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日 星期四

‧ 2014科技前沿:可穿戴設備將帶來什麼?

    來源: 解放日報 記者 俞陶然
眼鏡問世以來,智慧可穿戴設備就成為IT界的一大熱點。除了蘋果公司那千呼萬喚還未出來的iWatch,三星、索尼等國際知名企業以及不少國內企業都已發佈或將發佈這類智慧設備。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可穿戴設備將繼智慧手機、平板電腦後,帶動新一輪IT產業的迅猛發展。
  

可穿戴設備能為公眾帶來什麼?在未來幾年裡它們將擁有哪些獨特的功能?且聽企業界研發人員的觀點。
  
智慧手錶會越來越像“表”
可穿戴設備分為很多種類:智慧手錶、智慧手環、智慧眼鏡、具有採集資料功能的服裝……在近日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發佈的一份報告中,分析師指出,在未來5年裡,智慧腕帶類設備(包括智慧手錶、腕帶、手環)將佔據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的70%埃森哲諮詢公司的一項調查則顯示,超過50%的受訪消費者對手腕上戴一件具有健康監測功能的設備感興趣。
  
去年6月,上海果殼電子有限公司發佈了智慧手錶GEAK Watch,該公司的智慧手錶產品負責人許鵬說:“這是全球第一款智慧手錶。 ”據他介紹,這款手錶具有健康管理、時間管理、短信助手等功能。
  
健康管理方面,GEAK具有計步器功能,可以計算用戶每天走了多少步,花多少時間用於行走和跑步。用戶輸入自己的身高、體重後,手錶就能計算出他步行或跑步消耗的卡路里數值。GEAK自帶的動力加速感測器,能測出使用者睡覺時一晚上翻了幾次身,從而對他的睡眠品質給出評價。
  
作為手錶,計時功能是必須的,而作為智慧手錶,它還能像手機一樣設定某個時刻的提醒事項。 “用手錶看時間,比用手機看時間更方便,所以利用智慧手錶管理自己每個時間點的工作會更直觀。”許鵬說。此外,智慧手錶還能充當手機助手,具有收發短信的功能。由於錶盤比手機螢幕小,手指輸入文字並不方便,因此手錶採用的是語音輸入模式。
  
今年,果殼電子將推出第二代GEAK。目前,它的外觀和新功能還處於保密階段。不過,許鵬表示,他的團隊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智慧手錶到底是什麼”已經有了答案——智慧手錶將越來越像“表”,而它的智慧手機“基因”會越來越少。所謂“像手錶”,是指智能手錶的外觀會向傳統手錶靠攏,變得更精美、時尚,錶盤的主流形狀是圓形,成為佩戴者身份的象徵。

至於未來智慧手錶的功能,許鵬認為,由於手錶戴在腕部,具有測量心率等健康資料的天然優勢,所以健康管理是智慧手錶功能的一大發展方向,但不會是唯一方向。軟體發展者可以為智慧手錶開發很多有趣的應用,比如GEAK系統的應用市場有一個新的應用,用戶開啟它後,能在演講時通過揮手來翻動PPT。這很酷,不是嗎?
  
蘋果公司iWatch的研發消息,似乎印證了果殼電子團隊的判斷。蘋果最近向包括Swatch在內的多家傳統手錶製造商拋出了橄欖枝,希望與他們合作。這表明該公司想打造一款手錶,而並非一塊戴在手腕上的“縮小版iPhone”。
  
可穿戴設備要解決兩大問題
業內人士認為,可穿戴設備要贏得巨大的市場,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開發出一系列智慧手機無法很好實現的功能,使可穿戴設備具有不可替代性;二是如何把這類設備的功耗降到最低,使用戶不必頻繁充電。
  
對於前一個問題,健康功能可謂最大的突破口。以尚未發佈的iWatch為例,它可能預裝名為“Healthbook”的應用。據美國科技博客報導,這一應用採用卡片式介面,根據類別分條顯示資訊,包括體重、血壓、食物攝入、活動、睡眠習慣等。這些資料中有一部分由iWatch採集。

另據英國巴克萊集團的分析師預測,美國企業“矽實驗室”生產的紫外線感測器將成為 iWatch的重要元件。這款感測器能測量紫外線強弱,從而控制用戶在陽光下暴露的時間,減少潛在的皮膚癌風險。該公司製造的感測器還能測量心率、血氧,而且只有2平方毫米大小,適合裝配在智慧手錶裡,使其成為佩戴者的“私人醫生”。
  

上海“聽風平安衛士”是一家研發家用安全可穿戴設備的企業,該公司首席執行官、微軟大中華區前首席安全官裔雲天表示:“很多醫生並不認可這類設備的健康功能,覺得測量的資料不夠準確。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我覺得可穿戴應聚焦在大資料的長時間趨勢分析上。 ”

裔雲天舉了一個成功案例:美國一家公司通過智慧設備收集了很多心臟病患者的資料,並進行了後臺大資料分析,結果發現,這些患者心臟病發作前幾天的資料有顯著的相似性。這為可穿戴預測心臟病發作奠定了基礎,於是,該公司得到了風投的青睞。 “所以,可穿戴可以和大資料分析結合在一起,這種模式也許有機會。 ”
  
作為健康管理的組成部分,健身資料的採集是可穿戴功能的另一個發展方向。與蘋果的合作,是該領域的先行者。兩家公司推出的“Nike+ iPod”服務,讓擁有Nike+運動鞋和iPod的用戶能獲得跑步鍛煉時的資料。跑步時,通過運動鞋內感測器和iPod的無線連接,iPod會記錄使用者的運動日期、時間、距離、卡路里消耗值等資料。跑步結束後,使用者可將iPod的資料同步到Nike+平臺上,為自己建立一份健身檔案。
  
對於後一個問題,科技界正在研發功耗更小的元器件,因為人們對可穿戴不會像對待手機那樣 “容忍”一天充幾次電。本月,美國初創公司Ineda Systems宣佈,一家投資集團將為其投資1700萬美元,用於開發可穿戴晶片。這種晶片有望讓可穿戴設備的能耗降到目前產品的十分之一,大幅延長充電週期。
  
谷歌、Facebook投資未來
上周,谷歌眼鏡的開放銷售掀起了可穿戴設備的又一波高潮。眨眼睛拍照、語音操作、鏡片導航……這些功能充滿了未來感。但從此前一些使用者的回饋資訊來看,谷歌眼鏡還是有很多不盡如人意之處。其中,電池續航時間短是個硬傷,應用軟體少也受到詬病;在公眾場合可能侵犯他人隱私,則讓美國的一些酒吧、健身房等場所禁止人們戴谷歌眼鏡入場。
  
從侵犯隱私這點來看,在可穿戴的未來發展過程中,企業不僅要解決技術問題、軟體生態圈的開發問題,還要與政府、法律部門溝通合作,消除公眾的質疑。
  

而就在前不久,另一家美國知名互聯網企業Facebook也涉足可穿戴領域,宣佈以約20億美元的總價收購沉浸式虛擬實境技術公司Oculus VR。該公司生產的虛擬實境設備佩戴在使用者頭部,為他們創造一個三維的虛擬實境環境,而用戶的頭部運動能觸發虛擬世界的變化。
 Oculus VR最初將這款設備用於電子遊戲,但在Facebook看來,可穿戴頭盔在通信、媒體、娛樂、教育等領域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有望成為下一代社交網路的通信平臺。業內人士分析認為,Facebook進行的是戰略投資,看重的是可穿戴設備與社交網路結合,並滲透到生活各個領域的潛力。
  
可穿戴設備將為人類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讓我們拭目以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