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ola bets on Agriculture and Morocco's debatable Plan for Sub Saharan Africa [Business Africa]
台灣區電信工程工業同業公會 |
《紐約時報》近日指出,越來越多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非洲年輕人,正放棄西裝革履的辦公室工作去做個農民。
今年 27 歲的 Vozbeth Kofi Azumah 就是其中之一。他大學時候讀的是社會學,畢業後卻選擇了養殖非洲巨鼠和大蝸牛。這些在當地都是珍稀美食,只能在野外捕捉,他認為自己找到了商機。
▲ Vozbeth Kofi Azumah
在非洲,看天吃飯的農業往往被認為是貧困的代名詞。這同時也是一個「老掉牙」的行業。雖然非洲是一片「年輕的大陸」, 60% 的人口都在 24 歲以下,但大部分年輕人都嚮往到大城市打工,留下來耕種的農民平均年齡高達 60 歲。
非洲開發銀行一份報告顯示,世界上 65% 適合耕種、但未經開墾的土地都在非洲,然而,這片大陸每年卻要花上 350 億美元來進口食物。撒哈拉以南大部分農民都是小農戶,而且農耕知識相當原始:很少使用化肥,主要依賴雨水灌溉,導致作物收成率只有 20%-30%,只能說是艱難維生。
▲ 非洲的農業機械化程度相當低,圖表顯示不同國家每 100 平方公里所擁有的拖拉機數量。圖自 Quartz
走出大學象牙塔、對農業產生興趣的這群年輕人自稱「農業企業家」(agripreneur)。他們對怎麼養雞、如何挖土可能還沒有 YouTube 影片懂得多,但有能力對一塊農場自負盈虧。
他們希望能以專業科學方法和數據分析,來衝刷這份職業的「羞恥感」,對外展示這是一個可以盈利的行業。
五年前 Richard Nunekpeku 在三星做國際行銷經理,卻放棄了高薪工作跑去種穀物養家禽。第一年他投資了 8 萬美元來種玉米,但是最後收成只有 1/10。後來他請來土壤和化肥研究人員,並投資高科技灌溉,今年有望實現收支平衡。
▲ Richard Nunekpeku
當年 Azumah 告訴母親,自己要去務農的時候,她當場就哭了出來。她一直希望孩子能多讀書,做上朝九晚五的辦公室白領,後來才慢慢理解了這個決定。
現在 Azumah 每天在自家的蝸牛養殖場裡忙活,偶爾忙著測試土壤的濕度和酸鹼度,或是去餵非洲巨鼠餵葉子吃。他甚至在 YouTube 上分享自己的經驗,也會線下組織一些課程,希望能讓更多人對養殖蝸牛感興趣。
我覺得大學學位的意義是,讓人學會了怎麼跳出思維定式,去(為貧困、食物匱乏等問題)找到解決方案。
▲ Azumah 的養殖場名字叫「西非蝸牛大師」,雖然開了 YouTube 頻道,但是播放量並不算多
Emmanuel Ansah-Amprofi 原本從事的工作跟移民法律相關。某天買菜時他發現,洋蔥竟然是從荷蘭進口的,開始對本地農業失望。一氣之下他直接去 Google 搜索「種地有多難」,後來就成了一名「農業企業家」。
▲ Emmanuel Ansah-Amprofi
除了經營一片種有蔬菜瓜果的農場,他還創立了一個名叫「Trotro Tractor」的拖拉機服務平台,原本一手一腳耕種的農民,如今可以簡單通過簡訊、以較低價格,聯繫到拖拉機服務供應商。他說:
我們必須讓農業變得性感。
透過技術來提高生產力,這些年輕人正讓非洲農業,展現出現代化的一面。數據顯示,2018 年,非洲跟農業科技相關的初創企業數量達到 82 家,這個數字跟 2016 年相比成長了 110%,其中約 1/3 都跟電商有關。
除了「農業企業家」的努力,一些政府部門也有給予相應支持。以迦納為例,政府正在舉行全國推廣活動,希望吸引年輕人回到這個行業,另外還派出了超過 2700 名農業研究人員,去向全國農民傳授農作知識。
但無論如何,人們還是很難對農民這一職業改觀。老師們總會對學生說,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長大他們就只能去種木薯。
非洲經濟轉型中心(ACET)曾經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從土地使用權、農業技術、市場再到訂價,關注農業經濟的完整產業鏈,將有助於改變整個非洲大陸的糧食系統。而將農業定位為「企業」更有助於吸引年輕人加入其中,跟「很酷的想法」相比,更應該讓他們覺得,這是一個還不錯的「職業選擇」。
這份報告還認為,如果想推動非洲的農業轉型,女性就應該擁有跟男性一樣平等的權利和地位,就像任何現代的工作場合一樣。
尼日精準農業公司 Zenvus 的創始人 Ndubuisi Ekekwe 也表示,正是傳統做法讓許多農民,陷入貧窮的循環,非洲農業必須對此作出改變。
我們好幾代人的做法都沒有帶來起色,說明現在需要嘗試些新的東西,將農民變成商人,而不是那些還守著老舊規條、食古不化的稻草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