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文互聯網數據中心
隨著行動互聯網主要設備智慧手機增長的放緩,業內將其下一波的發展寄託在了可穿戴計算設備上。但近期接連發生在可穿戴設備領域的事件,讓可穿戴設備的未來增添了不少陰影。
先是Jawbone 發佈的首款腕帶Up出現故障,最後不得不道歉並接受無條件退貨,接著是Fitbit召回引發皮膚過敏的Force腕帶。而最讓看好可穿戴設備業者沮喪的是,進入可穿戴設備3年之久的耐吉宣佈將可穿戴設備硬體團隊Fuel band裁撤大半,未來可能不再繼續發佈後續產品。儘管業內對於可穿戴設備難以爆發的原因給出了許多理由,但根兒上究竟出在了哪裡?
這裡我們不妨先以腕帶為例,眾所周知,智能手機在不斷增添腕帶所擁有的功能,智慧手機廠商不斷把戴在手腕上的功能,移植到使用者口袋裡的設備上(這裡當然是指智慧手機)。而這一趨勢不斷削減單獨的可穿戴設備的市場需求。這裡不得不提下尤其是蘋果 iPhone 5s 上的首次應用的M7輔助處理器,其擁有豐富的感測器,開放給大量應用開發者去利用它實現運動追蹤等功能。這不得不讓我們聯想起近日曝光的蘋果的Healthbook應用。
其使用者介面更多借鑒了來自iPhone的現有Passbook應用,其可以跟蹤的資料包括心臟速率、含水率、血壓、身體活動、營養情況、血糖、睡眠、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和重量等。這些功能中,借助iPhone 5S的M7運動輔助處理器,Healthbook可以在技術上從iPhone本身獲得步頻、行走英里數、消耗卡洛裡數等。至於其他不能通過M7獲得資料,由於蘋果iPhone本身具備諸多協力廠商的健康類應用,Healthbook可能是現有的各種協力廠商iOS保健應用設置並儲存這些資料的唯一位置。
我們在此看到的是,諸如腕帶一類的可穿戴設備隨著智慧手機功能的不斷完善,其硬體與軟體被智慧手機融合在無形中。既然如此,再單獨開發一個可穿戴設備平臺的意義又在哪裡呢?恐怕這才是進入該領域3年之久的耐克欲放棄Fuelband的根本原因,畢竟3年之前的智慧手機的發展程度及應用水準尚不具備這些功能。
同樣的窘境也發生在可能是可穿戴設備最大的門類和崛起的智慧手錶上。先不說在智慧手錶領域鮮有客觀的成功者。儘管業內會以Pebble公司至今為止40萬左右的銷量和可能收入翻倍的事實來說明智能手錶的成功或者前景,但這似乎並不能明晰未來市場的走向。
與之相比,蘋果在推出第一款iPhone後第74天就售出超過100萬台;摩托羅拉在推出奠定Android系統市場的Droid機型後第74天也售出近100萬台;第一代iPad在推出第28天就售出100萬台。上述產品都引領了主流市場的走向。不要說沒有可比性,要知道這些產品在推出時,其所在的領域和產業也是剛剛起步,甚至不被業內看好。
究其原因,也許分析沃琪手錶集團實習執行官Nick Hayek的某些言論也許能從中找到答案。近期,有報導稱,蘋果一直在接洽瑞士手錶品牌的高管和工匠,並希望與這些公司達成新的合作,從而將高端手錶製造專業技術引入公司,以開發iWatch智慧手錶。對此,Nick Hayek稱沒有找到達成任何合作協定的理由,你需要兩隻手或語音辨識才能操作智慧手錶,這就需要大量電量,這在極為有限的空間內很難實現。
由此不難發現,智慧手錶與智慧手機相比,除了之前腕帶一類的可穿戴設備具備極強的被可替代性外,操控和體驗方式也是極大的軟肋(與智慧手機相比得出的結論吧)。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目前很多年輕用戶已經習慣了智慧手機不離手而不再戴手錶,而中年人往往將手錶作為象徵著一定品位的裝飾的現象。由此可見,這兩大主力消費人群缺乏必要的理由一天到晚將智能手錶戴在手腕上。而這也是為何曝出近期蘋果頻頻接觸瑞士手錶公司的主要原因(借助手錶瑞士製造的品牌效應)。
當然最後的障礙就是業內談爛的價格偏高和缺少殺手級應用。但我們想說的是這個價格偏高和缺乏應用是和誰相比造成的呢?當然不是和目前的主流的純手錶,而是和價格不斷下降和功能日益增強的智慧手機。即市場和用戶在選擇所謂智慧手錶時,始終是將其與智慧手機作為最主要的參照物。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儘管業內對
於可穿戴設備的不振說出種種原因,但根兒上就在智能手機上,尤其是蘋果的iPhone。這也是為何業內將可穿戴設備的希望寄託在蘋果(例如傳聞中的iWatch)上的主要原因。那麼蘋果能打破以iPhone為代表的智慧手機對於可穿戴設備發展最大障礙的符咒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