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正偉
今年的智慧城市展,從規模面、參展家數看,的確都不若去年;但從參觀人潮看,卻相當的熱絡。如果從今年展覽的主題─
「探索物聯網新世界」來看,我不知道一般的參觀者是否感受到什麼是物聯網,物聯網可以做什麼;而若是產業界的參觀者,是否可以從中發覺或挖掘到物聯網的商機?
我想主辦單位一定很期待能把展覽辦得風風光光,不論今年是好是壞,都已過去,但是每次的展覽總有些利弊得失,這才是真正往前走的原動力。如你有興趣,讓我們一起做以下的思考與探討:
智慧城市展的功能角色
在我所蒐集的展覽資料中,目前全世界以「智慧城市」為名的展覽,大都偏向以論壇為主軸,而論壇的內容則偏向環保、減碳與綠能的議題探討,其中也包括法律規範的探討。這方面顯然台灣的智慧城市展,涉略很低。今年屏東縣政府的展示主軸,就是以此為方面為主題。
當然都市發展這方面不一定是台灣的產業強項,可是從產業強項看,台灣的科技強項在此次展覽也沒有發揮。包括去年還可以看到台達電有展出相關環保節能的內容,而今年大咖只有大同獨撐。而無法「集市」,應該就是問題所在。從商業角度看,如果智慧城市展是一個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動力,如何解決「集市」是這幾年來,台灣展覽所面臨的核心問題。
人潮的迷失
今年智慧城市展大體上參觀人潮算不錯,但有幾家參展商卻對「人潮」潑了一個大冷水:他們說有人潮卻不見得是我要的人潮!智慧城市展的參觀者該是誰?如果把前面「集市」的問題往前探索,這個「誰」就影響了「集市」的集市多寡。而智慧城市展到底是B2B,還是B2C,亦或是Hybrid?也是另一個相關必須考慮的設計。
過去的市場是賣方導向,所以辦展單位只要圈個場子,該來看的人就會來看。但是大家都同意市場在變,但我們是否看到這些作為產業行銷平台的展覽或媒體有跟著在變?但也不能把責任通通丟給媒體,市場在變,大部分的人行銷模式也都沒變,我們都必須共同面對行銷模式必須改變的障礙!
為什麼買主不來看展
買主可以從兩方面來定義,以外貿為導向的台灣產業,大都期待的是國外買主;而偏偏這幾年台灣有相當多的展覽,連自己人都不捧場?兩周前與一家影像監控廠商的對談,這家廠商的國外客戶告訴他,台灣這個領域已經出局!?坦白說,從民族主義的立場上,你我應該都不會服氣這樣的說法。而就所了解,長期以來台灣最強勁的競爭對手韓國,這幾年也同樣不好過。
今天3S Market的另一篇報導:「蘋果 iPhone 銷量逼近三星 或重奪龍頭地位」,以及1月12日筆者所分享的「監控智慧應用產業 B2B 探討─ 我們的產品要賣給誰?」,或許讓我們重新思考:我們憑什麼讓買主來?
產業變化很大,但我們變了什麼
筆者在上一篇帶到了神達與廣達等廠商,從做Device變成做Solution,想想,這可是完全不同的Business Model。從定價、銷售方式,到通路的佈局,做Solution絕對完全不同於做Device。問題是我們從展覽的整個呈現,到廠商展示的方式,是否「對味」買主的需求?
而目前很多的「智慧應用」,實際上很多垂直應用的產業鏈,都還沒有完整的環環相扣。就以廣達這次以智慧醫療的主題呈現來說,以其過去專做OEM\ODM的背景來說,我很好奇:做Solution也能接OEM\ODM嗎?因為Solution是相當客製化的,而OEM\ODM卻有高程度的標準化要求,這裡面的衝突與困難,對於廠商與行銷平台的媒體,都將是一項高難度與高規格的挑戰。
從展覽的功能角色、參觀者的規劃、買主需求的掌握,到產業變化的脈動,大概一個展覽是否能「集市」、是否有人潮、是否能匯聚商機就從這幾個面向,就可以判斷得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