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opilot
leiphone李星宇
按:本文作者為地平線智慧駕駛商務總監李星宇,畢業於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獲得了自動化學院測試儀器,及儀表專業的學士和碩士學位。曾任飛思卡爾應用處理器汽車業務市場經理,原士蘭微電⼦安全技術專家。
此文對CES 2017上,關於自動駕駛的最新進展進行了分析,作者認為商業模式的變革,是自動駕駛領域群雄並起的原因,並從「合作共享」、「傳感器成本下降」和「車聯網發展」三個角度,論證了自動駕駛產業化的長足進步。他還指出,自動駕駛競爭的關鍵,是更加理性的決策算法,和更實用的計算平台。
地平線由人工智慧專家余凱於2015年創立,致力於提供針對自動駕駛的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完整開放的嵌入式人工智慧解決方案。
第一部分、自動駕駛時代背景
如果說三年前傳統車企,對自動駕駛還是將信將疑,如今則幾乎全線壓注自動駕駛。誰能最先把自動駕駛投入實用,誰就贏得下一個時代,而競爭關鍵則取決於決策算法和計算平台。
第一部分、自動駕駛時代背景
自動駕駛進入「戰國時代」
一、群雄並起,逐鹿自動駕駛
在新年剛開始的一周,如果你想找個地方,和汽車業的人士聊聊,那最合適的地方一定是拉斯維加斯。今年的CES,車廠的參與力度堪比北美車展,而最熱的主題,毫無疑問是自動駕駛。
而CES的開幕前夜致辭,一向被認為是整個CES的風向標,今年的主角,從之前的Intel和微軟變成了英偉達,CEO黃仁勳的演講主題,正是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
在這次CES上,英菲尼迪、奔馳、日產、現代、德爾福、福斯、福特及豐田等公司,競相展出自家的自動駕駛汽車原型,同時,福特、沃爾沃、谷歌,以及寶馬等都公佈了計劃,將在今年將其自動駕駛測試車隊的數量擴大數倍,從40輛到100輛不等。
而CES的開幕前夜致辭,一向被認為是整個CES的風向標,今年的主角,從之前的Intel和微軟變成了英偉達,CEO黃仁勳的演講主題,正是人工智慧和自動駕駛。
如果說五年前,谷歌開始其無人車測試時,像春秋時代一個孤獨的佈道者,追隨者寥寥,而懷疑者眾。那麼現在就是自動駕駛的戰國時代,群雄並起,傳統車企幾乎全線進軍自動駕駛。
二、自動駕駛與汽車商業模式的顛覆
從三年前的將信將疑,到現在的大舉投入,一方面是谷歌、Uber和特斯拉這樣的公司,用事實不斷展示技術上的進步。但最主要的驅動力,還在於傳統車廠,已經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自動駕駛技術,即將為汽車商業模式,帶來顛覆式的改變,這可能是自內燃機發明以來,汽車行業最重大的變化。
自動駕駛帶來的商業潛力有多大?從本質上講,自動駕駛和互聯網的共同之處都在於:它們都通過去人力化,降低了傳輸成本。互聯網降低的是資訊的傳輸成本,而自動駕駛則降低有形的物和人的運輸成本。對比互聯網已經產生的商業影響力,就可以想象自動駕駛的商業潛力。
借助自動駕駛,一箱德國啤酒從工廠出廠到中國的超市,在運輸過程中,可以不需要任何人工的干預,全程自動化運輸,中間會經過輪船、海關、高速和城市,其中的任務調度,都將可以在雲端完成,這提供了端到端的運輸解決方案。
這將需要無縫的基礎設施連接,但根本的變化,還在於無需借助人力進行運輸。
這將需要無縫的基礎設施連接,但根本的變化,還在於無需借助人力進行運輸。
同樣借助自動駕駛,從首都機場到上海的淮海路,可以提前預約服務,中間也許會經過幾次拼車,以實現運算效率最大化,就像手機基站切換那樣,但全程依然是無縫連接的。
三、新的運輸模式:TaaS 2.0
基於這樣的應用,TaaS 2.0(運輸即服務,Transportation as a Service)正在成為業界探討的熱點,這裡將TaaS 1.0定義為有人駕駛,而自動駕駛則是TaaS 2.0時代。摩根·士丹利公司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實現汽車完全無人駕駛將極大程度降低拼車成本,每輛車從目前的1.50美元一英里降至20美分一英里。
這一運輸模式的變化對於傳統車廠的影響是巨大的,一旦汽車從私人擁有變為共享運輸工具,傳統車廠的目標客戶就將由個人消費者轉變為TaaS運營商,正如華為和中國移動的關係一樣。隨之而來的,汽車的設計、銷售都將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汽車廠商就很難維持原來的強勢地位。
共享汽車的使用率將可以提升一個數量級(考慮一下我們現在私家車的行駛時間,以及每次的乘員人數),由此帶來的結果是:汽車整體銷量極有可能趨於下降。
自行車市場的歷史可以作為參照,2000年之前,自行車是中國私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與之對應的,是中國的自行車年銷量達到5000萬輛,還湧現出像中華自行車這樣的世界級品牌。
但是當自行車作為私人出行工具的地位,被汽車取代後,中華自行車陷入破產的命運,如今自行車已經成為一種出行服務的工具,並且設計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而保留下來的市場,也不能當年的規模相提並論,今天,中國的自行車消費量,已不足巔峰期的40%,並且還在持續收縮中。
但是當自行車作為私人出行工具的地位,被汽車取代後,中華自行車陷入破產的命運,如今自行車已經成為一種出行服務的工具,並且設計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而保留下來的市場,也不能當年的規模相提並論,今天,中國的自行車消費量,已不足巔峰期的40%,並且還在持續收縮中。
這意味著,整車廠將會遭遇殘酷的淘汰賽。
福特已經未雨綢繆,高調宣佈成為出行服務提供商,並啓動了FordPass項目,為消費者提供的服務包括:行動出行服務,幫助消費者,更高效出行的FordGuides線上服務等。
福特CEO馬克·菲爾茲將其稱為,繼福特為世界發明創造汽車以來,最具革命性的全新平台。Alphabet(谷歌母公司)在將其自動駕駛項目,成立了獨立公司Waymo後也表示,將在今年下半年開始提供共乘服務,該服務基於和FCA(菲亞特·克萊斯勒)共同開發的半自動駕駛MPV。
寶馬與Sixt SE共同建立了共乘服務公司DriveNow,也準備切入這一市場。緊隨其後的還有福斯、賓士以及通用等。
寶馬與Sixt SE共同建立了共乘服務公司DriveNow,也準備切入這一市場。緊隨其後的還有福斯、賓士以及通用等。
四、面向運營的自動駕駛技術難度更低
自動駕駛的目標市場可以分為兩塊:面向私人和面向營運。
從技術上講,如果一輛車被賣給私人的時候,其自動駕駛等級是Level3的話,那它就能在面向營運的時候發揮Level4的功能,這是因為營運車輛,可以在事前被充分規劃,規定有限的行駛區域,設定行駛的各種限制,包括車速、路線等,並且預先進行充分測試。這意味著在相同的技術水準下,用於營運可以實現更高級的功能。
可以說,商業營運的自動駕駛車輛,其實現時間將早於個人使用的自動駕駛車輛。
儘管不同的車廠有不同的自動駕駛規劃,但綜合來看,面向個人消費者的量產車,2023年之前可以實現高速上的Level3自動駕駛,和一般道路上的Level2輔助駕駛,而同期面對營運商的自動駕駛車,將可以實現在有限區域內的Level4自動駕駛。
能否在這場自動駕駛的競爭中勝出,很大程度上將決定整車廠下一個十年的命運。
自動駕駛產業化邁向縱深
整個過去的一年里,自動駕駛產業化在多個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包括產業鏈整合、成本以及車聯網。
一、合作共享成為共識
1、業界企業相繼合作
「我們希望到2021年開發一套所有人都能使用的標準系統。因此,我們歡迎製造商、供應商或科技公司等其他公司參與其中,共同為無人駕駛平台做貢獻。」
在近期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寶馬、Intel和Mobileye公開了三方合作的更多細節,寶馬自動駕駛高級副總裁福利肯斯坦表示,寶馬及其合作夥伴,最終將以非獨家協議的方式,將該自動駕駛系統提供給業界,包括其它車廠。
在近期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寶馬、Intel和Mobileye公開了三方合作的更多細節,寶馬自動駕駛高級副總裁福利肯斯坦表示,寶馬及其合作夥伴,最終將以非獨家協議的方式,將該自動駕駛系統提供給業界,包括其它車廠。
研發的是平台級產品,技術上開放,商業上不排他,在傳統車廠的研發歷史上,這樣的開放態度是少見的。在自動駕駛激烈的競爭態勢下,合作反而成為最主流的選擇。
這三家公司的合作可能是業界最值得關注的,但回顧2016年,類似的合作可以拉出一串長長的清單,下面的合作僅僅是浮出水面的一部分:
‧Waymo和本田的合作,Waymo是谷歌自動駕駛項目單獨拆分後成立的子公司,雙方計劃在2020年前後實現高速公路上自動駕駛的實際運用;
‧英偉達和奧迪的深度合作,之前奧迪已經推出了有Tegra K1的域控制器zFAS系統;
‧英偉達與ADAS業界翹楚博世達成深度合作,表明傳統Tier 1正在快速跟上這波潮流,並且將其有深厚積累的車規級量產化經驗帶入自動駕駛領域;
‧特斯拉和三星在計算平台方面的合作,三星今年是在汽車領域動作最大的消費電子公司,先後將馬瑞利和哈曼收入囊中,並且成立了一個小型部門,研發自動駕駛處理器及傳感器,並且已經憑借其應用處理器切入奧迪供應商體系,可以預期三星將成為高通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與特斯拉的深度合作,為三星撬動自動駕駛市場提供了一個極佳的支點;
‧德爾福和Mobileye的合作,德爾福在CES期間專門提供了測試車供觀眾體驗,其CTO傑夫·歐文斯表示,該自動駕駛系統將於2019年投入生產,預計批發價約為5000美元;
‧德國三駕馬車:寶馬、戴姆勒、奧迪聯手收購地圖供應商HERE,Intel也在最近加盟,收購了HERE 15%的股份,作為聯盟的主要成員,Mobileye也已經和HERE一起收集並共享道路數據;
‧沃爾沃與奧托立夫的合作,雙方共同開發的自動駕駛平台將向整個業界供貨;
‧耐世特和大陸計劃在密歇根成立一個合資公司,將打造面向自動駕駛的的電控系統和其他車載硬件。
2、四大核心因素推動合作
曾經的競爭者走到了一起,整個供應商的關係也在重組,Tier1、Tier2以及主機廠,也從未如此深入綁定在一起。群雄並起,連橫合縱,在百年汽車歷史上,從未有如此規模和深度的合作。這源於四個核心的驅動因素:降低技術風險、分擔研發成本、縮短研發時間以及鎖定客戶。
「開發真正的自動駕駛汽車需要克服巨大的技術挑戰,我認為難度與載人登月相當。」 Mobileye CEO阿姆農·沙書阿表示這不是一家企業能夠單獨完成的任務,合作是必然的選擇。
與此同時,各個重要玩家也在全力擴充自己的研發範圍,Intel今年動作頻頻,先後收購了深度學習初創公司Nervana,增強其在AI方面的實力,在今年的CES展上,Intel分別展出了與地平線機器人和AImotive合作的ADAS原型系統。在合作的同時,大家也都留一手,確保不被別人卡死。
二、傳感器成本快速下降
傳感器是自動駕駛汽車最顯著的成本,本屆CES期間,Waymo CEO克拉夫西克宣佈,Waymo已經將雷射雷達成本降低了90%,單價約為7500美元。克拉夫西克在近期接受採訪時表示:「Waymo可能會向其它公司銷售硬體」。
受該消息的影響,Mobileye股價下跌4.4%,降至39.86美元,創下去年11月中旬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投資者普遍認為此舉有助於增強競爭,改變Mobileye一家獨大的格局,加速成本下降。
Quanergy、Velodyne、麻省理工學院等,都在推進固態雷射雷達的研發,其核心在於上游半導體技術的突破,例如高功率高波束質量的輻射源、高靈敏度接收技術、產品良率等,如果這些關鍵指標獲得突破,固態雷射雷達的實用化,有機會讓成本下降至100美元。
雷射雷達被認為是最精準的自主感知手段,其有效感知範圍超過120米,而精度可以達到釐米級,但限於之前價格高昂,無法部署在量產車上,但前景無疑是樂觀的。
其它的傳感器價格本身,已經在可接受的區間,而性能則持續提升,在CMOS sensor方面,目前已經有4Mp像素密度的車規級產品;毫米波雷達正從點目標探測,往成像雷達方面發展,例如SAR(相控陣)型雷達,正在從軍用領域向汽車領域推進。
毫米波雷達晶片也正在從矽鍺技術,向廉價的CMOS技術發展,預計2020年左右,COMS技術可以達到現有矽鍺技術的水平,並且發射、接收以及信號處理器三合一的產品,也在開發中,屆時,毫米波雷達晶片,將可能比目前的價格下降數倍。
三、車聯網(V2X)邁出堅實一步
1、國際V2X進展
2016年12月14日,美國交通部發佈了V2V(車與車通信)的新法規,進入了90天公示期,法規強制要求,新生產的輕型汽車安裝V2V通信裝置,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進步。
美國交通部還在近日宣佈成立一個自動駕駛委員會,專門對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等進行監管,該委員會包括了通用汽車CEO瑪麗·巴拉、Waymo CEO克拉夫西克、蘋果副總裁麗莎等人,目標是確保先進的技術得到安全的佈署。
安裝在車上的V2V系統可以看作是一個超級傳感器,它提供了比任何其它車載傳感器都高得多的感知能力和可靠性,在自車感知技術尚不能達到高可靠性之前,用V2X可以決定性地提升其可靠性。
美國交通部的新規中要求,V2V裝置的通信距離達到300米,並且是360度覆蓋,遠超攝影機的探測能力,並且其感知資訊屬於結構化信息,不存在誤報的可能,根據美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研究,利用V2X技術,可以減少80%的非傷亡事故。
但這一切是以100%的覆蓋率為前提的,在此之前,車企也曾經做過嘗試,例如凱迪拉克,但都因缺乏足夠的覆蓋率,難以發揮作用,依靠強制性的法規驅動,V2X普及的最大難題,將得以有效解決。
近日,高通發佈新聞表示,將與奧迪、愛立信等公司進行蜂窩-V2X(Celluar-V2X)的測試合作,該測試符合由德國政府主導的項目組織——自動互聯駕駛數位測試場的測試規範。
在此之前,高通推出了基於其最新驍龍X16 LTE modem的全新聯網汽車參考平台,支持作為可選特性的專用短程通信(DSRC)和蜂窩-V2X。
在此之前,高通推出了基於其最新驍龍X16 LTE modem的全新聯網汽車參考平台,支持作為可選特性的專用短程通信(DSRC)和蜂窩-V2X。
2、中國V2X進展
2016年下半年,對岸中國發改委,連同交通部聯合發佈了《推進「互聯網+」便捷交通促進智慧交通發展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 「結合技術攻關和試驗應用情況,推進制定人車路,協同(V2X)其國家通信標準,和設施設備接口規範,並開展專用無線頻段分配工作」的標準制訂工作。從目前的情況來看, LTE-V極有可能將確定為中國標準。
5G的推進對V2X是非常大的利好,因為5G標準本身就包含了V2X,可以說5G的發展和自動駕駛的發展是自洽的。
為了滿足在商業應用上的高可靠性,越來越多的車企意識到在增強車輛能力的同時,需要將道路從對人友好,改造為對車友好,從去年開始,中國所有的自動駕駛示範園區,都在規劃佈署路側系統(V2I)。隨著5G的時間表日漸清晰,更大範圍的佈署也讓人非常期待。
與3/4G時代主要面對個人消費者需求不同,5G的核心推動力來自物聯網,而汽車可能是其中最大的單一應用,一輛自動駕駛汽車,每天可以產生超過1T的數據。
目前,像HERE這樣的地圖供應商,正在積極準備用於自動駕駛的實時高精地圖,以克服靜態高精地圖,無法適應道路變化的難題,但之前受制於無線頻寬限制,很難達到實用,5G可提供高達10Gbps+的峰值速率,以及1ms的低延時性能,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
3、V2I商業化模式
V2I使商業化有了簡單直接的模式:誰投資V2I,誰就可以從中受益,因為自動駕駛汽車,可以在已經佈署了V2I的封閉路段行駛,計費因此變得更容易。
第二部分、自動駕駛技術變革
自動駕駛的決策算法要更理性
一、決策算法成為競爭焦點
從技術角度講,自動駕駛由三大主要技術構成:感知、決策和控制。現在自動駕駛技術真正的門檻在哪裡?
如果你去CES參觀各家公司的自動駕駛樣車,你會發現一個趨勢,是各家公司的傳感器配置越來越趨同化:前視多目攝影機,77GHz長距/短距雷達、環視攝影機、加上十個以上的超音波雷達,豪華一點的再配上幾個低線束的雷射雷達。這些傳感器的供應商也差不多。
在感知層面,隨著ADAS的大量佈署和長時間的技術開發,已經相當成熟,可以說感知技術已經不是主要的瓶頸。而控制則是傳統車廠和Tier 1非常擅長的領域,做了很多年,累積了大量的經驗。
自動駕駛在技術上的競爭,主要聚焦於決策環節。事實上,區分一個系統是ADAS還是自動駕駛,也主要是看該系統是否有決策部分。無論是谷歌還是特斯拉,他們的核心競爭力,都還是體現在其決策算法方面。
傳統汽車界的研發,是基於功能安全的設計方法學建立的,滲透到開發流程的每一個環節,並且在過去一個世紀,將汽車的安全性提高到了極高的水準,如今,頂尖的公司已經可以確保汽車發動機能使用一百萬公里。
但是面對洶湧而至的機器學習熱潮,傳統汽車界突然發現,自己嚴重缺乏技術儲備,面對特斯拉和谷歌激進的策略,顯得力不從心。
這已經成為限制傳統車廠,開發自動駕駛的最大罩門,目前,傳統車廠或者大肆收購機器學習公司,或者與其合作,他們需要盡快補上這塊罩門。
傳統車廠出身的克拉夫西克顯然深知這一點,在他出任Waymo CEO之後,谷歌一改之前模稜兩可的商業策略,明確表示向車廠提供解決方案,並迅速宣佈和本田合作,事實上是將自己定位在Tier 1的角色。
此前谷歌雖然在技術累積上,處於領先位置,但一直沒有確定可行的商業模式,克拉夫西克的到來,讓谷歌對於商業化的態度更接地氣,也更精準。
在該解決方案中,硬件基本也是外購的,顯然無法成為谷歌的競爭壁壘,最有價值的,還是一整套經過驗證的軟件,尤其是其中的決策算法。可以想相的是,谷歌將會向業界提供軟體授權,就像它之前在安卓系統上,所做的一樣。
二、理性決策是必然趨勢
決策算法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達到自動駕駛所需要的極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自動駕駛決策的結果會輸出到控制器,根據ISO 26262已有的功能安全的規定,這會反過來要求決策系統,也需要達到ASIL-D的標準。目前,ISO組織對專門針對自動駕駛的功能,安全標準正還在制訂中,有可能會用一種新的標準進行考量,但功能安全的基本原則依然有效。
1、端到端的AI方法有隱憂
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嚴肅地思考,如何才能滿足功能安全的要求?對於谷歌、百度以及許多初創公司,這些非傳統車廠出身的玩家來說,是一個全新的命題。
目前,很多創新公司都在使用深度學習,加增強學習做端到端的訓練,也就是說,從傳感器的輸入直接導出控制器(剎車、油門、轉向等)的輸出。
但深度學習的問題在於它失去了透明性,僅僅依賴於概率推理,也就是相關性,而非因果推理,而這兩者是有本質不同的。
相關並不意味著因果。舉個例子,統計發現,手指頭越黃的人,得肺癌的比例越大。但事實上,手指的顏色和得肺癌的幾率之間,顯然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繫。
那麼為什麼統計數據會顯示出相關性呢?這是因為手指黃和肺癌都是由吸煙造成的,由此造成了這兩者之間,產生了虛假的相關性。
深度學習就像一個黑盒子,無法進行分析,出了事情你不知道原因到底是什麼,也沒有辦法預測下一次會出什麼狀況。
有一個很搞笑的例子,用深度學習訓練一個系統,來分辨哈士奇和愛斯基摩狗,初步測試效果非常好,但進一步的測試表明,這個系統其實是通過區分背景,而不是狗本身來判定其種類的,因為訓練所使用的樣本中,愛斯基摩狗幾乎總是伴隨者雪地的背景,而哈士奇則沒有,想想看,如果這樣的系統應用到自動駕駛,是多大的隱憂。
深度學習的實際表現,基本上取決於訓練的樣本,以及你所要求輸出的特徵值。但如果你的樣本比較單一,輸出特徵值又比較簡單,則很容易訓練出,你並不想要的結果來。就自動駕駛而言,這是無法接受的,它需要高度的理性決策。
如今,深度學習的熱潮席捲了整個業界,很多人不再對基礎算法進行鑽研,而是瘋狂加大數據、堆機器進行訓練,以期更快地出成績,結果看上去還不錯,但這樣的非理性態度,其實是給自動駕駛埋下了隱憂。
我們需要的是對於事實邏輯的深入分析,以及不同方法論的結合,從這個意義上講,如果用小數據可以達到好的效果,更能說明我們對機器學習技術的理解能力。
2、基於規則的專家系統不靈活
傳統的主機廠和Tier 1面臨的,則是另外的問題,如果接觸各大Tier 1的ADAS產品,無論是AEB,還是ACC、LKA,你會發現都是基於規則的專家系統。這種系統精確可分析,但專家系統的問題在於,但場景非常多變時,創建的規則就無法保證足夠的覆蓋面,結果,當添加更多新的規則時,就必須撤消或者重寫舊的規則,這使得這個系統變得非常脆弱。
而且,各個功能都有自己單獨的規則,組合到一起,其可能性就非常多,甚至還存在矛盾,這使得ADAS向自動駕駛過渡之路,變得更加艱難。
我曾跟一家主機廠在交流他們的決策系統詢問過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是:這種基於專家系統的規則經過組合,能產生一萬種可能。你甚至很難對這個系統進行完整的測試。
3、新的決策機制:因果推理
因此,我們需要在自動駕駛領域引入新的決策機制。自動駕駛決策技術路線的一個重大趨勢,就是從相關推理到因果推理。這樣的人工智能框架,是Judea Pearl在八十年代建立的,他也因此拿到了圖靈獎。
上世紀80 年代初,Judea Pearl為代表的學術界,出現了一種新的思路:從基於規則的系統轉變為貝葉斯網路。貝葉斯網路是一個概率推理系統,貝葉斯網路在數據處理方面,針對事件發生的機率,以及事件可信度分析上,具有良好的分類效果。它具有兩個決定性的優勢:模組化和透明性。
這已經成為限制傳統車廠,開發自動駕駛的最大罩門,目前,傳統車廠或者大肆收購機器學習公司,或者與其合作,他們需要盡快補上這塊罩門。
此前谷歌雖然在技術累積上,處於領先位置,但一直沒有確定可行的商業模式,克拉夫西克的到來,讓谷歌對於商業化的態度更接地氣,也更精準。
但深度學習的問題在於它失去了透明性,僅僅依賴於概率推理,也就是相關性,而非因果推理,而這兩者是有本質不同的。
那麼為什麼統計數據會顯示出相關性呢?這是因為手指黃和肺癌都是由吸煙造成的,由此造成了這兩者之間,產生了虛假的相關性。
我曾跟一家主機廠在交流他們的決策系統詢問過這個問題,得到的答案是:這種基於專家系統的規則經過組合,能產生一萬種可能。你甚至很難對這個系統進行完整的測試。
地平線自動駕駛決策機制
模塊化的優勢非常重要,例如,假如任務是更新汽車的變速箱,當變速箱被更換的時候,你不必重寫整個傳動系統,只需要修改為變速箱建模的子系統,其餘的都可以保持不變。
因此,我們可以把深度學習的系統,作為一個子模組融入到其中,專家系統可以是另一個子模組,也融入其中,這意味著我們有了多重的冗餘路徑選擇,這種冗餘構成了貝葉斯網路的子節點,將有效強化輸出結果的可靠性,避免一些低級錯誤的發生。
透明性是貝葉斯網路的另一個主要優勢。對於自動駕駛而言,這尤為關鍵,因為你可以對整個決策的過程進行分析,瞭解出錯的是哪一個部分。
可以說貝葉斯網路,是理性決策的極佳實現,適合用於設計整個決策的頂層框架。
因果推理的另一個典型範例,就是基於增強學習的決策框架,它把一個決策問題,看作是一個決策系統,跟它所處環境的一個賭注,這個系統需要連續做決策,就像開車一樣。
優化的是長期總的收益,而不是眼前收益。這有點像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優化的目標不是明天的收益,而是明年或者十年以後的長期總收益。
優化的是長期總的收益,而不是眼前收益。這有點像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優化的目標不是明天的收益,而是明年或者十年以後的長期總收益。
谷歌把這樣的框架用在下圍棋上,取得了革命性的成功。自動駕駛的場景,也非常適合應用這樣的決策系統。比如說要建構價值網路,評估當前的駕駛環境風險,評估的是從現在時間,到未來時間的整體風險;然後利用策略網路輸出本車的控制決策,選擇最優的駕駛路徑和動力學輸出。
同時,我們還可以構建一個基於模擬路況的仿真環境,通過增強學習去做虛擬運行,獲得最優的決策模型,並且還將產生大量的模擬數據,這對決策算法的成熟至關重要。
可以說,向因果推理型決策模型轉化,是自動駕駛技術邁向成熟的重大標誌。
自動駕駛需要新的計算平台
一、目前的硬體效能達不到實用要求
對於自動駕駛這樣的複雜任務,在設計軟體的同時,還必須考慮與之匹配的硬體效能,這裡包括性能、功耗和功能安全。
為了保證自動駕駛的即時性要求,我們需要保證軟體響應的最大延遲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對於計算資源的要求,也因此變得極高。
目前,自動駕駛軟件的計算量,達到了10個TOPS(每秒萬億次操作)的級別,這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對應的計算架構,圖靈獎獲得者Alan Kay,他有一句話是賈伯斯一直信仰的:如果你嚴肅地思考你的軟體,你就必須要做你自己的硬體。
事實上,整個數位半導體和電腦產業的產業驅動力,正在從手機轉向自動駕駛,後者所需要的計算量,比手機要大兩個數量級。
今天,打開任何一家主機廠的無人車的後備箱,都是一堆計算設備,不但沒有地方放行李,而且還要解決它的整個系統穩定性問題。之前在烏鎮舉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記者在實際體驗百度的無人車時,提到非常有趣的一點:「這輛無人車平穩地行駛了起來,但位於後備箱的車載計算機噪音較大,可以聽到風扇在運行的聲音。」
為什麼呢?因為它使用的是CPU+GPU+FPGA的計算平台,計算所需要的功率非常大,GPU尤其恐怖,如果沒有強力風扇來散熱的話,夏天很容易燒壞機器。坐在這樣的車裡,就別講究體驗了。
功能安全是另一個巨大的挑戰,這裡面其實包含了多個方面的要求:處理器要符合至少ASIL-B等級的要求,可靠性需要能夠保證在至少十年的使用期內不出問題。
高通在手機領域有非常強的實力,而且向汽車電子進軍的努力也從未停止,但去年高通依然決定花370億美元,重金收購了汽車電子老大NXP(恩智浦),這從另一個側面折射出汽車電子的門檻之高。
二、人工智慧處理器與自動駕駛計算平台
這讓我們想起電腦的發展歷史,50年代是大型機的時代,那個時候一台大型機,可以佔據實驗樓的一整個樓層,需要一個龐大的團隊來操作,價格高到數百萬美元;七十年代小型機佔據主導,小型機可以安裝進一個房間,價格也降到數萬美元;八十年代是PC時代,可以擺放到桌面,價格則又降低了一個數量級,如今是手機,可以裝進口袋;貫穿其中的是三個主要方面的進步:體積、功耗和成本。
人工智慧所需要的處理器,從2012年開始被業界廣泛關注,比如從GPU到FPGA,再到TPU,業界也沿著之前電腦走過路,重構人工智能所需要的處理器。
英偉達在本屆CES上,發佈了最新的車載計算平台「XAVIER」,512個Volta CUDA核心,可提供高達30 TOPS的計算性能,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其30W的功耗,大大低於之前還需要水冷的Drive PX2。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還不夠,要讓自動駕駛得到普及,性能、功耗、成本和體積因素,一個也不能少。
如今很多車廠都制訂了,非常激進的自動駕駛開發計劃,但其實樣車開發,與其投入到量產車的日程表,其實是差異非常大的。與量產車的設計理念完全不同,量產車必須考慮成本因素,不能跟今天的GPU,或者其它的計算所需要的成本一樣,而這就需要業界提供新的計算平台。
FPGA被越來越多的公司關注,其可編程特性可,以滿足專有計算架構的需求,微軟、Intel等公司都在大量佈署基於FPGA的系統。
FPGA在ADAS方面的出貨量,也在迅速增加,去年的出貨量應該不會低於3Mu。但FPGA再往上走,計算資源的擴展會,讓成本上升到很難接受的地步。半導體業界無數的歷史都表明,FPGA往往是客製化ASIC的前哨站,一旦某個應用的量足夠大,客製化ASIC就會變得更經濟。
地平線機器人公司,正處於整個業界研究的最前導,目標就是將原本智慧在雲端運行的人工智慧,實現在高性能低功耗的大腦引擎(BPU)上,這是一個全新的計算構架IP,將充分適配深度神經網路算法的要求,由此帶來革命性的嵌入式人工智慧,預計其成本和功耗,都將比現有GPU低一個數量級。
這樣的IP可以嵌入到SoC中,或者單獨作為協處理器使用。目前地平線正在推進代號為「高斯」的計算構架IP的開發,預計2017年底推出。
這樣的IP可以嵌入到SoC中,或者單獨作為協處理器使用。目前地平線正在推進代號為「高斯」的計算構架IP的開發,預計2017年底推出。
地平線的BPU策略
三、軟硬體協同設計是新的趨勢
在過去,處理器都是作為標準平台提供給業界,軟體工程師拼命優化編譯器、代碼、任務調度等,來達到更高的性能表現,但現在,這已經無法滿足產品快速上市的要求了。
英偉達在AI業界攻城略地,幾乎已經成為標配,這其中有其高性能GPU的因素,但問題在於,為什麼其它GPU供應商沒有贏得這場競爭?
英偉達不僅提供GPU硬體,還提供了高度優化的CUDA平台,該平台封裝了大量高頻使用的數學運算庫,英偉達更進一步針對自動駕駛,提供了端到端的解決方案,這實際上是一種重要的產品理念:軟硬體協同設計。
這揭示了英偉達市場競爭成功的秘訣:通過軟硬體協同設計,優化軟硬體系統的性能表現,縮短客戶導入時間,贏得市場。
新的自動駕駛計算平台,實際上是因應算法和軟體的需求而來的,例如,為了更好地支持深度卷積神經網路,極大規模的矩陣運算,你需要考慮如何使用二值化方法,來降低對於硬體乘法器的需求,如何重新設計緩存機制,以避免I/O頻寬成為整個計算系統的瓶頸等。
為了滿足功能安全的需求,你需要硬體級別的虛擬化,這就要求處理器構架設計方面,需要考慮多核、VMM、設備I/O請求管理等。
Intel也在加強其在人工智慧算法方面的累積,對Nervana和Movidius的收購,反映了這一點。通過提供至強處理器、FPGA,結合其Nervana平台,以及針對深度學習優化的數學函數庫(MKL),提供完整的AI解決方案。
能否提供同時滿足經濟性,和性能要求的計算平台,是自動駕駛能否從樣車轉向量產車的關鍵因素之一。
為了滿足功能安全的需求,你需要硬體級別的虛擬化,這就要求處理器構架設計方面,需要考慮多核、VMM、設備I/O請求管理等。
結語
公眾對於自動駕駛依然有深深的疑慮,但在每一次革命性的交通運輸方式出現時,類似的疑慮都曾經存在過。
航空服務剛剛出現時,安全性非常低,多數人甚至都不相信金屬構造能飛起來,美國海軍統計表明,在二戰期間,因技術原因損失的飛機達2100架,是被擊落飛機的1.5倍,但航空業依然發展了起來;
高鐵同樣有類似的經歷,19世紀火車剛剛出現時,即使是最有遠見的人,都無法想像時速超過300公里的列車,那時候的人們認為僅僅是氣壓的問題,就足以讓乘客喪命,而後來這些都成為了現實,並且發展了體量驚人的配套基礎設施:鐵道和機場。
高鐵同樣有類似的經歷,19世紀火車剛剛出現時,即使是最有遠見的人,都無法想像時速超過300公里的列車,那時候的人們認為僅僅是氣壓的問題,就足以讓乘客喪命,而後來這些都成為了現實,並且發展了體量驚人的配套基礎設施:鐵道和機場。
當技術不存在原理性的問題之後,只要有巨大的商業潛力,利益的驅動終能克服技術上的挑戰。
19世紀美國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全國鐵路網的建立,將聯邦的各個州融合成為一個單一市場。
文明的發展過程,也必然伴隨著運輸成本的逐漸降低,以及運輸效率的持續提升,它深刻重塑了經濟的形態。
Elon Musk的終極夢想是殖民火星,同樣是一個運輸能力改變文明的故事,自動駕駛就是當下發生的故事,當人的勞動力被釋放之後,成本下降就會驅動一波全新的機會,過去一年裡,自動駕駛領域的進步,已經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的預期,自動駕駛的未來值得期待。
Elon Musk的終極夢想是殖民火星,同樣是一個運輸能力改變文明的故事,自動駕駛就是當下發生的故事,當人的勞動力被釋放之後,成本下降就會驅動一波全新的機會,過去一年裡,自動駕駛領域的進步,已經超出了絕大多數人的預期,自動駕駛的未來值得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