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電腦世界
作者:趙壯
公共安全是指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財產安全,其涵蓋範圍包括自然災害,如地震、洪澇等;技術災害,如交通事故、火災、爆炸等;社會災害,如騷亂、恐怖主義襲擊等;公共衛生事件,如食品、藥品安全和突發疫情等。中國的公共安全形勢嚴峻,每年死亡人數超過20萬,傷殘人數超過200萬;每年經濟損失近9000億元,相當於GDP的3.5%,遠高於中等發達國家1%?2%左右的水準。
公共安全 重在預先感知
公共安全管理的一般過程分為監測、預警、決策和處置,前兩者屬於安全事故發生前的防範,後兩者屬於事故發生後的緊急處理。公共安全事件發生的隱患越早被辨識,處理就可以越及時,損失就越小。管理公共安全事故的重點應該在發生前,而不只是在發生之後。但目前的情況是,安全的防範技術難度大,同時也往往容易被人們所忽視。
物聯網是安防的重要技術手段,目前公眾所說的物聯網就是帶有傳感/標識器的智慧感知資訊網路系統,涵蓋了當初的物聯網、傳感網等概念,是在傳感、辨識、接入網、無線通訊網、互聯網、計算技術、資訊處理和應用軟體、智慧控制等資訊集成基礎上的新發展。
公共安全管理的關鍵是預先感知。感知的物件很多,例如地表、堤壩、道路交通、公共區域、危化品、周界、水資源、食品藥品生產環節以及疫情等容易引起公共安全事故發生的源頭、場所和環節;感知的內容包括震動、壓力、流量、圖像、聲音、光線、氣體、溫濕度、濃度、化學成分、標籤資訊、生物資訊等;感知的目的就是要準確獲取管理物件的異常變化。
公共安全中需要感知的物件、內容和數量非常巨大,感知之間的關聯關係也錯綜複雜,要做到準確、及時和無遺漏,光靠人工識別基本無法做到、也不現實。物聯網的智慧化應用將轉變傳統管理模式,大幅度提高公共管理水準。
公共安全管理的一般過程分為監測、預警、決策和處置,前兩者屬於安全事故發生前的防範,後兩者屬於事故發生後的緊急處理。公共安全事件發生的隱患越早被辨識,處理就可以越及時,損失就越小。管理公共安全事故的重點應該在發生前,而不只是在發生之後。但目前的情況是,安全的防範技術難度大,同時也往往容易被人們所忽視。
物聯網是安防的重要技術手段,目前公眾所說的物聯網就是帶有傳感/標識器的智慧感知資訊網路系統,涵蓋了當初的物聯網、傳感網等概念,是在傳感、辨識、接入網、無線通訊網、互聯網、計算技術、資訊處理和應用軟體、智慧控制等資訊集成基礎上的新發展。
公共安全管理的關鍵是預先感知。感知的物件很多,例如地表、堤壩、道路交通、公共區域、危化品、周界、水資源、食品藥品生產環節以及疫情等容易引起公共安全事故發生的源頭、場所和環節;感知的內容包括震動、壓力、流量、圖像、聲音、光線、氣體、溫濕度、濃度、化學成分、標籤資訊、生物資訊等;感知的目的就是要準確獲取管理物件的異常變化。
公共安全中需要感知的物件、內容和數量非常巨大,感知之間的關聯關係也錯綜複雜,要做到準確、及時和無遺漏,光靠人工識別基本無法做到、也不現實。物聯網的智慧化應用將轉變傳統管理模式,大幅度提高公共管理水準。
,法國巴黎,公共安全日”活動 |
求解技術局限
物聯網基本層次結構按照普遍的理解劃分為感知層、網路層和應用層。感知層由感測器、RFID和傳感網路組成,負責資料獲取;網路層一般指電信公司的寬頻網、Wi-Fi、GPRS/CDMA、3G/4G等,負責資料傳輸;應用層是基於資訊資料彙集之上的各類應用。
感知層上的局限是:目前的感測器在較為複雜的環境下,難以做到準確、快速感知;高性能感測器的成本過高,對使用環境要求苛刻,限制了推廣;感測器標準不統一,大家各自為政。
網路層比傳感層和應用層要成熟,幾大電信公司不遺餘力地擴展網路能力;三網合一的推進將進一步擴大覆蓋面、提高傳輸能力。
應用層上,專業系統條塊分割,形成“資訊孤島”,限制了應用進一步提升和發展;各專業系統之間技術體系標準不統一,存在互聯互通的技術障礙。
另外,在管理層面,也存在條塊分割、難以形成統一指揮的局面;而且創新和產業體系不成熟,創新能力不夠,存在較多簡單模仿和貼牌,不利於形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局面。
不過,目前安防行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將會影響到整個公共安全領域。
IP化
安防系統的數位化及網路的普及為IP化提供了條件;安防系統從分散的單點系統朝分散式監控、集中管理方向發展,聯網監控報警是大勢所趨,“智慧城市”等專案的大規模建設也加快了聯網監控的步伐。
IT化
傳統IT廠商及電信運營商全面進入安防行業,安防行業面臨重大洗牌;IT行業成熟的結構化、標準化體系架構設計和理念將應用於安防領域,推動安防行業升級。
網管化
安防系統規模越來越大、監控範圍越來越廣、監控物件越來越多,海量儲存對系統的管理和維護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做到電信級可管可控。
面對這些新的趨勢,公共安全的資訊系統建設需要邁上一個智慧化綜合管理的階梯。
系統的融合性
物聯網將橫向整合各個孤立的安防系統,實現資訊互通和聯動,形成立體化決策支撐體系,使決策更智慧、更科學。
平臺的開放性
物聯網基本層次結構按照普遍的理解劃分為感知層、網路層和應用層。感知層由感測器、RFID和傳感網路組成,負責資料獲取;網路層一般指電信公司的寬頻網、Wi-Fi、GPRS/CDMA、3G/4G等,負責資料傳輸;應用層是基於資訊資料彙集之上的各類應用。
感知層上的局限是:目前的感測器在較為複雜的環境下,難以做到準確、快速感知;高性能感測器的成本過高,對使用環境要求苛刻,限制了推廣;感測器標準不統一,大家各自為政。
網路層比傳感層和應用層要成熟,幾大電信公司不遺餘力地擴展網路能力;三網合一的推進將進一步擴大覆蓋面、提高傳輸能力。
應用層上,專業系統條塊分割,形成“資訊孤島”,限制了應用進一步提升和發展;各專業系統之間技術體系標準不統一,存在互聯互通的技術障礙。
另外,在管理層面,也存在條塊分割、難以形成統一指揮的局面;而且創新和產業體系不成熟,創新能力不夠,存在較多簡單模仿和貼牌,不利於形成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局面。
不過,目前安防行業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趨勢,將會影響到整個公共安全領域。
IP化
安防系統的數位化及網路的普及為IP化提供了條件;安防系統從分散的單點系統朝分散式監控、集中管理方向發展,聯網監控報警是大勢所趨,“智慧城市”等專案的大規模建設也加快了聯網監控的步伐。
IT化
傳統IT廠商及電信運營商全面進入安防行業,安防行業面臨重大洗牌;IT行業成熟的結構化、標準化體系架構設計和理念將應用於安防領域,推動安防行業升級。
網管化
安防系統規模越來越大、監控範圍越來越廣、監控物件越來越多,海量儲存對系統的管理和維護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做到電信級可管可控。
面對這些新的趨勢,公共安全的資訊系統建設需要邁上一個智慧化綜合管理的階梯。
系統的融合性
物聯網將橫向整合各個孤立的安防系統,實現資訊互通和聯動,形成立體化決策支撐體系,使決策更智慧、更科學。
平臺的開放性
物聯網採用標準化的開放平臺,帶動整個安防產業鏈發展,形成安防行業規模化的態勢。
應用的靈活性
採用安防通用平臺+應用子集的頂層設計架構,在保證系統標準化、可重用的同時,滿足應用的多樣性和不同應用的個性化要求。
系統的智慧性
智慧感知通過多感知協同,在感知階段就完成資訊的智慧處理,濾除無效、冗餘資訊,保證資訊獲取的真實、全面和有效;智慧分析對感知資訊進行分析,對資料特徵進行準確地辨識和判斷;智慧決策通過專家系統等形成最優的決策建議;智慧處置對異常情況和突發事件進行有效的處置,如結合特定業務和應用的報警聯動;智慧管理系統具有智慧的自動配置管理、自動診斷和告警、故障自動癒合和多種接入方式的遠端維護功能,儘量減輕人工負擔。
政策科研雙管齊下
正如物聯網是資訊化發展的更高階段,基於物聯網的智慧安防、安監系統也是公共安全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在政策與管理層面,需要將公共安全資訊科技列入國家戰略性發展規劃範圍;整合現有相關資源,引導資源投入和技術、產品創新;推進產學研結合,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示範專案建設。
在技術層面,公共安全中的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究包括5大方面:
1. 物聯網智慧安防、安監通用平臺的建設,設備的接入和管理,中介軟體、體系結構和標準的確立。
2. 高性能感測器和傳感設備的研發,例如新型材料、納米材料、生物技術、仿生技術、極低功耗、MEMS。
3. 雲端運算的利用,包括異構資料海量存儲和管理、智慧資訊處理、主動決策等。
4. 基礎資源管理,包括萬億量級節點的標識、異構網路融合、自治認知。
5. 物聯網的安全,涉及物的真實性、聯的可靠性、網的健壯性。
物聯網的發展將極大地拓寬安防、安監的範圍和內涵,未來的安防、安監將會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物聯網的一個基本功能;物聯網對安防、安監行業的推動不僅體現在提升傳統安防、安監的技術上,還將對整個行業的產業格局、業務模式產生重大影響,今後新的安防、安監應用、運營模式也將會層出不窮。
應用的靈活性
採用安防通用平臺+應用子集的頂層設計架構,在保證系統標準化、可重用的同時,滿足應用的多樣性和不同應用的個性化要求。
系統的智慧性
智慧感知通過多感知協同,在感知階段就完成資訊的智慧處理,濾除無效、冗餘資訊,保證資訊獲取的真實、全面和有效;智慧分析對感知資訊進行分析,對資料特徵進行準確地辨識和判斷;智慧決策通過專家系統等形成最優的決策建議;智慧處置對異常情況和突發事件進行有效的處置,如結合特定業務和應用的報警聯動;智慧管理系統具有智慧的自動配置管理、自動診斷和告警、故障自動癒合和多種接入方式的遠端維護功能,儘量減輕人工負擔。
政策科研雙管齊下
正如物聯網是資訊化發展的更高階段,基於物聯網的智慧安防、安監系統也是公共安全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在政策與管理層面,需要將公共安全資訊科技列入國家戰略性發展規劃範圍;整合現有相關資源,引導資源投入和技術、產品創新;推進產學研結合,在有條件的地方開展示範專案建設。
在技術層面,公共安全中的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究包括5大方面:
1. 物聯網智慧安防、安監通用平臺的建設,設備的接入和管理,中介軟體、體系結構和標準的確立。
2. 高性能感測器和傳感設備的研發,例如新型材料、納米材料、生物技術、仿生技術、極低功耗、MEMS。
3. 雲端運算的利用,包括異構資料海量存儲和管理、智慧資訊處理、主動決策等。
4. 基礎資源管理,包括萬億量級節點的標識、異構網路融合、自治認知。
5. 物聯網的安全,涉及物的真實性、聯的可靠性、網的健壯性。
物聯網的發展將極大地拓寬安防、安監的範圍和內涵,未來的安防、安監將會滲透進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物聯網的一個基本功能;物聯網對安防、安監行業的推動不僅體現在提升傳統安防、安監的技術上,還將對整個行業的產業格局、業務模式產生重大影響,今後新的安防、安監應用、運營模式也將會層出不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