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8日 星期三

‧ 「虛擬心臟」讓患者遠離心律失常風險

科技日報

美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虛擬心臟」,能對心臟做出高精度的個性化模擬。通過該技術建立的模型,可對心臟病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提前發現問題,防微杜漸,幫助其遠離心律失常風險。
手機和電腦可通過專門的「跑分軟體」測試硬體性能、提示漏洞,人體其實也是可以的。美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虛擬心臟」,能對心臟做出高精度的個性化模擬。通過該技術建立的模型,可對心臟病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提前發現問題,防微杜漸,幫助其遠離心律失常風險。

心律失常指心臟的不規則跳動,是心臟病的一種常見症狀,也是導致心源性猝死的一大誘因。目前臨床上普遍採用的診斷方法,都未把患者心臟幾何形狀的具體差異考慮在內,因此經常會出現對高風險患者辨識不準,治療效果有限的問題。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納塔莉亞·特亞諾娃和她的研究團隊,希望借助技術手段破解這一難題。他們對41個經歷過心臟病發作的患者,進行了核磁共振成像,對其心電活動和心臟的幾何形狀做了電腦建模。

而後,根據心臟肌肉壁幾何形狀的計算結果和心電活動的穩定程度,研究人員就能對每個「虛擬心臟」的心律失常傾向做出評估,打出分數。在使用患者的臨床數據,對這些研究結果進行追溯後他們發現,新方法在預測心率失常上的表現比現有方法好的多。


特亞諾娃團隊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訊》上的論文稱,雖然「虛擬心臟」尚未在其他研究中得到驗證,但這種非侵入式的個性化的風險評估工具,已經顯示出了在預防突發心源性猝死上的巨大潛力。此外,它還能為心臟病患者,是否需要植入心臟除顫器提供建議,從而有望減少很多不必要的手術。
「虛擬心臟」示意圖,左側為心律失常高風險患者的心臟模型,右側為心律失常低風險患者的心臟模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