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Kathy 編譯)
未來學家預測說,在不太遙遠的將來,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佩戴四到六個設備。
一個真實的案例
1998年的某一天,統計學家大衛-費爾利(David Fairley)走在舊金山一條繁忙的街道上,準備去幼稚園接兒子。當時公路上車水馬龍,不久費爾利就感到四肢無力,頭暈眼花。“一個遊民發現我有點不對勁,送我到了學校,”費爾利說。“學校裡的人讓我先躺一會兒。”
經過休息,費爾利感覺好多了,但學校管理者堅持要他去醫院。在去醫院的途中,他的心臟病發作了。
數年前,費爾利剛到“灣區空氣品質管制區”(Bay Area Air Quality Management District)工作時,曾開展過一項新研究:調查空氣顆粒物與死亡率上升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心血管和呼吸系統問題導致的死亡。當時,倫敦的一位研究人員已經進行過類似研究。
“我認為,海灣地區跟倫敦完全不一樣;倫敦更加寒冷潮濕,那裡的人可能本來就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費爾利說。“老實說,我當時覺得,我可以證明那傢伙是錯的。”
費爾利在加州的聖克拉拉縣進行了類似的研究,讓他吃驚的是,他的發現跟倫敦那個研究者幾乎完全一致。
在那之後,又有一些其他研究得出了類似的結果,包括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的一項長期研究。現在已經有確鑿證據表明,顆粒物濃度和日常死亡率之間存在著相關性。
在那次心臟發作不久後,費爾利還發現,接觸到空氣中的超細顆粒物(當你靠近車流量大的街道時,就會接觸到超細顆粒物)一到兩個小時後,冠狀動脈問題發作的可能性就會升高。
“即使我心臟病發作還有其他因素,我仍然相信,當時在那條街道上步行,是導致我發病的原因之一。”他說。“超細顆粒非常之小,所以相當不穩定。它們不會停滯,而是會聚集成較大的顆粒或者擴散出去。在車流量大的街道上,超微粒子的濃度真的高得多。在一、兩條街之外步行就會安全許多。”
儘管如此,費爾利繼續在那條路上步行了好幾年。“幾年之後,我終於醒悟過來,決定改變步行路線,改走一條車流量比較小的街道。”他說。
這個案例說明了什麼呢?
即便是作為一位顆粒物方面的專家,而且親身體驗過顆粒物的影響,費爾利也過了好幾年時間,才根據自己所知的資訊來調整自己的日常活動。全球各地的人正在做出各種既影響健康又影響環境的決定,他們不太可能比費爾利更有行動力,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可穿戴設備的用武之地
其實,要做出正確的選擇,並不一定需要掌握全部資訊;而只需要在特定的時候(也就是正在做決定的時候),擁有正確的資訊就可以了。
可穿戴物設備——腕帶、手錶、衣服,內置無線感應器的防污染口罩帶,可能是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案之一。它們可以默默收集街道上的各種資料,把它們跟來自政府、學術界等機構的歷史資料做比較,在關鍵時刻把正確資訊推送給使用者。
跟筆電、甚至智慧手機相比,這種新一代的隨身設備或許可以提供更加及時、更具可操作性的資訊。
目前市面上的可穿戴設備,從FitBit(一種可穿戴的計步器)、Pebble手錶、谷歌眼鏡,到即將推出的iWatch,主要分為兩大陣營:一類是提供資訊的設備(比如谷歌眼鏡,“智慧”手錶),另一類是收集資訊的設備(比如FitBit、耐克Fuel Band)。下一代可穿戴設備需要把這兩個方面結合起來,收集個人資料,然後比照各種其他資料集進行分析,以便為佩戴者提供量身定制的資訊,提供符合當時狀況的建議。
比方說,如果佩戴者正在步行經過的區域出現了高濃度的超細顆粒,他的腕帶就會震動或者閃爍紅光,同時為他建議其他一些路線。這樣的可穿戴設備不僅有利於個人健康,也會增進公眾意識,讓大家更加注意空氣污染和健康之間的關係。
跟政府和學術機構合作
越來越多的可穿戴設備公司也在努力為學術研究人員和政府提供相應的資料。例如,可穿戴設備可以顯示一個人目前處在什麼程度的空氣污染中,這會給他的健康造成什麼樣的潛在影響。有了這樣的資訊,空氣污染管理機構就有可能設置更加合理的標準,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了。
阻礙這些資料向政府機構流動的一個很大原因是隱私問題,這倒也無可厚非。目前政府官員和開發商正在努力開發一套可以隱私保護的系統,讓人們能夠匿名和政府共用資料,實現雙贏。
喬納森-蘭澤(Jonathan Lansey)是可穿戴設備高科技公司Quanttus的資料工程師,該公司正在研製的一款手錶可以測量和分析佩戴者的生命體徵(心臟率、血壓、體溫)在各種狀態下的反應,比如運動狀態、睡眠狀態,處在不同程度的空氣污染中,以及不同的天氣情況下。該公司還積極尋求與學術機構合作,希望為學術機構提供匯總資料。
迄今為止,由於官僚機構效率低下,人們擔心暴露隱私,以及資料系統不匹配等問題,向政府機構提供資料的情況比較少見。蘭澤說,Quanttus公司打算把使用者資料提供給學者。學者可以利用這些資料,説明改進一些研究課題,而政府在起草政策時,會以這些課題為依據。
“我認為,這會是我們為社會做出的一大貢獻;我們確實是在開創生意,但這裡面也存在一些利他主義因素,” Quanttus公司產品管理副總裁史蒂夫-容曼(Steve Jungmann)說。除了提的資料,該公司還為各種研究工作開發設備。“我們公司就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對面,所以我們會去那裡和研究人員討論一些有關生物辨識監控的奇妙想法。”他說。
幾個例子
一些極具“智慧城市”(smart city)特色的技術,旨在消除人類的參與,以防受到人為錯誤的干擾。而可穿戴設備設計師們的宗旨卻幾乎與之相反。這個宗旨就是:在正確的時間,用正確的資訊武裝大家,把人們整合成一個智慧城市的網路,使他們成為解決方案的一部分。讓市民更好地瞭解空氣污染的危害,並相應地調整自己的生活,只不過是這個理念的一個例子。下面我們來看看其他例子。
青蛙設計集團(Frog Design Group)是一家全球產品策略和設計公司,總部設在舊金山。它很早就涉足可穿戴設備領域。2012年,這家公司組織了設計師團隊,以“可穿戴技術和聯網城市”為專題,為可穿戴設備的未來提出了八個不同的概念。
在這些技術中,大約有一半具有環境效益。其中一個是配有感測器的面罩,可以測量空氣污染程度。它是青蛙設計集團上海工作室設計的,可能很快就會投入市場。其餘的設想雖然仍然停留在概念階段,但卻有助於促使商界和政府機構思考:當你把公眾的願望和可穿戴技術結合起來時,哪些事情將會成為可能?
該公司紐約工作室提交的一個專案旨在增進公共交通工具的方便性。他們設計了一款名為Relay的腕帶,可以整合地鐵資料,並即時向佩戴者顯示這些資料。比方說,你拿不定主意是坐計程車還是乘坐地鐵時,Relay會告訴你,哪趟地鐵將在何時到達附近的地鐵站。
“它的好處是,讓你在一個特別的時候獲得資料——在這個時候,資料可以發揮的作用是最大的。”梅奧-尼森(Mayo Nissen)說。他是青蛙設計集團紐約工作室的互動設計師。“在你出發前,用筆記型電腦查看一下地鐵時間表,這是個好習慣。但是,當你站在街上,需要馬上做決定的時候,手邊就有這些資料,那就非常棒了。”
這種技術可以切實提高智慧城市中的公共交通使用率,因為它可以讓市民上下班通勤變得更方便、更愉快。
青蛙公司的其他一些概念,則更加側重于利用可穿戴設備,讓環境問題變得更加引人注意。比如奧斯丁工作室的“樹之聲音”(Tree Voice),它是一個網路,把設備“穿戴”於樹幹上,利用感測器收集噪音、溫度、污染度等資料指標,而它的指示器會顯示標誌圖像,將這些資料展示給路人。使用“樹之聲音”的移動應用,你可以觀察整個城市的樹木狀況,從而瞭解到各種環境因素(乾旱、污染、化學品污染)對樹木的影響。
對未來的預測
商業可行性是可穿戴設備面臨的一個基本障礙。在醫療領域,可穿戴設備其實早就已經獲得了成功,心臟起搏器就是一種典型的可穿戴設備。但是,消費電子領域競爭激烈,要在這個領域獲得成功並不容易。儘管人們說可穿戴設備市場價值數十億美元,但是今年或者明年推出的很多可穿戴設備,可能都會因為賺不到錢而曇花一現。
雖然一些可穿戴設備無法取得成功,但整個可穿戴市場最近一段時間都會保持火爆。未來學家預測說,在不太遙遠的將來,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佩戴四到六個設備。如果其中有幾個可以改善我們的健康和環境,那真的是件大好事。
可穿戴技術可以做些什麼?無法做些什麼?它們在何種程度上可以集成到“智慧城市”的概念中,並起到改善環境的作用?這些問題我們可能還沒有觸及到皮毛。
“希望這些可穿戴技術中的任何一項,最終都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平臺,就像個人電腦一樣,”青蛙設計集團奧斯丁工作室的資深交互設計師埃裡克-博姆(Eric Boam)說。“我們能夠從中獲得什麼效益,目前還不是非常清楚。但是當可穿戴設備變得足夠普遍,足夠穩定,而且功能足夠強大時,它們就可以辦到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