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黃遠 王心馨
基於大數據技術,有朝一日,機器的診療準確率甚至可能超過人類歷史上最有名的名醫。
日前,美國最大的醫療保險公司Wellpoint已經開始通過運用IBM的超級電腦“Watson”説明醫生來針對病人的病情進行診斷,服務7000萬人。在癌症治療領域,目前需要一個月或更長時間才能制定出針對性的藥物治療方案,未來利用Watson的認知計算技術可以將週期縮短至一天,極大提高癌症患者的治癒率。
“Watson在醫療、醫藥行業可以幫助腫瘤中心做幾個複雜癌症疾病的診斷和資料分析;還能夠幫助分析疾病風險,保證理賠過程的合規性、合理性,防止濫用和欺詐,保證保險公司基金的安全,醫療機構也可以利用Watson規範醫療費用。”IBM中國有限公司醫療及生命科學事業部總經理劉洪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醫療大資料
隨著大資料時代的到來,醫療行業的資訊化也迎來自己的“大資料時代”。
而如何將患者的被動性參與轉向主動健康管理,從單一案例效果評估轉向過程性、全程性的整體評估和體驗;從病種資料管理擴展到健康資料管理,從關注爭端和治療技術跨到預防、護理和康復環節是未來醫療行業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而大資料,正是一條重要的道路。
根據IBM提供的資料,上海市衛生資訊系統,每天生產1000萬條資料、已建立起3000萬電子健康檔案、每天調閱10000萬次,資訊總量已達20億條。
2008年,IBM 推出MobileFirst策略,專門針對各種無線終端,支援IOS、安卓系統。通過MobileFirst平臺,在各種行動終端物件裡嵌置API和相關的APP應用採集和分析這些無限終端的資料。通過物聯網的類似RFID的一些小標籤來建立資料的標準性、普遍性和實用性。
根據劉洪介紹,目前IBM在上海的部分醫院推出了BYOD系統,即員工自費終端,用來提高醫生和護士在醫院的行動性。通過和開發商合作,推出行動護理應用,將醫生和護士的各種行動終端連在同一網路下,便於醫生和護士瞭解病人在醫院的位置和健康狀況,也提高了醫生和護士的行動性,不需要坐在辦公室的電腦前才能獲得病人資料。
另一套在中國的醫院已經運用的軟體為即時資產定位伺服器RTAL(Real Time Asset Locater)。通過物聯網上的一套整合軟體可以實現醫院內各種醫療器械的檢查。例如檢查住院床頭設施,檢查人員檢查後通過無限局域網可直接上傳伺服器,讓RTAL來處理各種資料。
可穿戴醫療
從醫療服務轉型到健康服務,就不得不提到最近炒得火熱的“智慧可穿戴設備”和醫療的結合。許多可穿戴設備的開發商躍躍欲試,希望能在智慧醫療中搶得先機。
在劉洪看來,雖然可穿戴設備和醫療結合的市場目前非常活躍,但需要考慮的生態環節卻比想像的要多。
首先要有自己的公有雲。“有了公有雲後,我們才可以合作。例如,IBM就和首信的合作,推出了面向健康管理的公共雲的服務,在北京市東城區展開預約、隨訪、篩查等面向公眾的衛生服務。”劉洪表示。
其次是智慧可穿戴設備和醫療機構的合作環節。劉洪認為智慧可穿戴設備可以通過傳感技術監控使用者的身體健康情況,但沒有醫療機構在背後做出專業的診療和分析支持,再好的應用和資料都體現不出優勢。
“智慧可穿戴設備和醫療結合在消費端,我堅持認為這是一個目前規模小、未來前景大的市場。和專業醫療機構的大雲通用相比,智慧可穿戴設備針對特殊群體的應用則更加有吸引力。例如針對白領女性對健康和美的追求推出計步減肥的應用,針對嬰兒和老人等推出的位置定位和健康監測應用等,在未來的發展潛力大於全科醫療服務。”劉洪表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