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y Land: Startup Nations (Full Documentary) | Future Cities | WIRED
來源:Ai芯天下
以色列,一個位於地中海沿岸的小國。之所以說小,是因為無論是國土面積、人口數量,還是經濟總量、自然資源在世界上都無法躋身大國行列。
事實上,以色列不僅農業科技發達,在其他高新科技中也非常發達,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更是令人敬佩。
1、歷史逼出來的創新精神
以色列雖然是中東國家,但思想意識卻沒有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和約束。沒有石油,但是有運輸石油的能力;沒有足夠耕地,卻能實現糧食自給自足,甚至出口的技術。
如今的以色列是歐洲第二大花卉供應國,並且在西海岸勘探出了儲量豐富的天然氣田,這些都得益於以色列人,世世代代的創新精神和不服輸的意志。
同樣,2015年聯合國發表的全球競爭力報告,也再次印證了以色列發展道路的正確。在這份擁有180多個國家的排名中,以色列排名第27位,這對於一個地處中東這樣惡劣環境,且人口僅有810萬的小國來說實屬不易。
分項指標中,以色列的創新能力方面高居全球第三位,可見國際社會對以色列創新的認可。
2、以色列科技軟硬實力
①科學技術佔比高。近年來,以色列每年用於科技研發的資金,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4.2%左右,這一比例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以色列還是人均專利申請數量最高的國家之一。
②太陽能技術領先世界。20世紀50年代,以色列開始使用太陽能,目前已經安裝了130多萬個家用太陽能熱水器。以色列工程師一直處於太陽能技術研發的前列,並在世界各地承接光伏和集中式太陽能發電項目。
③獨立研發空天技術的最小國家。2009年,以色列在湯姆森·路透的20個頂尖空間科學研究國家中排名第二。
④在農業技術創新取得長遠突破。克服水和可耕地稀缺性,在沙漠裡建立了一個密集有效的生產體系。以色列科學家、農民和農業企業密切合作,開發出了先進的農業技術、節水灌溉方法、溫室技術、沙漠農業和鹽度弱化技術等。
⑤擅長電腦軟硬體開發。特別是電腦安全技術、半導體和通信。英特爾和微軟在以色列建立了第一個海外研發中心,IBM、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和摩托羅拉(Motorola)也在以色列開設了工廠。
3、政府的企業化運作
說到以色列的創新,首當其衝是政府為創新的投入。除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投入,在意識形態上也顯得很有特色。
換句話說,創新首先是意識的創新,以及創新思維的培養,然後才能有管理的創新和創新管理,最終推動全社會的創新,由此成為創新大國。
其中還會有大量的實習生,或者剛入職的見習者,來幫襯政府的管理和運作。這種「垂直管理+人員儲備」的行政模式,讓以色列政府高效而節約,從而為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創新領域,提供了必要的物力支持。
雖然對公務員較為「吝嗇」,但在有關創新的制度設計上,卻很願下血本,而且頗有自己的創新特色。
①首席科學家制度鼓勵科技創新。以色列政府在22個部門,安排了13個首席科學家,並配以「首席科學家辦公室」,由其負責政策制定、經費分撥、日常項目管理。除了需要創新科技發展的科技部、農業部之外,在國防部、公共安全部等看似與創新無關的部門,也都任命了首席科學家。
②政府倒逼企業創新。以色列的各個企業,之所以都在創新上下功夫,除了自身需求之外,也有被政府逼出來的原因。以色列是一個「小政府、大社會」的國家,政府管理的事務有限,但政府卻用「資助」的方式,對企業進行宏觀指導,以此來推動自由經濟和商業競爭。
在同質化競爭中,若一家企業獲得了政府資金支持,那另一家企業就必須在創新上下功夫,否則就會被自然淘汰,這種支持並不是無償的,而是一種借款性質,以色列政府用這種方式,刺激了企業的創新精神。
③政府和企業共擔風險,創新沒有後顧之憂。借款可以循環使用,一家企業創新成功後的還款,可以幫助其他企業,進行類似的研發和投入,如果創新成功,企業還要在前2年的銷售收入中,提出3%交給首席科學家辦公室,滾入資助資金池,進而累積更多的創新項目。
這樣的做法讓納稅人的錢有了合理的流向,帶動了全社會的創新熱情。如果研發項目失敗,企業無需返還科研「借款」,政府與企業共同承擔風險和科研經費損失。
④以色列的風投規則也相對簡單和寬容。在全社會創業、制度規約相對完善的背景下,風投對企業的瞭解更加直觀,而企業對風投的選擇餘地也更大。
【3S MARKET】 台灣政府因民主制度而有輪替,但至府機器沒變,七十年的老車卻一直在路上跑,選上就靠這老車撈油水,沒一個政黨說,從我執政就開始帶頭改革制度,這就是台灣今天競爭力不斷滑落的因素之ㄧ⋯⋯
風投多了,讓企業不再受制於資金的短缺,因而企業的發展瓶頸能被打破,創新環境也能更加完善。這種投資目前有向縱深方向發展的趨勢,無論是創新型企業還是農業科技產業,都能看到風投的身影。
4、大學就是創新孵化器
大學就是以色列創新體系中,最大的智力支持。7所以色列公立大學網上,可以連接政府各個相關部門,往下可以聯通大中小企業和創業者。
其中的一個條件是,每所以色列大學都有自己的科技轉化公司,負責對本校科學家發明成果進行分析、專利註冊和知識產權保護,與企業界進行談判,以吸引企業對相關研發進行資助和將科研成果進行商業化轉化。
研究人員不參與公司的任何經營運作,他們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技術性的咨詢,只能在有限的範圍、有限的期限內,承擔公司的非管理職位。
權責明確既給了學校一定的自主權,又讓經營不會染指學校的學術氛圍,同時還實現了孵化器的產業化功能。這種創新的外在發展,無疑成就了創業潮。
以色列大學生的目標既不是考公務員,也不是富二代,而是創業,擁有自己的企業,由自己來管理「伊甸園」。這就是他們的「以色列夢」。
這種創新的熱情,既是由猶太人的天性決定的,也是整個社會氛圍引導的結果。幾歲的孩子在幼稚園,就會被鼓勵多思考多創造,到了20多歲成為百萬富翁的例子,在以色列也就並不稀奇了。
全面創業在以色列不只是一個夢,而是實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