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拜即將推出區塊鏈旅遊市場

Blockchain set to boost Dubai's 2020 tourism vision


來源: 前瞻网


迪拜即将推出区块链旅游市场



之前來自當地新聞媒體《阿拉伯商業》報導稱,「區塊鏈+旅遊業」是杜拜10X計劃的一部分,推出一個虛擬的特定B2B旅遊市場,將會「比世界上其它城市領先10年」。

杜拜旅遊區塊鏈市場計劃,將在未來兩年內,為飯店增加一個「額外的分銷管道」,透過區塊鏈與所有參與的旅行社聯繫,為客人提供透明的、「即時」的定價和選擇杜拜的旅遊套餐。

杜拜旅遊部門的新聞發表會上,描述了這個新的旅遊項目:
「為了提供更廣泛的全球消費管道,並向新參與者和創新型新創企業,開放國內旅遊產業,從而為杜拜帶來更多、更快的遊客轉化率和更大的GDP影響。」


據《阿拉伯商業》報導,旅遊區塊鏈市場倡議,將允許規模較小的旅行社,有機會吸引遊客,並增加杜拜旅遊領域的就業機會。

杜拜旅遊局局長Helal Saeed Almarri表示,迪拜的10X項目將「引領政府服務的新發展階段,將一系列創新理念轉化為現實。」

報導提到,杜拜旅遊區塊鏈市場已表示,將與政府監管機構保持溝通,同時努力推行新措施。
在2018年2月底,杜拜的道路和運輸管理局(RTA)宣佈了他們自己的計劃,計劃在2020年之前,發佈一套基於區塊鏈的系統,來跟蹤車輛的生命週期,這也是杜拜10X計劃的一部分。

儘管杜拜希望在2020年,成為第一個區塊鏈政府,但去年秋天杜拜和阿聯酋警告了與加密貨幣,和首次代幣發行(ICO)相關的風險,稱鑒於其匿名性,有潛在的使用加密貨幣,用於犯罪目的的風險。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利用 RFID 跟蹤蜂鳥活動

Automated tracking of wild hummingbird mass and energetics


來源:RFID世界网 作者:Nancy 編譯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透過安裝在餵鳥器上的RFID讀取器,和嵌入動物背後的134.2 kHz LF RFID標籤,採集有關蜂鳥對餵鳥器的到訪模式的數據。

透過確定特定鳥類接觸指定的餵鳥器的時間,以及與何種鳥類為伴,研究人員能深入瞭解蜂鳥在飼養員處的活動網路,以及它與疾病傳播的關係。

蜂鳥,世界上最小的鳥之一,傳統上可以透過綁在腿上的帶子,對其進行追蹤,但是這可能需要先用網捕捉鳥,這樣研究人員才能對腿上的綁帶,進行實物檢查。這使得RFID追蹤,成為一個更好的選擇,該團隊人員解釋說。


b.png




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獸醫學院,和該大學的疾病動力學中心,進行的這項研究,並不是第一個使用RFID跟蹤蜂鳥的研究,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獸醫學院的獸醫、蜂鳥健康和保護項目負責人Lisa Tell說。

然而,她認為這是第一個解決了,以前研究面臨的問題,那就是如何使用LF RFID標籤,在一個餵鳥器上同時跟蹤多只鳥。

「在應用餵食器之前,RFID已被用來檢測蜂鳥的存在。」Tell說。讀取器可以在大約6英吋的距離處,檢測到帶LF標記的鳥。事實上,由於蜂鳥非常小,GPS裝置對蜂鳥來說太重而不方便攜帶,RFID是一種非常適合跟蹤它們的技術,Tell說。

然而,蜂鳥可以在不影響飛行的情況下,攜帶這種被稱為,被動整合轉發器(PITS)的小型動物標籤,這種標籤通常用於跟蹤寵物。這些裝置的重量約為0.01克,長度為8毫米(0.3英吋)。

在早期研究中,非侵入性地附加標籤,對研究人員來說,一直是一個挑戰,Tell說。

他們嘗試透過睫毛膠,將標籤貼在鳥的背上,也嘗試過將標籤植入皮膚下,然後用膠水封合皮膚。然而如果蜂鳥的翅膀裡,沾有任何痕跡,膠水可能對其造成危害。

因此,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將標籤植入鳥類背部皮膚下,然後用單針縫合切口。該團隊以這種方式,標記了230隻安娜蜂鳥和艾倫蜂鳥。

開發利用RFID讀取器,同時跟蹤多隻鳥的系統,是另一個挑戰。Tell解釋說,LF讀取器可以跟蹤一個標籤,但是當同時引入第二個標籤時,設備通常只讀取其中一個標籤。

這將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因為蜂鳥通常集群餵食,可能一次餵食五隻。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透過使用Biomark HPR +RFID讀取器,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該閱讀器每10秒鐘跟蹤一次新的標籤ID號,而不是連續跟蹤標籤。使用這種方式,當每隻新鳥到達餵食器時,讀取器跟蹤該動物的ID,然後在10秒後尋找並獲得該特定ID的另一次讀取。

它可以對多個標籤進行10秒的跟蹤查詢,從而解決了一次讀取多個特定標籤的問題。


a.png



2016年,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研究人員,開始對鳥類進行標記,並在加州的三個地點安裝了RFID餵鳥器:兩個位於該州北部,一個位於南部。每個站點都有一到三個RFID餵鳥器,總共七個。

標準的現成餵鳥器入口,都被一個網狀材料包圍,鳥類透過該入口進入網狀區域以獲取食物。讀取器天線安裝在入口處。讀取器可透過牆上插座連接或電池供電。Tell指出,從長遠來看,該系統可以使用太陽能電池板供電。

當一隻鳥進入餵鳥器時,只要它停留在那裡,讀取器就會讀取該標籤的唯一ID,該ID可以鏈接到元數據文件中,這隻鳥的詳細資訊。研究人員透過分析讀取器收集到的數據,可以確定哪只鳥在哪個餵鳥器裡,以及與哪些鳥在一起。

「如果這只鳥在天線附近,我們就可以讀取到標籤。」Tell說。收集的數據可以一直儲存在讀取器中,直到研究人員到現場使用USB驅動器,或藍牙連接下載這些資訊。

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期間,共捕獲讀取了118,017個標籤。Tell說,他們的目標是繼續跟蹤餵鳥器。這些鳥早在兩年多前,就被貼上了標籤,儘管蜂鳥的預期壽命,可能比這要長得多,而且也不需要努力去取下標籤。

在未來,該團隊希望找到,Tell稱之為「消費者負擔得起」的低成本讀取器,以便可以安裝更多的閱讀器,甚至安裝在後院的餵鳥器上,這樣人們在自己的院子裡,就能夠跟蹤蜂鳥的活動。最後研究人員還設想使用標籤,和具有更長範圍的讀取器,來辨識野生鳥類,例如授粉期間花朵上的鳥類。Tell說,對小型標籤的需求,使這願景的實現變得具有挑戰性。

Tell說,研究人員正在根據,標籤讀取過程中收集的數據,繼續研究蜂鳥在餵鳥器中的活動。她指出,現有研究的目的,不是要證明鳥類餵鳥器對蜂鳥的健康有益或有害,並補充說:「這項研究不能明確判斷餵鳥器的好壞。我們關注的是通過瞭解餵鳥器的使用情況為使用餵鳥器的人員提供最好的操作方法,以及觀察蜂鳥如何聚集。」

然而,這項研究正在幫助研究人員瞭解鳥類如何以及何時進食。儘管安娜蜂鳥以前曾用RFID進行了跟蹤,但這是艾倫蜂鳥第一次被跟蹤,因為它們體型較小。

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發現雄性蜂鳥,更可能與其他雄性同時在餵鳥器進食,而不是與雌性一起。個體蜂鳥也比其他蜂鳥,更頻繁地在特定的餵鳥器上進食。研究人員還發現了蜂鳥的夜間活動,因為有些鳥在夜間進食。

這項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確定蜂鳥在餵食器上的進食行為,從而進一步讓科學家,根據蜂鳥對餵食器的到訪模式,來評估疾病傳播,並研究鳥類行為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動物健康的意義。事實上,研究人員可以確定,一些鳥類是否還留在該區域。該團隊的未來目標,是評估哪些條件會影響人口居住,包括該地區的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

被標記的鳥類大約有61%,是在餵食器讀取RFID標籤的系統中,被檢測到的Tell解釋說,其他的可能已經開始在另一個地方覓食。該組織希望與RFID技術供應商,或RFID技術顧問合作,以幫助他們優化和增強蜂鳥RFID系統的功能。

.GrooveX 研發情感治癒機器人 lovot 可與人類親密互動

Introducing Lovot, a Japanese robot that provides love and companionship


來源: 镁客网181228

現在關於仿生機器人其實已經不怎麼新鮮,很多公司都在做這方面的研發,尤其在日本,日本各家機器人公司對仿生機器人的開發,幾乎是樂此不疲。

近日,據媒體報導,日本公司GrooveX研發了一款情感治癒機器人lovot,其可與人類完成親密的互動。


GrooveX研发情感治愈机器人lovot 可与人类完成亲密互动

據悉,機器人lovot只有3千克,甚至不到一個嬰兒的重量。其頭頂有一個傳感觸角,內置360度半球式攝影機、麥克風、熱感攝影機,這可以幫助它分辨主人以及客人。此外,它的眼睛配置了六層光源,和人類的眼睛差不多,且可以進行眨眼,甚至是翻白眼。

GrooveX研发情感治愈机器人lovot 可与人类完成亲密互动

此外,lovot還配備了50處感測器,這意味著lovot面對不同的環境,可以做出不同的判斷。例如,當用戶對lovot進行撫摸時,lovot就能即時作出判斷,臉上就會表現出高興的表情。當用戶對機器人進行批評時,機器人也會表現出小聲的抽泣,以此來回覆用戶。

雖然,感治癒機器人lovot很可愛,但是目前其還沒有完全上市,還在不斷改進升級之中。對於它的價格,GrooveX公司也沒有透露。不過從其動作來看,機器人lovot很快就會到來,就讓我們靜靜等待。

.賽事直播迎來新科技加持 聚焦沈浸式體驗與 3D 跟蹤

Intel True VR at 
Olympic Winter Games PyeongChang 2018


來源: 飞象网

不專業的解說,單一的電視轉播畫面,不得不滑動兩下的手機,這是不是你在家觀看比賽的常態呢?好消息是,你即將會對這樣的枯燥觀賽體驗說再見,隨著體育賽場中VR機位的加入、AI技術運用,加之電信商在網路側的變革、5G與邊緣計算的應用,擁有沈浸式體驗的賽事直播,正在向每個家庭走來。

體育賽場有了新機位
每次看比賽,你是不是已經習慣了那幾種特有的機位,甚至是在玩體育遊戲的過程中,你都習慣把視角調整到「廣播視角」上。然而,目前為了讓廣眾,能夠獲得更好的觀賽體驗,電視轉播公司及解決方案提供商,正在體育場中佈設,能夠為用戶帶來沈浸式體驗的新機位。

image.png

True VR就是這樣一項技術,該技術率先在NBA賽事中進行應用,並逐漸普及至了NFL、平昌冬奧會的賽場上。每種不同類型的比賽,會根據賽場環境的不同,來安排不同位置的VR機位。

image.png

例如,在上圖的速度滑冰及花樣滑冰館中,佈置了VR1、VR2、VR3、VR4這四個機位,來實現對運動員的追蹤,並帶來沈浸式的體驗,配帶相應設備的觀眾,還得隨時切換機位視角,轉播方也能利用這些機位,抓拍攝到的影像,來豐富轉播內容。

image.png

在雪橇項目的比賽場館中,四個VR機位主要佈置在了雪橇的高速轉彎處。

據瞭解,在去年平昌冬奧會期間,英特爾共製作了55個小時的VR內容,這些內容被拍攝,儲存、壓縮後的總數據量約為30TB,並傳播至超過70個國家的觀眾眼前。

沈浸式奧運會即將來臨
「我們希望為當地家庭,提供沈浸式的高解析度視訊體驗。」Comcast Cable技術、產品與體驗總裁Tony Werner在英特爾的CES發表會上表示。

事實上,作為美國一家主要有線電視、寬頻網路,及IP電話服務供應商,這家公司目前擁有強大的媒體資產,其中的NBC環球涵蓋了NBC環球新聞集團、NBC體育集團、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微軟全國廣播公司節目MSNBC,甚至還有近年來因《史瑞克》、《神偷奶爸》的環球影業。NBC體育集團在2018年,透過超級盃和平昌冬奧會,就獲得了16億美元的收入。

image.png

合作的另一方英特爾,則不斷在體育賽事中進行著「新科技」的嘗試,其中一個重要的「實踐場所」,也正是全球最重要的賽事盛會—奧運會。

如上文中提到的,在去年舉行平昌冬奧會期間,英特爾就運用英特爾True VR技術,已經實現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虛擬現實賽事直播,全球各地的體育迷,在交互式的虛擬現實環境中,更近距離地觀看在平昌冬奧會。

對於明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會,英特爾還將與日本電信商Docomo合作來部署5G網路,有望讓360度視角的8K視訊流,在奧運場館的高清沈浸式設備上呈現。

在CES 2019上,雙方表示2020年東京奧運會,將是全新體驗的起點,提供卓越的沈浸式體育和娛樂內容,為用戶帶來前所未有的觀看體驗。據悉,在下屆奧運會中,將會採用比平昌冬奧會中,更大規模的技術方案。

高解析度即時直播帶動網路變革
不過,沈浸式的影像視訊體驗,首先需要網路側產生變革,例如在體育賽事直播的過程中,去年英特爾就在與福克斯體育進行合作,將發生在紐約的美國高爾夫公開賽,應用毫米波技術,使4K直播畫面,即時的傳送給洛杉磯的觀眾,這也是世界上首次使用5G進行高爾夫現場直播。

另一合作方華納兄弟,也在利用5G與邊緣計算技術,來完成高解析影像的異地剪輯,在未來還將進一步,滿足用戶的增強娛樂需求。

在家庭側,英特爾與Comcast,也在合作推動Wi-Fi 6的廣泛普及。WiFi 6是下一代無線標準,執行802.11ax,會在2019年正式發佈。與上一代WiFi相比,WiFi6的最大傳輸速度可提升40%,同時提升2.4GHz網路的速度,並提升穿牆性能。屆時,全新級別的家庭WiFi,將能夠滿足大量互聯設備的需求。

為了實現360度的視訊能力,Comcast將借助英特爾的視訊和網路專業知識、基於英特爾超強處理器的伺服器,以及圖形加速器,Comcast將能擴展其富媒體服務,提供沈浸感更強的內容,如高解析度8K流內容。

未來你將這樣觀看比賽
那麼,在未來我們又將如何欣賞一場比賽呢?目前它的雛形已經出現。首先,戴上VR觀賽顯示是獲得沈浸式觀賽體驗的選擇之一。

image.png

此前,NBA的轉播方TNT,就在推廣VR觀賽的體驗,在去年的NBA全明星賽、季後賽中,觀眾就可以透過Daydream、Oculus的平台設備,下載TNT的App,來體驗VR觀賽的樂趣。

image.png

此外,即便不透過VR設備,360度的觀賽體驗,也能惠及更多受眾。英特爾目前在於NFL的合作中,利用True View技術,實現了對於球場各種突然事件、球員動作細節的360度回放。

image.png

科技也許能扭轉裁判水準低的問題
在CES 2019上,還有一項足以改變未來觀賽體驗的技術對外亮相,英特爾和阿里巴巴宣佈,雙方正聯手開發AI運動員跟蹤技術,並有望從2020東京奧運會開始部署。該技術可實現運動員在訓練或比賽中3D形態的提取。

英特爾公司執行副總裁孫納頤表示:「該技術借助人工智慧對運動員影像進行分析,不僅可以改善訓練流程,而且有望提升實際比賽中的觀眾體驗。

作為一種運動員訓練工具,3D運動員跟蹤技術具有不可估量的潛力。同時,透過創造一種全新的轉播方式——在即時回放中對比賽亮點進行分析、解讀和復核,該技術能為愛好者觀看奧運會帶來全新體驗。」

image.png

透過發表會現場的介紹影像不難發現,AI運動員跟蹤技術,可以捕捉運動員的運動姿態,並同時即時顯示出運動員的當前速度、跳躍高度等數據資訊。

image.png

這樣的數據也可以大大增強比賽的觀感,並且給很多小白觀眾,一個更好的瞭解運動項目魅力的機會。

image.png
NHK專業運動分析節目截圖

image.png
AI運動員跟蹤技術演示截圖

同時,這項技術未來也將有望幫助運動員,更快提高訓練成績,例如在田徑運動中,不同的姿態,意味著不同發力技術特點,以往要想瞭解高水準運動員的技術特點,需要運動員本人的配合,並借助3D動態捕捉工具,與相關運動醫學檢驗才能實現。

例如像上圖中NHK電台所拍攝的,一系列運動科學類節目,未來透過AI,不需要邀請博爾特本人,或許就能完成分析,幫助更多選手來完善自身技術。同時,為觀眾在觀賽過程中,增加更多樂趣。




.BIM:關於「過程」vs.「模型」的思考

What Is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來源:建筑时报


一談到BIM,專家們往往會即時提醒客戶:「我們介紹的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而不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是利用數位模型進行建設項目設計、施工、營運管理的過程,而不僅僅是我們要生產的那個產品(建築物)的數位模型,雖然BIM模型也是BIM過程的成果之一。」那麼,BIM究竟是過程,還是模型呢?


先來看看這裡所謂的過程,究竟是個什麼過程 BIM是利用建築物數模型裡面的資訊,在設計、施工、運維等各個階段,對建築物進行分析、模擬、可視化、施工圖、工程量統計的過程。顯然,這裡的核心是資訊,一個創建、收集、管理、應用資訊的過程。

再來看看那個所謂的模型。當然這是作為工作客體的那個建築物的虛擬模型(數位模型),那麼要這個模型做什麼用呢?當然是支持我們的設計、施工、運維決策和實施。那靠什麼支持呢?當然是存放在模型中的資訊了。

因此,所謂BIM模型(或者說虛擬模型、數位模型),它的核心不是模型本身(幾何資訊、可視化資訊),而是存放在其中的專業資訊(建築、結構、機電、熱工、聲學、材料、價格、採購、規範、標準等)。所以,筆者以為,BIM既是過程,也是模型,但是歸根結底是資訊


思考一:BIM採用什麼樣的資訊組織方法?
BIM的核心是資訊,同樣的資訊在不同的項目階段,不同的參與方會有不同的組織、管理和使用方法,這樣的結果就是資訊冗餘,即多個工程文檔包含同一個資訊,可能只是表達方式不一樣。

隨著項目資訊的不斷發展,資訊冗餘就會導致潛在的協調錯誤,隨之而產生的就是對資訊檢查過程的需求,在不同時間節點上的資訊檢查,消耗了項目的工期和預算,而在協調檢查過程中,沒有發現的錯誤,被帶到施工現場,就引起了施工延誤和重複工作,從而產生了額外的項目成本。

自然,大家需要一個代表這個建設項目,且具有唯一性的工程資訊模型,由此可以導出,所有針對這個項目的各個「視圖」——不同參與方在項目不同階段,對項目進行各種專業工作的資訊應用,例如做結構分析、日照模擬、工程量統計、施工計劃優化等。

理論上資訊的唯一性是合理的,也是可能的,因為資訊所代表和描述的實際項目是同一個。因此完全有可能建立一個,包含項目所有必要資訊的模型,來支持各種不同的資訊應用。

另外,滿足人類生產生活需要的建設項目的類型,可以是無限的,但是組成項目的基本元素(構件、部件、組件)是有限的,雖然基本元素本身,也是在不斷發展著的。因此,基本元素是可以透過不斷完善的方法,建立起標準模型和資訊庫的。

具有唯一性的建設項目基本元素,透過組合構成同樣具有唯一性的建設項目,需要由不同的專業人士,在不同的建設和使用階段使用不同的技術和方法,進行不同目的的作業(視圖),並且產生表示這些作業過程,和成果的不同類型的文檔,作為合同提交物,這就是對資訊代表的本體(項目)和資訊不同的應用之間,關係和過程的描述。
思考二:BIM是一個模型還是多個模型?
這也是接觸BIM、應用BIM的同行經常聽到、經常碰到的問題,通常有兩種說法:
其一,在介紹BIM概念的時候,通常我們會看到這樣的說法:BIM是包括建築物所有幾何、物理、性能資訊的數位化表達,跟建築物有關的所有資訊,都儲存在單一模型中,不同的項目參與方式,在不同項目階段,需要使用什麼資訊,都可以從BIM模型中獲取,BIM跟目前廣泛使用的CAD,和可視化技術不同,後兩者只包含了建築物的部分資訊。

其二,另外一些BIM資料介紹了在項目不同階段、不同的項目成員會建立各自的BIM模型,常見的BIM模型包括場地模型、建築模型、結構模型、機電模型、施工模型、協調模型、竣工模型等。

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或許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解釋。
首先,單一模型之說是從邏輯關係的層面上來描述的,BIM是一個包含建築物所有資訊的模型;而多個模型的說法是從實際操作層面出發來描述的,由於技術的、業務的、法律的等各種因素的制約,項目成員必須建立各自的BIM模型。

其次,從信息組織、建立、管理、應用的角度來分析,一個模型、還是多個模型,並不是問題的關鍵,就跟你用什麼軟體做BIM一樣,只是一種工具和方法的選擇,關鍵在於在這個過程中,這個建設項目的資訊有多少內容、以什麼格式、被多少項目成員、在什麼工作上精確、高效、完整地使用了,從而提高了多少生產效率、避免了多少潛在錯誤、減少了多少建設工期、降低了多少工程造價。

因此,真正需要關心的不是一個模型,還是多個模型的問題,而是關於這個模型的資訊精度和維度(類型)、模型對象的屬性資訊、模型資訊的詳細等級、模型資訊將被如何使用等資訊的創建、管理和使用問題。


思考三:工程建設行業賦予BIM什麼使命?
所有發達和比較發達的國家,都把GDP的一個很大比例,投資在固定資產的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維護、更新、拆除等工作上,在這個過程中,很大比例的工程建設項目,遭遇到工期拖延、造價突破預算的問題。要求全球工程建設行業,提高工作效率的壓力越來越大。

美國有關部門的研究表明,建築業的無效工作(浪費)高達57%,而製造業的這個數字是26%,兩者相差31%。如果建築業透過技術升級和流程優化,能夠達到目前製造業的水準,按照美國2008年12800億美元的建築業規模計算,每年可以節約將近4000億美元。

對岸中國固定資產的投資規模,為10萬億人民幣左右,其中60%依靠基本建設完成,生產效率與已開發國家比較,還存在不小差距,如果按照美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的資料,來進行測算,透過技術和管理水準提升,可以節約的建設投資,將是驚人的。

美國建築業用戶圓桌會議(CURT - The ConstructionUsers RoundTable)為解決上述問題提出了如下四條建議:

一是業主的領導力。業主在項目早期透過資訊共享,驅動所有項目成員的協同作業,可望取得理想的結果——快速、高效、成本預算內實現的建設項目。

二是整合項目結構。所有項目成員(包括設計師、承包商、供應商、製造商、營運維護人員),使用統一的系統化方法做項目,將使得項目參與方的目標,與項目的總目標一致,這個方法就是目前已經得到,行業廣泛認可的一體化項目實施方法IPD(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

三是公開資訊共享。項目協同作業必須以公開、即時、可靠的資訊共享作為基礎,支持實現這一建議的軟體種類,或技術名稱,目前還沒有一個行業普遍接受的統一名稱,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詞有三個:PIM(Project Information Management,項目資訊管理)、PIP(Project Information Portal,項目資訊門戶)和CPM(Collaborative Project Management,協同項目管理)。

四是虛擬建築資訊模型。這個就是BIM,儘管發展過程中,也出現過若干不同的名詞,例如數位建築(Digital Building)、虛擬建築(Virtual Building)、建築產品模型(Building Product Model)等,但是BIM經過近十年的應用,已經成為了能夠覆蓋前述其他術語,同時也是全球工程建設行業公認的標準術語。

2007年美國建築科學研究院(NIBS - National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s)頒布的,美國國家BIM標準第一版第一部分,為以BIM為核心的資訊化技術,設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為美國建築業每年節約2000億美元。

思考四:BIM會改變項目參與方的職責嗎?
我們可以看到一大批討論流程變化、項目實施方式變化、BIM能力要求變化、BIM團隊組織變化的資料,但是有一點幾乎是可以肯定的,各項目成員在項目中的職責,並不會變化。因為每個項目成員的專業知識、經驗和職責都是建設、營運一個優秀的工程項目所必需的。

儘管項目成員的職責,並不會因為BIM而變化,但成員之間的關係,和工作方式卻會發生變化,甚至可以是很大的變化。

原來項目成員之間更在意各司其職,各自都有自己的工作目標,有時成員之間可能因為利益和風險衝突成為對手,有了BIM以後更重視協同作業,把項目的成功作為成員共同的目標。

原來項目成員的工作,更多是按順序進行的,有了BIM可能更多的工作,可以並行開展了。

總而言之,應用BIM的目的,不是為了使工程項目的建設,與運維工作更複雜化,而是為了找到更好地,實現行業目標的辦法——高效優質完成工程項目,滿足建築業客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