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物媒體作者 Shawn DuBravac
煙霧,污水和擁堵是三種當代城市生活的標誌。但這些缺點正在成為過去式。城市規劃師們正在尋找新的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利用創新的連接技術,建立更智慧的樞紐。
歡迎來到“智慧城市”。無線傳感系統,資訊和通信技術(ICT),以及基礎設施的進步,使得可以收集到大量的有用資料,而他們又能維持城市運行,和提高城市生活品質,這些都依靠著物聯網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
去年,洛杉磯成為了全球首個同步4500個智慧信號燈的城市,交通部門發言稱,這減少了12%的主幹道擁堵時間。在新加坡,政府當局正在測試智慧系統,來管理停車和垃圾處理的問題。在紐約,電子空氣污染監測説明找出那些污染最嚴重的居民區,所以居民可以重新選擇自己喜歡的交通方式和路線,來避免暴露在高污染環境下。
而美國的城市,包括芝加哥、西雅圖和華盛頓,都在尋找首席技術師,負責監督數位系統和技術的順利實施。隨著越來越多的城市功能,從類比的發展成電子的,將改進、功能化、安全性組成一個系統是能夠說得通的,所以這些首席技術師,將很快成為稀缺的人才資源。
那麼怎樣才能讓一個城市獲得“智慧”的封號呢?在全球範圍內,智慧城市有許多不同點,但是他們也有一些共同特點。這些城市都大量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準,以求能夠創造一個連接更多,更高效的環境。靈活運用已知的來提高稀缺資源的利用,和創造一個更高品質的市民生活,是智慧城市的標誌。
自第一次工業革命推動的城市人口增長爆炸以來,政府一直在尋找,更有效地為人們服務的方法。隨著感測器變得更加實惠,更加普遍,政府官員能夠獲得更多管道,來構建智慧城市。如今,感測器被用於監視和靈活調度公共交通,這樣重要的公共服務,從停車到公共交通甚至到除雪都是。
物聯網承諾將會讓全球的發展越來越快,越來越智慧。但我們還無法確定這一點。物聯網的演變包括三個不同的階段。
首先,實物便利獲取數位資訊。第二,物理物件都嵌入了數位感測器,來捕獲和傳送相關的資訊。最後,物理物件接收數位提示,然後改變該物理物件的狀態。由於無縫連接實體數位,最終在建設智慧城市的諾言上我們將得以實現。
作為一個社會,我們幾乎沒有經歷過第一階段,大部分物理物件尚未連接,然而單獨的連接是不夠的。
城市也必須有高效的資料處理的基礎:資訊流如何從A點到B點。所有的城市服務都是基於計算的。可以用於計算的資料越多,服務就越精緻越好。
例如,無人駕駛汽車本身不足以解決城市的交通問題,但是無人駕駛汽車用信號提示街道感測器,就會帶來適當的資料,讓交通模式得到改善。這就要求城市政府與私營公司通力協作,無論他們是製造汽車的,還是管理垃圾場的。
在智慧城市的路上是很有挑戰性的。這需要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就像是掌握一門新的語言。然而,現代城市都在往一個必然方向發展:將來的城市管理和居民生活都會用智慧手機連接起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