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2日 星期一

‧ 台企為何衰落:用人制度磨滅年輕人創新熱情

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

台企为何衰落:用人制度磨灭年轻人创新热情

不同的時代,總會出現不同的梟雄,戰爭領域如此,科技領域也如此,因消費者的需求不會停滯,我們永遠不用擔心沒有「科技英雄」去膜拜,唯一不同的是,這些科技英雄的技能不同、文化不同,還會滿世界地飛來飛去:

行動網路時代,科技英雄大都來自歐美,他們舉著iPhone監視著世界一舉一動,順便賺下了天文數字般的利潤;來自大洋彼岸的Android,又是一個奇跡,野蠻生長之後,它創造了平民級的智慧手機市場,筆者堅定地認為,推動行動網路最大功臣,應該是android,事實上,任何消費性技術都需要推廣到一般百姓家才能說是成熟,倘若沒有Android,世界對智慧手機的理解不會如此深刻,iPhone的光輝估計也會打折扣。


此外,中國大陸也在這一波行動網路的大潮中,湧現了不少青年才俊,時下中國最火的網路人物無疑是馬雲,他在成功前長得不是太好看,成功之後卻成了帥哥,當然,他並沒有去整容,而是用思維、奮鬥、錢和雞湯,改變了中國女人的審美觀,真正的人生贏家,逆襲之典範。

騰訊的馬化騰、百度的李彥宏則是真正意義上的青年才俊,人帥多金又顧家,更具審美性的則是,他們的產品已經同電鍋、沙發、手電筒,成為消費生活的必需品,加之,中國大陸的手機,這兩年突飛猛進,銷量經常進入前三或者前五,諸如雷軍、楊元慶等翩翩科技郎已然完成蛻變。

現在,歐美、大陸、韓國都在行動網路時代熠熠生輝,他們每天就琢磨著如何瓜分世界,而一些傳統的科技聖地正開始遭遇危機,日本電子紅極一時,任天堂、索尼、夏普等企業,曾向世界源源不斷地輸出終端產品和零組件,但如今的日系電子企業就像一具具屍體,散發出死亡的味道。而與之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台灣科技,也正卸掉光環,他們看上去還不像屍體,卻已然是垂垂老矣,否則,台灣最著名的企業家不應該只是張仲謀和郭台銘。

台灣半導體,只是小小的驕傲

早在40年前,世界科技進行第一次國際化分工的時候,台灣分到的工作就遠比大陸體面得多。或許因總人口僅有2300萬、環境資源也並不豐富,最起碼,生產資料肯定比不過中國大陸,這也使得他們基本上放棄了「先用廉價勞動力賺一筆」的想法。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在政策和環境的雙重作用下,台灣的工業開始向資本密集、技術密集轉化,且迅速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其間湧現出了全球頂尖的半導體代工企業,建立起一整條的IC供應體系,時至今日,聯發科晶片設計、台積電晶片製造等相關企業,依舊是電子供應鏈上的狠角色;


台灣科技之於PC產業的零組件生產、整機組裝也做出了巨大貢獻,華碩、宏碁的電腦由台灣出發遠銷全世界….據說在台灣科技,特別是半導體行業最紅火的時候,他們的工業園區內是不敢停電的,只消半個小時的產能損失,就有可能影響全球電子產品價格,以及整個供應鏈的波動。


比較遺憾的是,台灣在其半導體和其他產業最輝煌的時候,沒有思考如何轉型,更沒有深入探究行動網路的運行規律,或許,企業家們都想過了,但長期的生產模式讓其短期內根本無法轉型,事實上,當一個地區把生意做到極致時,就再難轉型了

其實,憑藉強大的半導體產業鏈,台灣企業賺了一些錢,而且建制完成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硬體中心,但他們的發展模式,一直是以蘋果、戴爾、東芝等品牌的合作為主,企業家不注重對本土品牌的培養,這種模式帶來的惡果就是「永遠慢一步」,更有甚者讓人取代。

事實上,培育品牌的主要目的不是獲得鎂光燈,或者登上報紙頭條,而是一個地區必須要有前瞻的龍頭企業,有直接能夠傾聽消費者聲音的企業,有能夠創造流行趨勢的企業,蘋果就是這樣的企業,他們創造了iPhone,左右著消費者的購買選擇,從而掌握了產業鏈上絕對的主導權;




相比之下,台灣科技就沒有這樣的企業,他們孤島難鳴,甚至搞不清楚世界的流行趨勢,這種後知後覺態度,讓其只能依靠半導體設計、代工生產,辛苦一生,卻又難以青史留名,更糟糕的是,每次大變革,台灣企業都好像死過一回。

台企掙扎,天災還是人禍?

台灣科技正陷入掙扎,他們缺乏優秀的品牌:宏碁、華碩聽上去就會有一種老舊的塵土味兒,宏達電(HTC)倒是個小鮮肉,只可惜生如夏花,在與蘋果、三星僅有的兩、三輪的競爭中就輸得一敗塗地,專家們預測宏達電未來年虧損額將達到6.5億美元;


台積電、富士康現在的日子過得還不錯,但都是受惠於蘋果訂單,今年iPhone6s的銷量剛打了個哈欠,這兩家企業就陷入了深深的焦慮,總之,都是一些命運非自己掌握的可憐人。

如前文所述,台灣的市場、資源、品牌都不佔優勢,於是他們對外部環境的變化更加敏感,事實上,從外部環境來看,造成台灣科技企業困境的有多重因素,首先是蘋果等品牌商之於整個產業鏈的掌控日漸深入,台積電可以拿到iPhone的晶片訂單,但一定是和三星打上幾輪價格之後的事兒,而且,新iPhone的晶片訂單又不一定拿得到,前期為滿足蘋果需求而進行的大規模投資,成本回收的難度非常大;

另外一個巨頭三星,韓國人把全產業鏈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僅僅這一家企業就給整個台灣科技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正可謂「論半導體江山誰主沉浮,非三星莫屬」,連蘋果都要忌憚的企業,台灣科技眾生就更不用說了。

除了這些巨頭之外,中國大陸還懸浮著大量的顆粒企業,他們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流著台企的利潤,尤其是深圳電子產業鏈日益完備,已經成為台灣不可忽視的對手。


外部環境如同天災,台企難以掌握,事實上,8年前誰也不知道蘋果會弄個iPhone來噁心全世界的科技競爭者,但除了天災之外,台企的人才培育模式也值得反思,事實上,任何企業的成長和衰敗,都要最終歸結於人。


在台灣科技最鼎盛的時期,管理者基本上採用技術股和分紅配股制度,這些鼓勵制度幫助企業留下了很多關鍵性的人才,但台灣企業秉承了日系電子的文化,基本上是一種「低調賺辛苦錢」的文化,這種企業文化可以保證基礎的產能、保證員工兢兢業業、保證效率不斷提升,但終因太過於強調「吃大苦、耐大勞」的精神,而逐步消滅了年輕人的創新熱情。


台企用人制度之所以該遭到控訴,是因它只教會了台灣年輕人兢兢業業,懂得熬,耐得住寂寞,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能誕生馬克-祖克伯格這樣25歲的CEO,比爾-蓋茨在聞名天下時,年齡也不大,而台灣的企業,依然掌握在老一輩的企業家中,台積電的張仲謀已經到了花甲之年,富士康的郭台銘也有64歲了,這些老頭子們都想退了,但苦於找不到接班人,因為在他們的接班人還沒有熬出頭!


企業可以說是一個地區內最重要的組織結構,它不但輸出產品,也輸出人才和文化,這對於整個社會的影響都是深遠的、重大的,同時,希望每一個社會裡都能有好的企業,為社會運行提供源源不斷的養料,物質的、精神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