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TECH2IPO 作者:花满楼
物聯網領域如今非常火熱,但是很多人卻搞錯了方向和重點。真正屬於未來的物聯網,如果不做好這三點內容它就無法成型。它們分別是:資料、分散式的運算能力、以及開放式的資訊分享機制。
讓我們把大腦打開,設想一下下面的場景:
你正準備去醫院,要在屁股上動個手術。這次手術你將佩戴Google眼鏡,又或者是類似的設備,胯關節的替代物將通過3D列印技術製作,當然之前得來一次X光射線及3D掃描。在手術過程中,一切圖像都會通過可穿戴設備,直接即時傳導到你的EHR系統上(Electornic Health Records電子健康記錄儀)。這個通過3D技術列印得來的胯關節中附帶著感測器,可以記錄下你身體某些非常重要的生理特徵資料,當然這也是即時呈現出來的。
你拿著醫生給你的康復計畫出了醫院,隨身還帶著另外一款可穿戴設備。這個玩意兒有點兒像Jawbone UP手環。如今,你屁股裡的感測器跟手環直接相連,手環當然也可以監測你的運動情況。
所有的資料都會傳導到本地醫院,為你所特設的資料檔案庫中。也就是說,病人的康復情況仍然被醫護人員跟蹤監測著,看是否符合康復計畫中的每一個階段。同時,手環還會“提醒”你什麼時候該吃藥了,無限射頻辨識技術和近場通訊技術,可以保證你在這相對複雜的治療方案和進程中,不會吃錯藥。
在另外一個地方,醫生一邊觀察著你的身體資料,一邊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修改你的康復計畫,甚至你還會享受到更大的好處,因為醫生處理的案例並不是你一個人,那些跟你有著相似身體狀況的人是怎麼康復的,醫生可以拿來作為參考,使之成為康復計畫自動調整的一部分。你的康復計畫會趨向於更加合理、最優的方案。
你康復過程進展的如何,也會決定你的醫療保險和未來的津貼福利會怎樣變化。你選擇按照康復計畫來執行享受到的一種醫保政策;如果你沒有按照康復計畫來執行那麼享受到的是另外一種醫保政策。
現在,讓我們更加深入的談談這一切吧。
當地的能源公司也有可能知道你當下的處境,當然是通過你作為病人佩戴著的那個手環,以及智慧家居的人機交互介面。這樣一來,鑒於你目前屁股上剛做完手術,哪兒也不能去,相應的就會調整你的電力和天然氣的供給方案。
你不可能有了一個智慧家居系統,當地的能源公司還非常笨拙,是這樣子的吧?智慧恒溫器、智慧燈光、智慧家用電器等等一系列的產品,都可以隨時切換開關,在你康復的過程中,瞭解到你的生活作息方式。如果你在沙發上看電視睡著了,打鼾了,手環就能監測到你目前的狀態,自動將電視關閉。
當你徹底康復了,能夠自如行動了。你開著你那已經實現互聯的汽車上路,路上,汽車會即時的將周圍所有帶有“智慧”功能的服務地點都呈現出來。當你還沒到家的時候,其實恒溫器已經將家裡的溫度調整到最合適,甚至於汽車當時都不需要你開。
到了2020年,你的房子,以及所有你所擁有的智慧產品加起來,其智慧要比你自己高出很多,而且這種體驗是高度私人客製化的。
我們設想完這樣的場景,讓我們提取其中的關鍵節點,到時候,究竟有哪些領域能夠徹底實現互聯呢?
資料在其中扮演了最關鍵的作用,它是能夠讓我們打開各種方便之門的鑰匙。這進一步揭示了物聯網領域中,最至關重要的三點內容:沒有它們,物聯網是飛不起來的。
真正有價值的是資料,而非硬體產品!
IDC之前發表看法:目前我們全球範圍內,只利用了所產出資料的0.5%!人們將精力過度的投放在了物聯網產業的規模和大小上面,(Gartner說到2020年,物聯網規模將達到260億,而Cisco表示是500億,Morgan Stanley表示是750億)。這已經錯誤的成為了無數人爭奪的中心。人們應該關注的不應該是硬體設備,又或者是網路,人們應該把心思好好花在如何利用資料上面!
實際上,跟網際網路相比,資料能造福社會的地方更多。如今還有很多企業級平台的供應商正,在不斷的拿著老套做法,在平台設計上做文章,想方設法的讓企業來買他們的解決方案。
Larry Ellison剛剛宣佈“Oracle Cloud如今已經完工。”如今雲系統看上去也已經過時了。請不要再執迷不悔的,將底層平台視為市場上的拳頭產品,想著好好的去提取、轉移、分歧那些資料,才是能夠贏在未來的保證!
但是將資料釋放出來,讓價值彰顯出來,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之所以至今你身邊的這些資料資訊,沒有被充分挖掘利用出來,主要是因為將“情境”和“資訊”對應,或者說將資訊置於相應的“生活情境”中是非常難做到的一件事,至少現在還沒有眉目。
無論是個人也好,還是專業的團體也罷,現在他們都不知道到底哪些資訊,是有利於去做決策的,有利於讓他們避免某些曾經不可避免,也不甚理想的結果的。他們目前所訴求的一些資訊,所依賴的一些設備,遠遠達不到真正需要實現的目標。
所以,在物聯網逐漸蓬勃發展的過程中,資料資訊的相關性將進一步被挖掘出來,不過,這跟信息量沒有什麼關係。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引出了接下來的兩點更加重要的內容:
派發式/邊際運算能力是資料分析的關鍵
誰還記得SETI@home這個項目?這個項目是由SETI發起,利用全球通過網路連接的電腦來分析宇宙空間信號的。300萬用戶將自己的電腦還有PlayStation貢獻了出來,就是為瞭解讀射電望遠鏡發回來的資訊。這是大規模發式運算能力的最早嘗試,也是很成功的一次嘗試。軟體利用客戶主機的CPU,在他們電腦螢幕開啟狀態下,實現了大規模結網式的運算能力。
讓我們再一下跳轉到2015年,現如今,這個世界上人人手中拿著智慧手機,還有數不清的行動數位設備,甚至於它們的數量都多過了人類本身!70億台設備,這是目前新聞報導給出的數位。它們集合在一起所能夠實現的運算能力,是遠遠要超過了1969年那個帶人登上月球的火箭的。再加上接下來的這幾年時間,可穿戴設備市場將呈指數化爆炸發展的趨勢,屆時將會有更多人佩戴上可穿戴科設備。至於物聯網的未來,就是要充分實現這些設備的計算潛力。被釋放出來的資訊必須即時、實地的被人們利用,而不是都傳輸到一個平台上進行處理。為了做到這一切,那麼必須憑藉這種派發式的運算能力。
這種運算基數能夠將最前沿的運算應用、資料和服務從中心化的節點上給拿走,通過網狀運算能力,來將運算能力逼向極致。
簡而言之,任何的感測器、任何只要帶著CPU的設備,只要它們連在網路上,那麼它們就是派發式分析運算引擎的一部分,當然這樣的趨勢肯定也就宣告了,目前靠提供某種運算平台為生的服務商們的末日。
開放式的資料和實現互聯的運算能力,徹底實現了潛力,但是個人要牢牢控制住它們,也就是實現“開放式資料”。
我曾經在之前一篇有關“資料隱私”的文章中提到過這一點內容。我相信如果物聯網也實現長久的成功,那那麼必須在電腦互聯的安全性好好下一番功夫上。
所謂的“開放式資料”,意味著一定的資料能夠按照人們的意願,公開、自由分享給世界上的每一個人,不受版權、專利,以及其他內容控制方式的限制。
比如,OpenSensors.io就是一家專門致力於推動物聯網以及宣導“開放式資料”價值的初創公司。作為用戶,你有兩種選擇,要麼將自己的資訊資料徹底公佈於眾,它會給你提供一個開放式資料的許可;要麼就將資訊徹底據為己有。你可以跟世界分享互通的資料,也可以把資料僅僅局限於自己的服務上面。設備上的這款服務到底是什麼性質,面向什麼人的,完全由用戶自己說了算。
開放式的資料,當然會影響到某些內容版權控制者和平台的利益,這不禁讓人想到了DLNA。
DLNA的全稱是DIGITAL
LIVING NETWORK ALLIANCE(數位生活網路聯盟),它創建於2003年,其宗旨是無論任何平台和設備,隨時隨地的讓使用者享受到自己的音樂、照片和影像。它由索尼、英特爾、微軟等發起成立、旨在解決個人PC,消費電器,行動設備在內的無線網路和有線網路的互聯互通,使得數位媒體和內容服務的無限制的共用和增長成為可能,目前成員公司已達280多家。
為了實現這樣的願景,DLNA公佈了一套業內設計指導大綱,這使得OEM(原始設備製造商)能夠進入到一個互聯的硬體市場上,“為消費者實現更多的創新和便捷”。正是這樣一個組織的存在,使得創新大量湧現。它確實奏效了。
那麼我們即將迎來的其實是物聯網產業中的“DLNA”。讓各大公司、組織和機構都加入進來,實現一種標準化的設計準則。相互相容性需要“開放式資料”,而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API只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而已。
那麼“網路化的運算能力”又扮演什麼角色呢?它是一個去中心化,分散式的數位網路,它必須被這個系統中,絕大部分的參與者共同認可。如今,一切其實都是中心化的,所以就更容易遭到駭客的侵襲和操控。而如果有了“網路化的運算能力”,那麼一切駭客都會一籌莫展。而且用戶可以隨時匿名,隱私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護。
我們其實還可以想的更遠一些。讓我們把每個人的醫療檔案、選票、所有權檔、結婚證和法律文書等等一系列的東西,都投入到這個網路中。最終,每一個資料組、每一筆數位交易都,可以在這個網路中留下“痕跡”,這樣一來,可以在不知曉中間任何個人資訊的情況下,追逐審核某筆賬的來龍去脈,找到錢流向的兩頭。
所以,物聯網如果想要成功,必備三種要素。首先人們應該重新重視和思考“資料”的利用方式,由此引發出對“開放式的資料”的宣導和對“分散式的計算能力”的推動。只有這樣,該系統的運算水準和安全性才會大大提升,物聯網才能真正實現起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