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物聯網產業一定要亞洲矽谷這樣的聚落?


[亞洲矽谷 是為物聯網的,所以要形成聚落,才有價值?]
小英政府上台後,為科技產業產生的第一個政策,叫做亞洲矽谷,要落在桃園,而按照國發會主委陳添枝的講法,亞洲矽谷是為物聯網的,不是為互聯網的,所以在桃園市設聚落是可以的。 


圖:亞洲矽谷計畫圖 取自網路






















這跟之前的園區概念有什麼不同?台灣很多地方都有園區,記得上次去台中科技園區講課時發現裡面很空盪,根本廠商不多。而現在再搞一個桃園市幼獅園區做亞洲矽谷,物聯網創新的廠商就會蜂擁到桃園來?而他們會來的原因是因為桃園剛好在雙北與新竹之間,距離不遠?而這樣就可以形成物聯網的生態系,造成群聚效應?



 [從物聯網架構 看這裡面的不合理之處]

























我們直接從物聯網的架構來看,就可以發現這裡面不合理的地方。物聯網的架構,最前方的感知層是直接接觸消費者的,感知層的實物設備在前端收集訊息,透過網路層送到後端的雲上,做運算及分析,以提供有價值的應用與服務。

台灣現在做的產品絕大多數都是在物聯網的感知層的實物,尤其是在穿戴式裝置、智慧家居跟智慧醫療相關的部分,包括手錶手環、VR/AR裝置、智慧紡織品、智慧家居產品,這些產品競爭激烈,除了智慧紡織品與HTC Vive,台灣大部份做的產品並沒有特殊之處,很容易被替換,而且這塊的價值最低。

就如我在我的書「改變世界的力量:台灣物聯網大商機」上說的,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在後端的應用部分,這個部分要靠「雲服務+大數據分析」來達成,目前蘋果、GoogleFitbit、小米都很努力的著力在這塊,而這塊,台灣目前並沒有什麼廠商做(因為缺乏人才與資源),反而是微軟很積極地想跟台灣的廠商合作這塊,不過,我個人並不贊成只跟微軟合作,畢竟,這樣的數據資料是非常有價值的,把最有價值的東西交給微軟,而台灣的廠商只能賺其他沒有太多價值的部分,這樣合理嗎?

既然要形成一個生態系,應該是針對生態系中最缺乏的部分吸引人才與提供資源,從剛剛的分析就可以發現,台灣最缺的是「雲服務+大數據分析」的人才和對應的資源配置,這不是蓋房子設園區就可以增強的。台灣感知層的硬體現在都已經有固定生產地點了,並不會因為你在桃園設亞洲矽谷就跑到桃園來設廠。
  
而因為網際網路的發達,大部份的工作都透過網路完成,台灣又這麼小,台北到新竹,開個車一下就到了,桃園設園區的好處到底在哪?而中國在海峽對岸的廈門設了兩個新創園區,為什麼人才願意捨棄廈門、深圳而到台灣的桃園來呢?

[台灣不大 本身就是一個矽谷]
之前參加覃冠豪博士的演講,他提出來台灣整個就可以是一個矽谷了,重點是要有一個完整的生態系,我很同意他的看法,其實台灣很小,而矽谷是一種自然集結的生態系,台灣在PC時代以硬體代工形成產業鏈,這樣的方式因為紅色供應鏈的崛起而不再行得通了,我個人認為台灣可以針對穿戴式裝置形成一套產業鏈,因為台灣有台積電與日月光在前端晶片的製造力,聯發科的LinkedIt核心晶片,有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的智慧紡織品技術與專利,近年又有很多不錯文創的設計師,可以設計穿戴式裝置屬於中華文化的產品,只要再強化雲服務+大數據分析的部分,整個產業鏈就完備了,最後加上很多年輕人可以寫App做對應的服務應用,整個生態系就完成了。

我認為這是台灣非常有機會的地方,不過先決條件是要滿足雲服務+大數據分析的人才與資源的缺乏。

[結論]
1.亞洲矽谷雖然是小英之前的政見,但是重點並不是圈地設園區。
2.台灣現在真正缺的是雲服務+大數據分析的人才。


3.穿戴式裝置生態系在台灣是很有機會的。

                                                                                                                                                                                                                            

6 則留言:

  1. 讀者莊先生回應

    對3S Market 資訊中心 Viewpoint 產業評論觀點《.物聯網產業一定要亞洲矽谷這樣的聚落?》一文的回應
    http://3smarket-info.blogspot.tw/2016/06/blog-post_29.html

    雖然我對《.物聯網產業一定要亞洲矽谷這樣的聚落?》這個命題還沒什麼意見,但對作者『物聯網創新講師』的幾項論述是覺得更難認同,爰作此留言,拋磚引玉,徵集多一些辯證。

    首先,
    『就如我在我的書「改變世界的力量:台灣物聯網大商機」上說的,最有價值的部分,是在後端的應用部分,這個部分要靠「雲服務+大數據分析」來達成,目前蘋果、Google、Fitbit、小米都很努力的著力在這塊,而這塊,台灣目前並沒有什麼廠商做(因為缺乏人才與資源)』
    這段話,無疑地仍是『人云亦云』而已!至今,仍然大家都還只能說『收月費』的模式是『物聯網』商機中較穩固、可永續的經營模式(這或許是由蘋果電腦i-tunes Store的推想),可是,至今有哪個「雲服務+大數據分析」已建立了可持續的營業並確認了其商機?
    其次,
    就作者『我們直接從物聯網的架構來看』的附圖來看,上端的應用層列出了『智慧家庭』、『智慧醫療』、『智慧公車』、『智慧站牌』、『車隊管理』來看,除了『智慧家庭』因層面太廣而多還在打基礎階段,『智慧醫療』有IPC大廠持續推動中,而其餘『智慧公車』、『智慧站牌』、『車隊管理』在台灣似乎都已是應用多年、也頗受好評;據此,怎能說上面應用層的部份『台灣目前並沒有什麼廠商做』?!
    或許,作者要強調『後端的應用部分要靠「雲服務+大數據分析」來達成』而台灣少有廠商以「雲服務+大數據分析」為營業核心?但,這樣適宜鐵口論斷『台灣的廠商只能賺其他沒有太多價值的部分』嗎?!

    最後,
    作者第三段說『台灣現在做的產品絕大多數都是在物聯網的感知層的實物,尤其是在穿戴式裝置、智慧家居跟智慧醫療相關的部分,而且這塊的價值最低。』,若這段話是真,那上個月工研院成立「物聯網智慧感測產業聯盟」,新聞稿開頭『物聯網當道,感測為王,國內第一個具有智慧物聯網感測器研發能量的產業聯盟成立!』,這代表一大群人都昏聵亂講話了嗎?!(雖然我也不看好這個聯盟的突破性)

    當然啦,『物聯網』商機的真實面貌還沒被正確認識,每個人都能拿某一端來言之成理,但諸如本篇文章的這麼嚴重的偏頗,讓我不得不提早在此發言。
    本人先前擬撰寫一篇『從物聯網的國王新衣談台灣智慧城市的推動』,一直因工作的牽制而沒能完稿,看來要加速了?

    莊旭楨 0935 937 256
    台禹監測科技(股)公司 TEL:02-2991 3655 Fax:02-2991 3662

    回覆刪除

  2. 3S Market 施正偉

    莊先生您好,

    1. 首先感謝您在 3S Market 的回饋留言,同時願意留下資訊,這是我個人推崇與敬佩的風格。

    2. 3S Market 的立場是納百家之言,雖每人背景立場不同,難免意見觀點相左,但希望建立客觀理性地探討,而不淪為一言堂。

    3. 從貴回應得知莊先生有意發表相關論述,3S Market 若有榮幸,期待能刊載貴文,謝謝。

    回覆刪除
  3. 莊先生,
    針對您的問題,我想一一回答如下
    1.「雲運算+大數據」現在IBM針對世界很多銀行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中國的阿里巴巴也做得很好,台灣也有典範,就是台積電,在清大簡禎富老師的團隊完成,這個部分的價值是在預測和異常偵測。目前日月光也在做這塊。這並不是在強調「收月費」,而台積電與日月光是預測後增加良率及減少停機損失的商機。目前微軟想跟台灣廠商合作這塊,就是因為這塊商機很大,而他在應用上又輸給了IBM(Watson)跟Google(AlphaGo).
    2. 物聯網有12個區域,我的附圖上只列了五個,後面是「。。。」,現在智慧公車跟智慧站牌的部分在後端只有簡單的紀錄,連GPS tracking都沒有,而且只有臺北新北做得比較好。您大概沒在桃園等最後一班公車等到站牌告訴您沒車了,卻在十分鐘後出現一班車姍姍來遲的狀況吧!至於車隊追蹤,這個我們公司以前規劃過,現在都還有很多改進的空間。我所謂的沒有做好的部分,是跟其他國家比,還有很大的空間。很多B2B的部分研華都有做,但是目前後端都交給微軟。
    3. 感知層的實物很容易被中國的紅色供應鏈copy,copy完後他的價格比你的成本還低,這樣商機在哪呢?
    我從2001年開始研究物聯網,我想我們可以討論。另外我的這些看法跟工研院的IEK看法一致,如果您不信,可以買他們的報告來讀讀看。
    Thanks.

    回覆刪除
  4. 針對裴講師三點回應的再回應:

    1,或許IBM、台積電與日月光不會反對他們的系統算是「雲運算+大數據」,但是,他們的系統是『物聯網大商機』的一部分嗎?他們的系統老早就做、並也不斷擴增改進,且針對他們自己的流程(包括生產業務及行政)在做的,這跟裴講師本篇文章所論述的,是一樣的範疇嗎?!

    再說,既然您說台灣已有台積電是為典範,那不代表台灣也已經有人在「雲運算+大數據」這塊頗有成就,怎麼又說『台灣目前並沒有什麼廠商做(因為缺乏人才與資源)』!

    2,智慧公車跟智慧站牌還不完整、也只有雙北較好(其實台中也可),這只是沒有加大投資或目標暫不遠大,怎能就據以說『台灣目前並沒有什麼廠商做』?!

    其實,只要台灣的採購法對創新的束縛能調整,或可讓現行的智慧交通邁開腳步,它們其實就是最接近成功的智慧城市的項目了。

    3,『感知層的實物很容易被中國的紅色供應鏈copy,copy完後他的價格比你的成本還低,這樣商機在哪呢?』,這是台灣ICT產業一向吃量產代工飯的通病,自我侷限,對於不熟的領域抱持著買來套用較省事心態,也沒有信心去開創;但這並不是永遠如此,『物聯網界』已經有很多的共同論調:物聯網的商機可能是由應用端來主導而非『雲平台』,這個『應用端』就跟『感測』是一體兩面,所以我才引用最近的口號『物聯網當道,感測為王』,我的回應,不對嗎?

    至於,您的『這些看法跟工研院的IEK看法一致』,我或許可引用最新的名人講法《談亞洲矽谷,陳士駿 : 政府最大的貢獻就是不要貢獻!》來應對;講白了不好意思,您知不知 道IEK專做產業調查,可他們自己有做產業或有關產品或系統的生意嗎?

    莊旭楨 上

    回覆刪除
  5. Dear 莊先生,
    先回回您的看法,謝謝您的指教。
    1.台積電有在做,但只有一個team呀!現在台灣這麼多人需要,不是嗎?
    2.台灣對創新的束縛的確需要調整。
    3. 是應用端來主導,但是雲平台+大數據透過分析數據,可以有更好的應用+服務呀!應用不是靠感測而已,林百里也說了,「物聯網的重點在網,不在物」不是嗎?

    回覆刪除
  6. Dear 莊先生,
    我剛剛發現我們對文字意義的定義不同了,我的「沒有什麼廠商」是指廠商不多,供給遠小於需求。而你好像是覺得「沒有什麼廠商」是指一個都沒有。這個就跟你說聲不好意思了,因為這是國文定義,每個人不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