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4日 星期五

.互聯網人口中的「用戶為王」究竟是什麼?

The USER is King -- How and Why User Management Solutions Need to Evolve - BriForum 2012 Chicago

康橋科技 —— 白光攝影機專業廠商!

leiphone 作者: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過去兩年,儘管創業市場進入了「資本寒冬」,但每天仍然有創業公司獲得融資,一方面各個新興行業呈現井噴式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有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加速擁抱互聯網。競爭對手的增多,意味著企業對產品、服務、內容和推廣策略的要求不斷提升,互聯網營運正由中國小米加步槍的「輕模式」,逐漸演變到飛機加坦克的「重模式」。

互聯網的顛覆者
在回答標題的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一個終極三問:

年輕人進入互聯網怎麼創業?
傳統企業如何轉型?
哪些行業會是雷軍口中的風口?


這有助於我們理解,經常將「用戶為王」掛在嘴邊的方興未艾的互聯網行業。


過去,聯想要賣一台手機,要找一大堆的市場調查人員去調查,然後要生產兩百萬台,然後開始廣告鋪通路。娃哈哈賣水也一樣。宗慶後牛在哪裡,不就是請王力宏做廣告、在全國各省市鋪通路,就這兩個強。把通路鋪好,廣告提升知名度,剩下的環節在於生產效率。對於生產效率的提升,日本人發明瞭一整套邏輯,叫「精益生產」(Just in time),風靡整個八九十年代。

互联网人口中的“用户为王”究竟是什么?


以前客戶只是三者關係中的一者。

但到了互聯網時代,我們發現JIT已然行不通,光提高生產效率沒用,因為消費者不買帳。這就要求企業要從產品的代理人,變成用戶的代言人。在過去,廠家是通路商的上游,用戶是通路商的下游;在今後,用戶是通路商的上游,而廠家是通路商的下游。

今天唯一的差別就是消費品在改變,牽扯我們生活的衣食住行,有多種多樣的選擇。另外,消費品已經從實體轉到虛擬了。改革開放前後,物資極度匱乏。

為了喝水方便,所以娃哈哈和農夫山泉賣水給你;為了吃得方便,所以康師傅和統一賣方便面給你;為了有衣服穿,所以李寧和美特斯邦威賣衣服給你;為了住得方便,所以萬科和萬達賣樓給你。這些企業在不同的階段都發財了。

但到了今天,大部分的物資其實都是過剩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這些企業現在都不太好的原因。

80年代、90年代為什麼日本五大電子企業(指日立、松下、索尼、東芝、夏普)賺那麼多錢,而為什麼現在又虧錢?

互联网人口中的“用户为王”究竟是什么?
圖為日本秋葉原電子產品一條街

因為他們把效率提高到極限,最終一定是虧錢的。以前我們穿衣服是因為要保暖,現在是為了時尚,或者其他方面的原因,以前也都是穿破了才去換。

日本人做的家用電器,說實話如果因為用破你才去換,你一百年也不會用壞。千禧年後,一個新的消費品,虛擬網路出現了,我們把更多的娛樂放到了虛擬上面,結實耐用變得不是第一訴求,所以它們破產了

以前男人賺錢了就泡夜總會,所以當時對岸中國北京的天上人間,各個城市的夜總會都發財了,現在男人流行到映客、陌陌上去看直播,它其實就是網上的夜總會,這是一個虛擬的消費品升級。

另外一個升級是什麼?同樣是這些實體公司,它需要有情感的需求。現在有句話說的很好,代表大部分女生,也代表25歲以下男生的消費需求,三句話:愛美,怕死,缺愛。

這幾乎是現在所有消費的重點,年輕人選擇創業,只要圍繞這三句話,圍繞這三個去做消費品都是對的。

很多人都在說現在很難再出現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公司了,但我認為一定還會有新的大公司出現。我們知道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就是三大門戶網站:網易、搜狐、新浪。

但在12年前,也就是2004年,有誰會知道BAT會崛起嗎?當時我記得很清楚,在北京,技術人員都不願意去百度,因為要麼不看好,要麼覺得廟小。騰訊、阿里也差不多,都只能算第二梯隊,但這十年過來,他們三個成為最強者。同樣的道理,你認為他們三個未來就是最強的嗎?不,一定會有新的公司去打敗他們。

那就有這樣一個啓發,那個新的顛覆者要具備什麼特徵呢?
首先,我們回顧互聯網的發展。我覺得互聯網的發展,和一百多年前的電力發展是一模一樣的。

1895年愛迪生在紐約第五大道,開設世界上第一個電廠,發電機是英國人發明的,但美國的愛迪生發明瞭電力,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電廠,它可以集中供電,這家公司也就是今天的GE。

當時電力剛出現的時候,就像我們十幾年前看互聯網一樣,都覺得很神秘。GE出來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電力公司就是老大,但GE並未成為當時最賺錢的公司。現在的谷歌、Facebook、雅虎、蘋果就像一百多年前的電力公司,中國的BAT也是,一直在做的工作是網路基礎建設,未來真正賺錢的一定不是它們。

有了電,整個世界產業都發生了變化。福特因為有了電站,1920年發明瞭世界上第一條汽車流水線。以前德國人做一部汽車,大概需要10個人,花半年時間才敲出一部汽車,但福特的汽車流水線,使得生產汽車的效率,獲得極大的提高。

當時在德國賣一部車子,大概需要五千美金,他賣T型車,只賣500美金。T型車的存在時間,大概從1920年到1970年,所以福特成為了美國最富有的人。

那有了電,我們可以發明什麼?發明電冰箱、電風扇、電視機、收音機、MP3、手機等一大堆電器,這些都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而在電的基礎上發明這些的,都成了最有錢的人,也不是之一。

比如電冰箱的發展,其實就改變了當時整個世界經濟的格局。大家都知道波士頓是一個有錢的美國城市,我們路演都要去波士頓,因為那邊人很有錢。波士頓最早靠什麼起家,靠捕鯨魚,運冰船這兩個產業起家。捕鯨魚是為了做蠟燭,運冰船是把冰運到歐洲儲存食物,但有了電發明以後,這些行業都消失了。

比如電熨斗。為什麼我們今天有男女平等,就因為有了電熨斗的出現。為什麼這麼說呢,當時一個女人,一天大概要花8個小時做家務,其中2到3個小時在燙衣服,後來有了電熨斗,女人的家務工作時間變短了,女人也可以走出家門去工作了。正因為走出家門工作,才開始有了經濟獨立,有了經濟獨立,也就可以參加更多的社交活動。

這時候你再看香奈兒的包,現在很多女人都在買她的包,但是香奈兒真正厲害的不是包,而是她的創造性。

當時女人的裙子都很長,她們出來工作後都覺得不方便,後來香奈兒在巴黎,作為第一家把裙子裁剪到膝蓋,這就是今天職業裝的由來。

香奈兒還發明什麼?是運動服裝。為什麼她會發明這個?因為她有個情侶是俄羅斯人,一個作曲家,當時只有俄羅斯人穿秋褲,她從這裡得到啓發,把秋褲加上兩個口袋,就成了今天的運動服裝。

其實,我在說這些比喻,也是在說今天互聯網一切都好,BAT把基礎建設都搭好了,就像30年前的中國經濟騰飛,要先修橋造路一樣,但那些修橋造路的不一定是最賺錢的。你去買A股裡面的那些高速公路,你不會賺錢,同樣的,互聯網發展到現在進入到下半程,就是一定要用這些BAT,造好的基礎建設做出創造,這些創造就是雷軍口中的風口,而這些創造者就是有可能超越BAT的顛覆者。

用戶為王的時代
到了今天,供給側的嚴重過剩,再加上行動網路的出現,導致選擇權已經完全交到了用戶的手上,徹底進入用戶為王的時代。

互联网人口中的“用户为王”究竟是什么?


甚囂塵上的樂視,生態策略中心位置就是「用戶」。

互联网人口中的“用户为王”究竟是什么?


依文集團CEO夏華女士,在某創業營講課時,畫的戰略草圖依舊將「用戶」放在最中心。

互联网人口中的“用户为王”究竟是什么?
武林書局策略規劃圖

有人問,我們不是早就在說「用戶就是上帝」了嗎?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那時我們一邊在說「用戶就是上帝」,一邊在塑造「用戶忠誠度」。期望用戶對自己忠誠,這不是上帝的邏輯——只有人們對上帝忠誠,上帝怎麼可能對某個人忠誠呢?所以那時用戶,並不真的是上帝。

那什麼時候用戶才是上帝呢?只有當用戶真正掌握選擇權,動一動手指頭就能對企業生殺予奪的時候,他才是上帝。當用戶輕輕鬆鬆就可以從一個平台、一個產品切換到另一個平台、另一個產品的時候,當企業每天因為用戶的選擇權,而如臨大敵、如履薄冰的時候,用戶才真正是上帝。這時就變成了企業要對用戶忠誠,而不是用戶要對企業忠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時代變了,企業也要跟著變。因此企業轉型的終極思路是轉身,過去是面朝企業,背對用戶,現在要反過來,面朝用戶,背對企業,一切用戶說了算,這樣的企業才能擁有比較光明的未來。

美國最大的線上旅遊公司叫Priceline,這家公司說住宿的價格怎麼能讓酒店來定呢,應該讓用戶來定價,它為此發明瞭一種新的商業模式。

比如,我今天飛到了紐約,跟朋友一起在曼哈頓吃晚飯。曼哈頓的五星級酒店假設是600美元住一晚,我吃飯的時候拿出手機打開Priceline,出價200美元住五星級酒店。這時酒店估計不會搭理我,但是沒關係,我一邊吃一邊等。

到九點鐘的時候可能就有酒店搭理我了,如果還是沒有酒店搭理我,我就繼續等。等到十點鐘,很多酒店對於今晚有沒有空房就比較確定了。

衣服的庫存今天賣不完可以明後天打折繼續賣,酒店的庫存跟衣服的庫存不一樣,一旦過了晚上十二點,房間的庫存就徹底清零了。

所以,到晚上十點它基本確定今晚有空房間之後,就有可能接下200美元住一晚的訂單,這至少比房間空在那裡要好。這家酒店決定等到晚上十點再接這類訂單,旁邊的五星級酒店就想,我提前兩分鐘接這類訂單行不行?

這樣一來,準備十點接單的酒店就無單可接了,它就想我到底什麼時間能確定這個房間會是空的?最終它可能九點半就接單了。為了爭奪用戶,另外還有一家酒店可能九點鐘就接單了。Priceline就這樣讓酒店相互博弈,讓酒店對用戶忠誠。

Priceline從酒店的代理人,變成了用戶的代言人。它因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市值737億美元,成為舉足輕重的上市公司。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現在如日中天的Uber和滴滴打車。打車軟體徹底改變了出行行業的世界觀。在過去,出租車開在路上,在視野範圍內看到誰就接誰,這是出租車司機B2C的世界觀。

有了打車軟體之後,你在APP上一按「我要用車」,所有的計程車就出現在你的視線範圍之內,被你選擇,這是C2B的世界觀,讓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革。

尤其是專車,你上車之後,司機對你說,你覺不覺得冷啊,要不要喝水啊,車上有WIFI你要不要用啊,為什麼他這麼體貼?因為乘客下車之後,對他有個評價,這個評價特別重要,如果評價比較差的話,他接下一單就會變得比較困難。

之前美國大選,也能說明這個問題。

希拉蕊的競選過程前期一直非常順利,在人們看到了第一個黑人總統之後,滿心期待迎接美國第一個女總統。而現在逐漸呈現出「她時代」的資訊,讓這種可能性的機率再一次放大。縱觀整個過程,希拉蕊本人的語言和手法,合理、靠譜,正面,甚至積極、高大上,非常合乎主流價值觀和思維模式。可出人意料地是,最終的獲勝者是唐納德·川普。

總統大選之前一直被當作一門科學來看待,而不是一種藝術,有很多媒體氣象指數,此次川普的獲勝,或許會推翻數據專家鑽研多年的所有成果。

此前美國主流媒體的報導幾乎一邊倒地支持希拉蕊,比如NBC、CNN、ABC、《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而只有寥寥可數的幾家媒體,在為川普宣傳造勢,比如FOX新聞等。絕大部分主流媒體的民意調查結果,都在反覆顯示希拉蕊以或高或低的比例領跑川普。幾乎是到最後一刻,美國主流媒體才承認,川普贏得了2016年大選。

不能說美國媒體集體說謊。因為媒體作業流程涉及很多人員,做一兩個假新聞不難,但要幾十家主流媒體,幾十個工作日持續不斷地造假,是不可能的。至少在美國不可能。惟一的答案就是,傳統媒體的那一套不靈了,不能真實反映美國選民的想法。

在持續性報導中,媒體採編作業因為個人喜好,偏離了應有的客觀標準,失去選民的信任。擁有獨立思維的選民,拒絕與自己不信任的媒體互動。很快形成一個閉合的惡性循環圈。
如果希拉里的主張代表著政治正確,那麼特朗普的言論則代表著民意。

希拉蕊在twitter上的粉絲數為960萬人,希拉蕊的發帖品質高,帖子有實質內容,有各種資訊圖(infographics)展示她的政見,她還用很多精心製作的小影片,來說明問題。按照傳播大師麥克盧漢對媒體的說法,希拉蕊更依賴於高像素、高感官刺激的「熱媒體」,將資訊推送給受眾,對方不需要去互動。製作這些媒體宣傳的成本更高,希拉蕊背後有龐大團隊在操作這些。但總給人一種高不可攀的距離感。

而川普在新媒體上的表現,則選擇和網民打成一片,屬於自然而然的網紅。他在推特上有1200萬粉絲,發帖3.2萬條,比希拉蕊活躍得多。川普基本上用文字,給其他媒體生成了更多話題。他的一舉一動,都被電視等老媒體分析得底朝天。文字屬「冷媒體」,製作成本低,想像空間大,虛實結合,柔韌性強。

從新媒體的策略來看,川普不像是共和黨的人,而像是標題黨的人。他在那些推特文字中,以簡單的標籤化的語言,攻擊自己的對手和批評者,如小盧比歐(L ittle Rubio)、撒謊者泰德(Lying Ted)、壞人希拉蕊(Crooked Hillary)、笨蛋沃倫(Goofy Elizabeth Warren)。

這些標籤簡單粗暴,涉及人身攻擊。無奈一旦有人被他貼上標籤,撕都撕不掉。他的那些帖子多為嘲弄、挖苦。大量粉絲的迅速傳播,也使得他的每一次發帖,都成為不花錢的廣告。

在製造話題上,川普是大師級別的,特別會興風作浪。他常用的做法是「先開火再說明」,先不管三七二十一,針對墨西哥、女性、其他少數族裔的言論,都迅速被人捕捉。你罵也好,捧也好,都是草船借箭。在新媒體領域,川普那些人身攻擊,風格和一些靠炒作和互撕上位的網紅如出一轍。

川普的當選,給我們所有人提了個醒,那就是用戶為王的時代已經來臨。

有一個法則叫一萬小時法則,我覺得這是非常對的,一個人要做成一件事,必須要有一萬個小時的鍛鍊,這個其實也會決定你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對於決心創業的人來說,也是一樣。無論身心、經驗,還是對行業的瞭解、產品的打磨,都要準備充分,再上陣,不打沒有把握的仗。

我們舉例,比如巴菲特,很多人都想學巴菲特,為什麼先不從他的學習能力學起?巴菲特在1955年回到老家奧馬哈那個小鎮的時候。

當時美國大概也只有三千多個股票,但是巴菲特把三千多個股票所有的財報,全部都瞭解的一清二楚,只要誰問他,他都能給你說出,這個財報的亮點,和不足等等各個方面,這也奠定了他能夠快速的找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互聯網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屬於新興行業。在互聯網成為創業的主旋律下,相信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互聯網大軍中來,成為這個朝陽產業中的一員。

但這裡還是要給躍躍欲試的,互聯網創業大軍提一個醒。雖然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尤其是創業,可謂九死一生。創業辦公司絕不是件輕鬆活兒,切莫當兒戲。記住,時刻關注自己的現金流,提防枯竭,能盡早融資就盡早融資,哪怕犧牲點股份,少點估值。

莫借高利貸!莫借高利貸!莫借高利貸!!!

最後,狹路相逢智者勝,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祝大家都是那頭風口的豬,早日實現財務自由。


歡迎各界踴躍報名參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