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 星期三

.智慧家居風口上的智慧照明走勢思考

來源:CSA



伴隨著技術的進步,「智慧家居」、「智慧城市」……一時間「智慧」花開,帶來了「喜大普奔」的新機遇,成為企業爭奪新一輪競爭制高點的重要方向。智慧風口上的照明,也在探索思考未來的發展,而作為智慧家居的組成部分,智慧家居的發展也毫無疑問牽動著照明人的心。

本文將從智慧家居目前的格局來看智慧照明的發展,希望可以拋磚引玉,與業界同仁探討。  

在筆者看來,目前智慧家居領域,還未發展到按陣營來劃分的地步,目前各類企業基本都處於自我搭建平台或者進行四處出擊、試探性結盟的階段。  

一是以三星、LG、對岸中國海爾、美的為例的傳統家電企業,不僅僅在組建自己的智慧家居系統,也在尋求與其他相關行業企業形成一個統一的聯盟。



如三星有自己的Smartthings 智慧家居平台,這個平台所包含的設備基本上均為三星自家的產品,他們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由於存在競爭的關係,其他廠家的家電基本不會加入到這個平台當中,當然就如三星的手機既採用安卓系統,也開發自己的Tizen操作系統一樣,三星在開發自己的智慧家居的同時,也謀求與外界形成聯盟,其加入了由高通貢獻出開源Alljoyn框架技術為基礎的AllSeen聯盟,也加入了谷歌旗下NestLabs、ARM、飛思卡爾、SiliconLabs等成員組建的Thread聯盟。


海爾在大力發展自己的海爾U+智能家居平台,也是採取開放並歡迎其他產品接入的態度,同時,海爾也加入了AllSeen聯盟,而且,也在積極佈局對於蘋果Homekit的支持;LG等其他傳統家電廠家的策略也與三星、海爾基本相同,在搭建自己平台的同時也積極尋求外界的幫助,積極佔坑,不願意被排除在未來可能的主流技術之外。  

二是像小米、魅族、360這類以智慧手機或軟體為主業,進而發展智慧家居的企業,由於其基本是以單一種類的手機產品或軟體產品起家,對於包含軟體、硬體等複雜生態鏈的智慧家居行業,這些企業採取的手段主要是收購、投資一些小型的專業公司,或者尋求外部協作等方式,構建自己的生態體系。

在結構上採取了比較開放的體系。一種方式是通過提供統一的無線模組、雲服務,吸引沒有無線通信、雲服務技術基礎的其他企業加入,如今年2月份,在中國市場上,小米與亞明、陽光、鴻雁、歐普、飛利浦、木林森、科瑞、銳高、瑩輝、柏年、鼎暉、頓格等13家照明企業簽訂了共建智慧照明的聯合聲明,小米將協助這些照明企業接入其智慧家居生態系統;類似於小米,360在3月份發佈了基於360智慧家居平台的360智連模組,希望以低廉的無線模組價格,配合360的智慧雲服務、超級APP吸引更多的家電、數位、硬體廠商接入其平台。 

另一種方式是通過軟體SDK搭建一個開放的平台,如魅族發佈了lifekit智慧硬體平台,可實現魅族手機及接入lifekit平台的智慧插座、智慧手錶、空調、空氣淨化器等產品的協同。同時,小米、魅族、360也在尋求與外部有共同利益述求的家電企業、網路企業組建戰略聯盟,如小米與美的,魅族與海爾、阿里巴巴,360與格力(未正式宣佈,有跡象表明)。  

三是提供統一雲服務接入的平台,諸如阿里、京東等雲服務企業,這種智慧家居平台面向的基本上是一些中小企業的產品,系統平台也較為開放,任何企業都可以接入他們的平台,且門檻較低,這些雲服務企業主要提供超級APP、雲服務,而硬體方面,是與慶科、漢楓等無線模組廠商合作,其希望打造一個智慧家居設備的統一入口,同時通過網上商城等電商通路予以行銷支持。

盈利模式為一般接入免費,但雲端儲存的設備運行數據歸阿里所有,當用戶需要進行大數據分析等服務時,需要向阿里付費購買,在這樣一種思路支持下,阿里在4月成立了阿里巴巴智能生活事業部,全面進軍智慧生活領域,其與海爾、美的也建立了戰略聯盟。

3月27日,還舉行了2015阿里智能雲智慧照明戰略合作論壇,飛利浦、GE、歐司朗、科銳、雷士、歐普、木林森、陽光等,眾多照明企業均參與此次會議,對打造智慧照明等話題進行了討論。
  
四是博聯、歐瑞博等以智慧家居為主業的新創公司,這些公司往往以智慧插座、無線開關等智慧單品逐漸切入智慧家居市場,在獲得多輪風投後,也開始在無線模組、軟體SDK、雲服務等方面全面發展,建立了自己的智慧家居平台,且也保持開放態度,支持其他廠商及設備接入,另外,也在積極嘗試與京東、騰訊微信等進行緊密合作,打通廠商之間的雲服務,實現更大範圍的互聯互通,由於新創公司體量較小,所以調整技術方向也較為容易,在技術先進性方面往往領先於大型公司。  

五是把持晶片、操作系統核心技術的國際知名跨國企業,諸如蘋果、谷歌、高通、ARM等公司,他們的系統部分封閉部分開放,所主導的技術也是當前國際上的主流。從上述5類企業及平台來看,將當前的多種智慧家居平台形容為陣營,其實並不太合適,因為目前很多廠家還處於試探階段,會嘗試不同的平台,暫時還未達到區分不同陣營並站隊的階段。  

目前我們較看好兩類企業或平台,一類由高通、ARM這種晶片廠商所主導,如高通的Alljoyn開源框架體系和ARM的mbed,因為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大多數智慧硬體都帶有ARM內核的晶片,由晶片商所主導的平台在系統的底層,就可以對所有設備進行統一,互聯互通及相互協作也就自然容易很多;另一類是蘋果、谷歌等操作系統廠商,未來的智慧設備大多離開不了操作系統支持,如蘋果可以在操作系統層面實現對其Homekit的支持,比起小米、360、阿里、京東的超級APP更為便捷、擁有的權限更為豐富,帶給用戶的體驗也必然更好。

對於Google來說也是如此,因為除了蘋果以外,中國所有手機廠商均脫離不了Android系統,Google發佈的軟硬體具有先天優勢,如Google將於五月I/O大會上發佈「智慧家庭網關」硬體產品,其希望對於智慧家居體系進行新的定義。如果不是因為總總原因Google退出中國市場,現在的智慧家居領域恐怕沒能有多少中國企業的話語權。  

智慧照明該如何走?  
從巨頭們的目標來看,都是奔著爭奪智慧家居的入口而去,都試圖打造自己的生態圈,作為智慧家居重要組成部分的智慧照明,未來該怎麼走?也是業界正在思考探索和熱議的話題。  

在筆者看來,雖然在LED業內看來智慧照明是智慧家居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對於整個智慧家居行業來說,智慧照明或許並不是那麼被重視;智慧家居是一個體系、平台的概念,在這個平台內所有設備應該是融合在一起的,不與其他設備協同,進而帶給用戶人性化的光照體驗,實際上很難稱之為真正的智慧照明,LED普通照明進化為智慧照明不僅僅是通過聯網,或加入手機APP遙控就能實現的,而應該是可以與家中的其他設備互聯互通、協作來達到智慧的效果。

由於智慧家居中起主導作用的,往往不是LED燈具,而是其他家電、家居或中控類產品,所以未來智慧照明的發展方向,還是應該以融入主流的智慧家居平台為主,採用適合的硬體模組、滿足各個平台的協議接口規範,實現與其他各類相關家居家電設備的互聯互通,進而實現相互協作,帶給用戶給良好的使用體驗,帶來更多便利,使生活更為豐富多彩。  

如果想將LED照明作為智慧照明的引領者,我們的觀點是,一方面,不能只是考慮要接入什麼系統,或者是構建什麼平台,應該從LED的本質出發,利用LED光源的特點開發出具有便捷可控、舒適、健康特性的LED光源,因LED產品不是只有接入到網路才稱為智慧,網路的接入只是智慧化的基礎,或者說是功能的一種提升,可以從LED本身出發賦予其智慧化的功能;另一方面,作為智慧家居的組成部分,智慧照明相關的照明控制器硬體介面定義,及智慧燈具屬性定義標準還很欠缺,需要智慧照明企業積極參與進行制訂,以獲得更多智慧家居行業的話語權。  

此外,看巨頭們的動作,會發現一些圈層的趨勢,比如海爾發佈了海爾U+開放平台構建下的用水、空氣、安全等七大智慧生態圈。從平台、硬體再到軟體,是一個很長的鏈條,各個環節都會有企業參與。  

其實,從LED產品本身來說,目前的LED照明已經存在這樣的生態圈,以中國廣東中山為例,中山有著數以千計的燈具及配件廠,而這些廠家做的僅僅是燈具設計,組裝,他們的光源、控制器、電源都來自不同的供應商。

未來LED照明要做的應該是拓展這個生態圈,特別是在智慧照明時代,每一個智慧照明產品的誕生都會涉及到平台、硬體再到軟體的一系列供應鏈條,在各個環節都會有相關企業參與,比如未來的智慧照明產品,加入各種先進的傳感器實現智慧功能後,傳感器廠商實際上已經進入了智慧照明生態圈。  

當然,也可以根據智慧照明產品,所接入的智慧家居或家電平台,構建照明產品領域不同的生態圈,其最終還是屬於諸如海爾U+開放平台、高通Alljoyn框架、蘋果Homekit、小米智家居平台或360家居平台生態中的一部分,例如,接入了魅族lifekit平台的智慧燈具可以實現與平台內海爾全系列家電、博聯智慧插座等設備的聯動,也可以說這個智慧燈具有了自己的一個生態圈,當然,這其實是屬於魅族lifekit生態體系的一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