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沙烏地阿拉伯王國(阿拉伯文:المملكة العربية السعودية;英文:Kingdom of Saudi Arabia)是阿拉伯半島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和伊拉克、約旦、科威特、阿曼、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葉門接壤。
歷史
沙烏地阿拉伯始於1750年的阿拉伯半島中部地區,一名名為穆罕默德·本·沙烏地(Muhammad bin
Saud)的當地國王和一名伊斯蘭改革家穆罕默德·阿卜杜勒-瓦哈卜(Muhammad Abd
Al-Wahhab)一起建立了新的政權。在之後的150多年中,沙烏地阿拉伯家族的勢力時起時落,為爭奪半島的控制權不斷地與埃及(其實為鄂圖曼帝國半獨立的一部分)、鄂圖曼帝國發生衝突,並先後兩次失去政權。現代沙烏地阿拉伯是由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本·阿卜杜勒·拉赫曼·阿勒沙烏地所一手建立的。
1902年阿卜杜勒·阿齊茲率領一隊人馬從其家族避難地科威特出發,從敵對的拉希德家族(Al-Rashid)手中一舉奪回利雅德。在1913至1926年間,阿卜杜勒·阿齊茲相繼征服了內志(納季德)和漢志(希賈茲)兩部分領土。1926年1月8日,阿卜杜勒·阿齊茲成為其統治的領土上的國王。1927年5月20日簽署的《吉達條約》使得沙烏地阿拉伯正式脫離英國而獨立。1932年9月22日,沙烏地阿拉伯正式宣布統一。1938年3月3日在沙烏地阿拉伯地底下所發現的石油改變了這個國家的命運。
政治
沙烏地阿拉伯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君主制國家。也是目前仍然維持君主制度國家中少數國王仍擁有極大權力的國家,1992年開始施行的《治國基本法》規定,沙烏地阿拉伯是一個由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烏地後代子孫所統治的君主制國家,而《古蘭經》則是國家的最高憲法。國家根據沙里亞法(Shari'a)行事。沙烏地阿拉伯國內沒有合法的政黨,至今僅在2005年舉行過一次地方選舉,投票權僅限於男性公民。理論上,國王的權力受到伊斯蘭教教法以及其他沙烏地傳統的約束。
在作出重大決定時國王也必須取得其他王室成員、宗教領袖(ulema)以及其他沙烏地社會中有影響人士的共識。瓦哈比派(Wahhabism)是國家所奉行的官方意識形態。該伊斯蘭教派通過在全球各地建造清真寺與伊斯蘭學校來向全世界推廣自己的教義。根據2006年頒布的《效忠委員會法》,由阿卜杜勒-阿齊茲·沙烏地國王的所有獲承認的兒子或其繼承人組成效忠委員會,負責王位繼承人的選舉並監督國王和王儲的繼立。
2005年8月1日沙烏地阿拉伯國王法赫德在首都利雅德的醫院,以84歲的高齡逝世後,其同父異母弟、原王儲阿卜杜拉親王和同父同母弟、原第二副首相蘇爾坦親王分別獲王室支持繼位新國王和受封為王儲。但是,王位的繼承暫時仍然未能傳至王室第三代,相信是因為第三代的權位相爭情況嚴重,王室紛爭問題如未能解決,將會在王室第二代相繼離世後引發。
歷任沙烏地阿拉伯國王:
順序
|
國王
|
簡稱
|
生卒年
|
在位時間
|
王儲
|
備註
|
1
|
|
伊本·沙烏地或阿齊茲國王
|
|
|
|
|
2
|
|
沙烏地國王
|
|
|
|
|
3
|
|
費薩爾國王
|
|
|
|
|
4
|
|
哈立德國王
|
|
|
|
|
5
|
|
法赫德國王
|
|
|
|
|
6
|
|
阿卜杜拉國王
|
|
|
|
|
人權
針對沙烏地阿拉伯的法令及人權紀錄,人權觀察、國際特赦組織及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等組織曾批判,尤其是針對女權問題:舉例: 沙烏地阿拉伯是世上其中之一禁止女性駕車的國家。沙烏地阿拉伯政府通常將這類報導斥責為謊言,或以伊斯蘭的沙里亞法規證明它做的事合法。
在2002年,聯合國反酷刑委員會批評了沙烏地阿拉伯的鞭刑和截肢刑罰。沙烏地阿拉伯代表團則以伊斯蘭教傳統為由,拒絕了外人干預它的法律系統。
在2000年,政府通過了十月立法,宣佈將履行聯合國禁止酷刑公約下的部份義務。基本法第五章第26條載明:國家按照沙里亞法規保護人權。
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在國內實施網路審查 (過濾)。沙烏地阿拉伯的一名Blog作者Fouad al-Farhan因為批評沙烏地阿拉伯的政治、經濟和媒體人物,從2007年12月起遭到監禁。
分區
沙烏地阿拉伯全國劃分為13個省(mintaqah,複數:mintaqat):
- 利雅德省(Riyadh)
- 麥加省(Makkah)
- 麥地那省(Al Madinah)
- 東部省(Ash Sharqiyah)
- 蓋西姆省(Al Qasim)
- 哈伊勒省(Ha'il)
- 塔布克省(Tabuk)
- 北部邊疆省(Al Hudud ash Shamaliyah)
- 吉贊省(Jizan)
- 奈季蘭省(Najran)
- 巴哈省(Al Bahah)
- 焦夫省(Al Jawf)
- 阿西爾省(‘Asir)
主要城市
沙烏地人口最多的10個城市如下:
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
(2007)
|
百萬人
|
|
|
|
利雅德
|
6.7
|
吉達
|
3.6
|
麥加
|
1.7
|
麥地那
|
1.3
|
|
|
|
達曼
|
1.3
|
|
|
|
塔伊夫
|
0.7
|
布賴代
|
0.6
|
塔布克
|
0.5
|
艾卜哈
|
0.4
|
海米斯穆謝特
|
0.4
|
|
|
|
地理
沙烏地交通地圖
沙烏地阿拉伯擁有阿拉伯半島80%的領土。該國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和葉門接壤的大部分地區沒有明確的邊界,所以沙烏地的具體面積不詳。沙烏地阿拉伯政府估計的面積是2,217,949平方公里,而其他可信的估計都介於213萬9千7百平方公里至224萬平方公里之間。全國只有少於1%的土地是適合耕種的。
地形
沙烏地地貌圖
網路使用者(百萬人)
沙烏地大部分是高原,地勢由西向東成階梯狀傾斜,西部除了紅海沿岸有狹窄平原外為高原高山區,西南希賈茲山脈海拔3000米以上,多火山錐;中部為納季德高原;東部有平原,東部沿海灣有珊瑚礁。
沙漠約佔全國面積的一半,北部內夫得沙漠,多涸谷、水井、綠洲,南部魯卜哈利沙漠多流動性沙丘。
氣候
沙烏地西部高原屬地中海氣候。其他廣大地區屬於熱帶沙漠氣候,氣溫日差較大,除了沿海地區濕度較高外,一般炎熱乾燥。北部年降水量100-200毫米,南部在100毫米以下。
經濟
沙烏地阿拉伯的經濟以石油為支柱,政府控制著國家主要的經濟活動。沙烏地阿拉伯是世界上繼加拿大之後第二大的已探明石油的儲備國(擁有全球已勘探石油總量的24%),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主要成員國。石油產業的收入佔全國總收入的大約75%,GDP的40%,以及出口收入的90%。GDP的大約40%來自於私有經濟。在1999年OPEC與其他石油輸出國調漲油價期間,沙烏地阿拉伯是主要的推動者,在這期間OPEC的成員成功地通過減少石油產量將石油價格推高到自1991年海灣戰爭以來的最高水平。
|
Mahmoud Bodo Rasch |
目前沙烏地政府正不斷鼓勵私有經濟的發展,以減少國家經濟對石油出口的依賴,同時為快速增長的人口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水資源的短缺與迅速增長的人口有可能限制該國實現農產品自足的目標。
沙烏地阿拉伯也進用大量移住勞工。根據菲律賓政府統計,沙烏地阿拉伯是海外菲律賓人之中最多人就業的目的地。
人口
截止到2011年,沙烏地阿拉伯人口大約為2840萬,其中包括640萬居住在該國的外國人。直到1960年代,全國大多數人口為游牧或半游牧人口,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城市化的加快,目前超過95%的人口已經定居下來。一些城市與綠洲中的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超過1000人。
在1990年代早期,沙烏地阿拉伯的人口分布十分不均,東西部沿海與內陸綠洲地區人口稠密,而內陸其他大片的沙漠地區則幾乎無人居住。
大多數沙烏地人是道地的阿拉伯人,但也有一些人具有土耳其人、伊朗人、印度尼西亞人、印度或非洲血統,他們主要是居住在紅海海岸地區的外來移民。很多人來自鄰近的阿拉伯國家,他們受僱到沙烏地工作。沙烏地阿拉伯也有一定數量的亞裔人口,主要來自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度尼西亞及菲律賓。沙烏地阿拉伯境內也有不到10萬西方人士。
蓋洛普民意測驗中心(Gallup)公布2010至2012年「潛在淨移民指數調查」(Potential Net Migration Index)發現,全球最具移民吸引力排名第一是沙烏地阿拉伯。
文化
沙烏地全國至今沒有一家電影院。(據說,在ARAMCO公司裡面,有沙烏地唯一一個電影院)第一部在沙烏地阿拉伯拍攝的電影是女導演海法·曼蘇爾(Haifaa Al Mansour)於2012年拍攝完成的《瓦嘉達》(Wadjda)。
宗教
有大約2500萬人是穆斯林,佔總人口的97%。約85-90%的沙烏地人是遜尼派,而什葉派穆斯林人口約10-15%左右。官方和佔主導地位的遜尼派穆斯林在沙烏地阿拉伯就是俗稱的瓦哈比教派,近代伊斯蘭教復古主義派別,在十八世紀由在阿拉伯半島的穆罕默德·伊本·阿卜杜勒·瓦哈比創立,祂常常被形容為伊斯蘭原教旨主義「清教徒式的」,「不寬容的」或「超保守」。然而支持者認為其教義尋求淨化,任何創新或做法卻偏離第七世紀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同伴們的教義。什葉派面臨就業和宗教儀式的迫害。
沙烏地阿拉伯是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瓦哈比派為國教,沙烏地阿拉伯外交政策以在伊斯蘭國家傳播瓦哈比派為重心。
沙烏地管理著伊斯蘭教最重要的兩大聖地:第一聖地麥加和第二聖地麥地那。同時沙烏地國王的正式頭銜是兩聖地監護人。
軍事
武裝部隊建於1964年,最高國防會議為國防最高決策機關。國王為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武裝部隊總參謀長為穆罕默德·薩利赫·哈馬迪上將。軍隊分正規軍和國民部隊。正規軍平時實行志願兵役制,戰時實行義務兵役制,一般兵種服役期兩年,特殊兵種服役三年。
武裝部隊總兵力約10.6萬人,其中陸軍約7.3萬人,編3個裝甲旅、1個空降旅、1個步兵旅、1個王室警衛團、23個炮兵營;海軍約1.1萬人,組成紅海和波斯灣兩支艦隊;空軍約1.8萬人,編攻擊機中隊、截擊機中隊等。此外還有國民警衛隊、邊防部隊、特種安全部隊和海上警衛隊等。
交通
境內計有公路152,044公里(2000年),鐵路1,392公里(2006年),機場213座(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