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資金、人才、技術與生態夥伴…雲平台巨頭們靠什麼在崛起?

What is AWS? - Amazon Web Services



Nx Witness v3.0 - 雲端影像平台解決方案 — 



來源:物联网世界 作者:飞鸟黄 



談到最近科技互聯網圈的熱點,甫結束的2017杭州·雲棲大會必然算是一個。在這場大會上,有關的熱點詞彙中,最受矚目的可能就是「達摩院」了。

達摩院是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親自取的名字,定位是探索人類科學未來的實驗室,且阿里巴巴集團計劃在三年內為其技術研發投入1000億人民幣,用於涵蓋基礎科學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的研究。

但我們不要忘了,在2011年還沒有雲棲大會,它的前身叫做阿里雲開發者大會,到2015年才正式改名,並且逐步發展成為業界標竿。這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少不了阿里雲的推動,少不了近幾年人們對大數據、雲計算產業的認可與接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本質上來說,雲計算不是新鮮事物,不是任何從0到1的發明,它依然是與服務器、內存、CPU、數據庫、操作系統等等電腦詞彙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事物。

更大的意義上,雲計算的興起代表了一種思路上的轉變。當下我們談智慧城市,車聯網,智慧政務……數據量都以TB甚至PB來計,而不管是初創企業還是數位化轉型的企業,拋去對數據安全等方面的顧慮不談,如果一味地依靠自建機房、自買伺服器來承載營運,在大數據的重壓之下,操作上都稍顯笨拙。

術業有專攻,雲計算的思路轉變就在此,企業將互聯網的基礎設施、軟體開發需要的基礎功能模組(例如通訊、儲存)等交給專業的平台服務商去做,自身專注於產品開發或項目營運。最終的結果,可以是產品設計週期縮短,也可以是數據實現快速遷移及高效管理,總而言之,都會是成本的降低與效率的提升。

既然如此,未來就可能會有更多的企業選擇雲平台。那麼對於平台服務商來說,是哪些因素在支持著它的發展?本文接下來將從雲平台的巨頭崛起之路進行探討。


  

1. 資金與規模先行
說到中國互聯網巨頭,我們會想到BAT;說到全球物聯網雲平台,我們會想到「3A」,3A分別代表著亞馬遜AWS、微軟Azure、阿里雲Alibaba cloud。

根據Gartner 9月發佈的2016年全球公共雲市場佔有率(Iaas)報告,亞馬遜AWS依然以44.2%的市場佔有率領先;微軟Azure居次,佔比約7.1%;阿里雲排第三,市場佔有率為3.0%。


  圖片來源:Gartner 2016年全球公共雲市場佔有率(Iaas)報告
  

即便三足鼎立的局勢已經形成,雲服務商跑馬圈地的步伐卻沒有因此停止。從此三家在各自官網公佈的全球數據中心區域與數量來看,AWS已經擁有在全球16個地區內營運著的44個可用區,並仍宣佈計劃增加包括巴林、中國、法國、香港、瑞典和美國第二個AWS GovCloud 在內的六個地區,涵蓋17個可用區;再看微軟Azure,在全球範圍內運營著33個可用區,即將開啓其他6個可用區;而阿里雲,在全球11個區域營運著17個數據中心,且9月末宣佈正在為歐洲第二個數據中心選址。

儘管不同營運商對於可用區、區域、數據中心等名稱的定義有所差別,但基本策略規劃還是一致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便是行業領先者,也依然需要更多的數據中心,來擴張服務全球之路。就像共享單車的市場爭奪一樣,資本投入帶來的規模擴展,往往是行業巨頭收割市場佔有率的一大招。

2. 創新人才與技術
即便雲計算不算新奇,但也絕不是光談情懷、不談技術,就能獲得發展,否則物聯網安全、高速計算等等需求便都無處可落。

而此前,有幾條新聞吸引了筆者注意。本月16日,阿里巴巴宣佈:原微軟亞洲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聶再清、原谷歌Tango和DayDream項目技術主管李名楊,將加入阿里人工智能實驗室(AI Labs),基於兩人的工作項目經驗,這將為AI Labs後續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開發作出貢獻。這似乎是達摩院成立後的第一戰,開始了人才的聚攏之路。

無獨有偶,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京東集團的三連發,可謂是馬不停蹄地挖人。


  資料來源:中國IDC
  

這樣的一系列動作,是在京東雲重新被放到戰略地位之後。從上圖來看,申元慶先前在微軟Azure任高職,擁有豐富的同行業項目管理經驗,跳槽之後任京東雲事業部總裁,直接向劉強東報告。在容易出現技術同質化的雲計算行業,人才是重要的競爭力,決定著企業的技術創新與策略發展。

那麼人才策略能不能成功呢?至少我們可以看到,自從第二季喊出「ALL IN AI」等人工智慧口號以來,3個月內百度股價一路上升,且在近日達到上市以來的歷史新高,這和陸奇的策略規劃是有關係的,某種程度上我們不得不承認,李彥宏選擇陸奇空降集團總裁兼首席營運官是正確的。

3. 拓展經驗與生態圈
無論是阿里雲—阿里集團、Azure--微軟、還是AWS--亞馬遜,在雲平台巨頭成長的過程中,擁有有錢、有業務場景的「乾爹」確實非常關鍵。

集團後方業務(微軟Office、亞馬遜及阿里的電商平台)中龐大的業務量與數據挑戰,無疑是雲平台最好的練兵場。而這些內部消化的機會,就是大多數初創企業可望不可即的經驗升值Buff。

除此之外,大企業的優勢還在於生態圈的聚集效應。雲計算覆蓋領域廣泛,目前數據來看,製造業、金融業、醫療健康等行業真正入雲的還佔小比例,但技術層次不同,並沒有一家雲服務商,能單獨做好雲計算產業的所有工作。

這種情況下想分市場大餅的雲服務,巨頭在怎麼做?騰訊9月底宣佈為專注人工智慧醫療領域的VoxelCloud(體素科技)投資超千億人民幣,並與多家三甲級醫院合作,基於自家AI醫學影像產品——騰訊覓影,大力研發AI醫療。

阿里8月底領投七牛雲新一輪融資,看重的是七牛雲擅長的雲存儲和CDN技術,自此七牛雲加入阿里陣營,雙方的底氣都更加硬氣了些。

更多的案例不勝枚舉,在過程中我們便能看到一個個透過資本控股與合作,變得越來越大的生態圈,試圖將更多產業領域吞併進去。


  

雲計算產業領先者的成長之路主要是依靠以上幾要素,但其核心本質,都是為了更高效、更全面地為客戶提供服務。當然,這也是很多正在另辟蹊徑的初創企業,同樣需要保持住的一個不變宗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