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注:本文作者仝方,是一名工業設計師,一直從事家電和 3C 產品的工業設計工作,目前在從事物聯網產品的設計,長期以來持續關注家電、3C 以及智慧家居的發展趨勢。此前寫過《智慧家居,我們真的想好怎麼做了嗎?》本文是他對即將發售的 Apple Watch 的一些思考,包括工業設計和商業模式層面。他也歡迎與志同道合的行業觀察者交流,微信號為 mrtong1986。
2015年,你最期待的IT產品是什麼?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自己的答案。對我來說,最期待 Apple Watch 的正式亮相。
作為蘋果新開拓的第五個主力品類(電腦、iPod 、iPhone、iPad 、Apple Watch),Apple Watch 問世之後引發了比其前輩多的多的爭議。似乎所有人在第一次看到 Apple Watch 的第一個印象都是:醜。這在向來以設計見長而著稱的蘋果產品史上是非常少見的。
那麼,Apple Watch 是否真的意味著,擁有工匠之心的蘋果,出現了設計水準的倒退?作為蘋果設計風格轉型時期,推出的重要的全新品類產品,Apple Watch 有著什麼樣的產品邏輯?
尋找產品的原點
對產品開發者來說,進行全新品類探索時,首要的任務即是尋找到產品的原點,解決了產品從何而來的問題,才能確立產品的基礎,進而確立產品形態。在這個問題上,不同的背景設計師會有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但總的來說,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只有兩種:
移情設計(Empathic Design)
人在生活經歷中,通過生活產品的運用、文化傳承、資訊交流等方式形成了各自的生活知識體系,我們可以稱之為產品的“鄉愁”。在進行全新事物設計時,充分利用這些“鄉愁”,通過產品形態、操作方式、產品語義等方面的重現與呼應,降低用戶對新產品的學習成本,或增加用戶使用的親和力和愉悅感,改善用戶的體驗,
這是一個極為有效的方法,運用得當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眾多的優秀公司在其新產品中採用了移情設計,這裡舉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例子:MUJI CD 機、索尼自拍神器(靚哢 KW1)。
形式追隨功能
自“形式追隨功能”提出並在現代主義浪潮中被發揚光大後,在無數的產品設計中,這一理念被當做金科玉律,由此也誕生了無數的功能主義產物。在設計新事物時,很多設計師也許第一個念頭就會想起它。
兩種方法並沒有孰優孰劣之分,運用得當都可以設計出優秀的產品。如果用人來類比,移情設計就像是一個詩人,以似曾相識的語言打動你的內心;功能主義則像是經驗豐富的老工匠,他飽含睿智的告訴你,這樣就好。同的設計師和企業,往往固定的偏好採用其中某一種方法,來指導產品的開發,由此就產生了我們稱之為“設計風格”的產品特性。
當然,也有例外,在新產品開發中,蘋果就喜歡同時運用兩種方法來指導產品設計。
以 iPhone 為例,如果讓我們回到初代 iPhone 發佈的時期,第一次拿到 iPhone 時,你會直觀的看出,這一個典型的“形式追隨功能”的包豪斯式設計:在確定“螢幕為王”的前提下,碩大的螢幕、一整塊黑色玻璃面板、金屬邊框包裹,所有的造型與努力,都是為了實現螢幕顯示,與操作的最終目標,得以順利實現。
可是,當你點亮螢幕的那一刹那,擬物化的 UI 卻在撩撥著你的“鄉愁”:相機、時鐘、便簽、計算器,各種各樣的工具都似曾相識,似乎蘋果真的把我們的世界搬進了手機。你完全可以像以往使用實物一樣使用它們,完全的下意識操作,幾乎不用學習,這不就是典型的移情設計嗎?
以功能主義為表,確立產品外觀,建立手機辨識性;以移情設計為裡,降低手機系統學習成本,擴大適用人群,蘋果就是利用這樣漂亮的組合拳建立了 iPhone 的領先優勢。(當然,不同時期的產品有著不同的設計指導原則,用戶使用習慣培養成熟後,後續 iPhone 的外觀及系統的設計產生了一些變化,這又涉及到另外的故事了,有機會再詳談)。
現在來看 Apple Watch。蘋果在 Apple Watch 採用了與 iPhone 截然相反的方法。入手之初,“鄉愁”便撲面而來:高亮鏡面外觀,多樣的錶帶,凸顯的表冠,飽滿的造型,這貨似乎一直在誘導你:“我是一個手錶,把我戴手腕上吧。”點亮螢幕,純淨黑色背景,簡單而醒目的操作介面,摒棄任何多餘的裝飾與炫技,提供最為實用的操作方式,酣暢淋漓的貫徹了功能主義。
從 iPhone 到 Apple Watch,兩種設計方法在軟硬體上面的表裡互換,並不僅僅帶來這兩類產品直觀形態的改變,更深的層次反應出蘋果在設計思想上的轉變。我們也可以將其看作是,蘋果全新設計語言確立的象徵。
設計的轉變
在近幾年發佈的蘋果各類產品中,一直有一個詞貫串設計始終:unibody。這個工藝詞彙,被蘋果固執的發展成自身產品的造型特點,努力的向世界傳遞著所堅持的價值。所以,縱觀蘋果的產品線,每款產品都給人天衣無縫的印象,你很難從中找出難以自圓其說的存在。
在蘋果的產品序列中,不同品類的設計風格分分合合,設計的聚與散次第的呈現。
前面說到,初代 iPhone 在造型設計中以功能主義作為方法論,所以有了圍繞那塊 3.5 吋螢幕的圓角矩形,更有了圓潤飽滿的曲面完成從螢幕到背部的過渡。從產品本身來說,它很好的解決了大屏與手感之間的矛盾,讓“螢幕為王”的設計目標得以完美實現。可是,革命性的產品帶來的後果是與其他產品的格格不入,從上面的圖我們就可以看出,iPhone 與蘋果同期其他的產品在造型語言上有著極大的差異。於是,利用三代產品完成新品類的拓荒、穩固後,蘋果策略性的放棄了最初圓潤的曲面形態,著手進行產品家族設計特徵的建設。
通過極為成功的 iPhone 4 和 iPhone 4S 兩代產品的演進,配合其他品類產品的更新換代,在 4S 時代,蘋果成功的統一了全產品線的設計特徵:對稱、精密、以銀色金屬本色勾勒出直線輪廓、邊貼邊,以小切角的金屬高光而非過渡的曲面連接不同的型面(具體產品形態見上圖第二行)。通過這些近乎炫技的手法的運用,蘋果使其全品類產品在產品形象上達到了巔峰。
當然,有得必有失,在收穫設計成果時,蘋果也在工業設計上逐漸偏離了最初的純粹功能主義的指導,喪失了前三代產品原本包含的一些優勢,比如,手感。(有意思的是,在遙遠的中國,有一個蘋果的追隨者卻將功能主義的堅持延續下來,這兩家公司在經歷數代產品理念的分道揚鑣之後,在2014年各自的最新產品上又實現了設計理念的殊途同歸。沒錯,我說的就是魅族。)
如果沒有後面大屏化的發展,蘋果也許繼續會在之前精密、精緻的設計語言上繼續演化,可是,當蘋果開始做大屏手機時,原有三明治形態的的設計帶來的手感上的劣勢變得愈加的明顯,這對一個以設計見長的公司來說是不可接受的。於是,蘋果又回到了功能主義。手機作為目前蘋果最為耀眼的主打產品,其設計風格的轉變讓其他產品的設計變得尷尬,又繞回了了老問題前:不同產品線設計風格的割裂,這次蘋果的策略也很簡單:山不來就我,我就去就山。
在手機發佈之前,蘋果已經悄悄的對其他品類的設計風格進行了調整。2013 年 6 月,蘋果在 WWDC
2013 開發者大會上公佈了全新的 Mac Pro。對,就是被很多人戲稱為“垃圾桶”的那款,圓潤飽滿的造型,黑色高亮金屬外殼,一切都是對以往 Mac Pro 產品的顛覆性的存在。也許當時很多人都還沒意識到對於蘋果,這樣的產品意味著什麼,隨著蘋果後續其他產品的發佈,人們才逐漸知曉,其實,它可以看做蘋果產品“圓潤設計”時代的開端。
上面是到目前為止,蘋果產品線的最新情況,目前,已採用“圓潤”造型語言的產品包括
iPhone6/6 Plus、Mac Pro、iPad
Air2/mini3、Apple Watch(iPod 全系列產品近年均未進行更新,暫時不納入討論)。從產品族譜看,只剩下 iMac 和 Mac Book 這兩座堡壘,如果它們在接下來的產品中也採用同樣的設計語言,那麼就意味著蘋果全新設計語言的版圖拼上了最後一塊拼圖,蘋果全面進入全新的設計時代,讓我們拭目以待。
Apple
Watch,曲面化
好了,前面鋪墊了這麼久,終於開始講到我們今天的主角了。
我在《智慧家居,我們真的想好怎麼做了嗎?》中提到過一個現象,那就是在家電及 3C 領域,產品離使用者的使用距離和產品的設計品質要求呈現的是反比關係,即產品離使用者的使用距離越近,產品的設計要求越高。其實,距離只是一個比較直觀的維度,決定產品設計品質要求的條件其實很多,應該包括距離、功能接觸面、用戶接觸部位等方面,與人接觸面越多,使用者身體接觸產品的部位越多,則對設計的要求越高。下面是幾類典型產品的統計情況:
從工業設計角度來說,穿戴設備會是個人科技產品中設計要求最高的產品,這一點從上面的表格中可以得到印證。因為離人體最近,也就被人體感知的最準確,這樣的產品在所有的外觀面上都是要經受用戶檢驗的,也就都需要進行精心的設計,不光要考慮視覺,還要考慮觸覺。
在 Apple Watch 上,unibody 與曲面得到了有機的統一。在大自然中或者是人類實際的生活體驗中,相對於包含侵略性的尖角或者是直線元素,曲面更加具有親和力和包容性,它似乎在時刻的告訴觀察者:“來撫摸我吧,我很安全。”
對任何一個產品來說,它的尺寸、比例、造型、層次等要素綜合投射到用戶的腦海中時,會形成自身的“氣質”,一個優秀的設計應該是氣韻流暢的,其實產品的氣勢走向就是產品的設計項目對視線進行引導的過程,這一過程設計的合理,則能給人以愉悅感。通常,產品上的氣勢走向由棱角、圖案,輪廓線等元素進行引導,這一手法在汽車等產品上採用較多:
對完全以圓潤曲面造型為主的 Apple Watch 來說,這一手法並不奏效,因此我們看到的是其他的方式:對稱、高光。
對稱的造型在蘋果的以往產品上早已採用過,不過 Apple Watch 這次與 iPhone 6 和 6 Plus 在主要的設計特徵部件上採用了圓角對稱,配合 2.5D 的面板,形態的流暢為引導氣勢走向的元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這些高光的作用當然不僅僅只是為了美觀,它還將產品的曲面形態交代的更為具體,投影到我們這些只能看到二維畫面生物眼中時,讓我們更深入的瞭解產品真實的樣子。高光最為重要的作用是充當視線引導的媒介,想像一下當你抬起手腕時高光的流轉狀態:從邊框高亮金屬出出發,隨著手腕的旋轉,慢慢的向螢幕流動,進而鋪滿整個螢幕,一直到螢幕點亮,視線引導的過程流暢自然。
錶帶與榫卯
作為智慧手錶重要的組成部分,錶帶的設計對用戶體驗同樣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們在 Apple Watch 看到蘋果對錶鏈的處理充滿了絕對的自信:將錶帶與表身鑲嵌配合的結構直接展現給使用者,裸露在外的結構將部件的配合邏輯、形態的因果交代的一清二楚。要知道,從人的心理方面來說,隱藏往往代表有所保留,而裸露,則意味著自信。不知道大家看到這樣的結構會有什麼想法,當我看到時,首先就想到了源自中國古典傢俱的同樣自信的榫卯。
另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細節:考慮到與人手腕弧度的配合,錶帶與表身鑲嵌的介面與表身的水準方向有 35°左右的夾角,配合表身背部的弧面,使表身很好的固定在手腕上,這種原本在手錶上廣泛應用的設計在智慧手錶上得以重現。
錶帶與表身本身的設計很容易受到設計師的重視,但是兩者的結合卻很少被提及,在很多同品類產品中,我們看到了很多漫不經心的設計或者粗糙的處理。比如,被視為 Apple Watch 最大的威脅的 MOTO 360:
誠然,MOTO 360 有著優秀的正面設計,但是在很多地方也有不足之處,比如,尺寸比例,比如單調的側面,在我看來,最值得吐槽的其實就是錶帶與表身的結合方式:底部寬大的開口,與形體無半點的呼應與銜接,破壞了表身的整體感;錶帶與表身的固定隱藏在內部不可見,用戶無從得知連接狀況,這會帶來未知和不安全感;最大的問題在於,從側視圖可以看出,表身本身是平直的,在形態上沒有做任何與手腕配合的努力,僅通過皮質錶帶的形變,這會帶來一個問題,當佩戴者手腕較細時,表身會懸浮在整個錶帶上,有隨時甩出去的感覺,這對用戶來說,是不好的體驗。
設計方面的吐槽
當然,任何產品都有需要吐槽的地方,鑒於目前實機尚未發售,僅從目前手頭現有的資料進行分析。從目前情況看來,主要有以下的槽點:
Digital Crown
蘋果官網上有著這樣的描述:“我們的每一款新產品,都會配備一種標誌性的輸入裝置”,事實也是如此,iPod 上的轉輪,iPhone 上的
multi-touch 螢幕和 home 鍵,它們所提供的體驗都直觀而充滿語義思考。以 iPhone 為例,在設計之初,他們將給 iPhone 賦予的靈魂形象的比喻為“infinity pool”,是的,一個看不到邊緣的水池,它是連接虛擬與現實世界的媒介,我們通過眼睛和手指觸摸與這個水面實現資訊交流,而在平靜的水面上,有一個漩渦,它操縱著這個水面上所有的物體,這就是 home 鍵。現在來看 Apple Watch,不可否認,Digital Crown 的設計非常的精巧,提供的對話模式也充滿新意,但是一方面它與人們獲取資訊的螢幕在形態上產生了割裂,另一方面,傳統表冠的痕跡太過明顯,而表冠原本的功能卻是調節時間與日期,這樣產品語義與其實際的功能產生了衝突,總的來說,這不是一個 Apple Style 的設計。
充電方式
蘋果針對 Apple Watch 給出的充電解決方案是採用磁力 MagSafe 插頭進行無線充電,就是這種:
從產品形態來說,棱角分明的外觀與手錶本身的風格也有著較大的差異,另外,都整無線充電了,難道就不能多做一些無意識設計方面的研究嗎?讓人無意識的操作就能夠為手錶充電,要遠遠好於現在這樣刻意的連接上充電器,這種方式會讓人想起傳統的給手機充電的方式,根本沒能體現出無線充電的優點。這一點, MOTO 360 做的比它好。
UI
智慧手錶是圓的好還是方的更優秀在 Apple Watch 發佈之後一直被各方爭論,其實蘋果為 Apple Watch 確定方形外觀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實現與 iPhone、iPad 等產品操作體驗保持統一,同時也為了保證閱讀內容有效顯示面積的最大化。可是現實是,UI 成了 Apple Watch 上引起最大爭議的地方。
我沒從事過 UI 設計,不太瞭解 UI 設計的產品思維和交互邏輯,僅從設計效果本身談談自己的看法。因 Apple Watch 較寬邊框的存在,蘋果將 UI 的背景色設計為黑色,將顯示區域與螢幕融合,息屏時極具視覺衝擊力,點亮螢幕時又留有一定的留白,這些都沒什麼問題,出問題的是主介面的設計。從官方演示視頻來看,在整個的 Apple Watch 中,每一屏的圖示排列都是以中間的 9 個圖示作為主要顯示部分(如下圖藍框所示),其他的圖示在物理空間上其實與這 9 個圖示並不在同一個 z 軸座標上,這一點從圖示本身的大小可以看出。在移動螢幕或者利用數碼表冠縮放時,圖示在水準位移的同事,z 軸座標也會發生變化,因此圖示的移動是三維的。
這樣的設想其實是比較優秀的想法,但是蘋果沒能表達清楚,設計講求“疏可跑馬,密不透風”,在 Apple
Watch 的 UI 中,各個圖示間距較小,不同層面的圖示也沒在清晰度、明度、純度等進行區分,這直接引發了惡評,至於蘋果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讓我們拭目以待。
產品背後的生態系統
以上談了這麼多蘋果在 Apple Watch 上所花費的精力和心血,那麼蘋果想通過它得到什麼呢?
古人說,熙熙攘攘,利來利往,任何一家公司的重量級產品背後都會有系統化的戰略考量,蘋果尤其如此。在蘋果的歷史上,很少讓重要的產品出來單打獨鬥,都會在它們的背後構建起相應的生態系統,從 iPod 時期的 iTunes 到
iPhone、iPad 時期的 App Store,莫不如是。想要達到蘋果生態系統的級別,
這種業態本身需要能夠達到百億乃至千億美元的規模,唯有如此才能支撐起蘋果產品的體量,那麼,針對 Apple Watch,蘋果可能會構建什麼樣的生態系統呢?
系統類別:互聯網金融 實現形式:Apple
Pay 可能性:★
★ ★ ★ ★
互聯網發展至今,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沒人能統計的清到底產生了多少種業態,但是不管何種業態,都要考慮盈利模式的問題,因此,盈利模式就是互聯網發展的基石。有意思的是,在我們探究互聯網的盈利模式時,卻發現支撐整個互聯網發展的,只有 2.5 種盈利模式:廣告、電子商務、遊戲(排名按出現時間順序),其中遊戲就是那 0.5,主要因為遊戲自身變現規模還較小,更多還是利用在遊戲中嵌入廣告或者虛擬產品交易等獲利。
在 2014 年,新的盈利模式開始逐漸嶄露頭角,那就是互聯網金融,這是一個起碼有千億美元級規模的行業。以中國市場為例,餘額寶的推出讓大眾對互聯網金融一下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也讓這個領域暫態有了爆發點。國外的情況我瞭解的不多,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環球同此涼熱,互聯網金融的爆發前景可期。
可是,想發展互聯網金融,首要的問題在於吸引資金流,而吸引大眾的資金最快捷便利的方式莫過於支付,蘋果同樣看到了這一點,於是,2014 年,Apple Pay 發佈。當前,Touch ID 在手機上應用讓很多人認為 Apple Pay 的主戰場似乎會在手機端,現階段蘋果的推廣重點也正是在此。
但是在我看來,從用戶體驗的角度考慮,Apple Watch 才是 Apple Pay 的天然利器。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支付時的場景,若是使用手機,你需要完成掏出手機——打開應用——支付完成——裝回手機的動作,若是購物較多,這樣的動作會帶來很多的不便。若是使用 Apple Watch,你只需要將手腕靠近終端讀取器,然後確認即可,完全省略了掏與裝的動作。
可是,從現階段的資訊來看, Apple Pay 相對於 Apple Watch 也還是存在一些技術上的障礙,首先,Apple Watch 沒有 Touch ID,密碼確認如何實現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其次,因 Apple Watch 本身特性(螢幕較小),僅適合執行輕量化的操作,如何簡化操作也需要認真思考。
最近頻頻傳出的蘋果與銀聯或者支付寶達成意向的新聞,可以看做蘋果逐漸開始在這方面發力,同時將中國市場作為優先順序較高的方向。
系統類別:智慧生活 實現形式:身份ID,控制器
可能性:★ ★ ★ ★ ☆
剛結束的 CES 展被視為智慧家居吹響進攻號角的信號,可是智慧家居業也似乎成了這個時間段最奇怪的事物:所有人都在談論他,但是沒有人知道它到底是什麼樣。
在智慧時代,個性化的場景成為一個很現實的需求,能否主動為每個人提供適合於其本人的功能設置也成為智慧化水準的衡量標準,基於這樣的前提,個人身份 ID 就成為系統識別的重要憑證,唯有通過此,系統才可以區分不同的用戶,所謂的以用戶為核心,也才得以實現。然而大多數廠商都沒能意識到這一點。
對於 Apple Watch 來說,承擔這樣的作用可以說是恰如其分。有人也許會說,手環不是一樣可以嗎?可是要記住,對於手腕式穿戴產品來說,人的手腕才是最有價值的資源,不同設備是有排他性的,沒有人會同時戴手環和手錶,智慧手錶有一個更大的優勢,那就是控制。
智慧家居的精髓固然是在“智”,可是從系統安全的角度,智慧化處理的重大決定依然需要使用者進行確認,這時就體現出了智慧手錶的優勢。
對蘋果來說,其構建的不僅僅在於智慧家居,我將其定義為“智慧生活”,總的來說包含
HomeKit、Carplay 和 iCloud。這三者的結合可以囊括一個人全天大部分的生活場景:工作、生活、出行、娛樂,無所不包,這是任何一個公司都夢寐以求的前景,而這些,都可以通過 Apple Watch 串聯。
當然,與其他廠商面臨的問題一樣,這個也是所有選項裡面最困難的,因為它涉及到太多的方面,需要投入的資源和遇到的阻力也都難以想像。
系統類別:智慧健康醫療 實現形式:健康監測與通信 可能性:★ ★ ☆
對中美兩國的很多普通人來說,醫療的支出的負擔及其嚴重,個人健康也愈發得到大眾的重視,因此到了智慧穿戴時代以後,個人健康監測的產品也層出不窮,Apple Watch 也包含部分人體生理監測感測器,但個人感覺蘋果將其定位 Apple
Watch 的主打殺手級功能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僅列為一個可能,不做詳細展開。
以上僅為個人對 Apple Watch 可能採取的主要配套商業模式的一些可能性的設想,在最終答案揭曉之前,誰也不知道是否準確,讓我們拭目以待。
當然,即使無法給出肯定答案,但是我們仍可以確定一點:目前被眾多智慧手環、手錶採用的運動監測、睡眠監測等功能是不會被作為主要的配套模式的,僅僅只能作為錦上添花的存在,這些功能背後的所能牽引的市場容量尚未達到可以支撐一個戰略品類的地步,幾根筷子是支撐不起一座大廈的。
雖然通篇都是對 Apple Watch 的分析,但是有一些觀點對其他的廠商也有同樣適用。
與設計理念的探索與演化、生態系統的經營建設這些相比,一直糾結於“誰的運動監測更準確,誰採用了更好的硬體,誰的錶帶用的是更好的皮革,誰才是真正的圓形螢幕”這些蝸角之爭是愚蠢而可笑的,所有人都應該從更大的視角思考穿戴類的智慧產品,要知道,大時代馬上就要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