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ture Robots - Boston Dynamics Robot Family Dance for New Year
未來機器人 - 新年的波士頓動力機器人家庭舞
leiphone 金紅
這篇應該是崛起的中國,大酸近百年皆享科技盛世美名的美國。台灣如何看待這種噴酸?該不會又有人要強拉台美中,説機器人是三國的公約數吧?
幾年前,我們經歷了兩次被機器人刷螢幕的「大事件」。一次是沙烏地阿拉伯授予女性機器人索菲亞以國民身份;另一次是波士頓動力的新版 Atlas,給人類表演了完美的後空翻。
這兩件事相加,再配合新版《銀翼殺手》時機恰當的煽風點火,一時間人類是否會被機器人取代這個命題,再次洶湧澎湃的向我們走來。
但其實吧,這兩件事還真沒什麼可擔心的。機器人公民那件事,只能說是可以吐槽一下的機器人歡樂秀,擔心它還不如擔心你的手機哪天站起來革命;Atlas 的後空翻是真的很厲害,人類世界還從沒出現,能做如此精妙動作的仿生機器人。
可能由於 Atlas 的形態很像人類,動作又如此細膩,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機器超越人類的藝術母題。但是仔細想想可能還犯不著擔心:迄今為止我們見過的波士頓動力機器人,好像都只能在 YouTube 上大顯身手。別說商用量產了,能上發佈會演示一下的都沒幾個。另一方面,這些多足仿生機器人,似乎跟流行的對話式 AI 機器人有哪裡不一樣。比如它們展現出了很高的靈活度,卻沒有展現出主動學習,和理解外在世界的能力,也無法與人類做出交互。
這些疑問或許可以歸結成一句話 —— 地表最強天下無敵的機器人界扛把子,到底是未來的明燈,還是不切實際的自娛自樂?
從美國國防部支持的神秘企業,再到谷歌的寵兒和棄兒,直到被軟銀收購,這家機器人公司始終身兼網紅,和現實不紅的雙重身份。從這家公司的故事中,我們也許能夠發現象牙塔中的科技夢,降落到商業世界時的巨大隔膜;以及前沿技術並非都是殊途同歸,甚至往往會出現互不相容的問題。
如何協調和解決這些問題,是一件比擔心機器人毀滅人類更讓人頭疼的事 …
冰火兩重天的網紅型機器人公司
相比於眾多科技公司的年輕新貴,生於 1949 年的波士頓動力創始人馬克·雷波特,可謂名副其實的「老專家二次創業」。
創始人是麻省理工教授,團隊基本是來自於麻省理工的學術人員,又長期依附於麻省理工的 MIT 實驗室。這家機器人公司在骨子裡,就打上了不能更濃厚的學術派與象牙塔烙印。
從美國國防部的資助計劃中走出來後,2013年波士頓動力被谷歌收購。這起名譟一時的收購案如今看來並不成功,今年早些時候,喧囂許久之後軟銀成為了波士頓動力的下家。
但是無論在軍方、學院派還是科技企業序列裡,波士頓動力似乎從來沒有改變過研究方向和研究計劃,甚至連一點充場面的調整都沒有 …… 此外,這是一家沒有休息日概念,沒有少數族裔員工,甚至沒什麼商業計劃的公司。種種跡象都顯示,這個機器人領域排名世界第一的公司,更像是一個非常傳統的美國大學研究室,而不像一家企業。
而作為一個吃瓜群眾,知道波士頓動力基本是從他們,一次次在 YouTube 上發佈的「虐待機器人」影片。毫無疑問,這些能跑、能空翻、能過障礙物、能拿東西的仿生多足機器人,代表著今天人類在機器人製造領域的機動性、靈活性,以及自主感知能力的巔峰。從多種機器人領域的評估報告中,我們都可以獲知波士頓動力,在機器人魯棒性上的技術能力是跨時代的。
說的簡單點,他們的機器人擁有可以媲美生物的平衡感和靈巧度。
嗯嗯,這個真的蠻厲害的,但是問題也來了……
比如說波士頓動力早期非常出名的「大狗機器人」。這款能像真的獵犬一樣前進、翻閱障礙的四足機器人,原本是給軍方提供的戰場輔助機器人。
結果真的交付了軍方卻傻眼了:大狗在影片上,看著機動力非常強勁,但問題是實際應用時噪音太大。帶著這寶貝上戰場,不用偵查別人自己就先暴露了。而且其零件過度複雜,一旦壞了任何一個細節,就要經歷漫長且成本高昂的返廠重修…
再比如另一個網紅機器人「獵豹」。這款機器人用四足奔跑,可以達到時速 47 公里。用機器的方式超越了所有哺乳動物的運動極限。
但它的問題,是這種速度的耗電量實在過大。導致機器人必須連接大量電纜才能使用,否則沒跑幾步就歇菜了。
再比如這次用後空翻出盡風頭的雙足人型機器人 Atlas。作為谷歌時期的代表產品,這款人形機器人在眾多細節,將機器人技術拉到了新的高度。但是能耗和成本問題,依舊沒有得到任何解決。目前為止,每台 Atlas 的造價都在數百萬美金之上。並且精巧的零件大多難以量產。
很容易發現,波士頓動力的眾多逆天機器人都有著相同的問題:成本太高、維修太難、能耗太大、噪音太強。這樣的特質決定了,這些機器人距離實際應用非常遠,最大的用武之地可能就是拍個影片上傳 YouTube…
雖然波士頓動力也會推出 Spot,這類的輕型機器人,但總體而言他們並沒有為商業化,和實用性做出什麼妥協,而是義無反顧的在仿生足機器人工業技術上向未來探索。這裡又有另外一個問題出現了:人類真的那麼迫切的需求仿生足嗎?
不妨來看看其他不那麼「炫酷」的機器人廠商在做什麼。目前德國、日本、美國的主要機器人生產企業,所生產產品主要分為三種:1履帶、輪式搬運操作機器人;2工業、駕駛等場景中應用的機械臂;3對話服務型機器人。
這三種機器人的主要特徵,可以歸類為適應具體場景,並帶來商業價值。它們對於不確定環境因素的適應並不好,當然也不需要去適應。相比起來,波士頓動力旗下機器人不免給人「屠龍之術」的感覺。
而更關鍵的問題在於,仿生足始終難以證明自己在帶給人類的價值上,有哪些是履帶或者輪式機器人難以複製的。輪子更穩且更快,這是人類驗證了上萬年的真理。當我們大力研發像人類和動物一樣行走的機器人,並為每一個微小動作投入真金白銀時,價值到底何在呢?
過人的技術實力,和始終不知道應用於何方的尷尬,勾勒出了冰火兩重天的感覺,最終把波士頓動力變成了一個專業網紅型公司。
此外,與谷歌的聚散,或許可以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認識機器人技術的曖昧之處。
被谷歌放棄的技術原因:就是不跟你們玩 AI!
大家都知道,波士頓動力是非常喜歡「虐」機器人的。上腳踹、棍子打,逼迫機器人做高難度動作,無所不用其極。於是真的有機器人倫理學家,出來批評這種做法,認為早晚會得到機器的報復。
但是吧,這個大可不必擔心。原因在於 AtLas 這樣的仿生足機器人,在交互邏輯上依舊是需要人類遙控的。他們的感測器和力量控制單元,只能針對現實環境做出應急性適應,不會自主吸收環境數據,輸出解決方案。
說白了,AtLas 僅僅是個大個的、外表像人的,能夠自動規避障礙物的遙控玩具車而已。它沒有自主智慧系統,不會學習和記憶什麼 —— 難道你毆打你家汽車會被汽車報復嗎?
這點上暴露了波士頓動力與谷歌格格不入的更深層原因:太不人工智慧了。
當然,波士頓動力被谷歌放棄,更大層面的原因是過分缺乏商業能力,而且與「谷歌X」研發體系存在人員和管理上的矛盾。但在技術邏輯上來講,自行其是的波士頓動力與 AI first 的谷歌,始終存在著不能相容的問題。甚至看不到未來在某個奇點交叉的可能性。
這裡並不是說波士頓動力缺乏 AI 技術上的修為。事實上,在決策算法、貝葉斯分析能力、機器視覺解決方案等幾個方面,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展現了良好的 AI 與工業高密度結合。可問題是,他們這種以雙足/四足仿生為目的,以環境適應性為核心的機器人解決方案,始終沒有涉及辨識、學習和決策輸出的深度學習技術。
不像 DeepMind 這種象牙塔企業,即使不盈利也可以源源不斷的把技術和品牌灌溉給谷歌,自成體系的波士頓動力既堅持不從谷歌輸入技術,也不能提供谷歌所需要的技術能力。
在 AI first 逐步從隱性規律,成長為谷歌高喊的口號時,波士頓動力的機器人精神自然會得到棄置。也許有人會好奇,那麼谷歌最開始買這家公司幹什麼呢?
2013 年的時候,谷歌一口氣收購了 8 家機器人技術公司,2014 年又斥資 32 億美元收購了智慧家庭設備製造商 Nest。當時谷歌的策略,是大舉入侵製造業和物流服務產業。但在基於大數據和深度學習的 AI 復興之後,谷歌顯然找到了更合適的硬體道路。相比於能跟 AI 緊密結合的自動駕駛技術,機器人卻遲遲無法走出自循環的尷尬。其中首當其衝的波士頓動力,顯然也就成為 AI 公司策略性放棄的首選。
與谷歌的離合背後,反映出的更深層次問題,是代表著尖端工業製造能力的機器人行業,在大數據與機器學習風潮來臨時,普遍的不知所措。有些企業選擇主動迎合,改變自己,但波士頓動力和新婆家軟銀的思路,顯然是堅持下去,看看這股風潮過後會怎麼樣…
蜜桃還是砒霜,關鍵看你期待什麼
為什麼谷歌這種敢於投注未來的大企業,都玩不轉的波士頓動力,軟銀還是願意大方接手呢?
原因可能有很多,但顯然大家都認為,這和孫正義的投資未來、投資不確定性的全球科技佈局有關。
在大家都覺得,工業製造型企業會接手波士頓動力,抽出它在機械結構和工業製造層面的技術累積時,軟銀這個「更未來」的投資者出現了。或許對於軟銀來說,波士頓動力這種企業,在商業能力缺失的同時,代表了更遙遠未來中,巨型技術變革的超大回報可能。
同時呢,波士頓動力的代表作,顯然符合日本民族對機器人狂熱執拗的愛。跟很多更加不靠譜的日本機器人相比,波士頓動力這些其實也不算太過分。
當然了,投資佈局了 Pepper 等機器人業務的軟銀,也許會在產業需求上與波士頓動力有小概率重合。
也有一種說法,是 Pepper 這種只能傻賣萌的機器人,目前最需要的就是波士頓動力所做的,那種逆天般強悍的軀體 …。二者相加,就可以呼喚人型兵器少女了…。
事實上,波士頓動力雖然商業能力匱乏,與主流 AI 距離遙遠。但長期的技術領先,並非沒有留下任何商業價值可能。
比如其機器人研發的平台能力,已經成為目前歐美學界和產業界的基礎配置。將這個能力開放出來,提供到實用性機器人研發,價值不容小覷。再比如波士頓動力極其彪悍的機械結構技術,可應用的範疇也非常廣泛。其尖端組件的高精度生產能力也很有價值。
反正人類不止有 AI,在軟銀這種財大氣粗等得起的企業手裡,波士頓動力說不定,反而可以比較好的安心搞事情。
退可以把一些邊邊角角的技術,輸出到機器人行業,進可以期待多足仿生機器人,達到傳說中的技術突破奇點。最不行,繼續在 YouTube 上發點刷屏級影片總是可以的……
總之,也許波士頓動力目前找到了很安穩的發展空間,但對於期待他們的技術,毀天滅地報復人類的吃瓜群眾們,還是吃完瓜早點洗洗睡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