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 2017\09\18\3S Market Daily 智慧產業新聞


3S Market deliver Smar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Business
3S Market 傳遞 智慧應用與價值的商業資訊

英國倫敦地鐵爆炸18人傷 警方定調恐攻


智慧傳輸技術與應用





                                                                                                                                                                                                                 

.今年台灣監控業衰退15%!?

Amaryllo ATOM AR3S updated introduction





施正偉



在我接觸的圈子,除了一位朋友,幾乎都跟我說,監控業今年衰退了。前一陣子,由一位朋友轉述,有媒體對海康威視說,今年台灣監控業衰退15%!

State of the Market: Video Surveillance 2015 | 2015-02-09 | SDM ...

Can Netgear Become A Growth Stock? - NETGEAR, Inc. (NASDAQ:NTGR ...
(Home surveillance camera)

我問這位轉述的朋友,這數字有什麼根據?是從製造端的立場看?還是從通路端看?或是從專案市場看?抑或是整個監控的市場看?

我想向大家請教,台灣一年類比、網路攝影機各有多少裝置量?平均一個月各有多少量?網路攝影機中各解析度的分配比例又是多少?類比攝影機中「主流的」AHD、TVI、CVI各佔多少比例?720P、1080P的機種又各佔多少比例?「非主流的」類比攝影機又有多少量?

Global IR Camera Market share forecast to grow at 9.5% CAGR by 2023 | devesh billore | Pulse | LinkedIn

再過來,一般行業與公共工程裝置量,又各佔多少比例?公共工程中,AHD、TVI、CVI的使用量有多少,高階如Speed Dome、2K、4K以上又佔有多少比例,若再以金額換算,所佔比例又是多少?

AHD、TVI、CVI的晶片模組,從台灣正式代理商取得的,比例有多少?從台灣裝配業者取得的比例有多少?從海康、大華、雄邁等引進的比例有多少?從大陸直接拉貨的比例又有多少?海康、大華一年的銷售量,佔台灣一年的銷售量比例又是多少?

這些數字如果都能完整取得,並清清楚楚的攤在陽光下,成長幾趴、衰退幾趴,就能讓人心服口服,否則光講是成長幾趴,衰退幾趴,是否有什麼意義?

最近有些朋友,想轉型走入ㄧ些利基性的影像應用市場,比方說機器人、醫療、所有相關機器視覺應用(含車載)、3D 列印應用、製程監測應用、環境監測應用……等。這些應用市場到底有多大?事實上 google 一下不難找,比要釐清上述台灣的那些數字要更容易多了。

The Future of Vision Systems is Bright | Automation World

一個多月前,一位朋友就告訴我,他出貨給某製造領域的監測應用的攝影機,一個月少則500支,有時多則超過 1 K,已經出貨好幾個月了,預計至少可出貨到年底。我問他一支賣多少?

他語帶自豪又靦腆的說——「架五千摳娘娘!」我衝口回說:「你賺爆、賺裂啦……」這比那些396\390\380的工程商型號攝影機,根本是扣一千下來還有找五百,再多賺四千啊!!

我想巷子內的人,都看懂我在說什麼,而且看了這段不止跌破眼鏡,恐怕連目周仁都快打結。相比396\390\380的工程商型號攝影機,據說想盡辦法搭配各種戰鬥機種,甚至把八路DVR用4路價格來搭配賣,就是無法「起蹦」。

Zencam Company Presentation

監控市場的應用需求在哪裡?有人願意花一支五千元的價格買攝影機,而且還買好幾K;但396\390\380工程商型號攝影機卻惦吱吱?「價格」在過去紅牌攝影機還沒出現的時候,這種遊戲可以說是市場的萬靈丹,但是時空背景不再!

對於工程商來說,這類396\390\380工程商型號攝影機,或許有一兩百元的成本獲利空間,但這類攝影機的Performance,或說性價比,卻沒有足以取代這一兩百元的驅動力。

而在系統整合商、工程商的立場上,不少人反應產品同質化,沒有太多價差,所以希望找到有特殊規格的產品。雖然不能說市場上沒這類產品,但許多這類產品還不夠成熟,於是拿這類396\390\380工程商型號攝影機去走網購,卻又陷入一波價格的廝殺,這才是目前監控市場存在的問題。

Thermal Imaging Market Size & Share | Global Industry Report, 2020

真的沒商機了嗎?實際上不是,前面所提監控與檢測應用的市場,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原本我也以為,這些監測市場,就像工業攝影機般,只是做那些電子場品的製程檢測,早就有人「點痣做記號」。

這些工業監控與檢測應用的市場,空間仍非常的大。舉例食品業的製程,對於原物料的檢測、製程中的瑕疵品控制,利用影像來監測的比例仍相當低。

再過來,我在很多的業務拜訪中,都提到國外目前許多的案例,也經常在3S Market上報導,比如智慧停車場、智慧路燈、智慧路標,甚至是相關智慧零售……等。這些都是整合性的應用市場,都能帶來很多附加價值的應用,當然就能帶來比純器材買賣,更豐厚的利潤。

Blog Commentary By Futuresource Consulting Analysts

怎麼做才能爭取到這些商機?我在上一篇《物聯網目前面臨的市場情勢是怎樣,廠商又如去開拓屬於自己的商機?》,就提到了垂直產業鏈的深度結合,以及橫向異業的產業鏈聯合的觀點做法。而有廠商也確實這樣做,也開始得到一些成果。


至於用價格來當衝量的武器是否還管用?市場做法都沒有絕對的對錯,只能說從每個階段性的結果來驗證了。


                                                                                                                                                                                                                 

.沃爾瑪如何利用人工智慧、物聯網和大數據提升業績?

Big Data, Big Opportunities






沃爾瑪如何利用人工智慧、物聯網和大資料提升業績?

《福布斯》網路版日前撰文,介紹了沃爾瑪如何藉助人工智慧、物聯網和大數據三項當下流行的先進科技提升銷售業績。

以下為原文內容:

儘管沃爾瑪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62年,但從利用機器學習、物聯網和大數據,轉變零售模式,和客戶體驗所取得的成效來看,它卻走在行業前列。

最近幾年,這家零售巨頭領導整個行業,充分利用科技構建自己的業務,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這都得益於它大量的專利申請、美國第二大線上零售商的地位,以及對零售科技和創新的大舉投資。

O2O引領創新沃爾瑪實驗室客戶體驗工程副總裁勞倫·迪塞戈(Lauren Desegur)說:「我們本質上是創造了一個橋樑,透過機器學習來加強購物體驗。我們希望確保客戶在網上和店內的體驗能夠無縫銜接。」

雖然沃爾瑪在零售行業的死對頭或許是亞馬遜,但它卻可以同時利用線上上和線下觸角——該公司既擁有1.1萬家實體店,還可以提供線上購物體驗——開發各種零售技術來提升銷量和客戶滿意度。

沃爾瑪很早就使用RFID技術追蹤庫存,而且還在矽谷設立了一個名為《8號店》(Store No. 8)的孵化器,《對創業公司進行孵化和投資,並與風險投資家和學術機構共同開發自己的專有機器人、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技術。

沃爾瑪最近還在店內設立了《自提塔》(Pick-up Tower),這種尺寸為16x8英尺的自助裝置可以非常方便地放在門店入口處,以便消費者取回線上訂單。使用者還可以直接掃描線上訂單的條形碼,之後便可在45秒內看到自己購買的商品出現在傳送帶上。目前為止,使用者對這些“自提塔”的反饋非常積極,因為這比傳統的自提方式更加便利。

除此之外,沃爾瑪還希望透過「掃描購物」(Scan and Go Shopping)技術,來改進使用者體驗。藥店和貨幣服務領域的客戶,也可以使用沃爾瑪的應用來處理結賬流程,以便加速進出店面的速度。



如果今後進一步發展,還可以像Amazon Go概念店一樣,利用電腦視覺、 感測器和機器學習來徹底取消收銀臺。另外,沃爾瑪已經使用機器學習,來優化配送路徑。

不喜歡排隊?沃爾瑪可以藉助臉部辨識技術尋找和評估心懷不滿的消費者,從而對其營運過程產生重要影響。藉助機器學習技術透過臉部表情,辨識排隊人群的不滿情緒,從而派遣更多收銀員前去處理結賬事宜,並最終分析消費者購物習慣的變化趨勢。

2015年,沃爾瑪還透過測試,透過這項技術來尋找和避免盜竊事件的發生。

用標籤監控產品使用狀況接下來呢?根據沃爾瑪提交的專利檔案,他們下一步似乎準備,將物聯網標籤整合到產品中,以便監控產品使用狀況,從而在必要的時候,自動替換產品,還可以監控是否過期或產品召回資訊。

這些技術將依賴藍芽、條形碼無線電和RFID等技術,而且可以為沃爾瑪提供海量資料,包括使用產品的時間,以及產品在家中存放的地點。這些資料有助於製作個性化廣告,並擴大交叉銷售機會。
如果你的冰箱裡安裝了標籤閱讀器,便可掃描裡面的所有產品,然後在需要補充或快要過期時向你發出提醒。此外,RFID系統還可以監控你購買洗衣粉的次數,並預測可能的剩餘量。這些資訊可以新增到你的購物列表中,然後幫助沃爾瑪分析使用者行為。

儘管已經提交專利,但沃爾瑪究竟會佈署哪些技術,並將其應用在所有使用者身上,目前還有待觀察。但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沒有理由認為沃爾瑪會在短期內,會放慢機器學習、物聯網和大數據的佈署速度,畢竟這的確可以提升他們的業績,也確實可以改進使用者體驗。

                                                                                                                                                                                                                 

.當人臉變成新的指紋,核心社會法則正被推倒重建

Part 1: New facial recognition technology takes surveillance to the next level






ifanr


本文由張震、邱陸陸、項文虎 編譯 ,來源為《經濟學人》,發佈於機器之能(微信公眾號:almosthuman2017),轉載請聯繫 jqzn@jiqizhixin.com

中國政府他們國家,將在北京市所有公租房,推廣人臉辨識技術,用以查獲保障房違規轉租現象。去年,海淀金隅翡麗小區開始推行「人臉辨識」門禁系統。截至目前,已累計查處違規轉租轉借 117 起。在中國已有多種應用的「刷臉」會成為新一代 iPhone 的螢幕解鎖手段,亞馬遜、微軟等巨頭,都在使用雲服務提供人臉辨識。

臉,是大自然的傑作。四個月大嬰兒即可辨識臉部表情,懂得非語言交際信號,比如微笑、生氣。豐富的臉部特徵也是形成複雜人類社會的關鍵。如今,科技正迅速趕上人類研讀臉孔的能力。
滲透中的臉部辨識技術
曠世公司總部大廳,攝影機眨眼功夫即可辨識出訪客。有些照片會被顯示在一面,叫做「天網」的電視牆上。某幅畫面中,一群工作人員正在電梯口等待,每個人的臉部都被一個白框鎖定,同時標有每個人的名字。曠視 CEO 印奇說:「這有助於抓住壞人。」

即使印先生想要思考這項技術所帶來的影響,他也不會有這個時間,因為曠視正在忙於構建一個視覺計算的「大腦」。2011 年成立以來,曠視一直在快速發展。目前服務全球 300,000 多家公司和個人用戶,已經成為該領域最大服務提供商之一。去年 12 月,曠視融資 1 億美元,估值近 20 億美元。這也意味著曠視成為人臉辨識領域第一家估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獨角獸。

該領域的供應商通常銷售臉部辨識硬體和軟體,同時將這些人臉數據與其他更大的數據結合起來。儘管市場不大(樂觀估計,市場規模約在幾十億美金左右),但是,這項技術正滲透到更廣闊的商業環境中,因為臉部辨識準確性正在迅速提升,這與語音辨識類似,準確率都從百分之幾提升到近乎 100%。「大多數人都低估了 95% 的準確率和 99% 的差別——99% 意味著改變遊戲規則。」著名 AI 學者吳恩達,曾這樣評價語音辨識。

更重要的是,手機即可進行臉部辨識,就像 Echo 具有語音辨識功能。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已經透過智慧手機上的「刷臉」功能來授權支付。

9 月 12 日,蘋果將推出新款 iPhone,外界猜測其技術可透過準確辨識用戶的臉部來解鎖,即使在光線暗淡的環境中。幾周前,三星推出的新款 Galaxy Note 也有類似功能,但沒有那麼複雜。

將臉部辨識技術分為這兩類是有意義的:底層功能與應用。曠視屬於前者,類似企業還有中國的商湯科技、俄羅斯的 NTechLab,以及亞馬遜、IBM 和微軟,他們都將人臉辨識作為一種雲服務。

客戶可以上傳一批圖片和名字,再利用這些數據訓練算法,曠視用戶即可辨識特定人群。企業也可以將這項服務,結合到自己的產品中,例如,控制線上賬戶訪問。

曠視和商湯的服務,很大程度上依賴海量的優質數據。他們可以訪問中國政府儲存的 7 億公民的圖像數據庫(每個人在 16 歲的時候都會有一張身份證照片)。實際上,政府機構也是很有價值的客戶。

數以億計的監控攝影機,也將很快地融入人臉技術。在深圳,人臉辨識可以被用來捕捉亂穿馬路的人;在北京,市政當局已經這項技術辨識公廁裡偷紙的人(這套系統還規定,每個人在 9 分鐘內只能取走 60 釐米的紙張。)

技術的商業應用,也是雲計算服務的內容之一。9 月 1 日,螞蟻金服第一次在實體店佈署「微笑支付」系統:在杭州肯德基 KPRO 綠色餐廳,顧客可以通過注視螢幕來結賬。小麥便利店也宣稱將使用臉部掃描,檢測分析店內顧客的行為。此外,幾家銀行已經允許用戶(比如招商銀行)使用臉部辨識技術在 ATM 上開戶。

如今,人臉辨識技術正變得更好、更便宜,也正在廣泛普及開來。

相比之下,西方已經遠遠落後了。儘管一些行業很早開始使用基本的臉部辨識技術,例如賭場用來趕走名聲不好的賭徒,但基本上只有大型公司(謹慎地)使用這項技術。

Facebook 發展最快。透過用戶標記的朋友照片,Facebook 算法能夠在其他的照片中,認出相同的人物。Google 利用這項技術,自動將用戶上傳的圖片進行歸類。亞馬遜雖然在發展智慧音箱,但下一代的 Echo Look 會配有一個攝影機,外界猜測它將具有人臉辨識的功能。

其他公司正在試水。捷藍航空和其他航空公司,正在尋找匹配乘客臉部與護照照片的新方案,旨在取消登機牌這一流程(百度已經和北京機場達成這一方面的合作)。

Lloyds 也不是唯一一家,準備向中國學習的西方銀行,他們都希望能夠用戶可以「刷臉」登錄賬戶。Uber 在印度要求司機在換班前自拍一張,以此減少未註冊司機頂替上崗的現象。晶片製造商英偉達,已經計劃在新的加州總部,啓用人臉辨識應用。

這也有助於提升產品銷量。例如,攝影機可以辨識忠誠顧客和 VIP 成員,為他們提供特別服務。系統還可以覺察顧客臉上不滿情緒,派出員工進行有效的干預。據稱,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正在開發一套人臉辨識系統,以此改善顧客服務體驗。

意料之中的是,這項服務也大大促進了反向的產業發展。例如,以色列初創公司 D-ID 已經開發出一種軟體,工具處理後的圖像,無法被人臉辨識算法偵測,但是肉眼觀之,其與原始圖片看起來一樣。

然而,這些安全應用並不會阻止人臉辨識的大規模應用。曠視的印奇認為,臉部辨識技術會成為一種商品。這也是他把眼光放得更遠的原因。

公司的電腦視覺大腦,正邁向解決更複雜的任務,例如,解釋人類的行為和辨識特定物體。長遠來看,印奇希望他的公司能夠發展成為一家「算法工廠」,為電腦視覺服務提供各樣模組化產品。
創建臉部、治癒與希望
Graig Venter 最近一次刺激到公眾的行為,是他發佈了一項根據人們的基因數據,預測人的長相的工作。

在本週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上的一篇論文中,Venter 博士和他的同事們,描述了這個被他們稱之為「基於表現型的基因組識別」的過程。該小組從不同年齡不同種族的 1061 名被試,進行了基因組測序。

他們還拍攝了被試者臉部的高分辨率、三維圖像,並記錄了他們眼睛和皮膚的顏色、年齡、身高和體重。這些訊息被用作「訓練集」,用來開發一種能夠根據基因,計算出人們長相的算法。

透過將這種算法應用於未知的基因組,研究小組能夠生成幾乎與真實照片相匹配的圖像,成功率 80%。(當測試僅限於單一種族的時候,成功率就降低到了不那麼的出眾的 50%,因為限定種族縮小了臉部的差異。) 大約一年前,使用同樣的算法,該公司開發了一個功能,根據母親的基因組預測她 20 歲時的樣子。結果可以與她在那個年齡的照片相比,並讓讀者自己判斷其相似性。

Venter 的預測只是基於相對較少的人群。透過機器學習技術,數據集越大,結果越好;與數以萬計的基因組結合,可以大大提高預測速度。

生物學家 Graig Venter ,是生物公司 Human Longevity 的老闆。這家位於聖地亞哥的,旨在建造世界上最大的基因組數據庫的公司。上世紀 90 年代末,Graig 宣佈,國際上透過公共資助的項目,對人類基因組進行排序的組織方法是錯誤的,他開發了一種更便宜且更快的方法。

Human Longevity 已經收集了 45,000 個基因組,其中大部分來自於,參加了與特定身體特徵相關的,臨床試驗的實驗者。該公司利用機器學習工具分析這些數據,然後根據基因序列預測身體特徵。現在這項技術已經提高到,公司根本不需要看到一個人,就能生成他的照片。

從基因組中創建照片,有很多潛在的用途,尤其是在法醫科學領域。從罪犯遺留下來的任何遺傳物質 (如血液或精液) 中,也許可以重建罪犯的臉孔。

這將讓警察在謀殺、故意傷人和強姦案件中「看到」嫌疑犯的臉孔。它還可以幫助辨識,被燒傷或致殘到無法辨認的受害者。如果仍有合適的基因樣本留下,那些塵封的懸案可能會重見天日。

人臉不僅僅能表明身份,它還顯示了許多其他資訊,同樣能由機器讀取。這也帶來了一些其他益處。

Face2Gene 是 FDNA 公司開發的智慧手機應用。FDNA 公司是由 Moti Shniberg 和 Lior Wolf ,共同創立的一家位於波士頓公司。

Shniberg 之前從開發了一個,辨識上傳至社交媒體網站的照片中的,人的標記算法,被 Facebook 收購了。FDNA 應用程序允許醫生拍攝病人的照片,並將其上傳到互聯網(連同患者的身高、體重和臨床數據),讓 Face2Gene 的算法,從其在線上數據庫中索引,生成一份可能的疾病清單。該應用可以訪問 10000 種疾病的資訊;到目前為止,臉部辨識可以預測其中 2500 種。

每種診斷都會附帶一個,反映出應用程序正確的概率。程序還列出了任何已知的,會導致該疾病的基因突變,有助於分析患者的病情。FDNA 的首席執行官 Dekel Gelbman 估計,這款應用正被 130 個國家的醫生和研究人員使用。所有的患者數據經過了匿名化和加密,以保護隱私。

有了 Venter 博士的工作,為研究人員提供的數據池越深,它就越有價值。牛津大學的 Christoffer Nellaker 已經設立一個叫「米納發和我」的網站,健康和患病人士均可上傳自己的照片,授權相應研究使用他們的圖片。另外,他也成立了一個叫做 Minerva Consortium 的網路,鼓勵人工智慧研究人員共享數據。

國立人類基因組研究院的 Maximilian Muenke 、國立兒童健康系統的 Marius Linguraru ,以及同事們正在嘗試擴大研究。他們發表了一系列使用了臉部辨識算法的研究,這些算法使用了亞洲、非洲以及拉美人口的照片數據,辨識不同基因疾病,準確率高達 90% 以上。

在許多貧窮國家,辨識基因疾病的產前測試很昂貴,人們消費不起。比如,一個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嬰兒,通常在產前就可以檢測出(歐洲和亞洲),但是在貧窮國家,孩子不到一歲就無法診斷出唐氏綜合症。研究人員有意開發出一款,醫生透過智慧手機即可辨識最常見症狀的應用程序,減少這類悲劇的發生。
最後的防線
這些技術也造成了威脅。首先涉及隱私。相比指紋等其他生物特徵數據,人臉的一個巨大區別,就是它們能夠遠距離起作用。人們只要有手機就可以拍下照片,供人臉辨識程序使用。這意味著公民隱私,可能遭受更大的損害。

Venter 博士指出,基因組資訊必須被視為個人資訊,即使它展現出來不過是一個無意義的字母序列。他警告說,從人們目前在網上發佈的、來自 23andMe 等 DNA 檢測服務的有限的基因數據中,就能構建一張臉孔畫像。

這反過來又增加了,人們對將基因資訊,納入公共測序工作的抗拒,儘管這樣的工作,可以幫助人類整體對抗疾病的工作。如果可以用基因組來做臉部預測,那麼人們的外表,就可以與真實的在線照片相匹配。這可能意味著人們的基因序列,以及他們所有的基因缺陷,都可以在網上與他們的身份聯繫起來。

最近,史丹佛大學 Michal Kosinski 和 Yilun Wang 所做的研究表明,機器視覺透過分析人臉,可以推斷人的性取向。人類無法從臉部判斷的內容,並不意味著機器也分析不出來。

研究基於超過 35,000 張美國交友網站上,男女的頭像圖片訓練。論文作者利用深度神經網路,從圖像中提取特徵,利用大量數據,讓電腦學會辨識人們的性取向。

研究發現,同性戀男女傾向於具有「性別非典型」特徵、表情和「打扮風格」。理論上,男同性戀趨向於女性化,而女同反之。在研究中,人們還找到了一些其他的趨勢,如同性戀男人,有比直男更窄的下巴,更長的鼻子以及更大的前額;而同性戀女性相比「直女」趨向於有更大的下巴、更小的前額。

在「辨識同性戀」任務中,人類的判斷表現要低於算法,其準確率為在男性中 61%,在女性中 54%。當軟體辨識被測試者的圖片(每人五張圖片)時,準確率則顯著不同:男性 91% 準確率,女性 83% 準確率。研究人員在論文中寫道,廣義上,這意味著「人類面孔包含了,比人類大腦可以感知和解釋的,更多的性取向資訊」。

在那些視同性戀為犯罪的國家,一個能從臉部推斷出性取向的軟體讓人恐懼。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 Alessandro Acquisti 談到,他曾展示過臉部辨識和在線上資訊,可幫助獲取個人的社會安全號碼(美國發給公民、永久居民、臨時(工作)居民的一組九位數字號碼,社會安全號碼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追蹤個人的賦稅資料。)對於那些不想公開這一號碼的人員來說,無疑是個壞消息。

另外,臉部辨識技術也會讓不那麼暴力的歧視,變得普遍。

比如,雇主本來就可能會根據自己的偏見,來拒絕雇用某個人,而人臉辨識也許會讓這種偏見成為常態。再比如,這類系統可能會對那些非白色皮膚的人有偏見,因為用來訓練算法的數據集裡,大部分是白人面孔,這樣的算法不太適用於其他種族。在影響法院保釋和量刑決定的自動評估工具中,已經出現過這樣的偏見。

最終,持續的臉部記錄,和用電腦數據測量真實世界的小工具,可能會改變社交互動的本質。掩飾有助於潤滑日常生活的齒輪。

如果你的伴侶能發現,每一個強壓下去的哈欠,你的老闆能覺察每一絲惱怒的表情,婚姻和工作關係都會變得更真實,但也更不和諧。社交互動的基礎可能也會改變,從基於信任的一系列承諾,變成對風險和回報的算計,這些算計則源自於電腦對人們臉部資訊的解讀。人際關係可能變得更理性,但也變得更像交易。

逃不脫的未來
至少在民主國家,立法可以幫助改變利弊之間的平衡。歐洲監管機構,已在即將頒布的數據保護法規中,嵌入了一套原則,規定包括「臉紋」在內的生物資訊,屬於其所有者,使用這些資訊需要徵得本人同意。

然而,這類規定並不能改變發展的方向。隨著可穿戴設備的普及,攝影機只會越來越普遍。從太陽鏡到化妝,試圖欺騙人臉辨識系統的種種努力已被挫敗。

劍橋大學的研究表明,人工智慧可以重建偽裝之下的臉部結構。Google 已經明確表示不會將臉部資訊和身份匹配,擔心這會被非民主政權濫用。

其他的科技公司似乎沒那麼講究。亞馬遜和微軟都在使用它們的雲服務來提供人臉辨識,這項技術也是 Facebook 計劃的核心。政府不會想放棄自己的利益。

改變即將到來。直面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