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 長歌
美國《紐約客》雜誌網路版撰文稱,蘋果與谷歌雖然表面看來存在很大差異,但從本質來看,雙方的目標完全一致。所以,儘管蘋果不斷抨擊谷歌的隱私問題,但該公司最終也有可能採取與谷歌相同的做法。
過去兩周,蘋果和谷歌高管相繼站上了舊金山莫斯康展覽中心的舞臺,為員工和開發者打氣鼓勁,向各大媒體展開宣傳。令我震驚的是,這兩家公司的會議是如此的相似。
舞臺上的演講者均為各自的第二代領導者: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是已故蘋果聯合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欽點的繼承人;谷歌的桑達爾·皮查伊(Sundar Pichai)也被谷歌聯合創始人兼CEO拉裡·佩奇(Larry Page)加冕為“王儲”。
兩家公司的主題演講都很生動有趣,但也都令人尷尬。對於蘋果這樣一家一向以完美的發佈會著稱的公司而言,Apple Music尤其令人難堪,它漫無目的,雜亂無章,毫不炫酷。
谷歌的主題演講也有很多適合打個小盹的時刻,他們發佈了很多虛無縹緲的“霧件”(譯注:在開發完成前就開始作宣傳的產品)。
這兩場活動持續的時間都很長,但在探討技術細節時卻都一帶而過。要知道,這可是開發者大會,所有技術細節非常重要。
誠然,谷歌與蘋果的生態系統看起來存在些許差異,但他們的目的卻基本相同。對這兩家公司來說,行動領域的創新本質,就是在功能的豐富程度上與對手比肩。
有時,我感覺蘋果與谷歌之間的關係,就像維塔利·克裡琴科(Vitali Klitshcko)和弗拉基米爾·克裡琴科(WladimirKlitshcko)——過去10年間,這對烏克蘭兄弟,讓重量級拳擊比賽變成了一件無聊的事情,感覺就像他們的家庭內部事務一樣。
事實上,這兩家公司的產品名稱也都驚人一致:Apple Pay,Android
Pay;Apple Photos、GooglePhotos;蘋果錢包,谷歌錢包。谷歌發佈了Weave和Brillo等物聯網項目,蘋果也以HomeKit作為回應。
Android進入汽車中控系統,蘋果也不甘落後。在I/O大會上,谷歌宣佈了以應用為中心的搜索和無需打開應用即可獲取重要資訊的無形介面。還對GoogleNow進行了改進。蘋果也發佈了改版後Siri。該公司還發佈了“ProactiveAssistant”功能。
谷歌則推出了Photos應用,可以神奇地對圖片進行歸類,甚至利用語音命令搜索數以千計的圖片。蘋果同樣改進了Photos應用——你可以直接用Siri搜索圖片。
campusmexico.mx |
這兩家公司實在是太相似了——他們簡直就像當今時代的Glimmer Twins。但與任何一對雙胞胎一樣,只要你湊近來看,還是會逐漸發現一些差異。
本月早些時候,在非盈利民權和隱私保護機構EPIC組織的一次活動上,蘋果CEO庫克說:
“有一些最傑出的、最成功的矽谷公司,是通過吸引使用者披露個人資訊來做大業務的。他們不遺餘力地挖掘你的所有資訊,然後變現這些資訊。我們認為這是不對的,蘋果不想這麼做。我們認為,使用者應當自主控制自己的資訊。
你或許喜歡這些所謂的免費服務,但我們並不認為,值得因此暴露你的電子郵件、搜索歷史甚至家庭照片,而實際上,我們根本不知道他們究竟出於何種廣告目的,來挖掘和出售這些資訊。我們相信,用戶有朝一日將會認清此事的本質。”
由於谷歌幾天前剛剛發佈了Google Photos,所以庫克的這番講話顯然是在向這家搜索巨頭開火。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谷歌副總裁布蘭得利·霍洛維茨(Bradley Horowitz)也曾就谷歌是否會出於其他目的而挖掘使用者的照片資料給出了如下回應:
“通過分析圖片得到的資訊不會用於這款產品之外的其他地方——目前不會。但如果我認為可以利用這些資料為使用者提供巨大價值,肯定會考慮這麼做。例如,倘若Google Photos有可能知道我有一輛特斯拉,而特斯拉希望向我發出召回提醒,我們就會考慮提供這種服務,但會給予使用者適當的控制權,並向使用者披露這一資訊。”
這兩位高管的評論從整體上闡述了兩家公司的意識形態,以及他們各自的業務模式。
對谷歌而言,該公司開發的全球第一大手機作業系統Android,只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谷歌希望借此讓該公司旗下的各種服務,深度融入我們的生活,盡可能搜集更多資料,然後打造智慧的自動化體驗。
Google Now智慧個人助手就是這種方法的集中體現。為了讓這項服務能夠正常運行,該公司需要將其搜集的各種資料發送到雲端。或者更直接地說,谷歌必須將你的所有資訊都傳送到該公司數量龐大的伺服器中。
倘若你給好友發送一條有關晚餐的短信,谷歌就會為你提供餐館評論和自動導航。今後,它還有可能直接幫你預訂餐廳,甚至呼叫無人駕駛汽車。你的行為重複度越高,演算法越能自動瞭解你的意圖。谷歌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優勢——該公司的產品完全免費,你基本不用擔心他們會倒閉。
但免費並非沒有代價,你仍然要放棄自己的資料、隱私以及一些控制權。有朝一日,谷歌希望通過這些體驗賺錢,有可能投放廣告,也有可能為你量身定制各種交易。
蘋果的方法截然不同。對他們來說,未來的個性化服務可以通過設備上已經存儲的資訊來實現。當你要用iPhone搜索時,該公司最新推出的Proactive Agent將很快在設備上的應用中找到內容,為你呈現出來。
試想,你已經在Trip It等應用中規劃了旅行方案,通過聯合航空訂了航班,還預訂了酒店。所有的旅行計畫都會同步到你的日曆中。但當你出發前往機場時還是會收到通知,系統可以根據交通狀況為你推薦路線。當你到達時,你的手機還會展示你的登機牌。任何的航班延誤資訊也都會自動顯示如來。
倘若你想要在飛機上閱讀某本雜誌,手機或許會提前為你下載完畢。它可以逐步適應你的習慣,只要把耳機插到手機上,你就可以根據自己所在的位置收聽系統推薦的音樂。
蘋果的目標與谷歌並無不同,但對該公司而言,所有的個人資料都經過了匿名處理,而且都存儲在使用者的iPhone、iPad和Apple Watch上。“資料都在你的設備上,完全由你自己控制。”蘋果軟體工程副總裁說。這些資訊並未關聯Apple ID或其他的蘋果服務。
蘋果認定,它可以在本地設備上達到谷歌利用機器學習和雲計算實現的效果。蘋果可以根據你口袋裡的手機向你推薦資訊,谷歌則根據它所記錄的所有行為資料向你推薦內容。
www.eclixxo.com |
蘋果並未詳細披露它如何能在不全面搜集資料的情況下,實現這一目標,為使用者打造更好的服務。但完全依賴手機的模式對蘋果而言的確很有意義,至少目前如此——畢竟,蘋果的硬體水準無人可敵。蘋果的設備厚度越來越薄,不僅品質一流,而且豪華感很強。
事實上,該公司在硬體的內在配置上取得的成功更加值得讚賞。我曾經專門撰文探討過此事,蘋果花費了數十億美元開發了新技術,包括新的MacBook中採用的電池技術,以及Apple Watch採用的集成化晶片。
通過自主設計晶片,蘋果得以將指紋閱讀器流暢地整合到設備中,使之更加私密。考慮到所有蘋果設備的可用性和性能都始自晶片,自然可以想像蘋果的下一代技術也將以晶片為出發點。
不過,人們還是禁不住發出疑問:蘋果是否會堅守自己的隱私立場?作為一個憤世嫉俗者,我不認為蘋果真的會關注這個問題。以往的經歷表明,這並非該公司關心的核心問題。他們的重點一直都是硬體,而非軟體。而隨著軟體逐步由資料、雲端運算和持續不斷的連接來定義,他們也越發感到無所適從。谷歌秉承的是後網路時代的意識形態,而蘋果由於感到困惑而且面臨一些威脅,所以只能利用隱私問題作為退守工具。
谷歌與蘋果之間的鬥爭已經從設備、作業系統、應用,轉向了“背景計算”這樣一個全新的領域。所有人都變成了生產海量資料的工廠,唯一能展現資料價值的就是使用者所處的背景。谷歌的方法是使用其雲端的數十億個資料點,然後與我們在谷歌服務中的個人使用方式進行匹配。
蘋果的方式則是在設備上匯總個人資料流程,並不會試圖擁有其中的任何資料。如果說谷歌是在打造基於個人背景資訊的網路,那麼蘋果的方式更像是在打造局域網。
表面看來,谷歌的模式似乎更好。理解背景的關鍵在於資料,而谷歌搜集的資料遠多於蘋果。蘋果有手機,谷歌幾乎擁有所有資料的入口。谷歌的模式或許缺乏一些人性化因素,但該公司卻憑藉精準和便利彌補了一些不足。
蘋果的模式可以吸引那些看重隱私的人。目前來看,這種說辭的確能與部分美國人和多數歐洲人產生共鳴,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低價和便利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所以,谷歌的模式顯然更加明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