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 2018\04\20\3S Market Daily 智慧產業新聞


3S Market deliver Smar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Business
                                                                                                                                                                                                                 

.2018年傳感器(感測器)行業現狀分析與發展前景預測分析

Global Sensors Market 2016 - 2020




來源: 前瞻产业研究院



2017年全球傳感器規模近2000億,對岸中國成長最快
傳感器技術是一項當今世界令人矚目的,迅速發展起來的高新技術之一,也是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它與通信技術、電腦技術,構成資訊產業的三大支柱之一。

正是由於世界各國普遍重視和投入開發,傳感器發展十分迅速。目前世界上,從事傳感器研製生產單位已超過6500家。美國、歐洲、俄羅斯各自從事傳感器研究和生產廠家1000餘家,日本有800餘家。

近年來,全球傳感器市場一直保持快速成長,2009年和2010年成長速度達20%以上;2011年受全球經濟下滑的影響,傳感器市場增速比2010年下滑5%,市場規模為828億美元。

隨著全球市場的逐步復甦,2012年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已達到952億美元,2013年約為1055億美元。隨著經濟環境的持續好轉,市場對傳感器的需求將不斷增多,2016年市場規模突破1700億美元,增速達到9.7%。


圖表12010-2017年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成長情況(單位:億美元,%
2018年传感器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
資料來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目前全球傳感器市場主要由美國、日本、德國的幾家龍頭公司主導,其中,美國、日本、德國佔據近70%的市場佔有率。


圖表2:全球傳感器區域分布

2018年传感器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
資料來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中國企業競爭力弱,傳感器市場七成被外資企業壟斷
全球傳感器市場的主要廠商有GE傳感器、愛默生、西門子、博世、意法半導體、霍尼韋爾、ABB、日本橫河、歐姆龍、施耐德電氣、E+H等,中國傳感器市場中70%左右的市佔率被這些外資企業佔據。中國連CCD都想做,但似乎夢做太大了

在全球消費類慣性傳感器(加速度計+陀螺儀)市場,意法半導體處於市場領導者的地位,佔據四成左右的市場佔有率,旭化成微電子、應美盛、博世緊隨其後,這四家慣性傳感器廠商佔據了75%的市場佔有率。

磁力計(3軸電子羅盤)與6軸電子羅盤(磁力計+加速度計)因為具備較強的定位功能,而廣泛應用於以智慧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類產品。其中日本旭化成微電子長期穩居龍頭位置,在智慧手機領域的電子羅盤的市場佔有率高達80%。


圖表3:全球傳感器主要企業介紹

2018年传感器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
資料來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傳感器作為物聯網的心臟,發展空間巨大
物聯網的系統架構一般由感知層、傳輸層和應用層組成,其中,感知層主要由傳感器、微處理器和無線通信收發器等組成。根據麥肯錫報告的預測,到2025年物聯網帶來的經濟效益將在2.7萬億到6.2萬億美元之間。其中,傳感器作為數據採集的入口、物聯網的「心臟」,將迎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圖表4:未來十項顛覆性技術的潛在經濟效益(單位:萬億美元/年)
2018年传感器行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
資料來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當物流與全球供應鏈遇上區塊鏈

SMART RFID | 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Secutech3305


來源: 物联网世界



區塊鏈+物聯網串聯起的未來:讓物流產業這隻大象跳舞。

今天的故事由一杯咖啡開始說起
每天早上能享用一杯熱咖啡,微微的蒸氣透過杯口緩緩上升,些許苦味中帶著微酸的口感,輕啜一口,感受攝氏80度的熱度,由口腔滑過喉嚨,數分鐘後借助咖啡因刺激腦部,進而感覺活力滿滿,這是像我這種普通上班族的日常小確幸之一。

我遲鈍的味覺,尚未習得如何判別咖啡的好壞,但憑著自身多年在物流業界打滾的經驗,倒是能借著咖啡的物流,及供應鏈與各位分享一些談不上甚麼觀點的故事。

以著名咖啡產區「耶加雪菲」(Yirga Chefe)為例,耶加雪菲地處非洲的內陸國伊索比亞,海拔約1200公尺的山上,農人們摘下咖啡豆後,送往當地合作社或集運處,一路行駛400公里顛頗的山路,送到伊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進行最後的包裝,最後由集卡或貨櫃行駛800公里路程,通過邊境到達鄰國吉布提(Djibouti)的首都吉布提市裝船出口。

吉布提地處東非東臨亞丁灣,若以最短的航程來看,載著「耶加雪菲」產地咖啡的貨櫃輪,得行經亞丁灣、進入阿拉伯海、印度洋,通過馬六甲海峽抵達太平洋西岸。

若是由台灣貿易商直接與當地合作社購買的話,船舶將停靠新加坡卸下貨櫃,等待數日後,再由台灣與新加坡之間的定期航線貨輪,運往高雄或台北,這整個過程最少須耗時50天。但若貿易商是透過海外盤商在進口的話則時間會更長。


当物流与全球供应链遇上区块链
“An overhead shot of a large collection of maps scattered on the floor”
 by Andrew Neel on Unsplash

活在侏羅紀的運作模式中的商業通路
即使我們並未親身參與整段咖啡豆的運送過程,這時代我相信大家都有網購經驗(好吧,即使沒有也寄過宅急便),在這整段的運輸過程當中的參與者,大約可以列出:

1. 咖啡農
2. 合作社
3. 各地的倉庫 (產地、集散地、包裝地、中轉地、目的地…等)
4. 道路運輸業者(產地、集散地、包裝地、中轉地、目的地…等)
5. 水路運輸業者 (非洲到亞州)
6. 海關(伊索比亞、吉布提、新加坡、台灣地區)
7. 港口碼頭設施
8. 貿易商
9. 門店
10. 消費者

這當中每一次的貨物交接都是「至少一次」的訊息流與資金轉換,可能透過紙筆簽收銀貨兩訖,或是系統數據對接,轉換、轉換、再轉換。

事實上光是每天,我們用的微軟Office系統,就常常發生版本不同造成的相容性問題,更別說在這整個冗長過程中,為了讓每次的貨物與訊息完美交接,所可能造成的各種成本,除了人力與官僚的斡旋,各個運輸系統的對接,海關的對接,資金的轉換。若是其中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或是沒有被記錄下來,大海撈針,或許是天方夜譚到要大海裡撈咖啡,恐怕也不是易事。

馬士基航運公司三億美元的教訓
2017年6月27日,丹麥馬士基(Maersk)公司遭受到惡意軟體Notpetya的攻擊,馬士基內部發現企業網路遭受攻擊時,迅速的關閉了其網路與電腦系統,這舉動幫助馬士基迅速的隔離了攻擊,並將自身受害降低。

但不幸的是,馬士基公司為全球貨櫃航運運量,排名第一的海運公司,其市場佔整體行業內約26%,並肩負著約全球約25%的工業產品跨國運輸,系統關閉的同時,也代表了全世界在海上移動的貨物,有1/4瞬間同時消失在世界上,所有的電腦與網路系統中。

這件事情造成的結果,舉例說明:某天你搭乘飛機出國旅遊,在轉機途中,整座機場系統當機航班大亂,沒有人能告訴你下一步該怎麼做,你的下一個接駁班機在哪,行李到了哪裡,要等多久,你只能無助絕望地等待或拿地勤出氣,但於事無補。

馬士基航運公司約莫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重新設定系統,並恢復正常網路作業功能。期間許多托運人無法信任,並放心的將貨物托付給馬士基承運,即便如此,他運行的數十條全球定期航線,也無法因此停擺,在運量大幅減少,但營運成本未下降的情況下,馬士基航運公司在2017年,因惡意攻擊事件而登錄了約三億美元的虧損。


当物流与全球供应链遇上区块链
“Colorful software or web code on a computer monitor”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區塊鏈與物聯網會是全球供應鏈的解藥?
以分散、去中心化、相對安全為優點的區塊鏈,在應用上與商業的想像實際上是在這個「鏈」(chain)字,鏈子越長則相對價值越高,當一條鏈串起了各地的英雄好漢(少林寺十八銅人、梁山泊一百零八好漢)他的價值、幫助與貢獻便遠高於傳說中佛山一個打十個的葉師傅。

要把所有參與者,都接上同一條鏈,除了區塊鏈的訪問、寫入對象的設定之外,另一個可能的幫手便是物聯網,當每筆交易(物流或金流)都能自動被記錄下來,所有交易事件,都完整呈現在區塊鏈,尚無法被更改,便能省下許多溝通,或重複姓工作的成本或交易中間,因藏污納垢造成的浪費。


当物流与全球供应链遇上区块链
Photo by Ali Yahya on Unsplash

電商與傳統門市店通路的供應鏈競爭
沃而瑪(Walmart)與亞馬遜(Amazon)各為全美國零售與電商產業巨頭,近年來由於電商崛起,在美國已經有許多實體零售店不敵電商的威脅,宣佈或面臨倒閉。

沃而瑪為了增加效能與節省成本,今年初也宣佈,未來即將開放貨架銷售資訊提供予供貨商,並同時要求下游供貨商縮短備貨及物流時間,達到配送中心與門市店最小庫存量。至於如何達到計劃目標並完美實行,我相信我們很快,就能在沃而瑪的數據協力夥伴得到答案(當然絕對不是AWS)。

故事到了尾聲
根據2015年的統計數字,全球物流業產值約為8.1兆美金($8.1 Trillion),在世界貿易與電商盛行的今日,人們對於物流的需求急遽增加,網購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遑論資訊發達下,刺激了更多消費需求,衍伸出的國際代購。

當然,若將這些發生在我們生活的場景放大,全球代工與貿易發展,更是促成物流產業蓬勃發展的關鍵。未來預計在2023年全球物流業產值,將成長到15.5兆美金。

也許物流+區塊鏈會是好生意?
供應鏈與物流雖,然整體產業錯綜複雜,且進入門坎高,似乎是有錢大爺用力砸,才能實現的夢想,但怎麼看似乎都比造夢炒幣來的實際,也許最後我們可以再看看,麥當勞叔叔的金拱門供應鏈故事:剛需、連續性及可持續性,是否有甚麼能先行切入佔得先機的地方,幫助古老的侏羅紀產業升級。
                                                                                                                                                                                                                 

.德國:人工智慧與工業 4.0 並駕齊驅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eads 
so-called 4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來源:科技日报


對話德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波爾特博士
以深度學習,自我升級為主要特徵的人工智慧,有望將人類各方面智慧拓展到極限,從而在各領域做到極致。

人工智慧的研發在全球如火如荼,自2015年年以來,各發達國家都將人工智慧,列為本國高科技發展策略重點,一場人工智慧全球競賽已拉開帷幕。

記者就國際人工智慧的發展情況,做了專題採訪,幫助我們在這一關鍵領域知己知彼。

德國:人工智慧與工業4.0並駕齊驅
  
美中兩國都將人工智慧視為,確保未來經濟和軍事優勢的關鍵技術,並投入了巨資,這場科技競賽不亞於當年美蘇兩國的太空競賽,有人稱其為新的技術「冷戰

在這場全球人工智慧競賽中,德國的戰略如何?與中美有何不同?目前取得了哪些進展?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近日參加了在柏林舉行的一場對話會,聆聽了德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DFKI)負責人之一的達米安·波爾特博士的解答。

「工業4.0」平台人工智慧平台
波爾特是DFKI所屬的深度學習能力中心主任,長期從事多媒體分析和資料採掘研究,曾獲麥肯錫商業技術獎和谷歌研究獎。DFKI是德國首個以公私合作夥伴關係(PPP)模式,建立的大研究中心,分佈在凱撒斯勞滕、薩爾布呂肯、不萊梅、柏林等地,主要負責應用性基礎研究,產品功能及樣品開發,提供專利方案等。

波爾特介紹,2013年德國政府提出的「工業4.0」策略,就涵蓋了人工智慧。「工業4.0」策略著重在製造業等領域,利用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技術,將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連線起來,實現智慧化操作和智慧化生產。

之後,在聯邦教研部的倡導下成立的「工業4.0」平台,將研究機構,大學和企業的研發力量,集中到一個平台上,大大推進了人工智慧在這個平台下的開發和應用。聯邦政府為這個平台前期投資了2億歐元,並帶動了工業界和民間的投資。

人工智慧與認知系統,會學習的機器密切關聯。因此,2017年年9月,聯邦教研部又啟動了一個稱為「學習系統」的人工智慧平台,這是繼「工業4.0」平台之後,德國政府推出的第二個以數位化為主題的研發平台。

這項計劃是透過開發和應用「學習系統」,使未來的工作和生產更加靈活和節省資源,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促進經濟,交通和能源供應等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聯邦教研部部長萬卡表示:「我們必須從新的角度來思考人工智慧,它就像」工業4.0「一樣,將帶來深刻的變化,在德國起到系統性的推動作用」。

投資力度不夠發展模式不同
德國新一屆政府在其組閣檔案中,曾6次提到人工智慧,足以顯示重視程度。

但與美、中相比,目前德國的投資力度還遠遠不夠,政府在專案上的投資僅數億歐元。而中國政府在2107年出台了詳細的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將投入數十億美元。

在企業界,美國的Big Five(微軟、谷歌、蘋果、臉書和亞馬遜)和中國的BAT ,阿里巴巴和騰訊),投資人工智慧的研發費用約為200億-300億美元。

波爾特博士介紹,德國除了投資力度不夠的外,與美、中兩國明顯不同的還有發展模式。美、中兩國在網際網路技術方面具有優勢,Big Five和BAT都是網路巨頭,以其IT和網路優勢帶動人工智慧發展。

而德國的優勢是高階機械製造業,即便是在DFKI這樣的人工智慧研究機構,很多科研人員也是來自機械工程系。他們可以做出很像樣的硬體,但在軟體開發和應用方面略顯遲鈍。

缺乏風險資本注重隱私保護
無論是Big Five還是BAT,都有很大的市場和盈利,因此這些巨頭有充足的風險資本,可以投資到研發人工智慧的初創企業。而德國企業雖然技術和產品品質高,但缺乏風險資本,而且德國人的天性不善於冒險。

德國許多人工智慧初創企業資金不足,不得已而紛紛被美國或其他國家收購。再有人才的流失,也是德國未來發展人工智慧面臨的最大風險。

中國由於人口多,資料量大,加上資料獲取相對容易,對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慧應用開發,就相對有利。而德國資料量少,對個人隱私和資料保護的法規較嚴,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工智慧產品的開發和應用,但在某種程度上也減少了人工智慧可能帶來的潛在危害。

波爾特博士稱,德國與美、中在發展人工智慧方面,還有很多其他差 異,例如,美、中都重視人工智慧,未來在軍事領域的應用,美國防部高階研究計劃局(DARPA)就有很多人工智慧研究專案,但德國沒有相關專案。

德國人工智慧的研發重點是工業、交通、醫療和能源領域,還有人工智慧對隱私,法律和道德影響方面的研究,關注新技術的兩面性和制定法律框架,這是德國擅長的。

德國在這場全球人工智慧競賽中,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德、法兩國已決定建立人工智慧聯合研發中心,進一步增強歐盟在人工智慧領域的競爭力。

目前,德國除了DFKI外,弗朗霍夫協會、馬普協會、萊布尼茲協會,以及眾多大學都有人工智慧研究專案。西門子、博世等大型企業更是走在國際同行前列。波爾特博士認為,如果各國能加強在人工智慧研發方面的合作,將更加能造福於人類。

事實上,3S Market 已多次在資訊分享中提到,數據是工業 4.0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

                                                                                                                                                                                                                 

.超級高鐵公司首批全尺寸管道運抵法國,將展開真空懸浮試驗

Europe's first hyperloop test track


源:奇怪的科学家



據澎湃新聞今天報導,超級高鐵公司(Hyperloop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Inc.,下簡稱:HTT)首批為貨運和客運設計的全尺寸管道,已運抵位於法國圖盧茲的研發中心,並將展開320米和1公里測試路線的真空倉試驗,以測試真空環境和懸浮技術。


超级高铁公司首批全尺寸管道运抵法国,将展开真空悬浮试验


此次運抵法國的貨物管道內直徑達4米,設計用途可針對貨運和客運。

第一階段包括封閉的320米管道系統,將於今年開始測試。第二個全尺寸的系統,將架在5.8米高的架橋上,預計2019年完工。

近日,在西班牙的Carbures,首個全尺寸的乘客艙接近完工,預計今夏可以轉送到圖盧茲組裝整合。

湃新聞引述HTT的工作人員的話稱,圖盧茲完成第一個全尺寸的乘客艙可以說是一個里程碑事件,它意味著超級高鐵不再是一個概念,已經成為了產業。

「五年前,我們開始著手解決交通中最急迫的問題,比如效率、舒適感和速度。今天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邁出重要的一步。」

HTT首席執行官德克·艾爾伯恩(Dirk Ahlborn)說,「超級高鐵並不僅是快速加速裝置,或者為打破速度記錄而建造,真正的機會在於創造一個高效並安全的系統,並提供前所未有的乘客體驗。」

超級高鐵又被稱為膠囊列車,它能夠在一個完全真空的管道中,像發射炮彈一樣,將車廂以超音速的速度,發射至目的地,在行進過程中,車艙會全程懸浮在管道中,其理想時速超過1200公里。

按照這一速度,從北京到上海的通行時間可以縮短到半小時以內。

HTT成立於2013年。就在不久前的4月8日,馬斯克本人在推特上宣佈了「超級高鐵1號」的最新進展。


超级高铁公司首批全尺寸管道运抵法国,将展开真空悬浮试验
馬斯克推特截圖

他表示,由特斯拉和SpaceX兩家公司共同開發的超級高鐵很快將進行速度測試。在1.2公里的長度內,將努力使其速度達音速的一半,並完成剎車。

他同時補充說,要完成這項任務非常困難,測試一旦出現差錯,一切可能變成一堆廢鐵,但他還是對其感到興奮。

就在不久前的4月7日,HTT剛剛與巴西達成了一項數百萬美元的協議,用於在當地建設一個佔地5.4英畝的超級高鐵的試驗基地。該基地包括物流研究中心、製造實驗室、創業公司,以及大學創新者、科學家和政府組成的生態系統。

另外,還有一家名為Hyperloop One(「超級高鐵1號」)的公司也正在這一領域與HTT展開競賽。去年「超級高鐵1號」還獲得了來自維珍集團的投資。(觀察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