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5日 星期一

.2018\01\15\3S Market Daily 智慧產業新聞

3S Market deliver Smar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Business
3S Market 傳遞 智慧應用與價值的商業資訊






                                                                                                                                                                                                                 

.能夠與 Amazon Alexa 相抗衡的,也只有 Google Assistant 了

Google booth tour at CES 2018


Nx 雲端影像平台解決方案 




leiphone 作者:蓝小茗

2017 年的 CES,亞馬遜沒來,但卻憑借它家的 Alexa 出盡風頭。當時,面對展會上無處不在的 Alexa,福布斯大呼:亞馬遜的 Alexa 要主宰 CES。到了 CES 2018,Alexa 依然是無處不在,但卻不再獨領風騷,更不能主宰這樣的字眼來形容了。

因為,Alexa 迎來了一位強勁的競爭對手:Google Assistant。

能够与 Amazon Alexa 相抗衡的,也只有 Google Assistant 了


一個不錯的成績單
這是 Google 第一次,以參展者的身份參與 CES。

Google 在拉斯維加斯佈置了兩個展區,一個以 Google Assistant 為主題,主要在 LVCC 的中央廣場;一個則重在對外展示自己的硬體,具體就在拉斯維加斯 Aria 飯店,展示出的產品包括 Google Pixel 2 智慧手機、Google Home 家族、Pixelbook 電腦等。

當然,相對來說,Google Assistant 才是這家巨頭想要在 CES 2018 上成就的重點。


能够与 Amazon Alexa 相抗衡的,也只有 Google Assistant 了

2018 年 1 月 5 日,Google 在官方博客發佈文章,對 Google Assistant 進行了年度總結,並順便進行了 CES 2018 預告。文章稱,Google Assistant 已經覆蓋到 4 億多設備,設備種類包括 Google Home、Android 智慧手機與平板、iPhone、耳機、電視等,覆蓋多個國家的 8 種語言。

很明顯,所謂的 4 億用戶是一種聲勢浩大的數據套路,在智慧手機的龐大設備量之外,Google 也許更看重的是 Google Home 家族的設備用戶量

好消息是,伴隨著 Google Home Mini/Max 的問世,Google Home 系列的銷量還不錯。根據 Google 提供的數據,2017 年 Google Home 系列的銷量為上千萬台;自去年 10 月 Google Home Mini 開始發售以來,平均每秒鐘賣出了一台 Google Home 設備。

能够与 Amazon Alexa 相抗衡的,也只有 Google Assistant 了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在 1 月 9 日,也就是 CES 開幕當天,Google 官方宣佈了兩件重要事情:

‧第一,Google Assistant 已經支持超過 1 百萬個 Actions(與亞馬遜 Alexa 的 Skills 相類似,但也包含很多比較簡單的功能實現 )。而且,由於語音交互條件下,很難尋找到自己想要的 Actions,Google 也在官網專門開發了一個,可以供使用者查詢的目錄,或者說 Google Assistant 的 App Store;這顯然與 Alexa 此前推出 Skills 搜索頁面相類似。

‧第二,Google 宣佈從本週起,Google Assistant 將逐漸被推送到車載系統 Android Auto 上。目前搭載 Android Auto 的車型有 400 多種,它們來自福特、通用、尼桑 、大眾和沃爾沃(VOLVO富豪)的 40 多個品牌;這些汽車將能夠通過 Google Assistant 來聽音樂、查路線,也能夠與使用者的手機螢幕實現聯動等。

能够与 Amazon Alexa 相抗衡的,也只有 Google Assistant 了

另外,伴隨著 Google Assistant 在功能上的不斷完善,它所能支持的第三方智慧家庭設備也越來越多;Google 給出的數據是 225 個品牌的 1500 種產品;這就意味著每個月有數百萬個設備,與 Google Home 相連接。與之相應,剛剛過去的這個聖誕季 Google Home 設備的使用率,比去年成長了 9 倍。

總結以上內容,Google 在非常認真地表達這樣一個意思:Google Home 的成績很好,Google Assistant 也強大起來了。

無處不在的 Google Assistant
去年的 CES,Alexa 得到了諸多媒體的一致評價:無處不在。也許是這句評價讓 Google 受到了刺激,今年這家科技巨頭讓旗下的 Google Assistant 在賭城拉斯維加斯,刷夠了存在感,整個宣傳策略,可以用強勢乃至激進來形容。

能够与 Amazon Alexa 相抗衡的,也只有 Google Assistant 了

首先讓記者印象深刻的是,赴展過程中隨處可見的巨型 Hey Google 廣告牌,凱撒宮酒店門口、拉斯維加斯主幹道的天橋上、MGM 飯店門口……甚至參加 CES 展會的媒體記者、參展商和觀眾們,都必須乘坐的 Monorial 城軌列車車身。當然,位於中央廣場的 Google 展台更是一個絕佳的廣告位。

能够与 Amazon Alexa 相抗衡的,也只有 Google Assistant 了

能够与 Amazon Alexa 相抗衡的,也只有 Google Assistant 了

能够与 Amazon Alexa 相抗衡的,也只有 Google Assistant 了

可以這樣說,這樣猛烈的廣告攻勢,讓任何一個與 CES 2018 有關的人,都不可能忽略它的存在。這就是 Google 的目的,它想讓整個 CES 2018 ,都被 Hey Google 這句話充斥。

而 Hey Google,正是 Google Assistant 目前最新的喚醒語。

實際上,從 2017 年 10 月開始,Google 開始慢慢地把喚醒語,從 OK Google 向 Hey Google 遷移,並逐漸把後者作為默認選項。在記者看來,喚醒語的改變,主要是因為 Hey 在發音上比 OK 簡單一點, 而且 Hey 更接近日常生活用語,因而能夠讓 Google Assistant 更容易地,融入到人們的家庭生活場景中去。

當然,為了實現這種融入,除了鋪廣告刷存在感之外,Google 在 CES 的展會現場,也交足了朋友。首先是第三方智慧音箱,在 CES 展上,包括 LG、JBL、Anker、iHome 在內的十多家廠商,都推出了搭載 Google Assistant 的智慧音箱產品。

能够与 Amazon Alexa 相抗衡的,也只有 Google Assistant 了

其次是 Android TV,去年 CES 只有 Nvidia 和 Sony 的電視用上了 Google Assistant,而今年 CES 為 Google Assistant 捧場的還有長虹、海爾、海信等對岸中國廠商,當然 Google 還表示,此前已經用上 Android TV 的小米、TCL、創維、LG 等廠商也將迎來 Google Assistant。(值得一提的是,幾乎所有的中國電視大廠都在這個列表中。)

能够与 Amazon Alexa 相抗衡的,也只有 Google Assistant 了

除此之外,Google Assistant 還將被整合到 Jaybird、JBL、LG 和 Sony 等廠商的耳機內。

另外,記者在 CES 現場注意到,有不少身穿白色工作服的 Google Assistant 講解員,在不同合作夥伴的展台邊,隨時準備為感興趣的路人講解 Google Assistant,小編詢問後得知,這樣的講解員有 120 位,他們分布在大約 70 多個不同展位,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能够与 Amazon Alexa 相抗衡的,也只有 Google Assistant 了

當然,在 CES 會場還有一位更重要的 Google Assistant 講解員,也就是負責 Google Assistant 的副總裁 Scott Huffman。他穿梭於各個合作夥伴的數十場發佈會上為之站台,而趁機來介紹 Google Assistant 則成為他來到 CES 2018 的重要使命。

與 Alexa 狹路相逢
Google Assistant 出盡風頭,堪比去年的 Alexa;但 Alexa 也是毫不退縮,與之相關的產品和標識在 CES 展台上,也是隨處可見。雙方憑借各自的合作夥伴在 CES 展會上攻城略地,你爭我奪,上演了一場以語音助手和智慧家庭生態為主題的搶戲大戰。當然,Alexa 背後的亞馬遜並沒有親自參展。

不過在搶戲大戰之外,記者更為關心的是雙方的競爭格局。

從產品的角度來說,Google Home 系列顯然還與 Amazon Echo 系列有著不小的距離,前者只有 3 款,而後者已經超過 10 款;不過兩家公司都沒有把語音助手局限於音箱,亞馬遜甚至把 Alexa 內置於自家的 Dash Wand 掃描儀上。

能够与 Amazon Alexa 相抗衡的,也只有 Google Assistant 了

在銷量方面,雙方提供了一組維度不同的官方數據:Google 表示 2017 年,賣出了上千萬台 Google Home 設備;亞馬遜表示,僅僅在 Holiday Season ,就賣出了上千萬個支持 Alexa 的設備。對比之下,記者認為,還是亞馬遜設備的銷量勢面更猛一點

不過,Google Assistant 的優勢,在於它與包括 Android 手機、Android TV、Android Auto 以及 Chrome OS 等在內的整個 Google 生態的天然共生關係,這使得它很容易借助這一關係,到達更多的存量設備,並借此彌補後發劣勢。這一點是亞馬遜的 Alexa 不具備的(3S Market: 但亞馬遜有十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是亞馬遜會員的有力靠山!)。

當然,更重要的是雙方與第三方廠商的合作關係。在這一點上,亞馬遜的 Alexa 顯然累更深,涉及的家電品類更豐富一點,甚至已經在 CES 2018 上衝進了惠普、戴爾等廠商的筆電中;不過在特定領域,比如智慧電視,Google Assistant 的主導能力更強一點。一個簡單的例子是 LG,它與 Google 和亞馬遜都有合作;去年 CES LG 智冰箱搭載的是 Alexa,而今年 CES LG 電視搭載的卻是 Google Assistant。

能够与 Amazon Alexa 相抗衡的,也只有 Google Assistant 了

腳踩兩只船的,除了 LG,還有包括 Sonos、聯想和華為在內的多家廠商。比如說,去年華為 Mate 9 在 CES 亮相,搭載的是亞馬遜 Alexa;今年的 Mate 10 Pro 則換成了 Google Assistant(你沒猜錯,Scott Hoffman 也來給華為站台了)。總體來看,這是一件好事,畢竟沒有哪家廠商願意被完全鎖死在任意一個巨頭的單一生態中,而 Google Assistant 給出了 Alexa 之外的另外一個選擇。

從 CES 2018 的戰況來看,亞馬遜的 Alexa 和 Google Assistant 都在採用各種手段大幅度擴張,當然後者不甘落後,就砸錢猛追,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搖旗吶喊的背後,記者看到的是 Google 的嚴重焦慮,畢竟這條賽道上,還是亞馬遜 Alexa 更為領先。

能够与 Amazon Alexa 相抗衡的,也只有 Google Assistant 了

只不過,從更廣闊的視野上來看,語音助手 & 智慧家庭領域似乎又要呈現出兩家獨大的雙寡頭格局了。三星不甘心為他人作嫁衣裳,就自己搞了個 Bixby,可惜不大給力,而且剛剛起步;微軟 Cortana 聲勢太小,幾乎聽不見;蘋果有自己的 HomeKit,奈何掌控力真心不太行

所以說,能夠與 Alexa 相抗衡的,也只有 Google Assistant 了。


                                                                                                                                                                                                                 

.超過 800 億個物聯網裝置市場,在各應用領域百花綻放

2-IoT Applications and its Impact – Verticals

Nx 雲端影像平台解決方案 


源:重庆物联网 作者:郭仁贤  


隨著聯網技術的推陳出新,物聯網應用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從示範應用階段走向大規模的商業化。
  
除了製造業與交通業的應用場域較為常見,還有一些跨產業的應用情境也將日趨普及,例如智慧車、智慧建築、智慧家居與個人身份認證相關的應用。 

2007年,IDC指出,由雲端、行動、大數據分析與社群等四大技術,交相影響的第三平台應用,將改變未來20年的資通訊產業發展樣貌,10年過去了,此四大技術已發展出相對成熟的產品服務,接下來,如何透過新科技與創意推陳出新、打造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體驗服務,尤甚關鍵。 

有鑑於此,IDC於日前提出加速企業創新轉型的六大科技加速器,分別是物聯網、感知系統、機器人、3D列印、虛擬與增強現實(VR/AR),以及下一代資訊保全技術;其中,又以物聯網應用的發展最為迅速,影響的範疇最為深遠。
  
IDC預估,截至2025年底,全球將有超過800億個物聯網裝置,產生的資料數據高達162ZB。 

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IDC將物聯網應用分為感測器/模組、聯網/傳輸服務、閘道器、雲端服務、資料開放平台、物聯網/產業平台,以及整合應用服務等七個層次,如圖1。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相較於感測器/模組、聯網/傳輸服務、閘道器等領域,雲端、開放資料平台、物聯網平台與整合服務等四個層級的邊界日趨模糊,有越來越多的業者,透過自行開發,或者是策略聯盟的方式提供一站式服務

  圖1 IDC定義的物聯網七個層次
  
市場發展勢不可擋 物聯網應用之所以會受市場關注、討論,吸引不少知名企業前仆後繼地,匯入相關應用的原因有三:
  
首先是智慧聯網裝置與網際網路的普及帶動的一鍵文化,消費者越來越習慣,透過智慧聯網裝置使用各種服務
  
其次是企業期望能透過物聯網技術,凸顯產品服務的差異化、甚至是顛覆產業發展樣貌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軟體、硬體與服務供貨商積極尋找有助於產業活絡的新契機,因此,不管有沒有取得來自政府機關的支援,都積極發展、重建產業生態體系。 

物聯網應用2020年將創造兆元商機,根據IDC研究顯示,全球企業花費在物聯網的支出將從2015年的6,252億美元,成長到2020年的1.29兆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15.6%。
  
若是從地域的角度來看,亞太地區國家投入的物聯網預算最高,佔全球比重的40~45%。
  
若是從年複合成長率這個角度來看,則是以EMEA(歐洲/中東/非洲)市場的成長力道最為強勁,年複合成長率達20%,如圖2。

  圖2 全球物聯網投資金額將於2020年達1.29兆美金
  
若是從區域的角度切入,在智慧製造、智慧家居、智慧保險與智慧零售等市場驅動下,美洲的物聯網支出將於2020年達到4,337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15.9%。
  
至於歐洲、中東與非洲方面,IDC預估,在智慧製造(尤其是德國)、智慧車、智慧電網與智慧建築等市場驅動下,企業投資在物聯網的支出將於2020年達3,093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20.0%。
  
最後,在亞洲市場方面,在中國的智慧製造與日本的智慧城市/家庭等市場驅動下,物聯網支出將於2020年達到5,469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為13.3%。 製造、交通為應用主力,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日趨成熟,以及產業呈現蓬勃發展,物聯網應用將應產業不同衍生出對應的智慧產業應用服務。
  
根據IDC的調查顯示,從產業別的角度來看,是以製造業的物聯網市場規模最大,其次分別是交通運輸、消費服務、公有設施、零售服務、政府機關、健康照護等產業為主。

若是從應用領域的角度切入,則是以車聯網、全通路營運、遠端醫療監控、個人健康、智慧交通系統、公共安全與緊急響應、智慧電網、數字廣告牌、車隊管理與店內推銷等場域應用為主。 若是從產業的角度,從2016年到2020年都是以製造、交通以及一些跨產業應用為主,如圖3。
  
也就是說,資產密集型產業將主導全球物聯網發展。
  
在製造業方面,包括食品追蹤、維護與現場服務、製造流程優化,以及產線資產管理等需求會越來越高。
  
在交通業方面,則是以空中交通監控(塔臺與飛機)、貨運監控,以及資產/車隊管理等應用為主。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除了製造業與交通業的應用場域較為常見,還有一些跨產業的應用情境也將日趨普及,例如智慧車、智慧建築、智慧家居與個人身份認證相關的應用。

  圖3 製造與交通是物聯網應用的主要場域
  
WLAN仍是主流聯網技術 LPWAN則為後起之秀 IDC預估,全球的聯網裝置數量將從2016年的148.7億個成長到2021年的361.3億個,年複合成長率為19.4%。
  
若是以聯網技術的角度來看,可以發現,無線區域網絡(WLAN)的佔有率較高,其次是有線網路與蜂巢式網路(或行動網路)為主,但若以年複合成長率的角度來看聯網技術的發展,則是以低功耗廣域網(LPWAN)為後起之秀,其中,SIGFOX(Sigfox)、LoRaWAN(IBM/Cisco)、Weightless(ARM/neul)、HaLow(IEEE)與Narrowband IoT(3GPP)等標準/技術都值得持續關注,如圖4。


  圖4 WLAN是物聯網的主流聯網技術,LPWAN則為後起之秀
  
從SigFox與LoRaWAN等技術的發展狀態來看,可以清楚的瞭解,想要憑藉聯網技術獲利,有一定的困難性,相反的,若是能將聯網技術作為平台,透過策略聯盟的方式,讓更多夥伴使用該聯網技術提供智慧應用服務,則可藉此賺取平台服務費。 

從物聯網到產業雲平台  
根據觀察,過去兩年,有越來越多的公有雲平台業者,藉助上下整合與策略聯盟等方式,如Amazon Web Service、Microsoft Azure、IBM Bluemix與Google Cloud Platform,將雲端服務、開放資料平台、物聯網平台與整合服務捆綁在一起,提供企業客戶或夥伴所需的物聯網服務;當然,也有不少電信營運商透過自行研發、策略聯盟與向上整合物聯網閘道器、雲端服務、安全的開放資料平台、物聯網平台與整合服務等方式,提供產業雲服務,例如AT&T透過IBM Watson提供物聯網分析方案等。
  
換言之,物聯網基礎建設日趨成熟,專屬各個產業的產業物聯網平台也應運而生。 

舉例來說,在醫療照護這個領域,健康照護雲端服務供貨商-athenahealth-透過收購美國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BIDMC)的網頁版臨床應用,與電子病歷平台(WebORM)的方式,將服務範疇從門診雲服務擴充套件到緊急照護雲端服務。而且,所有對醫療照護感興趣的開發人員,都可以在這個平台上進行對應的系統開發。 






在製造業這個領域,全球知名的製造業者GE,於2015年底推出可以用來串接與分析GE裝置的工業物聯網平台-Predix,截至2016年底,GE已自行開發出40多個以Predix為基礎的物聯網服務,例如醫療部門透過Predix構建雲端醫療,收集各個機器的資料進行分析,建立疾病資料庫,讓一些疑難雜症在初期就能得到篩查和精準診斷。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夥伴透過GE Predix開發所需的產業雲服務,如中國東方航空也曾透過Predix,建立發動機的高壓渦輪葉片損傷分析預測模型等等。
  
在金融服務這個應用領域,專門提供汽車經銷商財務服務的RouteOne推出防詐欺服務-IDOne-協助汽車經銷商等企業客戶驗證欲購買汽車的顧客身份以降低被騙的機率,同時,提供eContracting服務來即時管理合約、分享資訊,並且將這些訊息整併到貸款系統。 

在能源服務這一塊,最經典的案例是德州智慧電錶資料平台,在Landis and Gyr、HCL、IBM與Ecologic Analytics等眾多業者於2010年協助德州政府建立智慧電錶平台後,有許多第三方夥伴在該平台上,開發應用服務然後銷售給消費者。 

在政府公家機關部分,加州政府在IBM等夥伴的協助下建立CalCloud,政府單位與公營事業單位若有需求即可到CalCloud使用所需的IaaS服務,至於在零售流通領域,Bamboo Rose為客戶(超過80家大型零售商、400個品牌、35,000家供貨商和15萬名使用者會員)建立的協同平台(市集的概念),所有受邀參加該平台的零售商、批發商與供貨商透過協同市集,更快地找出、開發與交付產品服務,並且掌握市場流行趨勢。 

簡言之,隨著物聯網的基礎建設日趨成熟,跟不同產業需求發展出對應的產業雲平台,將成為必然的趨勢。
  
發展物聯網應用的挑戰,與因應之道盡管市場對聯網應用有一定的需求,但這並不代表匯入物聯網應用是一件簡單的事。
  
根據IDC最新的物聯網決策管理人調查,當企業真的要開始,透過物聯網技術優化內部或外部流程、或者是創造新的營收穫利時,往往會遭遇到以下六個挑戰:


策略(Strategy) 22.3%的企業表示欠缺明確的策略方向,沒有能力擬定短期、中期與長期的策略與對應的移動方針。建議企業從解決營運痛點為出發點,擬定對應的物聯網策略與行動方針,一步一腳印的執行,其後,再依照執行成效擬定後續計劃。

技術複雜度(Technical Complexity) 21.6%的企業表示所處的資訊環境過於複雜無法大規模的規劃、部署與營運物聯網應用,需要透過小規模專案測試的方式掌握投資成效,其後,再進一步決定是否要大規模採用等等。

領導力(Leadership) 由於物聯網應用涉及多個部門、甚至是多個組織的協同合作,因此,負責主導該專案的負責人是否具備一定的領導力,將左右專案成敗,在IDC的調查中,仍有17.4%的企業表示其在建置物聯網應用時,因為欠缺領導力而無法達到預期成效。

技能(Skill/Talent) 16.1%的企業表示公司員工欠缺匯入、操作與管理物聯網應用的能力與經驗。隨著新科技的出現,如LPWAN等,建議企業透過外聘或內訓等方式培育員工相關技能,辨別是否需要採用新科技,如此一來,方能發揮物聯網應用的最大成效。

經費(Funding) 12.2%的企業表示沒有足夠的預算執行物聯網應用,理由在於物聯網應用仍處於發展中階段,甚少有企業會為物聯網應用擬定年度預算,常見的方式是,物聯網專案涉及的部門、組織一同支付專案費用。

治理(Governance) 9.2%的企業沒有擬定關鍵績效指標,並且以系統化的方式監管物聯網應用服務的執行成效與質量。 面對上述六大挑戰,IDC建議企業從以下三步驟循序規劃、部署最適合的物聯網應用:

首先是盤點現況,亦即釐清企業遭遇到的問題、挑戰、或者是計劃執行的工作,是否可透過物聯網應用來優化;

其次是因應企業營運痛點、或者是鎖定那些,只要經過改善,就可以取得極大投資效益的工作流程,規劃對應的物聯網試驗專案,讓高階管理者清楚掌握物聯網應用的具體成效,同時,循序提升企業對物聯網應用的瞭解

最後,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透過外聘或內訓的方式,提升企業員工,對於物聯網等新科技的掌握度,由其規劃符合企業營運方針的資訊系統架構,並且確保企業資訊基礎架構,是足以因應、支援瞬息萬變的未來世界。 

整體來說,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智慧聯網裝置的普及率越來越高,以及網際網路的推陳出新,物聯網應用將日趨普及,建議企業不要輕忽物聯網應用,對企業營運服務的可能影響,率先為未來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