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 2018\10\19\3S Market Daily 智慧產業新聞

3S Market deliver Smar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Business
3S Market 傳遞 智慧應用與價值的商業資訊
                                                                                                                                                                                                                 

.投資人看 AI:機器人行業什麼方向最具「錢」途?【下】

China using robots to teach in kindergarten - TomoNews





來源:泛人工智能 王猛


上一篇文章分析了第一個具「錢」途的方向:特種機器人行業的空中機器人-- 無人機,這是一個值得單獨分析的機器人行業應用。那除此而外,機器人行業還有其他的具「錢」途方向?未來發展趨勢呢?

-- ① ---第二個具「錢」
途的方向2018年韓國冬季奧運會,85名機器人在本屆奧運會上與人們互動並提供幫助,這裡面有11種不同類型的機器人,其中之一是一個人形機器人,攜帶奧運火炬進入會場。


其他機器人做各種各樣的事情,但他們的大多數工作中心範圍,是給遊客指示和建議,例如機場指南機器人,可以提供諸如英文、中文、日文和韓文登機時間等資訊。

未來,從事維護保養、教育、陪伴、清洗、保安、救援、監護等工作的機器人會非常多,所以呢,第二個具「錢」途的機器人行業方向是:智慧實體機器人。

常規的機器人分類主要包括: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三類。本文的「智慧實體機器人」方向,主要指不包括工業機器人在內的商業服務機器人,和除無人機之外的特種機器人。


工業機器人,是指應用於生產過程與環境的機器人。工業機器人這個方向,已包括在智慧製造行業中的「智慧製造機器人」這個領域,本文不再討論。

特種機器人應用在特殊和複雜的場景中,可替代人在危險環境中作業,例如水下無人機器人、空中無人機、特種救災應急機器人等。根據eBay數據統計,美國是中國無人機產品銷售額最大和成長最快的市場,在細分品類方面,掌上無人機、水下無人機和多功能無人機,有望發展成為爆款產品。(川普會不高興!!!)

服務機器人,是指用於⾮製造業,並服務於人類的各種機器人,是大眾接受面最廣泛的機器人,其中包括醫療服務機器人(如醫療康復服務機器人、微創手術機器人等)、家用服務機器人,和公共服務機器人。

在服務機器人領域,家用服務是最主要的細分市場,掃地機器人快速落地,玩具機器人、教育機器人發展潛力大。玩具機器人在家庭中,可以扮演兒童的好夥伴、家人的小助手角色,玩具機器人通常具有人形結構,同時具備語音、情緒和動作交互能力。


教育機器人主要分為兩類,第⼀類是寓教於樂類型的教育機器人,第⼆類是以人形機器人為載體,配套教材課程,用於人工智慧教育的機器人。

公共服務機器人略舉一例。2017年10月,廣州正式上線「人工智慧+機器人」(AIR)全程電子化商事登記系統。申請人透過電腦終端、手機APP,以及設置在各政務大廳和銀行網點的智慧機器人,即可辦理商事登記,全過程需10分鐘。

據介紹,該系統採用了人臉辨識電子簽名、系統智慧校驗審核、智慧地址比對、智慧推薦經營範圍,智慧機器人辨識身份、打照、發照,實現了商事登記「免預約」、「零見面」、「全天候」、「無紙化」、「高效率」辦理。

--- ② ---第三個具「錢」途的方向
有了智慧實體機器人整機研發商,必然會有提供相應解決方案的細分供應商,所以呢,第三個具「錢」途的機器人行業方向是:智慧機器人解決方案。 


智慧機器人解決方案,主要指為智慧實體機器人研發商,提供零組件和關鍵技術解決方案,包括機器人視覺、人機交互、定位導航、雷射雷達、智慧傳感器、智慧控制系統等等。

整個智慧實體機器人產業,建立在三大核心技術模組之上:人機交互模、感知模和運動控制模交互模包括語音辨識、語義定義等。

在人機交互模中,自動語音辨識交互,是應用最為廣泛的⼀種。⾃動語音辨識技術(ASR),是⼀種將人的語音轉換為文本的技術。

感知模組則透過借助於各種傳感器、陀螺儀、雷射雷達、相機、攝影機等設備,對外界進⾏感知,相當於人的眼、耳、鼻、皮膚等。在感知模組中,常見的感知傳感器有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3D攝影機等。

運動模組包括舵機、電機、運動算法等,用於實現機器人的⾃助式移動,相當於人的肌肉。

從外觀來看,機器人的行走方式有兩種:步態和非步態。非步態行走主要是簡單移動,結構較為簡單,透過在機器人底部安裝萬向輪來實現。步態行走較為複雜,更加側重於精準控制。

略舉一例,某機器視覺導航定位解決方案提供商,專注於機器視覺領域,利用人工智慧視覺算法,自主研發了vSLAM算法、感知決策算法等技術,幫助行業用戶利用低成本、高效的視覺融合方法,解決空間中智慧行動設備的感知、定位、導航、規劃等關鍵應用問題。
--- ③ ---對岸機器人政策動態
2016年4月,對岸政府工信部、對岸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佈《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為「十三五」期間,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描繪了清晰的藍圖。

《規劃》中明確,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10萬台,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培育3家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打造5個以上機器人配套產業集群。《規劃》指出,機器人產業發展要推進重大標誌性產品率先突破。在工業機器人領域,聚焦智慧生產、智物流,攻克智機器人關鍵技術,提升可操作性和可維護性。

在服務機器人領域,重點發展消防救援機器人、手術機器人、智型公共服務機器人、智護理機器人等4種標誌性產品,推進專業服務機器人實現系列化,個人、家庭服務機器人實現商品化

2017年12月,據新華社報導,對岸政府工信部將在今後三年,大力推進人工智慧核心技術和標誌性產品,取得重大突破,智慧家庭服務機器人是重點。到2020年,智慧家庭服務機器人,實現批量生產及應用,醫療康復、助老助殘等機器人實現樣機生產。

政策方面,中國繼續對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給予引導,側重產業整體水平的提升。從宏觀來看,其國家透過制訂更加嚴格的⾏業規範,來促使機器人產業理性發展,並且從機器人產品檢測認證、企業資質、品質要求等方面,提⾼產業門檻。

從發展方向來看,對岸其國家大力推進智慧工業、服務、特種機器人的產業發展,並成立專項牽引基金,以發展基礎先進技術,培養龍頭企業的同時,帶動產業整體品質提升。

--- ④ ---機器人發展趨勢與小結
市場研究公司IDC預測稱,全球機器人和無人機支出,將在2018年達到1031億美元。比2017年成長22.1%。IDC還預計,到2021年,這筆支出將增加一倍以上,達到2184億美元,複合年成長率為25.4%。


IDC表示,2018年機器人技術支出將達到940億美元,佔2017年到2021年整體預測支出的90%以上。其中,工業機器人解決方案,將佔機器人支出的最大比重(超過70%),其次是服務機器人和消費機器人。

2018年6月更新的IDC《全球機器人及無人機支出指南》顯示,中國機器人(含無人機)及相關服務的消費額,持續高速成長,預計到2022年將達到770億美元,2018-2022年複合年成長率(CAGR)達到26.3%。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預計到2022年,將佔全球總量的38%以上。
孫正義表示,未來30年內,地球上的智慧機器人將達到100億。到那時,人類數量也將達到這一數量。這就意味著100億人口,將與100億機器人一起生活。孫正義認為,如此巨量的機器人出現,人類創造的每個行業都將被重新定義。

PS:吟名言一句,放鬆一下
「越是無能的人,越喜歡挑剔別人的錯兒。」  ---- 愛爾蘭
                                                                                                                                                                                                                 

.AI 會讓旅遊成為一門好生意嗎?

Traveling with Ai - Part 1: Arrival in Paris!






來源Alter聊IT


AI会让旅游成为一门好生意吗?


金九銀十,旅遊業等來了好日子。

一面是數億人次的旅遊計劃,直接製造數萬億的市場規模;一面是第四次消費結構升級,旅遊休閒成為一種新常態。

但事實層面是,儘管旅遊人次眾多,市場龐大,可多年來發展品質始終不高,過度依賴門票經濟,導致整體產業的商業價值和想像空間一直被低估。
不過,今年對岸中國黃金周有兩個重要的變化,似乎能看到一些未來旅遊產業的價值趨勢:門票大範圍做減法,景區普遍開始在產品服務上做加法;新技術的應用,人工智慧技術在景區有了廣泛鋪開的趨勢,今年對岸中國65個景區,都在推行刷臉票務系統,這在去年都是很難想像的規模。

技術的應用,也成了景區產品服務「加法」背後的重要驅力,尤其是,讓旅遊產業從體驗到消費,都開始有了升級的苗頭,這樣的改變會讓一直被低估的旅遊業,成為一門好生意嗎?
價值被低估的旅遊業
旅遊業是個綜合性很強的產業,食、住、行、游、購、娛等每個環節,都有可能成為價值點,當然也可能成為價值限制的因素。這點我們台灣也類似!

一方面,傳統意義的景區盈利模式相對單一,大多數景區依靠門票盈利,導致很多5A級景區的門票動輒數百元。但在今年,各地已頒布實施門票降價政策,其全國981個景區,採取免費開放或門票降價措施,其中5A、4A級景區佔比超過7成,這對遊客來說是個好消息,但不可避免地影響大部分景區的營收。

但萬事萬物皆有「雙面」屬性,門票降價也就迫使景區去推動產品服務,刺激門票消費之外的二次消費,比如購物、休閒、娛樂等相關的個性化服務。但當下的痛點在於,很多熱門景區時常出現排長隊購票的現象,佔用了遊客太多無效時間,自然降低了二次消費的慾望和頻率。

另一方面,景區有著「閒時很閒,忙時很忙」的週期困境,客流上的不穩定導致了旅遊資源的閒置,圍繞景區展開的食、住、購、娛等有著同樣的問題,間接導致了宰客、黃牛、假票等惡性事件。

互聯網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景區的行銷方式,開始從自然獲客轉向主動拉客,各大OTA平台、微信朋友圈、資訊類APP等不乏景區的定向廣告,卻也面臨著精準度不高、效果隨機等諸多不確定性。要知道旅遊APP的獲客成本,就高達幾千元,景區的廣告轉化率可想而知。

究其根本,社交平台、搜索引擎、出行地圖等,對遊客的瞭解緊停留在線上,但旅遊是一門線下的生意,線下的流量數據、用戶理解卻一直處於空白,儘管絕大多數景區引入了數位化系統,但對用戶的理解,也都十分單薄。

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數據孤島,出行數據、景區數據、飯店數據、用戶畫像等互相孤立,在吸金能力上自然少了一些想像力,不過更值得注意的還有服務場景的割裂。旅遊是典型的線性服務,需要用一個時間軸把機酒、門票、住宿、娛樂等場景有條理的串聯起來,某一環節的數據缺失,勢必會破壞整個產業鏈的連續性,也決定了用戶最終會消費哪些服務。

何況旅遊是獨立於工作、生活之外的第三空間,更強調舒適性,用戶體驗上的不滿意,最終將影響整個旅遊業態。十年前,為瞭解決旅遊行業的亂象,嘗試給出的解決方案是互聯網化,十年後似乎輪到了人工智慧


AI+旅遊的賦能新世代
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後,引發了AI應用的新一輪浪潮,旅遊業也在範圍之內。最早的AI+旅遊是從單一場景切入,以期推動旅遊產業的智能化,即便到了現在,不少和旅遊相關的旅遊產品仍在繼續這一模式。

簡單梳理一下,AI在旅遊場景上的應用可以歸結為六種形態(排名不分先後):

1、語音翻譯、導覽。對岸目前已經出現了逸豆、有道、科大訊飛等多家產品,功能上主要是語音翻譯,或者是實現一些語音導遊的功能;

2、AR/VR數位導覽。主要是一些博物館透過AR、VR技術,做資訊的附加服務、導覽服務,豐富遊覽內容形態;

3、機器人客服。幫助用戶處理飯店預訂、機票預訂、退改簽等「入門問題」,目的在於提升客服效率;

4、人臉辨識票務。基於人臉辨識技術,快速實現身份認證,機場、高鐵以及一些景點,已經應用了相關產品;

5、智慧行程規劃。基於旅客的資訊、目的地、時間等數據,利用算法處理幫助用戶推薦合理的旅行路線,常見於馬蜂窩、攜程等平台;

6、禮賓機器人。一些酒店、景區等開始引入禮賓機器人,提供相關資訊查詢、預約等服務,以提升服務效率和用戶體驗。


旅遊的互聯網化,抓住了用戶的線上數據,人工智慧的使命恐怕是打通景區的線下數據,畢竟這才是旅遊亂象的本源。然而單一場景的AI+旅遊,未能解決旅遊產業的癥結,數據孤島依舊存在,服務依舊被割裂。

這兩年出現的創業者,似乎想要改變現狀,比如原百度研究院院長林元慶博士的Aibee,老牌解決方案商深大智慧等,都瞄準了旅遊這一垂直場景,最大的不同,就是全域旅遊的AI解決方案。

以Aibee和武當山景區的合作為例,最先打通的是「AI刷臉入園」,遊客透過景區小程式,或線下刷臉註冊購票,景區入口的人臉辨識閘機,對遊客進行臉部掃描確認;在景區內可以打開小程式裡的「AI拍一拍」,獲取相應景點名稱與詳細介紹,並自動生成景點圖文,方便分享給微信好友;遊客在景區遊玩時,還可以掃描線下標識牌上的二維碼,或景區公眾號,進入景區小程式,獲得景區門票、飯店、餐飲、娛樂、活動、購物等推薦。
從景區外圍到內核,或許人工智慧的滲透,還處於初步階段,至少讓我們看到瞭解決旅遊痛點的可能:

一,打通線上線下數據,打破數據孤島。解決了線下的數據採集,為景區和當地旅遊部門,提供了全方位營運的前提,好比說刷臉多次入園、遊覽過程的追蹤等等,也包括多元化的商業變現。

二,提高景區運營效率,優化遊客體驗。數據推演一下:傳統購票、掃碼需要媒介,對於攜帶介質的遊客要求高,尤其對於需要多次出入景區的遊客來說,體驗相對繁複;後期針對多次入園、實名入園所採用的生物辨識方式——指紋辨識,登錄和辨識穩定性差(指紋磨損率高,指紋錄入的隨機性大),平均需要30秒以上的時間;人臉辨識登錄和辨識的整個過程,只需要幾秒時間。

三,連接「人、娛、購」,推動二次消費。線下數據打通後,景區可以利用推薦、彈窗等形式進行資訊找人、服務找人,進而促進遊客在景區內外的二次消費,在門票價格下降或免費的背景下,無疑踩準了景區的痛點。

四,加速景區社交裂變,實現二次導流。使用者可以借助小程式等,將照片在微信中與好友分享,景區也可以在營運上策劃一些有趣的活動,實現社交裂變和二次導流。相比於線下廣告和大規模的廣告投放,在成本和精準度上都是更優選擇。

事實上,諸如Aibee的解決方案並不複雜,無非是電腦視覺、語音辨識、自然語言理解、大數據分析等多模態AI技術,應用範圍也不過是從景區外,延伸到了全域旅遊,但真正快速並大範圍落地的「玩家」卻很少,人工智慧在景區落地要義在哪?
AI+旅遊的規模化落地
不只是Aibee之類的創業公司,BAT等行業巨頭,也在打造一個個旅遊樣本。騰訊和重慶聯合打造的「一部手機游武隆」,涉及了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透過個性線路訂制、達人推薦、智慧訂制、智慧導覽等功能,為遊客在旅遊資訊獲取、行程規劃、產品預訂、遊記分享、特色電商購買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智慧化服務。

但旅遊業當前的痛點不是從0到1,而是從1到N,如法炮製一份AI+旅遊解決方案,或者打造一個樣本並不複雜,痛在規模化複製。

1.思路要對:AI+旅遊是典型需要整體解決方案的場景。在AI導遊、拍照辨識、景區地圖等服務上,需要針對每一個景區進行客製化,時間和成本不言而喻。

而以往AI+景區案例,人工智慧和景區本身的結合較淺,範圍狹窄,在投入和產出上與重模式相悖。諸如Aibee等新興企業已然意識到了這一點,給出的是整體化的解決方案,深入到景區的核心環節,加之高效的部署速度,景區的態度逐漸從抗拒轉向擁抱。

2.技術要硬:這對服務商AI能力是考驗。以人臉辨識為例,在對岸中國黃金周等旅遊高峰期,單日客流量可能達到數十萬,更考驗服務的穩定性、數據庫能力、算法準確性、計算能力等等,此外還有成本和收入的平衡。

過去一家公司很難在十一黃金周這樣的旺季,同時支持幾十家景區的人臉辨識閘機,拿一兩家景區做實驗是常態。不過今年看到Aibee在全國65家景區鋪開人臉辨識系統,證明思路對了,技術過硬,想要落地快,其實也並不會太難(畢竟這家公司開始做旅遊業務也就半年時間)。

3.合作要強:垂直領域的通路合作能力。數據上來看,Aibee的解決方案落地武當山、喀納斯、華山、雲岡石窟等65家景區,與Aibee和深大智慧的策略合作不無關係,後者在旅遊行業深耕20多年,產品和服務覆蓋了其全國4600多家景區。

4.天時地利人和:政策背景支持、旅遊業和遊客擁抱。做旅遊+AI這件事節奏很重要,今年中國政府旅遊局發佈的《「十三五」全國旅遊信息化規劃》中,規劃研究確定了推進人工智慧、社交網路、旅遊大數據等旅遊業升級。





而在發改委門票降價的「助攻」下,景區營運者也有必要改變思維,擁抱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打造新的旅遊業態和盈利模式。這對AI在旅遊業的滲透是不可多得的紅利。

當然,還不好斷言AI+旅遊是不是一門好生意,至少在人工智慧的背書下,旅遊業終於多了幾分性感。

不知我們台灣一直在推展觀光,是否把這些 AI 技術也向對岸ㄧ樣,納進政策中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