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5日 星期二

.十分鐘馬上了解「智慧影像辨識」應用與趨勢

IoT Video Analytics for Smart Cities

原標題:智慧城市建設中智慧影像監控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來源: 中国安防展览网 作者:范德耀



隨著創新與數位化,逐步發展為新的成長極,世界各國正積極尋找解決方案,以實現經濟、技術與社會的平衡發展。


各國政府紛紛頒布「智慧城市」政策,大力佈局資訊技術基礎設施,並啓用創新解決方案推進城市規劃,最終目標是有效打造智慧城市,以改善人民生活水準,同時將技術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從而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智慧城市建設不是簡單的一句口號,而是需要一個個系統部署實際落地,並能夠按照既定要求,滿足政府和民眾管理,及生活需求。目前智慧城市的建設大量用到安控技術,如智慧影像監控技術,就已拓展到了各部門業務領域。
智慧影像監控在智慧城市應用中的現狀及特點
眾所周知,影像監控的智慧化,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它能夠對影像中的異常行為,進行即時提取和篩選,並即時發出預警,徹底改變了傳統監控,只能「監」不能「控」的被動狀態,將是影像監控行業的一次新的革命。

現階段,越來越多的技術型企業,正在大力發展數位信號處理、影像分析算法等核心技術,這將大幅提升影像監控產業附加值,改善現有產業困難,提升價值的發展瓶頸。

從技術角度來講,目前智慧分析技術,主要還集中在兩大類:一類是採用畫面分割,前景提取等方法,對影像畫面中的目標,進行提取檢測,透過各種不同的規則,來區分不同的事件,從而實現不同判斷,並產生相應的警報聯動等。


例如,最早期的一些行為分析類功能(跨界、區域入侵、打架檢測、人員聚集等),以及早期的交通事件檢測等,都屬於這類算法技術的應用。

另一類是利用模式辨識技術,對畫面中特定的物體進行建模,並透過大量樣本進行訓練,從而達到對影像畫面中的特定物體,進行檢測及相關應用。

從應用角度來講,目前智慧分析技術主要有四大類:第一類是即時警報類;第二類是數據統計類;第三類是屬性辨識類;第四類是圖像處理類。

第一類:即時警報類。主要是透過分析技術,對即時影像進行內容的分析和判斷,發現某種狀態達到警報規則的要求時,系統即可發出警報聯動。如最基礎的跨線警報、闖入警報、打架警報、聚眾警報等。

當然隨著應用的深入,各行業應用中,也出現了很多帶有行業特徵的即時警報應用,如校園打架警報;交通行業的塞車警報、行人上高速報警;監獄的攀牆警報、離崗警報;金融行業的尾隨警報、貼假廣告報價等等。


第二類:數據統計類。主要是透過在特定的場景下,對影像內容中,特定的內容進行統計,形成相關的報表和數據應用。例如,透過影像分析,對公路上的車流量進行自動統計,透過影像分析對校園門口、商場出入口等的人流量進行統計等等。

第三類:屬性辨識類。主要是對影像中,特定事務的屬性進行自動辨識,達到對影像內容的深入應用,和快速檢索等目的。如人臉辨識、車牌辨識、車標辨識、顏色辨識、性別辨識、身高辨識、年齡辨識、手勢辨識等等。

目前安控行業中,應用較多的主要還是人臉辨識、車牌辨識、車標辨識等。

第四類:圖像處理類。主要是對圖像整體進行分析判斷,及優化處理,以達到更好的效果,或者將不清楚的內容,透過算法計算處理,達到看得清的效果。如目前的影像增強技術(去噪、去霧、銳化、加亮等)、影像復原技術(去模糊、畸變矯正等)

智慧影像監控在智慧城市應用中的難點與瓶頸
智慧影像監控技術應用,給各行業安全監管,提供便捷性保障,海量的影像數據挖掘,也輔助城市管理部門,提升其決策效率和精準度。對於社會公共安全治理而言,智慧影像監控技術,既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也相伴而生許多應用瓶頸及難題。


首先,在過去十幾年的影像監控系統建設中,原有影像監控系統都是獨立的,資訊孤島比較嚴重,公共安全治理涉及的公共部門、私人部門等多類主體協作,由於各類安全數據之間,缺乏統一標準,現有組織、部門、制度間分割,以及資訊管理理念的滯後,往往導致「數據孤島」現象出現。

在以智慧影像監控技術應用基礎上,以公開、透明、共享、協作等,為基本原則的數據應用理念,轉變及數據管理模式的重構,將成為智慧城市管理中,影像大數據應用效果的關鍵。

其次,在智慧城市資訊化建設,深入展開背景下,現有影像系統存在缺乏深度應用模式、影像數據智慧化程度不高等,突出問題。


Why Accuracy is Key in Computer Vision-powered Retail Execution ...

雖然基於AI的各種智慧應用,在影像監控系統應用中如火如荼,但當前基於AI的系統建設規模還比較小,其應用瓶頸,是缺少影像資訊情報的標準化生成方法,進而缺少利用影像資訊情報指導偵查、破案的新型警務工作模式,影像資訊化情報化警務應用各環節,缺乏統一標準和規範。

最後,智慧影像監控技術本質,是將各類事物數據化,同時將分布不同領域、網路、系統、數據庫內的各類數據,整合在一起,從而挖掘出其中有價值資訊。

為了盡可能保障資訊挖掘的準確性,開放、流通、透明成為影像大數據應用的必然要求。特別是在公共安全領域中,安全保障的「公共性」與公眾隱私的「個人性」之間,界限是很難清晰界定。

智慧影像監控的大數據時代下,很多智慧城市應用涉及公民財產安全,甚至國家安全,數據價值極高,因此大數據時代,資訊安全問題,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大難題。


智慧影像監控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案例
江乾區是杭州的交通樞紐中心,擁有亞洲最大鐵路樞紐——杭州東站,擁有公路客運樞紐—九堡客運中心,擁有中心輻射效應的地鐵一號線和四號線等。

江乾區也是杭州的宗教場所集中區,擁有全球最大的華人基督教教堂——崇一堂,擁有中國最大的清真寺。江乾區還是特色民族美食集聚地,如帕米爾餐廳、巴依老爺餐廳等。

這些人流量大、背景獨特的場所遍布全區,在當前國際恐怖主義滲透威脅的大背景下,更容易引起涉恐涉暴分子的關注和襲擊,江乾區特別是錢江新城面臨的反恐防暴形勢,也較其它主城區更為嚴峻。


2016年,杭州市江乾分局開啓了智慧影像監控大數據管控平台建設,以警務實戰為中心,運用雲計算、大數據、行動網、物聯網、人工智慧等先進科技創新應用,融合運用視圖資源、警務資源和社會面資源等數據,充分挖掘數據資源潛能,構築以數據指導警務的警務機關新型戰鬥力,建設具有大數據特徵的警務應用新常態。

透過構建一個嚴密、泛在、互聯、智慧的多維感知防控圈,匯成一個數據可清洗、可儲存、可挖掘、可預測的大數據資源共享計算中心,編制一張能展示各類資源、風險態勢、巡區防區、重點場所等元素的指揮執勤地圖,建立一個集情報研判、合成執勤、指揮調度等功能為一體的聯勤指揮中心。

形成預測預警、穩態防控、精準打擊、合成執勤、扁平指揮、動態管理、保障有力的智慧警務新模式,不斷提升江乾公安工作智慧化水準。

系統自2017年10月上線以來,陸續抓捕時中國在逃犯二百四十餘人,江乾區整體社會治安狀態明顯提升,群眾滿意度大幅提高。


智慧影像監控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趨勢
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伴隨物聯網、行動網與計算等技術的不斷應用,智慧城市建設將大力推進大數據基礎平台,積極推進資訊資源數據交換和共享體系建設,實現智慧城市與智慧影像大數據接軌。

同時隨著影像大數據相關技術的不斷成熟,尤其是隨著在處理影像、圖片等結構化數據方面的能力不斷提高,透過各種業務模型、行為分析、機器學習等技術,結合海量數據,對影像內資訊,進行智慧分析辨識,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基於影像、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雲服務平台,整合更多的社會資源資訊,獲取支撐和保障,智慧城市順利落地和營運的多元資訊。

根據用戶業務需求,為金融、教育等社會單位機構,甚至普通消費者,提供影像大數據應用服務,基於智慧影像應用的影像大數據,將成為智慧城市各個領域,實現「智慧化」的關鍵支撐。


結語
智慧城市是透過新一代資訊化技術,提升城市管理者,對城市方方面面的資訊感知能力、資訊分析和處理能力,從而能提高針對性的智慧化全社會服務模式。

城市中大量的音視訊等物聯傳感設備,需要從重點區域、重點人群中即時監控,對可疑情況進行即時預警預判,真正為政府管理和民眾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此外,需要拿捏好數據挖掘,與隱私保護之間的平衡點,做到真正的「控」與「安」。

.全國軍民同胞們,你們看到是小米的價格,還是小米的商業模式?

雷軍來台演講全文:以小米精神激勵台灣年輕人勇敢追夢






原標題:為什麼做 IoT 當學小米?

leiphone 作者:王金旺


2017年11月,小米對外宣佈開放小米IoT開發者平台,小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正式宣佈,小米IoT平台聯網設備超過8500萬台,日活設備超過1000萬台,合作夥伴超400家,已經穩居全球最大的智慧硬體IoT平台

为什么做IoT当学小米?

2018年8月,小米發佈上市後第一份財報,財報顯示:小米IoT設備全球接入量再次突破,達到1.15億台

2018年9月,小米公司組織架構調整,IoT平台部成為小米十大業務部之一。

看似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從平台開放,到設備量過億,再到現在成為獨立業務部,小米IoT業務發展,就如同整個IoT行業崛起與繁榮的縮影。

然而,看到的往往又很難稱得上是真相,真相是身臨其境的當事者講述的沒有太多懸念的故事。

因此,小編特別專訪了小米IoT平台部高級產品總監彭川,作為創始團隊成員之一,以他的角度來審視:站在時代的前沿,小米IoT走過了怎樣的歷程?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为什么做IoT当学小米?


小米IoT平台開放的前四年
從生態鏈模式走出的小米IoT平台


在IoT平台開放之前,我們整個業務依託小米生態鏈已經做了四年多。

小米IoT平台,最初是因生態鏈公司需求而產生的。小米生態鏈中的部分公司,在傳統領域幹了很多年,他們對於智慧、聯網、軟體端體驗完全不熟悉,這就需要小米在技術上提供支持,而提供技術支持的,正是小米IoT平台團隊,也是現在IoT平台部的前身。

彭川回憶,由於小米IoT平台,是伴隨著小米投資節奏走的,所以在過去2、3年裡,小米IoT平台的業務成長速度非常快。到2017年,小米已經投資了100家公司,小米IoT平台為其中55家,做智慧硬體的生態鏈公司提供服務,幫助他們孵化產品。

为什么做IoT当学小米?

從整個發展過程來看,小米IoT平台,在2017年底宣佈對外開放之前,已經默默地跟隨小米生態鏈整體的節奏,跑步前進了四年。其實,在這四年裡,小米IoT平台服務的,不只是小米生態鏈公司,也會與第三方公司合作,服務第三方公司。

對外官宣「開放」
小米IoT平台自成立以來就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在2017年宣佈對外開放之前,已經服務了諸多第三方公司。但是由於一直沒有對外正式宣佈開放,讓外界產生了很多誤解,也為小米IoT團隊帶來了不少困擾。

提到前些年因為外界誤解帶來的質疑,彭川和他的團隊也是很無奈。

我們發現外界對我們有很多誤解,外界的很多公司有和我們合作的意願,但他們通常會試探性地問:外面都說你們小米,只和你們投資的公司玩,是這樣嗎?

我們說:當然不是了,我們服務的公司也有美的這樣的第三方平台呀。

正式對外宣佈開放之前,小米發現很多第三方公司,會誤以為小米,只服務於自己投資的公司。隨著業務的成長,誤解卻並未因此消失,到了2017年,小米發現不主動發聲已經不行了,所以小米在2017年11月的開發者大會上,正式宣佈對外開放。

彭川告訴小編,「其實我們很清楚,現在這個階段,平台要想做大還是要足夠開放,我們主要的任務,除了服務好生態鏈公司之外,也希望透過去年的開發者大會,告訴其他潛在的合作夥伴,我們願意接入第三方平台,哪怕你做的品類,和我們已經投資的生態鏈公司的品類是衝突的,我們也歡迎,因為我們是一個平台型的部門。」

誰的產品做得好,用戶說了算

其實小米生態鏈也好,小米IoT平台也好,一個通行的邏輯就是:誰的產品做得好,用戶說了算。

排斥競品是所有行業的例行法則,不過在小米生態及小米IoT合作的第三方中,我們也經常會看到一些存在競爭關係的公司。彭川告訴雷鋒網編輯,其實小米不會太多考慮第三方的產品和小米生態鏈已有產品是否有衝突,其實在小米生態鏈和小米IoT平台中,一個通行的邏輯就是:誰的產品做得好,用戶說了算。誰的產品做得好,銷量會說話。

從路由器到IoT平台

小米IoT平台最早是從路由器團隊孵化出來的一個小團隊,雷總為我們團隊定的目標是首先要解決硬件產品的聯網問題。

現在在北京很多老牌酒店會議室中還可以見到,會議桌中間有時會有一個很老派的大螢幕,在這個大螢幕上可以控制會議室中所有的燈光、窗簾、投影,這類設備最早產生於十多年前上海及江浙一帶,這就是那個年代智慧家居。

這類設備所有的硬體及功能,都依賴於本地部署、本地布線,在裝修前就需要將所有線路,鋪設在天花板或地板中。這樣的設備部署及設備配置帶來的問題是:安裝維護困難,不能聯網,不能連接雲端自動升級。

「智慧家居不是小米做才有的,」彭川坦言,「其實我們在進入IoT這個領域時,雷總指的方向就是要先解決硬體產品的聯網問題,連上網、能夠OTA升級、能夠不斷改進用戶體驗,這才是真實的智慧家居,真實的IoT設備。」

小米IoT平台團隊,是從路由器團隊孵化出來的一個小團隊,最早只做一件事:WiFi晶片。做出來的WiFi晶片一頭接傳統智慧硬體設備的單片機,另外一頭接雲端和小米IoT平台的SDK,這也是小米IoT平台,最原始的技術累積階段。

做完WiFi晶片之後,小米還做了藍牙晶片,2017年加入了安全晶片,又在2018年加入了最新的BLE mesh晶片。

另外,就現在在智慧家居中,應用最火的Zigbee協議的廠商而言,小米生態鏈體系中主要做傳感器(智慧Gateway、智慧家庭傳感器)的綠米,已經成為全球Zigbee產品,出貨量最大的公司,綠米也從幾年前的一個小團隊,躍居為現在全球Zigbee聯盟重要成員之一。

談到小米IoT平台發展如此迅速的原因,彭川認為,主要還是在於兩方面的優勢:

    • 有技術累積和先發優勢;
    • 背靠整個小米生態鏈。


三大平台技術架構部署


小米內部有小米IoT開發者平台、小愛開放平台和小米生態雲開放平台,看似各自為陣,其實底層技術架構是互通的。

小米內部因為技術架構的需要,對外展示的是三大平台,但其實在本質上是「一個平台」。

为什么做IoT当学小米?

有很多開發者找到小米IoT團隊,希望其設備在接入小米IoT平台的同時,還想被小愛控制,彭川告訴小編,其實小米的「IoT」和「小愛」的底層技術平台是互通的,同時也有一個聯合項目組,在整個項目組中是信息共享的。所以只要開發者的硬體設備接入小米IoT平台,也就同時具備了被小愛同學控制的能力。

針對軟體服務端,小米在IoT平台中定義了device和controler兩類身份。如果開發者的軟體是device類型,開發者軟體可以透過小米IoT平台,提供的SDK接入平台,接入後也可以實現被小愛同學控制;如果開發者的軟體是controler類型,也可以基於小愛同學的開放協議,將對應的軟體能力,與小愛同學打通,實現基於小愛同學的語音控制。

平台接入及開放能力
小米生態鏈公司,和第三方公司接入小米IoT平台的審核流程,完全相同,但是新品上市時間因公司研發能力而異。

为什么做IoT当学小米?

整個註冊流程一般只需1到3天,開發者在3天後,可以拿到接入小米IoT平台所需開放協議的文檔,包括SDK、Demo板、WiFi模組等。

研發過程和新品上市,就完全因公司而異,因為不同的第三方公司,在不同環節的研發實力有所差異。彭川告訴小編,「我們做了這麼久,技術實力比較強的第三方公司,最快在3個月左右,接入小米IoT平台的新品就已經上市;技術能力差的,經過兩年多時間,產品還沒有做出來的也存在。」

內測進展與開放計劃
小米IoT平台雖然大部分能力,已經對外開放,但是關鍵的語音控制,和APP控制功能仍在內測中。

語音內測方面的情況,由於合作廠商的要求,彭川未能向小編透露具體進展,但是據小編瞭解,已經有4家與小米合作的公司的相關產品,研發工作已經接近尾聲,很快能夠看到相關產品發佈。

APP控制方面,小米IoT平台已經優先允許小米生態鏈公司,包括和小米合作比較緊密的石頭科技等幾家公司,也都率先接入,彭川告訴小編,APP控制功能,小米暫時不會開放給第三方。

由於涉及到APP的時候,會存在安全問題,我們首先會考慮在可控範圍內,開放給我們熟悉的,或與我們已經有過緊密合作的生態鏈公司。

開發者開放計劃
小米IoT平台,現在只針對中國國內企業開放,並沒有對個人開發者開放,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不過據小編瞭解,在面向開發者開放方面,小米已有從大學、教育方面入手的計劃。

隨著各大學的秋季招聘會的到來,小米的HR也開始奔波在各大學,在校招過程中,小米工作人員發現,隨著各大學開設相關專業,學校的個人開發者越來越多,其中也有很多同學對小米IoT開發平台感興趣,甚至希望用小米IoT平台做畢業設計。

針對這樣的情況,彭川告訴小編,小米在對個人開發者開放方面,會首先面向教育、面向學校開放。


我們甚至可能會考慮,跟其中的某一兩所學校聯合共建實驗室,這方面其實我們已經在和對應的、與我們聯繫比較緊密的幾所學校溝通。個人開發者方面,我們可能首先會向面向教育、面向學校的這一群體開放。


小米眼中的互聯網公司
小米究竟是硬體公司,還是互聯網公司?這一問題一直在業界爭論不休。小米一直以互聯網公司自居,而業界看到的,卻是小米主要營收來源於硬體產品,因而給小米扣上了硬體公司的帽子。

就小米上市後的第一份財報來看,IoT及生活消費產品營收為103.78億元,同比成長 104.3%,這部分營收已經佔據小米總營收的22.69%。如果業界參照這一數據來看的話,小米離互聯網公司,可以說是又近一步。


为什么做IoT当学小米?

其實,在彭川眼中,小米一直都是互聯網公司。

首先,我們覺得互聯網公司最主要的特徵,是敏捷迭代、持續優化。

互聯網公司的定義有很多種,彭川認為互聯網公司最主要的特徵是敏捷迭代、持續優化,「這其實也是我們所有產品堅決貫徹的邏輯。

MIUI做了八年,直到今天還是兩周更新一次自己的軟件。除此之外,路由器、智能電視,我們最慢也是1到2個月有一次OTA升級。互聯網公司是用互聯網的方式做產品,互聯網最主要的精神就是敏捷迭代、持續優化。」 

之後,小米又將對應的打法,推行到每一款智慧硬體中,「在我們進入智慧硬體領域之前,很難想像冰箱買回家、電飯煲買回家、電扇買回家還能定期更新。」

以電扇為例,傳統電扇在你買回家後,如果發現某一檔轉速太高,傳統公司無法透過軟體或固件升級,去改進你家中的電扇;但是現在的智慧設備做到了,小米也做到了。

其次,只要用戶達到一定規模,盈利模式自然會浮出水面。

另一個關鍵點,則在用戶量和盈利模式上。互聯網公司對應的盈利模式很簡單,但是PE(Price earnings ratio,市盈利)倍數比一般公司高很多,而業界有時並不是透過這樣的標準,來衡量互聯網公司的,彭川認為「不論是透過薄利也好,不賺錢也好,互聯網模式本身就是先讓用戶達到一定規模,當用戶達到一定規模後,才會有對應的盈利模式浮出水面。」

小米架構調整帶來的商業模式思考
2017年5月3日,IoT業務被小米作為四大業務之一。寫入招股書中。

2018年9月15日,成立八年的小米,經歷了第一次重大組織架構調整,在此次架構調整中,IoT平台部也成為新成立的十個業務部之一。

2018年9月17日,小米CEO雷軍在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發表了題為《AIoT引爆新時代》的主題演講,重點談到了人類進入了人工智慧的新時代,AI與IoT結合將形成AIoT(萬物智慧互聯),在這個領域未來將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小編據此認為,IoT將會是小米下個階段的發力重點,就其策略地位而言,甚至有可能在未來成為繼MIUI、智慧手機、智慧電視、路由器,四大核心業務之後的第五大核心業務。而這就使得小米IoT團隊,面臨商業模式的思考。

小米IoT部門是一個技術平台性團隊,先後成立了IoT平台技術研發中心、雲服務研發中心、大數據研發中心,和產品研發中心,「其實我們前幾年120%的精力,都放在了技術研發、平台研發和設備接入上,並沒有專人做產品營運、用戶營運和內容營運,相關運營運營工作,都是由雲平台等其他部門提供支持的。」

直到2017年,小米IoT部門才開始,有一個5到8人的團隊,做商業營運相關事務,例如小米的攝影機雲服務,已經有對應的付費服務,小米IoT相關團隊,也開始做一些用戶數據分析等。

經過四年的發展,如今小米已經做到了全球最大的IoT平台,「其實我們從今年上半年,已經開始尋找一個合理的、能夠平衡用戶體驗的商業模式,我們已經在做對應的嘗試和調整,同時我們也新成立了營運與商業化中心。」

經過此次組織架構調整後,新成立的小米IoT平台部,也陸續在做調整,成立營運與商業化中心,是其中的第一步。彭川告訴小編,「我們整個IoT平台部後續會有專門的人,來嘗試做商業化方面的探索,在這一塊我們已經有比較成功的手機、電視和路由器方面的智慧硬體經驗,有對應的軟體變現、互聯網模式增值服務出現,接下來我們在這些經驗基礎上,探索IoT領域可能會出現的商業模式,自然會水到渠成。」


近期計劃
經歷組織架構調整後,對於首次成為小米獨立業務部的IoT團隊來說,今年無疑是他們的關鍵一年,也是他們證明自己的一年。

彭川告訴小編,「其實從我們自身角度來講,還是希望可以踏踏實實做好今年已經有的一些規劃。我們首先希望,能夠繼續保持在整個IoT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希望未來仍然是全球最大的智慧硬體平台;在產品方面,我們的米家APP和小愛同學,能夠控制的東西會越來越多,在今年的第四季到明年年初,會陸續有新功能發佈,我們有蠻多東西已經在計劃中。」

正如雷軍在《AioT引爆新時代》演講中,提到的萬物智聯的概念,彭川告訴小編「現在的圖像辨識、機器學習,最終都需要落地到,對應可供訓練,和學習的智慧硬體上,這樣才能夠奠定公司,在AI方面領先的技術。這也是我們和AI團隊,緊密配合的原因,是小米最大的優勢。」 

小結
在眾人眼中不到一年的小米IoT平台,其實已經在該領域默默地耕耘了五年。從路由器分出的小團隊,到現在佔小米總營收的20%以上,從備受質疑到官宣對外開放,從面向企業開放到,面向個人開發者開放(計劃中),從技術服務到思考商業模式。

小米IoT平台借助自家小米生態鏈模式,卻不只是服務於小米生態鏈公司。總結小米做IoT平台的經驗,有以下幾點值得業界參考:

  • 發展前期重視用戶量的累積,這一點沿襲了小米做手機時的打法;
  • 重視用戶體驗,將「敏捷迭代、持續優化」,作為發展策略之一,OTA升級速度快,這一點沿襲MIUI的打法;
  • IoT平台部與AI相關部門緊密結合,三大技術平台底層技術互通,簡化開發流程,接入IoT平台的設備均可快速被小愛同學控制;
  • 相容並包,「誰的產品做得好,用戶說了算」,這一點沿襲了小米生態鏈的打法;
  • 技術支持到位,彭川告訴小編,小米IoT平台沿襲小米生態鏈的做法,會給予開發團隊支持,會把他們「扶上馬,陪著走一程」。

在IoT的商業模式還不清晰的現在,各大平台都在摸索商業模式的路上,作為技術「出身」的小米,真能像彭川所說那樣,借鑒小米自家路由器、智慧電視的商業模式,迅速探索出屬於小米IoT的商業模式嗎?這確實是個問題。

不過此次組織架構調整,為小米IoT平台團隊,帶來了三方面的支持,除了之前提到的成立獨立的IoT平台部之外,在策略決策和人才梯度的培養上,也帶來了更大的幫助。

全國軍民同胞們,你們看到是小米的價格,還是小米的商業模式?

彭川告訴小編,「過去八年我們每個業務都跑得太快,其實有的團隊對應的人才梯隊的培養是滯後於業務本身發展的。這次組織架構調整後,IoT平台有了一個獨立的編制;另外,在集團層面上,會有組織部和參謀部,幫大家整理策略,同時也會幫大家解決整個人才梯隊的建設、選拔、培養的問題。從而真正轉向到一個2萬人級別公司,應有的做事方式和組織結構上。」

下一個時代必然是屬於IoT的時代,那麼,下一個時代會是屬於小米的IoT時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