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 “機械戰警”的執法效率不能太高

leiphone Tino

robot-security-inline
與電影《機械戰警》裡面的機器員警相比,現在技術還差得遠。但機器人自動執法已經來到了現實生活。今年世界盃上,巴西就是用了iRobot PackBot 510s機器人來確保球王馬拉多納的平安;而五年前的女足世界盃上,德國人也使用了OFRO 地形勘察防爆機器人來確保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館安全。如今的機器人已經可以自動監控犯罪,識別犯罪嫌疑人,甚至無需人類參與就能開罰單。說不定,下次闖紅燈的時候,你就能體驗到“機械戰警”的威力啦。
在某些情況下,我們可能會在執法流程中的某一環節中使用自動化機器人,比如監視美國和墨西哥邊境的地下隧道。但在其他情況下,機器人系統還能保障員警的人生安全,比如掃雷機器人。機器人的使用,似乎讓執法變得更有效率。
但問題是,機器人極高的執法效率也許並不是一件好事兒。今年初,在邁阿的一次機器人會議上,一組研究人員就認為機器人低效率執法才更好。法學助理教授Woddrow Hartzog認為,讓執法效率變低,給“低效率”的人為判斷(比如憐憫和同情)留下一些空間,可以給人類“重新做人”的機會。“一些能被人類所接受的違規行為,在機器人眼裡是不可原諒的。”
法律執行起來很難
事實上,自動化執法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一些看起來簡單的事,執行起來時卻漏洞百出。Hartzog和同事要求52個程式師,基於車內感測器開發了一套超速罰單程式。結果每個程式師對法律條文和法律精神的理解不同,程式執行效果也差異很大。完全按照法律條文開發的程式,甚至給一輛汽車開出了1000張罰單。
“人類執法通常需要大量時間,這給予交警一些自主裁定權。”Hartzog表示,“如果依靠機器人執法,後果是不可預見的。”那再編寫一個“低效率”的程式,每四個違法超速的人只給其中一個開罰單可以嗎?這也會有問題,如果某人因為超速被撞死,肇事者卻沒有被起訴,又怎麼向受害家屬們解釋呢?
另一個考慮是,機器人執法能保證法律不被破壞。但有時破壞法律反而能夠帶來社會變革。畢竟,不是所有的法律都是公正的,法律也會隨著時間發生改變。
更重要的是,如果沒有人為參與,機器人出錯的後果不堪設想。最近一則新聞顯示,某人的車牌被自動掃描器捕捉到後出現了誤判斷,認為是一輛被偷盜的汽車,然後車主被全副武裝的員警拘捕了。如果是人類員警,可能效率不高,但是他對此產生懷疑,會先進行鑒定,而不是立即實施抓捕,這會減少一些“冤假錯案”。低效率意味著可以增加人工核查,這也是對機器人自動系統的一種制約,可以稱為“保守原則(conservation principle)”。
允許試錯
當然也有人反對前文的觀點。邁阿密大學的法律助理教授Mary Anne Franks認為,機器人執法有積極的一面,“那篇論文的觀點似乎是,我們的執法應該保持現狀,但當下的執法現狀並不令人滿意。”
她指出,機器人執法至少可以避免歧視。交通攝像頭不會考慮你的膚色,也不管你是不是交警的親戚,或是有權勢的人。它只會記錄違規行為,“一旦有了自主裁量權,也就有了區別對待的權力”。Woodrow同意這一觀點,他覺得機器人執法可以成為一件好事。“我們並不是想保持現狀,只是希望可以從各方面完善考慮,任何改變都會對人產生影響,需要深思熟慮。”
兩人都同意,機器人執法系統可以成為測試當前法律的一種方法,引導公眾關注內容不健全,或涉及到被邊緣化群體的法律。如果一部法案允許紐約的員警隨意攔截搜身路人,那肯定會遭到反對。
Woodrow希望這是人們廣泛討論機器人自動執法的一個開始。“機器人自動化執法會讓法律變得更加透明,我們會瞭解法律是如何制定,又是如何執行的。現在要做的是堅持下去。”

VIA wire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