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ufacturing Industry 4.0
【3S Market】這是一篇不錯的產業發展觀點,而對台灣而言,更是一篇如何找回失去的競爭力,理性的邏輯探討!
來源:许小年
最近一段時間,媒體報導和政府文宣上出現很多新名詞,如工業4.0、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智慧化、雲計算等等,各種各樣的「風」吹來吹去,大家也許有一點迷失方向,不知道自己的企業這樣做對不對,是否應該跟上新的發展趨勢。
實際上,你才是經營企業的專家,官員和媒體是外行。這些說法之所以會對你產生影響,是因為你沒有運用理性,去進行獨立的研究和分析。
以現在流行的工業4.0為例,工業4.0是從德國開始講起,逐漸傳到對岸中國,變成了瘋狂的「中國製造2025」。很多人會疑問:工業4.0到底是什麼?下面和大家談談我的認識。
要談工業4.0,離不開工業1.0。歷史上工業技術是如何發展的?瞭解過去並不是為了預測未來,我個人認為未來是不可預測的,瞭解過去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當下。
工業技術的發展,在歷史上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簡單來講,工業1.0就是機械化和動力化,工業2.0是自動化,工業3.0是資訊化,工業4.0是智慧化。
每個人對這四個階段的劃分都不一樣,我的劃分也不一定科學正確,只是為了敘述的方便。但我要強調的是這四個階段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是不可分隔的,也是不可超越的。
工業1.0:機械化、動力化促進社會分工細化
工業1.0就是把蒸汽機,應用在經濟活動和工業生產中。在蒸汽機之前,礦山的排水是靠馬拉動一個大輪盤、輪盤驅動齒輪、齒輪再帶動一個抽水機械,從而從礦山上把水排出。
博爾頓和瓦特的蒸汽機出現後,代替了人力、畜力、風力、水力等自然動力,人類第一次以可控的方式,來驅動生產設備。
工業1.0要求社會分工的進一步細化,這在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著作中有所體現。雖然那時還沒有工業革命這個詞,亞當·斯密本人也沒有注意到,工業革命正在悄無聲息的發生,更沒有料到工業革命對人類的經濟和文明,產生了如此巨大的推動作用。他只是在研究當時的一個經濟現象,就是社會分工的深入和進一步細化。
他研究縫針製造的案例,發現由一個工人負責所有的工序,與把這些工序分解開,由每個工人負責單一工序相比,後者會提高數十倍的生產效率。
因為縫針的製作程序分為下料、成型、鑽孔、拋光等,設想一下哪有一種機器可以完成這四種工序?但把一個生產過程分解為獨立的工序,就能分別實現機器生產。分工的細化和深入,是工業2.0的基礎。
工業2.0:生產自動化、管理流程化
工業2.0就是把1.0放在流動生產線上,同時進行多道操作,雖然在空間上屬於不同地點,但在時間上卻能同時完成,提高了生產效率。而與流水生產線相適應的大型工廠隨之出現,管理體系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我有時常把卓別林的老電影拿出來看,他的電影就描寫了在工業2.0的時期,社會結構和人類生活,發生巨大變化,描述了工業化對社會形成的衝擊,和對平凡百姓的生活造成的影響,這個變化並不總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講的進步,因為這個變化造成了很多家庭的分離,和生活的悲苦。
他的電影可以作為歷史來學習,也深具人文關懷。
如圖所示,這是工業2.0的組織構架,以A為頂點,A可以是一個企業的CEO,向下我只畫了三條線,但實際上企業管理,要比這個多的多。整個管理決策體系,就是樹型的科層組織,它與工業2.0相適應,但也存在弊端。
科層組織下的每一個節點,都形成了資訊孤島或半孤島。設想一下,如果P1和F1之間要溝通,P1首先要向直接上級生產經理P報告,P是一個半孤島,他如果要進入財務線,就要先向上到總經理A,由A再去聯繫財務經理,財務經理再去聯繫下面的F1。
因此儘管每一條線,都是自動化和流程化的,但P1和F1之間的溝通要走很長一段路,必須由總經理出面協調兩條線,而且總經理的協調,一定是碰到什麼問題,比如推諉扯皮不能承擔責任,這個協調就充滿了摩擦和討價還價。
這就是科層組織的問題。因為上述兩條線的KPI考核,都是不一樣的。下面的F1、F2只對上面的部門經理、財務經理負責,從來不考慮生產線,HR也從不考慮其它線上的要求,以及應提供何種支持。結果導致整個系統的效率降低,反應速度非常慢。
但我們都知道,企業做大了就必須要分權,大企業要分出子公司、分公司、部門等,因此科層組織層次的增加,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隨著科層組織的增加,企業內部資訊溝通的效率、協調的速度越來越低,原因就是存在著,委託代理問題和激勵問題。
科層官僚制的激勵是指標分解,層層負責,大家是為了完成各自的指標,而不是為了提高總體效率。只要官僚制體系存在一天,這些固有的矛盾,就會繼續困擾政府機構的運作,和企業的經營管理。
工業3.0:資訊化的網狀管理
如何解決課程組織的問題呢?是流程打通,生產流程和財務流程打通,財務流程和人力資源流程打通,把單個流程都嵌入到一個系統里來,這就是我定義的工業3.0。
工業3.0的結構,是生產經理和財務經理直接對話,財務經理和人力資源HR直接對話,下面的基層工作人員、生產線上的工人,和財務人員可以直接對話,當然並不是打電話過去,是通過系統自動實現的。
這就使得樹型結構變成了網路,消滅了資訊孤島,資訊很流暢地在網路中傳輸。工業3.0時代整個管理體系的指導思想,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要利用互聯網、數據技術等軟硬體來實現網狀管理。
我舉一個服裝生產企業訂做西服的案例。
像我的西服在外面很難買到合適的,只能訂做。但訂做是量體裁衣,量完之後裁縫一件一件手工操作。結果一是價格高,二是交貨期長。
而這家企業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你到這裡穿一件緊身衣和緊身褲,經過三維掃描,數據就全都進入庫裡,布料和款式由你自己選,電腦設計系統的操作員,根據掃描數據與數據庫裡存的版型進行配對,找到一個最適合你身材的版型,並使用某種核心技術進行計算調整。
系統設計出來以後,數據立刻傳到自動裁床,由電腦下指令,控制裁床上的切割頭自動裁剪。裁好以後,每一片布掛一個IC卡就上了流水線。
工人把這片布拿下來,IC卡在面前的螢幕上一掃,加工指令全部出現。最終企業訂製成本降低50%以上,交貨期縮短到一個禮拜。
所以不要小看自己的行業,也不要妄自菲薄。德魯克曾在1980年寫了過一本關於創新的書,叫《創新和企業家精神》,他在書中反覆強調傳統行業照樣可以創新,並且在美國的實際案例中,有四分之三的創新來自傳統行業,而非高科技行業。
這就是工業3.0,與2.0的本質區別是什麼呢?是把單流程全都嵌入一個系統,客戶管理、設計、生產、倉庫、供應鏈、財務全部一體化,這個系統的核心是巨大的數據庫,而且每做一件衣服都有數據回到庫裡。
而企業最值錢就是這個數據庫,以及數據支撐下的這一套生產自動管理體系、一套算法。
以這個數據庫為核心,我認為它已經做到了3.0,或者3.2,但不是工業4.0,因為它整個管理流程中的自動優化功能,還是很粗淺的。
工業4.0:每一個節點有一個WIFI
工業4.0是什麼?就是在3.0網路化管理的基礎之上,實現每一個節點的智慧化,智慧就是具有反饋、學習、自我調整、決策功能。4.0和3.0沒有什麼區別,只是每一個節點有一個WIFI,每一個節點都可以和其它節點對話,把它自己的調整和決策系統,自動告訴其它節點。
按照這個標準,大多數的企業,今天不僅做不到工業4.0,而且絕大多數的企業,根本不需要工業4.0。工業4.0是要花錢和投資的,你的開支是多少? 能回收嗎? 不能回收為什麼要做工業4.0?
4.0和3.0只是我們提高企業效率的手段,而不是追求的目標,我們要運用理性,從自己的企業和行業發出,來決定採用什麼樣的技術,而不是為技術而技術。
德國的汽車生產線到處都是機器人,完全自動化,可這是工業4.0嗎? 不是4.0,雖然實現了生產自動化,但是不是資訊化的生產呢?
從表面看我認為還沒有達到,這只是一條生產線完全自動化。而我們對3.0的定義是流程打通、消滅資訊孤島、網狀化的管理,但3.0絕不意味著生產線上全是機器人,而更多的是指軟體、組織框架和企業結構。
立足行業現實,首先要把面臨的問題講清楚。從我最近調研企業的情況來看,很多製造業還沒有完成工業2.0。因此傳統製造業改造,應該以工業2.0為切入點,在中期實現工業3.0,工業4.0在近期暫無可能,也沒有必要。
工業技術的發展階段是不可超越的,沒有2.0做基礎就不可能到3.0,沒有3.0也不可能升級到4.0。
我們常講彎道超車,但實際上往往是彎道翻車,因為彎道是不可以超車的,彎道要減速而不能加速。所謂的彎道超車,所謂的跨越式發展,都是似是而非的說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