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4日 星期五

@ 2024\06\14\3S MARKET Daily 智慧產業新資訊

3S Market deliver Smar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Business

3S Market 傳遞 智慧應用與價值的商業資訊

台灣品牌 100% 台灣製造 Klacci 凱樂奇產品系列英文簡介

★ 今年的台北國際電腦展有什麼特別的展出?明年又會怎樣?

 



 Klacci 凱樂奇 Kii Assistant 智慧酒店服務系統


3S Market 施正偉



今年如果你有去看 computex 台北國際電腦展,你會有什麼樣的印象和感想 ……


從台北電腦展的官網首頁,明白寫著:定位為 AI 串連 - 共創未來(connecting AI),聚焦人工智慧運算、前瞻通訊、未來移動、沉浸現實、綠能永續、創新等主題。提供全球創業先鋒產業知識碰撞與交流之平台、創造更多技術革新的火花。


根據主辦單位表示:2024 年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4)於 6 月 7 日圓滿落幕,今年展會規模成長顯著,四天展期間共吸引 85,179 名的資通訊產業買主及專業人士,其中前十大參觀者來源國/地區為日本、美國、中國、韓國、香港、新加坡、印度、越南、泰國、菲律賓 ……


十年了,台灣的國際展首度恢復了蓬勃生氣

「 因為有了 GPU、有了 AI,所以很多過去沒有辦法做到的事,現在都可以實現。」這是上週在台北國際電腦展上,一家公司的人員,向在場的參觀者做了這段介紹描述。接著,他又說:「 比如說過去車子只能可以開 100 公里,現在你一啟動就能輕輕鬆鬆自在地可以開 300 公里 ⋯⋯」


聽了這句話之後,我不自覺莞爾。我心裡想,或許因為科技的進步,這一句話應該沒什麼問題,可是現在有沒有一條道路,是專為 300 公里均速的車子所設計的



在今年的台北國際電腦展上,最新、最熱門、最重要的展出是什麼?

當萬物都連上 AI 的時候,市場的下一步發展會是什麼?我很欣賞主辦單位對今年的 COMPUTEX 所下的定位「Connecting AI」這句話。沒錯,在今年的電腦展上,大概有非常多的廠商都宣稱,他們使用了 NVIDIA 的 GPU。但是這一些產品,有多少已經真正應用在實際的場合上?


GPU 無庸置疑在影像圖像處理、人工智慧上的應用上,是有相當大的加值空間。然而目前除了電玩領域,還有哪一些應用領域,已經採用了這樣的技術?而這一些實際應用領域的使用者,他們的實際使用是否滿意?


在南港展覽館二館的 1 樓,結集了一些工業用電腦的廠商,他們展示出在智慧工廠、智慧醫療照護、智慧交通上的應用設備,我沒有去細數有多少家宣稱他們採用了 NVIDIA 的方案,但印象中幾乎很多家都有提到。但是這些宣稱有採用 GPU 的設備,在台灣有多少工廠、多少的醫護場所、交通環境,是否已有一定的業者都已經採用了?朋友告訴我,Jetson Orin Nano 生產模組,去年初才量產的,就更不用再說 NVIDIA 新推出的 Blackwell了!


在一館的 1 樓和 4 樓,發現至少有八家展出監控攝影機、影像監控相關產品設備以及解決方案,其中是三家是 NVIDIA 的合作夥伴,而如果只定義監控攝影機,嚴格上來說僅有一家是 NVIDIA 的合作夥伴,這家公司還宣稱他們的產品已經上市了六年。還有一家韓商宣稱,他的方案比 GPU 更優,似乎在暗示他們的方案比 NVIDIA 要來得更強。(不過從我和韓國人的接觸經驗,似乎他們的民族性總是如此)



必須承認,今年的電腦展上,最新的、最熱門的、最重要的,唯屬 NVIDIA、GPU 和 AI,這突顯了台灣的產業風格,就是拿著一些新技術做成產品拿出來展示。問題來了,應用場域是不是已經採用了?AI、GPU 再次提供了台灣廠商產品更新換代升級的機會,可是如果沒有搭配場域的應用,Connecting AI 的優勢能夠維持多久?或許,更應該要思考到下一步的 AI Connecting ……



明年的 Computex 會不會像今年一樣的熱鬧?

這不是我要提的結論或預測,我相信明年一樣會像今年一樣熱熱鬧鬧,除非黃仁勳、蘇姿丰、季辛格明年都不來;而縱使他們不來,AI、GPU 絕對有足夠的餘威,讓 Computex 的熱度撐上三年或更久。


主辦單位明列 AI 串連 - 共創未來的定位,再延續提到聚焦人工智慧運算、前瞻通訊、未來移動、沉浸現實、綠能永續、創新(我認為是指南港二館 4 樓的新創區),不知道有去看電腦展的朋友們,有誰可以印象很深刻的提出聚焦人工智慧運算、前瞻通訊、未來移動、沉浸現實、綠能永續,這些議題的實際展出是什麼?


有一家展出交通、倉儲解決方案的廠商告訴我,他們今年展出的產品,是希望提供給未來要搭建 5G 應用場域的廠商,一些產品或設備的應用。我就順勢請教這家廠商,目前 5G 的場景建設是很蓬勃,或是很混沌?他遲疑了一下,告訴我說:「 確實很混沌!」


我心裡的好奇點,為什麼台灣的三大電信沒有出現在 Computex 的場合?既然都明列了前瞻通訊、未來移動的議題,三大電信理應當在 Computex 扮演一個必要地位和角色。(其實我還想到了,賴總統在競選期間所提出的五大信賴產業,行政院卓院長也來了,Computex 應該可以變成是推動這五大信賴產業的起手式)



今年的電腦展很安全監控(Security & Surveillance)?

一定很多人會對這個說法不以為然。有些展覽上展出的這類產品,我都已經發佈在我個人的幾個臉書。我細數過今年的電腦展上,曾經參加過國內安全專業展的廠商超過 120 家,約佔電腦展總參展家數的一成;是今年安全展參展家數規模的將近一半;甚至是智慧城市展安控業者參展的十幾倍。如果再把有展出智慧影像應用的相關廠商加起來,這個總數將超過 200 家。這些呈現智慧影像應用的展出廠商,具體的訴求應用包括智慧零售、智慧工廠、智慧醫療、智慧交通這四個大宗上;另外也有展現在智慧建築、智慧辦公室、智慧照明、智慧環控、智慧教育的細節領域應用。


如果說安全領域的廠商很少,我可以承認接受。但對於監控來說,我認為 Surveillance 是一個很重要的應用科技,這個應用絕對是走在 Management 的前端,因為 Surveillance 加了 AI,才能夠讓往後的管理更經濟、更有效率與效用,甚至能有更多的延伸價值。而這也是為什麼今年的 Computex 上,可以看到展出智慧影像應用的廠商,比 secutech 和智慧城市展展出這類產品或應用的廠商,家數加起來的總和還要多出好幾倍。


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在開幕致詞的時候,特別強調了先進電腦運算將重新定義醫療照護產業、金融產業、交通運輸產業和「安全產業」的新發展


所以,有人說台灣安全監控的相關專業展覽已經勢微,我完全無法認同這樣的觀點,而是這一些展覽到底端出來什麼樣的議題和內容?



如何看 GPU、AI 的未來發展

其實這裡要談的是 NVDIA 為什麼會這樣地受到矚目?如果你有興趣進到 NVDIA 的官網,找到 Partner 再點進去,你會發現 NVDIA 已經定義好了他的應用領域藍圖。透過定義合作夥伴的應用或合作型態、合作夥伴的能力,再加上將合作夥伴分類為菁英級、首選級和一般合作三個層級,這樣的營運模式去實現他的市場未來藍圖。



簡單地說,NVDIA 已經定義好他的供應鏈合作生態。但是,NVDIA 的合作伙伴會不會在 GPU\AI 這麼被看好的基礎上,去定義自己的 Business model?這才是黃仁勳這兩年選擇了 Computex 這個舞台,給台灣帶來真正的競爭力核心所在。


不過從台灣發布的這份合作夥伴名單看,在安全監控的領域,傳統影像監控業者所佔比例相對少,大多是來自 IT、工業用電腦,或從網通轉型到影像監控領域的業者。這反映出傳統監控的數位化、網路化,甚至雲端化和智慧化,都有一段不算短的路程要去發展這些技術的融合(convergen)


然而,我求證了一些製造商、SI 也聽到這些來 IT、工業用電腦,或從網通轉型到影像監控領域的業者,對於監控市場的融入,產品應用上的邏輯思考,也同樣還有一大段距離的學習空間與時間。我透過像幾家 SI 和高階監控攝影機製造商的 PM 求證,還有我本來已知的應用要求,馬上點出今年有些影像監控產品的展出,還沒達到被業主拿來做應用的成熟穩定階段。


一家做專案的廠商就說,某一些新進安全監控領域的數位背景業者,想師法 中國華為海思的發展模式,但是他們忽略了中國的華為海思是根正苗紅,讓他們才能在中國的市場能海闊天空,任意飛翔遨遊的空間;但是中國以外的民主世界市場,完全不來自一套。



AI Connecting Application is always the Next

這個小標才是我的結論。我們是民主國家,要建造一條讓均速 300 公里時數的道路讓車子跑,特別是在台灣,這種機會並不大。


但是, 影像的應用如果有 GPU、AI 的加值,能讓台灣發展在智慧醫療照護方面,比如說是老人跌倒的精準偵測; 在智慧交通方面,比如說能讓交通事故發生率降低、讓交通順暢、交通事故傷亡減少,呈現出實際的應用解決方案,相信這比科技執法更能帶給國際業者向台灣取經。而在工業安全方面,也因為有 GPU、AI 的技術引入,能夠讓台灣三五天就一起工安事件發生的頻率降低,相信這更是國際市場想要的解決方案。


從個人的角度必須說,要發展五大信賴產業,AI Connecting Application 才是起點,才是商機源源不斷地所在!借鏡參考  NVDIA  的合作伙伴策略,形成類似台灣國家隊的供應鏈生態,應該才是台灣 AI 應用的下一個競爭力所在 ⋯⋯



★ 智慧電網:電力網路和電網的演進

 
解密:什麼是「智慧電網」以及它如何運作?


Klacci 凱樂奇商辦門禁解決方案


來源:i-SCOOP


智慧電網是一種電力網路/電網,能夠實現電力和數據的雙向流動,因此智慧計量通常被視為第一步。

智慧電網 —— 作為一個概念 —— 在十多年前就廣為人知,在電力部門的數位化轉型中非常重要。介紹智慧電網的定義、趨勢和基本特徵。

智慧電網是一種電力網路,能夠透過數位通信技術,實現電力和數據的雙向流動,從而能夠檢測、反應和主動應對使用變化和多個問題。智慧電網具有自愈能力,使電力客戶成為積極參與者。

大數據分析和物聯網技術是智慧電網中的重要技術驅動因素,分析轉向邊緣,如邊緣運算。智慧電網利用了更多技術,但不僅僅與 IT 有關,甚至與技術有關。

智慧電網有多種用途,從傳統電網向智慧電網的轉變受多種因素驅動。

智能電網 - 智能電網。 智能電網是一種能夠實現電力和數據雙向流動的電網; 智能電網包括各種運行和能源措施,例如智能電錶、智能電器、可再生能源和節能資源。


其中包括能源市場的放鬆管制、計量的演變、電力生產水準的變化、分散化(分佈式能源)、相關「產消者」的出現、不斷變化的法規、微型發電和(孤立的)微電網的興起、可再生能源能源,要求更多的能源和需要電力的新地點和目的(例如電動汽車充電點)。


電力網路或電網,是將電力從生產者和產生和轉換電力的地方(發電廠和變電站)輸送到電力「消耗」的最終目的地的網路:家庭、企業、各種設施和一般消費者。

在實踐中,它是一個高度互連的網路,包含多個組件,例如變電站、輸電線路和佈線、配電線路、變壓器等。

電網生態系統參與者,在能源生產和運輸的分散化方面面臨各種挑戰。

智慧電網和電網現代化 —— 名稱是什麼?

請注意,業內一些人不再談論智慧電網。他們認為該術語指的是在第一代智慧電錶上,佈署高級計量基礎設施(AMI)計劃的第一階段。

例如,他們更喜歡談論電網現代化,因為它的真正含義遠不止智慧計量,而是在兩個方向發送數據,並在相反方向為電網增加電力。然而,儘管許多國家、地區、州等,在十年前就已經採取了這種智慧計量措施,但仍有幾個地方才真正開始。在許多國家,電網參與者的挑戰,主要體現在能源生產和運輸的分散化。

對於像 AllThingsTalk 這樣的物聯網公司來說,能源和電網參與者要求他們,幫助解決的挑戰,是連接大量儀表和標準化結果數據,正如創始人 Tom Casaer 在接受採訪時所解釋的那樣,能夠以更快和自動化的方式推出.

智慧電網與傳統電網的對比 —— 本質與區別

傳統電網幾乎沒有儲能力,它們是需求驅動的,具有層次結構。在電力網路中,電壓逐漸降低,因此這些不同的消費者可以使用電力:從傳輸電壓水準到配電電壓水準,再到服務電壓水(實際上它既是加速也是減速,因此有點複雜)。

通常,在傳輸(傳輸電網:高壓和超高壓)和配電(配電網:低壓)之間進行區分,其中不同的佈線和電纜系統出現。電網的目的是確保始終在需要的時間和地點不間斷地提供電力 —— 這就是智慧電網已經可以提供解決方案/答案的許多挑戰。

在智慧電網中,自愈能力能夠自動檢測和響應電網問題,並確保在受到干擾後快速恢復。

鑑於可能出現的複雜性和多重挑戰,例如惡劣天氣條件的後果、野生動物的破壞、人為破壞和其他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設備故障和關鍵資產問題),管理電網非常複雜,需要專門的專家的領域,他們還需要考慮政府在能源法規和永續發展倡議方面的選擇。

電力和數據的雙向流動是智慧電網的基本特徵,能夠將資訊和數據提供給電力市場中的各個利益相關者,可以對其進行分析以優化電網、預見潛在問題、在挑戰出現時,更快地做出反應隨著電力格局的變化,建立新的能力和服務。

電力市場、電力消耗、法規、各種利益相關者的需求,以及電力生產都在發生變化。因此,智慧電網計劃遍布全球,儘管有時採用不同的方法和目標。

雖然智慧電網仍然是指數據和電力的雙向傳輸(產消者和組織也發電),但鑑於這一重要變化帶來的許多可能性,以及越來越多的技術用於智慧電網,該術語的含義和範圍已經擴大智電網佈署的背景。

如前所述,這包括物聯網技術(電網是高度感測器密集型操作,早在任何人使用物聯網這個詞之前)、大數據和高級分析,以及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用於發送數據的充足通信標準點對點(例如從智慧電錶到公用事業公司)和更多技術(例如數位雙胞胎),我們看到在公用事業數位化轉型工業 4.0中出現。

如前所述,我們還必須在這裡提到邊緣運算。邊緣運算和邊緣分析,在整體公用事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智能電網由 Power and Energy EU 解釋,以多種能源隔離微電網、微型發電和電力存儲為中心,並提供詳細的各種好處 - 查看大圖 - GDS 信息圖表 - CC BY 2.0
智能電網由 Power and Energy EU 解釋,以多種能源隔離微電網、微型發電和電力存儲為中心,並詳細說明各種好處 – 查看大圖 – GDS 信息圖表– CC BY 2.0

智慧電網:不僅僅是智電錶和先進的計量基礎設施

如前所述,當人們第一次聽說智慧電網計劃時,其中一個主要方面是計量和所謂的智慧電錶。智慧電錶是幾十年前開始的演變的下一個階段,並導致了第一個智慧電網技術,如自動計量和下一個高級計量基礎設施。

微電網在建構低碳未來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為它們為主電網帶來彈性、優化能源成本、允許可再生能源託管、增加電動汽車整合併改善能源可及性。

然而,智慧電網不僅僅是智慧計量,其他一些要素還包括配電線路和變電站(變電站自動化以及越來越多的數位變電站)、防止停電和確保電能品質(可用性、可靠性、等),整合各種來源的能源,更加關注「綠色能源」、智慧發電、輸電線路感測、電力系統自動化、包括微型發電,特別是組織和大型設施可以自己發電和將其提供給中央網路網格(在產消者之上),更好和更多的電力儲存能力,增強安全性的方法,節省貴金屬的替代傳輸方法,以及在舊電網需要更換的國家和地區,設計更現代和穩定的電網

目前,人們非常關注自愈電網容量、微電網和分佈式能源(DER)、電網中的通信架構和技術,以及在電網較舊的地區使用智慧電網技術/解決方案/方法。停電和電能品質差。

智慧電網的主要特徵之一是其自我修復能力」,施耐德電氣的 Julio Cesar Martins 證實(該公司有一個名為 EcoXpert 的通路計劃,用於關鍵電力、變電站自動化等方面的認證,並且是領先的之一智慧電網市場的參與者)。

在談到 FLISR 技術(故障定位、隔離和服務恢復)時,他補充說,自我修復功能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停電,因為它們允許進行持續的自我評估,檢查、分析、響應和自動響應問題。

這是透過廣泛佈署智慧感測器和其他智慧設備,以及自動控制來實現的,這些設備可以檢查和評估網路的狀態和狀況,以辨識他所說的異常和問題。

物聯網在智能電網演進中的作用——來源
物聯網在智能電網演進中的作用

靈活是另一個關鍵詞。根據之前提到的到 2023 年,65% 的電力公司將投資於數位技術和平台,以支持靈活性服務,從而激活高達 35% 的裝機容量的負載潛力。

利用分析的力量,智慧電網通常包括資產優化、預測性維護、上述自我修復,以及在出現問題或需要維護時,重新啟動(部分)電網的任何方法等領域的工業物聯網應用案例。外部因素以及糾正和優化電能品質的方法,同時確保以最佳方式滿足電力需求,同時實現節能和環保要求。

隨著新技術繼續允許不同形式的發電、儲存和傳輸,集中式發電正越來越多地讓位於分散式發電。

產消者在能源公司和公用事業價值鏈中的各種參與者(如能源零售商)的努力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以客戶為中心和改善客戶體驗是關鍵。IDC 表示,2019 年,公用事業/能源零售商在人工智慧方面的投資翻了一番,以提高客戶的便利性、客製化和控制力,從而提升客戶體驗。

智慧電網不應該只是減少電力浪費,和提高電力部門的競爭力,還應該讓消費者更好地控制(能源公司也希望看到更少的未付賬單)。

分散式能源發電和智慧電網

如前所述,電力行業的主要變化之一,是所謂的分散式能源發電,和微電網/微型發電的興起。

去中心化能源生產本質上,意味著越來越多的能源,以更接近需要能源的客戶的各種方式產生(和儲存)。如果廣義上的能源消費者更頻繁地產生自己的能源,這實際上意味著在各種「更高」級別的電網中賺到的錢更少。

能源生產和分佈式能源存儲的分散化使客戶成為智能電網方程式的一部分,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是電力市場與電氣化和數字化一起的關鍵變化之一 - 來源等
包括分佈式儲能在內的能源發電分散化,使客戶成為智慧電網方程式的一部分,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是電力市場與電氣化和數位化一起的關鍵變化之一

「更近」並不一定意味著距離。如果一家公司在它所 在的地方有發電裝置,那麼機會確實很高,沒有其他東西在實體上更接近。然而,你可以完美地想像發電廠也可以在實體上,非常接近的情況。重要的是整合各種資源的能力,其中分散能源通常是指在靠近使用點,而不是在某個大型工廠生產的能源,從那裡通過國家電網輸送。

到 2023 年,65% 的電力公司將投資於數位技術和平台,以支持靈活性服務,從而激活高達 35% 的裝機容量(IDC)的負載潛力

「隨著新技術繼續允許不同形式的發電、儲存和傳輸,集中式發電正越來越多地讓位於分散式發電,」Emmanuel Lagarrigue 說。他補充說,去中心化不亞於我們如何生成、儲存、行動和消耗能源的一場革命。

挑戰之一是整合所有這些,但也將可能以分散方式,創建的額外容量發送到電網,從而使公司和個人成為能源的賣家和買家。你可以想像這不是智慧電網方程式中最簡單的任務。孤立的微電網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潛在中斷的影響。

什麼是智慧電網?智電網定義和需要解決的一些挑戰

電網被定義為(一個網路)自給自足的系統,能夠將任何類型和/或規模的發電資源整合到電網中,從而減少勞動力,並目的在提供安全、可靠、高品質和為消費者和組織提供永續電力。

減少勞動力的方面確實也很重要。預計智慧電網將需要很少的工人,因為它們將成為真正的自給自足系統。在致力於智慧電網的國家和國際實例,所提供的定義中,它的重點較少,主要是為瞭解決好處(本文底部提到了一些更多的挑戰)。

與傳統電網方法相比,智能電網在生產水平、市場輸配電和電力消費者方面的一些特徵 - image
與傳統電網方法相比,智會電網在電力生產、電力市場、輸電、配電和電力消費者方面的一些特徵 —— 圖片 Bartz/Stockmar CC BY-SA 4.0

Debashish Chakraborty 的另一個定義是:「智慧電網是一個智慧數位化能源網路,以最佳方式從源頭到消費地提供能源」。

「這是透過將資訊、電信和電力技術,與現有電力系統相結合來實現的。它引入了一種雙向對話,電力和資訊可以在公用事業公司,與其客戶之間交換。它是一個由通信、控制、電腦、自動化,以及新技術和工具組成的發展中網路,它們共同使電網更高效、更可靠、更安全和更環保。」

當然,我們不能忘記那些擁有智慧電網專案/政策的國家和超國家實例(電網可以是區域性、國家性、國際性等,具體取決於區域) 。

歐盟對智慧電網的定義如下:智慧電網是一種電力網路,可以經濟高效地整合與其連接的所有用戶(發電機、消費者和兩者兼有)的行為和行為,以確保經濟高效、永續的電力系統具有低損失,和高水準平的品質和供應和安全保障。

智慧電網的好處,包括提高電力供應的效率和可靠性,將更多的可再生能源整合到現有網路中,支持電動汽車的大規模發展,為客戶優化電力消耗和減少碳排放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雖然歐盟(PDF 下載)承認電網的幾個部分都存在智慧元素,但它對現有電網和智慧電網的區別如下:「今天的電網和未來的智慧電網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電網的以高效和有效的方式,處理比現在更複雜的能力」。

根據歐盟的說法,智慧電網採用創新產品和服務,以及智慧監控、控制、通信和自愈技術來:

  • 更好地促進各種規模和技術的發電機的連接和運行;
  • 讓消費者參與優化系統的運行;
  • 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關於他們如何使用供應的資訊和選擇;
  • 顯著降低整個供電系統對環境的影響;
  • 保持甚至提高現有的高水準系統可靠性、供應品質和安全性;
  • 有效地維護和改進現有服務。

類似的智慧電網定義,存在於世界其他地區存在智慧電網計劃的地區,大多數國家都是這種情況,顯然包括美國。

美國能源部將「智慧電網」 (美國的整體智慧電網計劃稱為)描述為將能源行業推向可靠性、可用性和效率的新時代的前所未有的機會,這將有助於經濟和環境健康。

它總結了與智慧電網相關的一些好處(同樣是倡議,但你可以將其擴展到智慧電網):

  • 更高效的電力傳輸;
  • 電力干擾後更快恢復電力;
  • 降低公用事業的營運和管理成本,最終降低消費者的電力成本;
  • 減少高峰需求,這也將有助於降低電費;
  • 增加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系統的整合;
  • 更好地整合客戶-業主發電系統,包括可再生能源系統;
  • 提高了安全性。


智慧電網:一些額外的挑戰

顯然,轉向智慧電網也存在挑戰。在本概述的前面部分已經解決了一些問題。其他問題包括消費者關注(隱私和個人數據保護)和網路安全

在智慧電錶計劃已經開始的國家,我們經常看到消費者的抵制(因此,安裝智慧電錶通常最終成為一種選擇;在其他國家,拒絕會導致財務後果,或者假設接受意味著經濟回報)。

第二個挑戰當然是整體網路安全方面,這在所有工業環境中都是典型的數位化和數位化轉型,數據成為關鍵,IT 和 OT 融合(IT 代表資訊技術,OT 代表營運技術)。

智慧電網將通過開發整合在網路設備中的附加智慧(例如變壓器的溫度控制、電纜的即時熱監測等)來提高網路靈活性,並將改進現有的通信系統(歐盟委員會智慧電網工作組)

智慧電網的其他挑戰包括監管變化、在放鬆管制的市場中整合資源、系統和不同參與者之間的合作關係的複雜性、當地情況,即選定數量的大公司通常仍占主導地位,以及產消者態度的變化。

本文的目的是介紹智慧電網,並解釋智慧電網概念的本質(我們稱之為概念,因為還沒有真正的智慧電網)。然而,考慮到電網的絕對複雜性、所涉及的組件和眾多利益相關者,當然還有更多內容。

智慧電網顯然適合更廣泛的公用事業數位化轉型,鑑於有這麼多利益相關者(包括地方和更高級別的當局)以及萬物互聯的事實,它還涉及智慧製造智慧城市等其他幾個所謂的「智慧」領域到智慧家庭智慧樓宇

智能生態系統中的智能電網

從先進的計量基礎設施到分佈式能源

最後的想法:如前所述,智慧電網概念並不新鮮。此外,這是一個旅程和漸進的過程,包含許多可能的不同步驟和挑戰。儘管如此,很明顯我們已經遠遠超出了高級計量的早期階段。

智慧電網包括各種運行和能源措施,例如智慧電錶、智慧電器、可再生能源和節能資源。

Zach Pollock 描述了自「智慧電網之旅」一詞首次出現以來的演變:「第一波電網投資發生在 2000 年代後期,打著智能電網技術的旗號,導致公用事業公司擁有、儀表資產,例如高級計量基礎設施(AMI)和配電自動化設備。今天,電網現代化已經發展到更加包容客戶的偏好和願望。在許多地區,這已轉化為促進分佈式能源(DER)整合的基礎設施和流程改進。」

正如這裡所解釋的,分佈式能源(DER),是直接連接到本地配電系統,或連接到本地配電系統內的主機設施的發電資源或可控負載。

DER 系統通常使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電、生物質能、沼氣、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並且在配電系統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