 RFID 感應範圍可高達 30米,既然這種高頻輸出感應這麼強,為什麼不能用於在途運輸呢?原因在於目前的托盤電子標籤都僅僅只是用於感應辨識,並不能對貨物的資訊進行分析管理,使用有源 RFID 感應,終端無法讀取車上的貨物到底是什麼,而且也非常容易出現感應失誤。
所以在傳統物流體系中,有源應用在倉儲,無源應用在運輸。
如果有源、無源 RFID 能夠相容....
有源 RFID 和無源 RFID 都各有利弊,只能用於特定的場景,作用被大大受限。在帶板運輸的理念下,採購、生產製造、倉儲、分銷,托盤都會跟隨貨物一同流轉。
如果托盤上的標籤,能夠同時相容有源 RFID 和無源 RFID,可以給運輸、倉儲帶來極大的便利。智慧托盤的「智慧物流芯」能同時相容有源和無源 RFID,應用到不同的場景。但怎麼去實現數據精準辨識?
綁定 GS1 全球唯一編碼,想要打造標準化物流體系、優化供應鏈平台,做到產品溯源、上下協同就需要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從標準托盤和全球統一編碼標識(GS1)為切入點。
GS1 對於托盤來說,就相當於為每一塊托盤發放了一張「身份證」,GS1 編碼本身並沒有意義,但 RFID 讀取的所有數據,都可以透過 GS1 編碼來進行資訊對接。每一塊智慧托盤都有全球獨一無二的編碼,來確保數據的精準。
在途運輸使用有源標籤,每一塊智慧托盤都有專屬的 GS1 編碼,運輸到中轉站無需進行卸貨掃描,透過有源 RFID 高頻感應,車輛只要駛進感應區域,終端自動辨識車上所有的貨物資訊,將數據與 GS1 編碼進行綁定,確保貨物資訊、運輸狀態無誤。
這樣可以大大節省人力盤點的成本,也降低了貨物損毀、丟失的概率。
倉儲環境使用無源標籤智慧倉儲的打造,是每一個企業都在進行的事情,但智慧倉儲改造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所以智慧倉的改造佔比並不高。
智慧倉的改造包括了出入庫管理、貨物存放管理、自動化管理。為什麼要在倉儲環境使用無源標籤呢,目的就是為了對貨物進行精準管理。
常見的物流大倉都屬於立體倉,一般貨架都會有 3-4 層,面積可達幾十畝地,在這樣一個倉儲環境下,怎麼去確保貨物的數據準確,精準到每一個單元、每一種貨物,單靠有源 RFID 是不現實的。
無源標籤的使用,就是為了進行貨物精準的存放管理,透過對貨架的改造,讓每一個貨架,都可以對托盤上的無源 RFID 進行感應,只要對應的貨物放到了指定的位置,托盤上的 RFID 標籤就會被激活,傳輸貨物的種類、資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