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萊觀點李東樓
今天剛剛聽說海澱區政府決定將中關村創業大街將有原來的220米直接延長至7.2公里,打造成為創業創新的資源集聚區支持創業創新。東樓不妨來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中關村創業大街與美國矽谷差了什麼?
首先,從海淀區政府的鼓勵創業創新的出發點來看,無疑是很好的,而且從地緣上看,這條南起白石橋,北至清華大學西門的創業大街,很像位於美國舊金山灣區南部的“矽谷”,最大的一個相似點是同樣都是高校彙聚,這條新的創業大街上沿途有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央民族大學等七所全國性重點大學,而矽谷則有斯坦福大學、聖塔克拉拉大學、聖約瑟州立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西海岸校區等。也許基於此,海淀區政府可能也刻意將中關村打造成為中國版的“矽谷”。
不過,雖然中關村跟美國矽谷一樣如今都是創業者的集聚地。但是其形成原因和環境卻截然不同。矽谷的興起由於舊金山灣區,在很早就是美國海軍的研發基地,因此有早期無線電和軍事技術的基礎背景,而史丹佛大學將廣袤的閒置用地,開闢成為工業園允許高技術公司租用其地,作為辦公用地推動了矽谷的形成,此外風險資本的紮堆吸引了眾多的創業者。
而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形成,最早可能要歸功於兩個咖啡館。一個是車庫咖啡,一個是3w咖啡館,這兩大咖啡館稱為中關村碼農和創業青年的聚集地之後,繼而吸引了眾多尋找創業項目的投資人的光顧,而後通過這兩大咖啡館借助於的投資人和沙龍活動,吸引了更多的創業者,繼而形成了初期的創業大街。
而在政府的支持下,中關村圖書大街隨後正式演變成為了中關村創業大街,然後吸引了眾多的投資機構的進駐,繼而形成了如今創業者紮堆的繁華景象。
這裡可以看到,中關村與美國矽谷的形成過程還是有巨大差異的,美國矽谷是由科技基礎、低廉的辦公用地和風險投資紮堆而成形,而中關村創業大街則由於創業和投資人的仲介服務發達而遠近聞名。對比美國矽谷,儘管中關村一帶有無數的大學院校在旁,但並未從中收穫更多的創新基因。
中關村創業大街延長7公里的三個隱憂
另一方面,中關村創業大街之所以能夠直接延長7公里,這很可能與國家總理李克強在今年5月份的一次走訪視察密切相關。就在這一次視察之後,短短220米的中關村創業大街儼然已經成為北京市一個新的旅遊景區。
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媒體人到了北京,都不忘了到創業聖地中關村創業大街膜拜一番,感受一下當前最為火熱的互聯網創業浪潮。在這條短短220米的中關村創業大街上,林立著最多的是各種各樣的創業服務機構以及創業基金根據地。如果這條中關村創業大街真的成為海澱區政府設計中的創業繁榮一條街,那麼伴隨而來的可能還將有三個隱憂:
第一,創業浮誇風更盛,盲目創業者將更多。如今網路創業已經出現了浮誇風,之前就有各種融資造假曝光,而這次海淀政府對於中關村創業大街的升級,很可能讓更多的普通人看到創業致富的“商機”,大量機會主義者將不管不顧的加入到創業大軍當中。
而實際情況是,並不是所有都適合創業,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創業者失敗幾率將更大,創業成功故事只屬於少數人,絕大多數的創業者可能都會將最美好的年華浪費自己的對於未來創業成功的幻想過程中,而犧牲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和陪伴家人的時間,終日奔波在寫ppt、演講和找投資人的路上。
第二,或帶動周邊高校學生的產生浮躁創業風氣。目前來看,在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號召下,很多年輕人已經投入到這場轟轟烈烈的創業浪潮當中去了,而這次將整條7公里的中關村大街改名于創業大街,未來很可能更多的創業孵化器進駐其中,甚至這條大街上的沿途院校,也有可能會響應創業號召成立創業孵化器,繼而會讓很多大學生主動或被動的,加入到這場浩浩蕩蕩的創業浪潮當中,而這可能在院校當中同樣形成浮躁創業風氣,會讓沿途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無心戀學和認真做科研。
第三,創業資源集聚在一條街,或致中關村交通更加擁堵。中關村地區本來就是一個交通異常擁堵的地區,而這一次創業大街的延長之後,政府必然會鼓勵更多的孵化器和投資機構的進駐,資源的集聚將會讓更多的創業者更是蜂擁而至,這很可能使得中關村大街一帶比以往更加擁堵,甚至可能將成為路經這條大街的上班族們的“噩夢”。
總體而言,單純將中關村創業大街延長7公里,雖然改變了中關村創業大街的範圍,但卻沒有從真正根本上解決了創業創新的源泉問題,因此象徵意義可能要大過實際意義。
而如果真的像要打造成為類似矽谷那樣的創業聖地,可能還需要更多的從創新的源頭尋找,或者更應該投入更多的資金和資源鼓勵高校師生進行高新技術的研發,並通過產研結合真正帶動創業浪潮的爆發,那時的中關村創業大街可能才真正能夠與美國的矽谷進行比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