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Air Force Research Laboratory)做的一次演講,明確提到了數位孿生,是最早的提出機構。根據有限的資料顯示,美國國家太空總署(NASA,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也在同期開始關注數位孿生體,但後續對數位孿生體體系的建構貢獻並不多,反而是美國國防部立刻意識到,數位孿生是頗具價值的工程工具,值得全面研發。 與此同時,美國通用電氣在為美國國防部,提供 F-35 聯合戰鬥機解決方案的時候,也發現數位孿生體,是工業數位化過程中的有效工程工具,並開始利用數位孿生體,去建構工業網路體系。
在2015年,工業4.0 研究院(官網:www.innobase.cn)開始發現資訊實體系統(CPS,Cyber-Physical Systems),不如美國工業網路聯盟(IIC,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採用的數位孿生有效,為了加深對數位孿生的理解,工業4.0 研究院啓動了「數位孿生體概念及歷史」(Concept and Origins of Digital Twin)的研究課題。
對於數位孿生體概念的提出,工業4.0 研究院項目組,找到了一份 2011 年 3 月的演講資料,其題目就是 Condition-based Maintenance Plus Structural Integrity (CBM+SI) & the Airframe Digital Twin,演講人是 Pamela A. Kobryn 和 Eric J. Tuegel,他們就職於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結構力學部門(Structural Mechanics Branch)。
數位孿生(Digital Twin)是指充分利用實體模型、感測器更新、運行歷史等數據,整合多學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過程,在虛擬空間中完成映射,從而反映相對應的實體裝備的全生命週期過程。 Digital Twin 是一種超越現實的概念,可以被視為一個或多個重要的、彼此依賴的裝備系統的數位映射系統。可廣泛應用於工業製造(生產設備、生產線)、使用維護(維運保養)、智慧城市等多個領域。
實現 Digital Twin 的許多關鍵技術,都已經開發出來,比如多實體尺度,和多實體量建模、結構化的健康管理、高性能計算等,但實現 Digital Twin ,需要整合和融合這些跨領域、跨專業的多項技術,從而對裝備的健康狀況,進行有效評估,這與單個技術發展的願景,有著顯著的區別。 因此可以設想 Digital Twin ,這樣一個極具顛覆的概念,在未來可以預見的時間內,很難取得足夠的成熟度,建立中間過程的里程碑目標,就顯得尤為必要。
作為數位孿生的基礎,在實景 3D 數據建構方面,對岸中國企業也取得很大的突破。以上海航遙為例,其自主研發的中國首台擺掃式,立體測繪航空攝影機ASC4100,選用四台一億像素中畫幅航空照相機,利用下視雙拼相機和後視雙拼相機,同時成像的原理,透過面陣凝視掃描成像技術,借助感測器掃擺,實現 102° 大視場角成像的功能,再結合相鄰航線相反方向飛行,和大重疊率拍照的飛行設計方案,實現獲取地面景物的頂部,和前後左右多方向大重疊,高解析度的航空影像,實現 3D 立體測繪。
與數位線索(Digital Thread)。 Digital Twin 是與 Digital Thread,既相互關聯,又有所區別的一個概念。數位線索是穿梭於實體孿生和數位孿生之間的通道。 Digital Twin 是一個實體產品的數位化表達,以便於能夠在這個數位化產品上,看到實際實體產品可能發生的情況,與此相關的技術,包括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 Digital Thread 在設計與生產的過程中,仿真分析模型的參數,可以傳遞到產品定義的全 3D 幾何模型,再傳遞到數位化生產線,加工成真實的實體產品,再透過線上的數位化檢測/測量系統,反映到產品定義模型中,進而又反饋到仿真分析模型中。 依靠 Digital Thread,所有數據模型,都能夠雙向溝通,因此真實實體產品的狀態和參數,將透過與智慧生產系統整合的 Cyber 實體系統 CPS,向數位化模型反饋,致使生命週期各個環節的數位化模型保持一致,從而能夠實現動態、即時評估系統的當前及未來的功能和性能。 Digital Twin 描述的,是透過 Digital Thread 連接的,各具體環節的模型。可以說 Digital Thread 是把各環節整合,再配合智慧的製造系統、數位化測量檢驗系統的,以及 Cyber 實體融合系統的結果。
以自然資源部為例,將於 2019 年起,推動在對岸國家測繪基準體系建設與精化、實景 3D 國家建設、海洋測繪、內陸水下測繪等方向,凝練形成大項目、大工程。也就是說要在 960 萬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完成實景 3D 建設,如果該工程得到順利實施,將為安控行業的未來 AI 發展落地,帶來無限的可能行。(對岸的特性,都喜歡搞大⋯⋯)
根據媒體報導:自然資源部將推動,在對岸國家測繪基準體系建設與精化、實景 3D 國家建設、海洋測繪、內陸水下測繪等方向,凝練形成大項目、大工程。 大力加強新型基礎測繪體系建設,積極探索「統一規劃、分級實施、協同更新」的新型基礎測繪生產模式,推動傳統單一比例尺數據庫,向實體化、一體化時空數據庫轉變。穩步做好智慧城市時空大數據平台建設,今年將在其全國範圍新增 8 個左右試點城市,並完成 4 個試點城市驗收。
另外一個方面,權威人士李德仁院士,接受泰伯網採訪時,談到實景 3D 中國建設認為條件成熟,越快越好。李院士介紹目前實景 3D 產業,已經具備充分的技術條件,且市場需求強烈,具備推進實景 3D 中國建設,這類大型國家級工程的基礎。 首先,測繪衛星、無人機航測、雷射雷達、傾斜攝影、移動測量系統,和自動化採集汽車等「空天地」 3D 數位採集方法已經成熟;其次,5G 網路、雲端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逐漸成熟,讓業界具備了海量數據的處理能力;同時,各地市基於DLG(Digital Line Graphic,數位線化地圖)製作的 3D 地形圖,和如今輻射全國的街景地圖,也為實景 3D 中國建設,提供了基礎。
另據李院士介紹,目前武漢、上海、南京、廣州、嘉興、深圳、成都、重慶等600多個地區,在不同應用場景,嘗試了 3D 模型或實景 3D 模式,並獲好評。 如深圳在幾個區,用 2-3 cm 解析度無人機傾斜攝影,為城市 3D 查處違章建築,和城管配合發揮了很好的效果。同時,實景 3D 也關係著,智慧交通、智慧建築管理、管線規劃、環保監測等,諸多民生領域,對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大有助益。 目前歐美等先進國家,對 3D 掃描產業也非常關注,德國目前已基本完成,全國範圍內的實景 3D 建設。
根據泰伯網報導,2018年發佈的《歐洲地理空間產業展望報告》,將整個地理空間產業,廣泛劃為 GNSS 與定位、GIS 與空間分析、遙感和 3D 掃描四個類別,在傳統的 3S 領域,添加了 3D 掃描。
報告中預計,到2020年歐洲 3D 掃描市場,將佔全球市場的28.3%,即 34.8 億歐元,年複合成長率約為14.3%, 3D 掃描市場將成為地理空間行業,四個分類中成長最快的市場。
看完歐洲與對岸中國在地理 3D 的規劃與建設,台灣是否有類似的規劃建設,我們從一般的媒體報導無從而知,各組總統候選人都說 2020 很重要,但卻沒有聽到這些基礎建設?
阿里雲研究中心的田豐、楊軍在《城市交通數位化轉型白皮書》提到:智慧城市第一難是「數據多效果少」。 大數據時代城市治理的挑戰,在於海量公共數據,與全局管控效果之間的矛盾,城市中的環境、設備、市民日夜不停地產生活動數據、環境數據(環境感測器、城市攝影機、電磁線圈)等,在線上再造了一個鏡像般的「數位孿生城市」,但人類監管者卻無法一目瞭然,靠人力很難深入理解城市「數據海洋」水面下,隱含的真實交通需求。 在十多年網路科技實戰基礎上,針對現代城市中複雜挑戰,阿里巴巴集團整合阿里雲大數據與智慧計算團隊、達摩院視覺計算團隊、高德出行的三大核心科學家團隊,研發出具有領先水平的阿里雲 ET 城市大腦。
在城市大腦的背後,聚集著眾多頂級的阿里巴巴數據科學家團隊,也向我們揭示了數位孿生城市所需要的技術。例如華先勝領導的視覺計算團隊,獲得行人檢測、車輛檢測、行人再辨識三項世界紀錄。 三篇城市大腦視覺計算的技術論文,同時入選國際電腦學會主辦的,第25屆國際多媒體會議 ACM Multimedia,包括交通即時狀態制訂和預警算法、人工智慧辨識,及信號控制系統、跨攝影機搜索技術。 阿里雲首席機器智慧科學家閔萬里,2011年在頂級交通期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上,發表關於在動態拓撲網路下進行速度預測的文章,奠定了阿里雲 ET 城市大腦交通網路計算的基礎。
「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對圖像的理解,也就是認知,但當前的電腦視覺只處於感知階段,我們並不知如何理解,電腦視覺一直是要探索最基礎的視覺特徵,這一輪視覺卷積神經網路 CNN 本質上,重新定義了電腦視覺的特徵。但人類是生活在 3D 環境中的雙目動物,這使得人類生物視覺的辨識不只是辨識,同時也包括 3D 感知與環境交互。」
「因此我們要和 3D 打交道, 2D 辨識所能做的事,在當前眾多複雜場景中,是遠遠不夠的。但 3D 重建不是最終目的,而且是要把 3D 重建和辨識融為一體。」
我們需要知道這一點,電腦視覺不止侷限於辨識, 3D 重建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甚至更為重要。當前電腦視覺存在的問題,以及為何 3D 視覺將重新定義電腦視覺,並且重新定義人工智慧安控。人工智慧的本質上,是讓電腦去聽、看、讀,在所有的資訊裡面,視覺資訊佔了所有感官的80%,所以視覺基本上,是現代人工智慧的核心。
「在擁有視覺特徵前提之下,電腦視覺也只有兩個現實目的,一個是辨識,另一個是 3D 重建。縱使 CNN 的特徵提取能力極其強,但是我們不要忘記建立在 CNN 基礎上的電腦視覺是單目辨識,而人類是雙目。我們的現實世界,是在一個 3D 空間,我們要和 3D 打交道。拿著 2D 圖像去做辨識,這遠遠不夠。」
小編認為,權教授指出了清晰的方向,未來的AI視覺應用一定是基於 3D 空間,而不是 2D 空間,而目前市場上主流的算法,還是基於 2D 單目攝影機的視訊流上。那麼 3D 重建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自動駕駛領域,恰恰需要的是即時 3D 圖像重建能力。
權教授認為,電腦視覺中的 3D 重建包含三大問題:
一、定位置。假如系統給出一張照片,電腦視覺技術要知道,這張照片是在什麼位置拍攝的。
二、多目。透過多目的視差,獲取 3D 資訊,辨識每一個像素並進行匹配,進行 3D 重建。
三、語義辨識。完成幾何 3D 重建後,要對這個 3D 資訊進行語義辨識,這是重建的最終目的。
權教授強調,要把 3D 場景重新捕捉,但 3D 重建不是最終的目的,要把辨識加進去,所以說最終的應用,肯定要把 3D 重建和辨識融為一體。雖然電腦視覺對安控行業的推動作用很大,但基本也不外乎辨識人臉、車、物體等應用,如果電腦視覺得到進一步發展,安控行業也將再度被重新定義。
小編認為,數位孿生(或者說 3D 視覺)技術,在安控行業的應用,第一個是大規模城市界別的 3D 重建(也就是數位孿生城市),第二個中規模應用就是傾斜攝影(無人機拍攝),第三個應用就是建築群精細化建模(利用 BIM 或者 3D Max 這樣的技術)。
「一標三實」指的是標準地址數據(一標)、實有房屋、實有人口、實有單位(三實),標準地址是城市的基礎資訊,三實對岸必須建構在在標準地址上。 當然有的城市建構一標六實(比如上海)、有的城市建構四標四實(比如廣州)。各地在推進雪亮工程的同時,也在將一標三實工作納入其中,並出現了新的業務需求。這個新需求就是高精度航空攝影,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 3D 地理資訊系統(數位孿生)。
2018年以來,多個類似項目,已經出現在北京和上海,而且都是千萬級項目。2018年10月,「昌平區公共安全影像監控建設聯網應用項目(第四包)」公開招標。 該項目的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傾斜影像數據、 3D 模型單體化數據、分層分戶數據,及 3D 地理資訊系統建設等。預算金額2530萬元人民幣。 2019年1月,上海「寶山公共安全 3D 地理資訊系統項目」的招標公告,預算金額1045.1萬元人民幣。從公共安全(GA)系統對 3D GIS的需求趨勢來看,與自然資源部最近提出的實景 3D 中國建設不謀而合。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乃至整個國土空間管理領域,其需求正從 2D 到 3D 、從抽象到具象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