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8日 星期三

.可穿戴設備真正的市場仍在摸索階段 自身定位很重要

Trends and Final Thoughts on Fitness Wearables @ CES 2017


來源: 鎂客網 韓璐 


去年,CES展會特地為可穿戴設備,開闢了一塊獨立的展館,到了今年,這項「特權」被取消了,原因嘛,相信大家心裡是門兒清。

據IDC發佈的報告顯示,在2016年第三季,全球可穿戴市場依舊疲軟,整體銷量為2300萬只,僅僅保持了3.1%的微弱增長,出貨量則為270萬,較去年同期的560萬下降了51.6%。

與此同時,Fitbit先後收購智能手錶公司Pebble和Vector,微軟、Moto 360相繼宣佈退出智能手環市場……一個個消息砸下來,只見智能穿戴市場的天空一片灰蒙蒙,令人感到茫然無措。

可穿戴设备:想止住颓势,首先需要理清产品属性

市場疲軟?真正的市場仍在摸索階段
2013年,谷歌推出智慧眼鏡,令人眼前一亮,隨後,一些可穿戴設備,也漸漸的開始在市場上嶄露頭角,到了2014年,蘋果Apple Watch的推出成為了,引爆智慧穿戴市場的那一根導火索,一時間,智慧手錶、手環、眼鏡、項圈等五花八門的產品紛紛亮相,可穿戴設備開始悄然走紅。

據相關數據統計,2013年可穿戴設備的全球出貨量是970萬部,2014年為2890萬部,2015年達到了7810萬部,目前2016年前三季的出貨量只有4490萬部,距離前年的市場還差個3320萬部。

此前在2016年年初,IDC發佈的報告裡面稱,預計2016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較之2015年將增長38.2%,至1.10億部,然而,面對2016年的市場疲軟,預計IDC這次要實力「打臉」了。

可穿戴设备:想止住颓势,首先需要理清产品属性

當前,在火熱過後,可穿戴設備的續航差、功能單一、無法滿足需求等問題,漸漸開始凸顯。由此一來,「雞肋」成了可穿戴設備的一個顯著代名詞,尤其是智慧手環、智慧手錶這兩個佔領了絕大市場比重的產品。

面對市場的疲軟,不少人都在唏噓,智慧穿戴或將淡出市場。然而,就在日前,史丹佛大學的一個團隊,公佈了一項研究成果,證明可穿戴設備的監測數據,可以有效預測疾病,對於可穿戴設備而言,這一消息無疑帶給了他們一個「起死回生」的希望。

其實,縱然目前的市場再火爆,可穿戴設備依舊處在一個摸索階段,而2016年就是一個類似於洗牌的階段,或者說是洗牌的徵兆。在沒有將用戶需求落實到地之前,可穿戴設備市場都不能說真正的起來。

可穿戴设备:想止住颓势,首先需要理清产品属性

在起步前,市場定位的脈要把準
截止到目前,市面上的可穿戴設備可謂形式多樣。不過,看著這一個個產品的宣傳推廣,我們應該能夠發現,不管是何種產品,哪怕是一款智慧內衣,其所注重的重點,都在其智慧的功能,或是能夠給人們帶來的智能服務。

從市場的反應情況來看,的確,這些智慧服務吸引了消費者的目光,並引得他們紛紛自甘情願的,自掏腰包買單,然而,在體驗過一段時間之後,等待可穿戴設備的下場,就是被置之一旁,甚至落滿塵灰。

可穿戴设备:想止住颓势,首先需要理清产品属性

以智慧手錶為例,在廠家的眼裡,它首先是一款能夠監測身體數據,或是擁有支付等功能的智慧設備,其次才是一款手錶。而在大多消費者眼裡,智慧手錶首先看到的,是一塊具有實用性和裝飾意義的手錶,然後才是數據監測等功能。

目前,智慧手錶的「智慧」更多的體現在數據監測、收發簡訊等方面,這些功能讓其有別於一般的腕表。

但是,說實話,除了特定人群,並沒有多少人會每天關注自己的身體數據,因而「數據監測」這個功能,實際上的意義並不是太大。至於收發簡訊,這一功能的實現,依賴於手機的存在,再加上續航時間太短等問題,在智慧服務這一唯一亮點,不能落實到地之前,相較於智慧手錶,在同等價位之下,小編更傾心於普通腕表,既滿足了看時間的需求,續航時間也夠長,更不必糾結於大多智慧手錶與手機之間,依存關係的尷尬。

當下,所有可穿戴設備面臨的問題,都是大同小異的,這也就意味著它們的起跑線還是差不多的。

在一些廠商退出可穿戴設備市場時,諸如Nike、New Balance等一些運動品牌,則作為新玩家,開始佈局自己的可穿戴設備市場,以當前的市場情況來看,此時它們的入局並不被人所看好。

比如New Balance,作為一家運動品牌,雖然當下智慧手錶的行情,比智慧手環好看,但在運動場景之中,後者顯然比前者更適用。由此一來,除了整體市場不明朗的因素,既然已經將運動市場定為主打目標,New Balance此時推出智慧手錶,顯然不是那麼的恰當。

可穿戴设备:想止住颓势,首先需要理清产品属性

當前的可穿戴設備中,智慧屬性的光環,掩蓋了產品本身原有的特點,而隨著「智慧」服務的無力吐槽,產品本身的屬性是顯現出來了,但此時的價值,已然不是人們所期待的,從而淪落成了一個可以說,是「四不像」的存在。

「智慧」服務還沒有真正落實之前,可穿戴設備的廠商,還需以用戶需求為基礎,來繼續摸索。

在此之前,與其做出一個低不成高不就的產品,不如先從產品的原有屬性入手,將產品的細節進行提升,像延長續航時間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