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 2022\09\30\3S MARKET Daily 智慧產業新資訊

3S Market deliver Smar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Business

3S Market 傳遞 智慧應用與價值的商業資訊


· 台灣安控貼牌,貼到哪裡去了?

 
入侵閉路電視和網路攝影機:你安全嗎?


不只是縮時,還有粉塵、噪音、位移偵測


3S MARKET 施正偉


「監控做不下去啦」,不少人都曾經發出這樣的說法。但是,弱電工程業界這五、六年來,一直流傳這樣一句話,「現在不做監控,還能做什麼?」


為什麼安全監控,有人說做不下;又為什麼有人說『登賀』?這必須從產品技術、產業變化和市場應用,串連時空背景來解析探討 ……



台灣早期的安全監控產業

安全監控市場是一個典型的,利用電子產品技術,應用在保護生命財產的市場。從產品的分類上,約略可粗分為防盜偵測、門禁出入口管理、影像監視三大類。而因應 1990 年代台灣房地產的第一波起飛,因而造就了「大樓對講」被獨立出來,也成為安全監控的一類,其實屬性上,還是屬於門禁出入口管理的範籌。


而在國際市場的定義上,國外媒體有的還把照明、語音通訊等也納入進來,或通稱為「安全與保全產業」。約在 35 年前或更早的時間,台灣的安全器材主要是做防盜偵測的業者為主,主要是利用紅外線(IR)、RF(Radio Frequency)等技術,使用在偵測入侵物件的應用上。


接著,進入到影像應用時代,製造業者把取像的 CCD 做成攝影機,再加上連結 CRT 監視器,以及錄影的 VCR,形成所謂「CCTV 閉路電視」,而逐漸讓影像監控成為安全監控的顯學。不過,CCD 影像感測元件製程複雜且成本非常高,早期也只有歐美日的光學應用產業,如照相機、廣播\電視機產業的相關製造商在生產供應,在安全監控的應用,還只能算是影像應用的旁支。


1/4 吋 CCD 是台灣監視製造業的那一隻水晶鞋

影響影像畫質的因素,早期包括有攝影機的 CCD,監視器的呈現,鏡頭的輔助,以及環境的照明。而影像畢竟是最能讓人辨識的媒介,雖然到 2000 年前後,CCTV 閉路電視已經變成安全監控的主角,但是從整個電子產業來看,監視產業仍屬於很利基型的領域。


而 1/4 英吋 CCD 的大量在監視攝影機的應用,還有 911 恐攻事件,還有數位錄影的出現,讓台灣影像監控變成熱門產業,並且成為全世界最主要的供應國。這促使很多公司也因此邁入上市櫃的公開市場,如慧友、悠克、杭特、陞泰、昇銳、奇偶、遠業、彩富、晶睿等;甚至也讓國外大廠來台併購台灣本土的製造商,如浤普等;而當時股市更興起一波「安控概念股」的熱潮,包括工業用電腦、元件代理通路商、多媒體電腦應用商都蹭了這股熱潮。



外銷市場的轉變

安控產業不像 IT 產業,雖然同樣是電子科技產業,但是接觸國際市場的廣度與頻繁度,與電腦科技業無法相提並論。這中間的差異,IT 越來越消費性化;影像監控則有它不容易走向消費性的門檻,這包括光學變化結合電子技術的處理。早期安控產業的外銷,真正主力市場是中國,除了極少數的廠商有真正著墨歐美市場外,大部分是透過國內外貿易商做間接性的轉口外銷。而 911 之後,很多廠商才開始在嘴上掛著「我們都是做歐美市場的」。


在中國的「安防產業」,還沒在國際市場有能見度的時候,大概在 2005 年以前,在深圳或北京的「公共安全展」,很多中國當地參展商,都可以看到背後有台灣廠商的身影。而 2005 - 2012 年間,美國的 ISC West 和英國的 IFSEC,台灣參展廠商一度曾最多分別到達 50 - 80 家之多。其實這也是兩岸安控產生體質的變化,一個市場轉移的分水嶺。


數位化的轉變

2000 年後,在台灣、中國所謂數位監控廠商出現的比例越來越多,但是在 2008 年以前,基本上類比監控業者,仍主導影像監控的市場。在台灣,類比監控業者在 2001 年後就陸續導入 DVR 的生產,但是攝影機的部分,還是以類比的攝影機為主,真正開始在市場上大量出現 「IP 網路攝影機」,則是 2008 年以後的事。當然,從 2000 年台灣也有一批,包括晶睿等的以「IP 網路攝影機」為主的製造業者,但是大多數以國內市場的專案為主。


中國的影像監控觸及數位化是從 2000 年開始,時間上大約晚台灣兩年,不過中國廠商卻沒有排斥數位化,反而發展神速。早期跟隨台灣類比監控的那批業者,大概在 2005 年後就逐漸式微,到 2007 年時黃河數字、浙江大立、北京藍色之星、北京漢邦高科、南京科達、大華、海康威視等一大批數位廠商則變成了主角,幾乎就完全改朝換代了,台灣卻仍以類比數位幾代同堂,共存於市場之上。


而 2007- 08 年開始在影像監控發跡的海思半導體,大約在此時期進入了影像監控市場,它的壯大,間接迫使歐美日的影像晶片業者「淡出」;而直接的因素是,中國把監控產業喊出了「民族工業」的口號,中國執政當局用國家的力量,投入在晶片軟硬體的研發,以國家之力大量裝設監視產品,在任何想得到和想不到的地方。


資源大量與集中的投入,不只在監控產業的生產製造,更「前瞻佈署」到他們全國的公安應用,成為全球最大量的超經濟市場規模,甚至一度更襲捲接走全世界各大廠大部分的 OEM 與 ODM 訂單。而海康威視在 2007 年宣布進軍攝影機的生產之後,大華也隨之跟進,這個商業策略變化,決定了這兩家變成全球監控巨人的重要里程。這兩家不止涉足了攝影機,甚至逐步進入系統整合專案,這個部分從 2005 - 2010 期間,中國舉辦了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廣州亞運,甚至高鐵和青藏鐵路的完成,提供了這兩家最好的實作經驗。(原先海康和大華主要只做錄影設備)



中國監控產品貨出去、錢進來

也在 2007- 08 年左右,中國監控業者開始大量在全世界參展。這段時間全世界的業者,幾乎每天都收到大量的 email 報價,沒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不止是監視產品,門禁、大樓對講、防盜偵測無一倖免,幾乎通通都淪為「Made in China」。


投入資源規模化、產業規模化、市場規模化,這個「規模化」的信條,甚至也被媒體附和與炒作,却刻意避開一些前提背景的說明。規模化帶來了量化,但是卻徹底稀釋了台灣和韓國製造業者的利潤。價格下降,自然會產生產業重心的下移,表面上是帶給了更多工程商的生意機會,但是工程商的營收來源,除了產品外,還有相關的組配件,以及最基本的「施工安裝費用」。這三項營收來源,讓工程商可以彈性調配利潤的結構。


然而,這樣的情況卻無法解決產業核心 — 台灣製造業所面臨的艱困。因為在規模化之下,台灣製造業的 BOM Cost,硬生生變成是中國廠商售價的天花板,而且別忘了,中國政府的龐大支援資源,讓中國廠商的售價,仍然還有深不可限的地板。


或許可以說,有些台灣製造商老早就放棄了自行研發製造,而代之以採用中國製來貼牌,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先見之明與高瞻遠矚!


從國際產業整體面看,這是一個「不對稱」的產業競爭。從 1998 - 2014 年,很多國際很多的市場調查統計報告,都指出美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安控消費應用市場,整個歐洲是第二大,但中國市場的快速壯大則一直被忽略。2008 - 2010 間,其實已有數據顯示,中國在監視設備的消費規模,已不輸美國,甚至已超越了美國。然而這些市場調查公司到現在,有的還在說美國是最大的安控消費市場。中國監控攝影機的大量應用,很自然的一定會走上自行製造。


監視在極權控制的體制,符合了中國的政治形態和目的。中國政府在 2003 年左右漂亮又巧妙地,以建立平安文明的都市為口號,透過公安部推動「平安城市」的建設運動,開始佈署大量的監視攝影機。這段時間,正好是國際恐怖攻擊最頻繁的期間,台灣、韓國大部分的安控業者業務重心都轉移在歐美市場。



中國世界工廠的崛起

深圳,原本是中國監視攝影機的大本營,其實早期主要來自湖南、四川,還有算是鄰近深圳本地的潮州人,剛開始只是純銷售台灣廠牌的攝影機。在 2000 年開始,這些業者開始進階轉型裝配生產的行列。當然,這群人的背後就是由台灣的「師父」所傳授。2001 年我第一次參加深圳公共安全展,才知道平常接觸的一些台灣攝影機廠商,早就對深圳熟門熟路,甚至那一年的公共安全展,我以為自己還在台灣,因為碰到台灣全國很多的盤商,都齊聚在這裡。當然這段期間,主要是技術輸出,還有把監視設備賣到對岸。


但是中國有廣大的市場機會外,在鄧小平提倡改革開放後,更蓄積了製造能力,還有人口紅利優勢。做生意將本求利,在時間的發展下,台灣廠商為了 Cost Down,從技術輸出,逐漸變成就地生產製造。再加上中國政府有計畫性的配合「世界工廠」城鎮化發展,讓整個供應鏈的一條龍綿密的形成。


這裡就舉個實際的例子。2009 年,我曾陪同台灣的製造團隊,到深圳參加一場行銷發表會。當時因帶去的攝影機故障,於是一位博士研發技術長就跑到華強北,把各項規格參數列出,其中一家就在一個多小時內,找到對應規格的基板、鏡頭、外殼、相關組配件並組裝好。類似的故事,很多媒體或網路上都報導過,如果沒有親身見證,很多人會認為網路或媒體的報導似乎都太誇張。特別是當時這款攝影機,算是特殊規格的攝影機,居然可以在華強北就這樣的很輕易兜出來,而這背後靠的就是「強大的一條龍供應鏈」。


最近剛好有一位朋友,委託我找一款「即時教學」應用的攝影機,在幾個製造造廠商都表示無法幫上忙後,我建議朋友去光華商場去跑一趟,或許就會有答案。結果,朋友回覆:無解。如果他去深圳華強北走一趟,或許就會有答案。其實,我自己也去過華強北幾次,都看過有裡面的店面也有擺著 Speed Dome 攝影機的,如果要一個快速球監控,或許真的也能組裝出來。


三年前,有朋友委託要找中國製的 5MB IP Camera 樣品,問我看能不能找到。剛好,一位從事影像晶片製造的朋友,就給我一個中國監視設備購物網,他說要硬體有硬體,要軟體 SDK 也有,更難以想像的是「俗閣大碗」。必須說,中國不但有實體華強北,甚至更已經進化到線上華強北。不管是實體或線上華強北,這根本給 SI 提供了最好的少量多樣的供應來源。


上面的林林總總,簡略從產品技術、產業變化和市場應用,描述了一些台灣、中國的監控產業早期發展與消長的變化。坦白說,如果說早期到中國發展,到後來技術的輸出,不會有人認為那是「背骨」的行為,甚至應該說那是商業發展的慣性,也因為早期中國在這方面還不是個咖!


其實,2005 - 2010 間,中國製的監控攝影機,已經開始「回銷」台灣。不過,當時台灣優勢仍在,賣中國監視產品會被認為是賣低價劣質品。但是兩岸的消長變化,中國一線業者所做出來的產品,技術含量與品質有些確實已經凌駕台灣製造。


如何站在客觀理性的高度,來看 MIT vs. MIC?



9月21日天下雜誌 757 期的專題報導

「躲不掉的中國天眼」,天下雜誌稱他們耗時九個月做了這個專題。坦白說,以天下雜誌的影響力來看,確實給一般普通讀者有些震撼。但是別忘了,過去 MIC 貍貓換太子的事件,一直有不規則性的週期,在各大傳播媒體都曾被爆料過,天下雜誌的這個專題報導,是否真能造成翻轉的效應嗎?


如果再從報導內容專業度來看,坦白說,並沒有特別勁爆的新意,很多業界人士恐怕知道的更多、更深入。


從現實面來看,這三、四年來,類似這樣的事件爆料不斷,到底中國製監視設備有沒有資安或被駭回流的問題?政府主管機關是否有強烈的決心,要徹底釐清與解決?衍生相關的監控設備資安認證,為什麼沒有得到監控產業各階層業者的認同與支持?目前的資安認證,是否真的適合安全監控產業的應用?就像林佳龍在任交通部長時,在全國所通過裝設多處區間測速,被舉報是採用中國攝影機,又隨即停止。而林佳龍下台後不到一年,區間測速又悄悄公告一一上架,但是仍然疑雲重重。雖然各級交通部局處都聲稱產品已無問題,但是以目前監視產業的大環境下,業界對於這「已無問題」,卻是面面相覷的問號?!


這些問題一直存在市場上,沒有一個明確的產業規範與政策,而讓這個台灣安控產業自然野蠻生長,所造成的產業成本,是否就是讓 90% 以上不是 MIT 的,天天在喊他是 MIT;卻讓一成不到,可能還算純正 MIT ,或是有真正百分之百的 MIT ,就算喊到騷聲,也喊不過那 90% 的不是 MIT 的 MIT?





就我一開始所提到早期台灣監控業界的發展,台灣確實曾經有很風光的歷史。我曾經說過,2004 年海康威視總經理與我第一次見面時,第一句說的話就是「你們台灣的杭特、慧友、悠克好厲害,可以把產品做的那麼好、又那麼便宜 ……」然而時空的變化,2020 年以前的近十年時間,台灣安控產業確實被中國安防業ㄧ路壓著打,這個對比真是很無奈,更是諷刺。


美中貿易戰引發美國的國家授權法,限制了一拖拉庫中國的安全監控產品,給台灣安控業的未來,帶來一線曙光。不過業界廠商很清楚,如果沒有經過「供應鏈重整」,不可能再有風光。這需要政府出面出來輔導協助,類似台灣口罩國家隊的輔導過程。


但問題又來了,如果政府願意出來協助,業界誰會跟?誰能跟?當然,只要是在中華民國合法登記的公司,理論上都有權利參與。問題在天下雜誌 757 期中所提到的,那些不是秘密的秘密「台皮陸骨」,也就是業界所說,超過 90% 的不是 MIT 的 MIT,這些問題該怎麼解決?


2021 年 3S MARKET 與台灣電信公會所辦的,安控國家隊論壇第三次會議上,勝品電通董事長李宏銘曾提議,監視安控產品在公共工程應用的規範,應該要提高到國安等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7ZBkQ1GFsM


恰巧東森新聞關鍵時刻最近就在節目上,提到國安局長陳明通到泰國,就被中國所做的監視器連續被拍下,這就讓我聯想到勝品李董這個提議。這個話題的背後,凸顯出了「資安即國安」這個很嚴肅的議題。


很多銷售中國品牌監視產品的業者,面對影像後門回流中國疑慮,過去都回應說那是無稽之談。我並非拿關鍵時刻的報導,來影射中國監視產品ㄧ定有這樣的疑慮,而是要凸顯了兩個議題,其一,用口語回應是無法釐清的,應該拿出科學驗證,甚至提出如何阻斷後門回流的方法。因為,只要連上網路,不管是美國製、中國製,甚至是台灣製,後門疑慮必然是資安的重要議題。


其二,是安全晶片的議題。這十年來,產業供應鏈板塊的轉移,台灣廠商不得不使用中國製的零組配件。這個部分最為敏感的,就是晶片的問題。海思半導體宰制近十年全球的安控,這裡不再多說。要說的是,除了美國安霸,台灣目前有 MStar 體系、Novatek、多方,中國的富瀚的影像晶片,應用在專業級監視的數位錄影,或者是網路攝影機上。必須點出海思解體後,業者以「台灣晶片」為訴求,但是並沒有完整說清楚講明白的,是軟體、韌體很多仍然來自中國,這個問題不點出,類似像天下雜誌這次的爆料仍會層出不窮。


今天台灣的安控廠商,大部分是典型的中小企業。軟體、韌體的發展,很現實是要「燒錢」。聘用一個專業級軟體工程師,年薪起碼 200 萬起跳,而只用一個軟體工程師夠嗎?就算有安控老闆很有企圖,請了 5 個軟體工程師,燒了一年 1000 萬的錢之後,誰又敢保證這軟體可用、可被市場接受?如果一連兩三年,每年千萬千萬的燒都燒不出成果來,這些典型中小企業的安控廠商燒的下去嗎?


對比海康威視,號稱有超過一萬個研發工程師,難怪至少有兩家台灣安控上市櫃公司公開大方的表示,他們已轉型成「貼牌公司」不再大量投入產品研發。聽起來很感傷,因為這兩家都曾是要發展安控品牌,現在品牌卻變成了貼牌!



貼牌貼到哪裡去?

普銷市場目前已經充斥了貼牌,普銷這個市場區隔已經競爭白熱化到百家爭鳴,主要的產品是類比式數位攝影機和 DVR,可稱為傳統的 CCTV,應用的場域分佈於零售店家、住宅社區、辦公室等所謂民間應用市場。基本上,台灣本土製造商對於這塊區隔,已不具本地製造的優勢。


企業級、專案市場,基本上是 SI 型態的市場。傳統的 CCTV 和 IP 監控都有應用的需求,視使用者的偏好和專案需求而定。然而很多 SI 都表示,除非業主指定品牌,一般來說 SI 也都有「自己的方案」,但是 SI 並不是製造商,這些 IP 監控設備哪裡來?從本土網路監控製造商從硬體、軟體、韌體都有能力解決處理的屈指可數的現實情形下,所以 IP 監控設備哪裡來就不言可喻了。


那公共工程級呢?這個市場一般市統包商和 SI 主攻的市場。產品和企業級、專案市場類似,差異在規格、條件的不同,通常是透過標案進行。但是從天下雜誌 757 期的專題所報導,並沒有觸及有關標案流程,而這才是潘朵拉的盒子。坦白說,這不是一般商業雜誌能力所及的報導範圍。


歐普羅 MIT 熱成像攝影機


誰看到問題的核心

台灣該不該發展自己的安控製造產業?當然,廣納貼牌也是一種選項!問題在這些監視設備在所有的應用領域,要發揮什麼功能?投入於此的廠商,能不能獲得該有的利潤報酬?還有,這些市場所面臨的問題,政府、應用甲方、安控產業各階層業者,應該要如何確實去解決呢?誰可以來解答!



按此回今日3S Market新聞首頁 

.新型物聯網技術在智慧醫療的應用有哪些?

醫療保健物聯網產品

來源:公眾號/清大劍橋商學



應對人口結構高齡化所帶來的長期照護需求,各國政府紛紛擬定政策,希望利用Wi-Fi、藍芽、3G、GPS 及 RFID 等物聯網技術,架構起行動式醫療網路;且在遠距照護等議題發酵下,也帶動醫療產業結合物聯網進入下一個嶄新的應用階段。


物聯網技術在智慧醫療領域的主要應用技術,主要在於物資管理視覺化技術、醫療資訊數位化技術、醫療過程數位化技術三個方面。


一、醫療器械與藥品的監控管理

藉助 RFID 技術,開始廣泛應用在醫療機構物資管理的視覺化技術,可以實現醫療器械與藥品的生產、配送、防偽、追溯,避免公共醫療安全問題,且實現藥品追蹤與裝置追蹤,可從科研、生產、流動到使用過程的全方位即時監控,有效提升醫療品質並降低管理成本。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導,全球假藥比例已經超過 10%,銷售額超過 320 億元。藥學會有關資料顯示,我們每年至少有 20 萬人死於用錯藥與用藥不當,有 11%~26% 的不合格用藥人數。以及 10% 左右的用藥失誤病例。因此,RFID 技術在對藥品與裝置進行追蹤監測、整頓規範醫藥用品市場中起到重要作用。


具體來說,物聯網技術在物資管理領域的應用方向有以下幾個方面:


1、醫療裝置與藥品防偽

卷標依附在產品上的身份標識具有唯一性,難以複製,可以起到查詢資訊和防偽打假的作用,將是假冒偽劣產品一個非常重要的查處措施。例如,把藥品資訊傳送到公共資料庫中,患者或醫院可以將卷標的內容和資料庫中的記錄進行核對,方便地辨識假冒藥品。


2、全程即時監控

藥品從科研、生產、流通到使用整個過程中,RFID 標籤都可進行全方位的監控。特別是出廠的時候,在產品自行自動包裝時,安裝在生產線的讀取器可以自動辨識每個藥品的資訊,傳輸到資料庫,流通的過程中可以隨時記錄中間資訊,實施全線監控。


3、醫療垃圾資訊管理

通過實現不同醫院、運輸公司的合作,藉助 RFID 技術建立一個可追蹤的醫療垃圾追蹤系統,實現對醫療垃圾運送到處理廠的全程追蹤,避免醫療垃圾的非法處理。


二、數位化醫院

物聯網在醫療資訊管理等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醫院對醫療資訊管理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身份辨識、樣品辨識、病案辨識。其中,身份辨識主要包括病人的身份辨識、醫生的身份辨識;樣品辨識包括藥品辨識、醫療器械辨識、化驗品辨識等;病案辨識包括病況辨識、體徵辨識等。具體應用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病患資訊管理

病人的家族病史、既往病史、各種檢查、治療記錄、藥物過敏等電子健康檔案,可以為醫生制訂治療方案提供幫助;醫生和護士可以做到對病患生命體徵、治療化療等實時監測資訊,杜絕用錯藥、打錯針等現象,自動提醒護士進行發藥、巡查等工作。


2、醫療急救管理

在傷員較多、無法取得家屬聯絡、危重病患等特殊情況下,藉助 RFID 技術的可靠、高效的資訊儲存和檢驗方法,快速實現病人身份確認,確定其姓名、年齡、血型、緊急聯絡電話、既往病史、家屬等有關詳細資料,完成入院登記手續,為急救病患爭取了治療的寶貴時間。


尤其救護車中安裝 4G 視訊裝置,病患在運送到醫院的途中,急診室可先瞭解病患的生理狀況,爭取黃金救援時機,如果地處偏遠,甚至可採取遠距醫療影像系統進行緊急搶救。


3、藥品儲存

將 RFID 技術應用在藥品的儲存、使用、檢核流程中,簡化人工與紙本記錄處理,防止缺貨及方便藥品召回,避免類似的藥品名稱、劑量與劑型之間發生混淆,強化藥品管理,確保藥品供給及時、準備。


4、血液資訊管理

將 RFID 技術應用到血液管理中,能夠有效避免條碼容量小的弊端,可以實現非接觸式辨識,減少血液汙染,實現多目標辨識,提高資料採集效率。


5、藥品製劑防誤

通過在取藥、配藥過程中加入防誤機制,在處方開立、調劑、護理給藥、病人用藥、藥效追蹤、藥品庫存管理、藥品供貨商進貨、儲存期限及儲存環境條件等環節,實現對藥品製劑的資訊化管理,確認病患使用製劑之種類、記錄病人使用流向及儲存批號等,避免用藥疏失,病患用藥安全。


6、醫療器械與藥品追溯

通過準確記錄物品和患者身份,包括產品使用環節的基本資訊、不良事件所涉及的特定產品資訊、可能發生同樣質量問題產品的地區、問題產品所涉及的患者、尚未使用的問題產品位置等資訊,追溯到不良產品及相關病患,控制所有未投入使用的醫療器械與藥品,為事故處理提供有力支援。


7、資訊共享互聯

透過醫療資訊和記錄的共享互聯,整合並形成一個發達的綜合醫療網路。一方面經過授權的醫生可以翻查病人的病歷、患史、治療措施和保險明細。患者也可以自主選擇或更換醫生、醫院;另一方面支援鄉鎮、小區醫院在資訊上與中心醫院實現無縫對接,能供即時地獲取專家建議、安排轉診和接受培訓等。


8、新生兒防盜系統

將大型綜合醫院的婦產科或婦兒醫院的母嬰辨識管理、嬰兒防盜管理、通道許可權相結合,防止外來人員隨意進出。尤其,嬰兒出生後也要給嬰兒佩戴一個可以標示惟一性身份的「RFID 腕帶」,並使嬰兒的資訊和母親的資訊具有惟一對應性,要確定是不是抱錯了嬰兒,只需對比母嬰的「RFID 腕帶」資訊就可了,這就避免了嬰兒抱錯事件的發生。


9、報警系統

通過對醫院醫療器械與病人的實時監控與追蹤,說明病人發出緊急求救訊號,防止病人私自出走,防止貴重器件毀損或被盜,保護溫度敏感藥品和實驗室樣本。


三、遠端醫療監護

遠端醫療監護,主要是利用物聯網技術,建構以患者為中心,基於危急重病患的遠端會診和持續監護服務體系。遠端醫療監護技術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減少患者進醫院和診所的次數。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2005 年的報告,大約 50% 的美國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疾病,他們的治療費用佔全美 2 萬億醫療支出的 3/4 以上。除了高額的高科技治療和手術費用外,醫生的例行檢查、實驗室檢測和其他監護服務支出大約有幾十億美元。


隨著遠端醫療技術的進步,高精尖感測器已經能夠實現在患者的體域網(body-area)範圍內實現有效同信,遠端醫療監護的重點也逐步從改善生活方式,轉變為即時提供救命資訊、交流醫療方案。


實際應用上,社區居民的有關健康資訊可透過無線和視訊方式傳送到後方,建立個人醫療檔案,提高基層醫療服務品質;允許醫生進行虛擬會診,為基層醫院提供大醫院大專家的智力支援,將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醫療機構延伸;建構臨床案例的遠端繼續教育服務體系等,提升基層醫院醫務人員繼續教育品質。


1、RFID 助老人獨立生活的應用

阿得雷德大學電腦科學家,正在領導一個專案開發新的 RFID 感測器系統,說明老年人保持獨立生活和安全看護。研究人員採用 RFID 和感測器技術,自動辨識和監測人的活動;能夠確定個人的正常例行維護,並在危險來臨時,及時地提供幫助,在人口老齡化的時代具有巨大的潛在價值。


該系統的投入成本較低,不存在隱私問題和密集的監測監控,被監控物件(老年人)也無須另外穿戴物品。


2、智慧輪椅的應用

智慧輪椅的任務是安全、便捷地把使用者送到目的地,完成既定任務。在運動過程中,輪椅既需要接受使用者的指令,又需結合環境資訊啟動自身避障、導航等功能模組,與移動機器人不同的是,在使用過程中,輪椅與使用者成為一個協同工作的系統。


在運動過程中,輪椅既需要接受使用者的指令,又需結合環境資訊啟動自身避障、導航等功能模組,與移動機器人不同的是,在使用過程中,輪椅與使用者成為一個協同工作的系統。這就要求在設計之初就把人這個因素納入考慮之中,所以,安全、舒適和容易操作應成為智慧輪椅設計中最重要的因素;使用者身體能力的差異,決定了智慧輪椅需被設計為一個功能多元化,能滿足多種層次需要的電子系統,而模組化最能體現系統多功能化的特徵,每個使用者都能根據其自身殘障型別和程度,選擇適當的模組整合,且設計者可以在現有基礎上透過增添功能模組,很方便地對輪椅功能進行改進。


智慧輪椅的總功能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子功能:環境感知及導航功能、控制功能、驅動功能和人機互動功能。透過對智慧輪椅的功能分析和模組劃分,再結合具體的研究內容和期望控制目標,本系統主要由感測器模組、驅動控制模組和人機互動模組3部分組成。其中感測器模組主要有內部狀態感知和外部環境感知兩部分構成,透過姿態感測器確定輪椅自身的位姿資訊;透過編碼器的位移速度和距離,獲得自定位資訊;視覺、超音波和接近開關主要負責持續獲得周圍環境和障礙物的距離資訊。驅動控制模組我們採用後輪驅動的方式,每一個後輪配置一個電動機,在控制器的操作下實現電動輪椅的前進、後退和轉向。人機互動介面由操作桿和個人電腦介面資料輸入兩種方式,實現基本的人機互動功能。


智慧輪椅有 2 個獨立的驅動輪,各自配備一個電機碼盤。由 2 個電機碼盤的即時檢測資料,構成了里程計式的相對定位感測器,同時安裝了傾角感測器和陀螺儀來測量輪椅在行進過程中的姿態狀態。超音波感測器和接近開關被用於感知周圍環境資訊。為獲取更大範圍內的障礙物資訊,本系統配備了 8 個紅外感測器和 8 個超音波感測器。另外安裝了一個監視攝影機,用於判斷前方行進路程中的深度資訊。


能夠僅僅依靠兩個輪子完成車體的平衡。這個顯著特徵要求它有特殊的結構,基本的設計思想為:保持兩個輪子分別由獨立的直流電動機驅動,並且在一條軸線上,車體的重心保持在輪軸以上,使用檢測車體傾斜角度的感測器,即時地獲取車體的姿態資訊,機器人的處理器將感測器訊號進行處理,按照一定的控制演算法,計算出控制量控制電動機的轉速和轉向,驅動機器人前進或後退,完成車體的平衡。


智慧輪椅採用一個傾角感測器和一個陀螺儀的組合,構成姿態感測器來檢測車體平臺的執行姿態。傾角感測器用來測量輪椅偏離豎直方向的角度,陀螺儀用來測量角速度。


3、行動醫療

透過監測體溫、心跳等一些生命體徵,為每個客戶建立一個包括該人體重、膽固醇含量、脂肪含量、蛋白質含量等資訊的身體狀況,即時分析人體健康狀況,並將生理指標資料回饋到社區、護理人或相關醫療單位,即及時為客戶提供飲食調整、醫療保健方面的建議,也可以為醫院、研究院提供科研資料。


4、RFID 腕帶的應用

在不久的將來,手機將變成每個人的私人醫生。


大家估計都有親身感受,在醫院排隊掛號是很常見的事情,等待和焦慮是人們臉上最常見的表情,這份苦有時會比病痛更加折磨人。病人因為看病難叫苦不堪,而面對每天成千上萬的門診病患,醫院也深感不堪重負。但在不久的將來,這些都會改變。專家將「住進」手機,而手機則變成每個人的私人醫生。


每個人生病都想找專家看,但是專家很少,怎麼能服務所有的人呢?可是在未來這將變成現實。專家最重要的是經驗,而這些經驗往往是根據病人生病所得的資料指標累積而來的,如果能夠把一個專家經驗的資料庫積累起來,當這個資料庫的引數足夠豐富的時候,只要病人把自己生病的引數指標輸入進來,資料庫就會自動給病人看病,而這個資料庫最終就是「機器人專家」。


這些生澀的資料庫可能很多市民都不明白,但是舉例說明,如果一個專家專門看癌症,那麼只要收集足夠多的這個專家的治療方案,這些治療方案再結合病人的病理指標,也就建立了一個專家的資料庫模型,例如當有一萬個白血病人的資料庫指標被收集,那麼這個資料庫就有一萬種對於白血病治療的解決方案,也就是說一個普通的白血病人,只要把各項化驗引數輸入這個資料庫中,資料庫就會自動根據以往的專家經驗從而產生治療方案,而這個治療方案就是這個專家的日常治療經驗。這樣的資料庫最終將變成軟體內建到手機裡,一旦生病,手機中的軟體將自動治療,而如果遇到無法判斷的情況後,專家將親自出馬透過網際網路對病人進行治療。屆時每個市民的手機都會是一個「機器私人醫生」。


5、GPS 定位心臟病人的應用

每個人都要建立自己的健康資料庫。一位心臟病人,如果建立了數位健康檔案,一旦心率出現異常甚至高危,資料會立即傳回我們的系統,透過 GPS 定位,我們可以幫助病人立即撥打 119,聯絡最近的醫院進行救助。


這是一個簡單的物聯網應用,但是以後每個市民的家中都會有一個體檢裝置,市民只要把手掌放到這個裝置上,然後裝置就會採集血壓,心跳,脈搏,體溫等多種因素,而未來甚至一些簡單的化驗也能在裝置上完成,這些資料採集以後將自動傳遞到醫院的資料中心,一旦出現情況,醫生會提示入院進一步檢查,或者就近採取救治措施。如果有需要,以後人們的體檢可能是每天進行。


6、看病只要「一卡、一腕帶」

每次進入地鐵人們都覺得非常輕鬆,刷下卡就什麼都解決了。


在健康物聯網中,看病也像坐地鐵一樣,只要一張卡就全部解決了。


在醫療過程中,患者以身份證作為惟一的合法身份證明在特定的自動辦卡機(讀寫器)上進行掃描,並存入一定數量的備用金,幾秒鐘自動辦卡機就會生成一張「RFID 就診卡」(也可使用由專用的醫保卡),完成掛號。患者持卡可直接到任何一個科室就診,系統自動將該患者資訊傳輸到相應科室醫生的工作站上,在診療過程中,醫生開具的檢查、用藥、治療資訊都將傳輸到相應的部門,患者只要持「RFID 就診卡」在相關部門的讀寫器上掃描一下就可進行檢查、取藥、治療了,不再需要因劃價、交費而往返奔波。就診結束後,可持卡到收費處列印發票和費用清單。


另外與「RFID 就診卡」對應的是住院使用的「RFID 腕帶」,其中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職業、掛號時間、就診時間、診斷時間、檢查時間、費用情況等資訊。患者身份資訊的獲取無須手工輸入,而且資料可以加密,確保了患者身份資訊的惟一來源,避免手工輸入可能產生的錯誤,同時加密維護了資料的安全性。此外,腕帶還有定位功能,佩戴腕帶的人再也不能偷偷溜出醫院了。


當有人強制拆除「RFID 腕帶」或患者超出醫院規定的範圍時,系統會進行報警;佩戴帶有監控生命體徵(呼吸、心跳、血壓、脈搏)的並設定「危急值」的「RFID 腕帶」,可 24 小時監控生命體徵變化,當達到「危急值」時系統會立即自動報警,從而使醫護人員在第一時間進行干預。而在醫療過程中,對患者進行的諸如檢驗、攝片、手術、給藥等工作,均可以透過「RFID 腕帶」確認患者的資訊,並記錄各項工作的起始時間,確保各級各類醫護及檢查人員執行醫囑到位,不發生錯誤,從而對整個診療過程實施全程品質控制。


患者可透過「RFID 腕帶」在指定的讀寫器上隨時查閱醫療費用的發生情況,並可自行列印費用結果,以及醫保政策、規章制度、護理指導、醫療方案、藥品資訊等內容,從而提高患者獲取醫療資訊的容易度和滿意度。


四、物聯網在醫療照護應用上的技術難題

目前物聯網的醫療照護應用仍有幾個技術難題需要解決:

1、動態組網與大規模網路中節點行動性管理

當監護系統擴充套件到小區、城市甚至全國時,其網路規模巨大,並且監護節點與基地台都具有一定的行動性。因此,必須設計一種合適的網路拓撲管理結構,以及節點行動性管理方法。


2、資料完整性與資料壓縮

節點有時需要長達 24 小時的監測人體引數,所採集到的資料量大,而儲存容量小,常採用壓縮演算法來減少資料的儲存與傳輸量,然而,傳統資料的壓縮演算法成本高不適合感測器節點。另外,壓縮演算法不能損壞原始資料,否則會造成誤診。


3、資料安全性

無線感測器網路節點採用自組織方式組成網路,容易受到攻擊,此外,病人的資訊需要保密。感測器節點計算能力相當有限,傳統的安全和加密技術都不適用。因此,必須設計一種適合感測器節點的加演算法。


總之,智慧醫療提供多種服務,包括慢性疾病的長期治療、預防和及早期檢測三種方向,透過物聯網技術,其發展到最終將會是建立一個連結醫院內部到院外,甚至與病人相連結的系統。



· 物聯網和智慧城市如何幫助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影像技術如何幫助城市實現其永續發展目標 


不只是縮時,還有粉塵、噪音、位移偵測

Information/Age


到 2050 年,全球將有超過 60 億人生活在城市中,這將帶來大規模的永續發展挑戰 

物聯網和智慧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image


世界上許多城市已經人滿為患,導致交通和交通擁堵,以及水、能源和安全住房等資源緊張。

這是世界各國政府面臨的一項關鍵挑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 的目標 11 是「使城市和人類住區具有包容性、安全性、復原力和續性」。政府可以利用技術應對這些挑戰。

實現城市的永續發展目標需要全新的城市交通和資源永續利用概念 —— 換句話說,就是將城市發展為智慧城市。

技術,特別是物聯網 (IoT),是智慧城市發展和滿足能源效率、更高安全性和便利性等永續性要求的關鍵推動力。

>另見: 智慧國家:新加坡的總體規劃

使用感測器,該概念基於連接技術,該技術將「事物」連接起來,相互傳遞「即時」資訊。作為她工作的一部分,本文的作者 (Eman Martin-Vignerte) 必須評估推動對物聯網的更多了解所需的相關經濟、結構和流程,並幫助為政府決策提供有關其機會和挑戰的資訊


Eman Martin-Vignerte,博世英國政治事務和政府關係主管 照片©Julia Claxton

Eman Martin-Vignerte,博世英國政治事務和政府關係主管 照片©Julia Claxton

節能潛力

城市消耗了全球 75% 的能源,僅建築就佔 40%。然而,這也意味著城市的能源效率潛力巨大,市場專家估計,到 2019 年,城市可以削減約 110 億美元的能源成本。

該領域已經取得了技術進步,城市變得更加智慧,以節省能源和營運成本。

虛擬發電站、節能供暖、熱水和冷卻系統以及儲能技術,都是物聯網啟用的真正技術,可以使我們的城市更加高效和永續。

在奧地利西部的福拉爾貝格,博世和許多合作夥伴已經在開發虛擬發電廠。

作為「萊茵智慧城市」專案的一部分,虛擬工廠目的在協調能源平衡,並在現有基礎設施的基礎上提供新的能源服務。

>另見: 物聯網在發展智慧城市中的作用

博世正在為該工廠實施三個核心項目,包括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的負載管理,以及透過管理電熱水器,和熱泵需求的能源管理系統,預測消耗數據。

「萊茵智慧城市」專案的目標,是最早在 2050 年實現無二氧化碳的能源自主。

透過行動促進成長

隨著城市的發展,他們還需要確保基礎設施,能夠跟上並承受不斷成長的人口的壓力。物聯網在保持城市運轉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創新包括環境監測系統和互聯停車技術,以及車隊管理、電動交通和多式聯運解決方案。

以城市地區停車位稀缺為例。研究顯示,三分之一的城市駕駛僅用於尋找停車位,在英國,司機每年要花費 60 多個小時尋找停車位。

借助基於社區的停車場,車載感測器可檢測可用停車位並測量停放汽車之間的空間大小,從而讓汽車在沿街行駛時檢測停車位。然後將收集的數據傳輸到數位街道地圖,高性能算法評估數據的合理性,並對停車位情況和停車位大小進行預測。

附近的汽車可以使用即時地圖,因此駕駛員可以直接開車到可用的停車位。博世和梅賽德斯賓士目前正在斯圖加特大都市,測試基於社區的停車概念,併計劃於 2017 年在美國進行試點專案。

建設更安全的城市

雖然這些技術針對的是交通和道路安全,但隨著城市人口的成長,公民的總體安全和保障也非常重要。該領域已經使用的一些技術包括防火技術、門禁控制系統和影像監控解決方案。

>另見: 電信公司在智慧城市中的作用

對於移動中的人來說,應用 app 的普及率也越來越高。以博世的應用 Vivatar 為例 —— 透過 GPS 和聊天功能,用戶可以在外出時感到不安全時,與朋友和家人保持聯繫,例如在深夜回家的路上,或他們在崎嶇的地形上進行戶外運動。在發生緊急情況時,他們可以透過緊急服務功能,輕點手指即可獲得快速幫助。

未來的智慧城市

從監控停車場和街道以解決塞車,到追踪垃圾箱中的垃圾情形,以確保在必要時將其清空,智慧城市和互聯技術可用於更好、更高效的生活方式。

許多智慧城市原則都體現在英國政府的花園小鎮計劃中。

迪科特花園鎮靠近牛津大學和牛津郡哈威爾,和卡勒姆科學中心的科學研究中心,將提供 15,000 套新住宅和 20,000 個新工作崗位。

過去,在此類舉措中從技術中獲得的收益,往往落後於規劃和政策。相比之下,Didcot 透過與博世等技術創新者合作,帶來了新思維。

在總體規劃設計的最初階段,行業和委員會之間的合作正在確定能源、行動和大數據方面,可行的永續佈署服務和解決方案。其目的是為社區、遊客和組織提供花園小鎮的好處,這些好處是經過設計、可擴展和面向未來的。

在離家稍遠的舊金山,博世正在作為 FivePoint 的技術合作夥伴,後者利用前海軍造船廠和足球場的廢墟創建了舊金山造船廠和燭台點,這兩個新的、有吸引力的社區。


舊金山造船廠和燭台點空中拍攝

舊金山造船廠空中拍攝

計劃建造 12,100 套住宅、超過 350 英畝的公園和開放空間、一個城市奧特萊斯購物中心、多達 500 萬平方英尺的商業空間,包括研發、創客空間和辦公空間,以及近 300 個藝術家工作室,這是舊金山自 1906 年地震以來最大的城市重建專案。博世正與 FivePoint 合作,為這些現代地區開發智慧解決方案。

舊金山造船廠和燭台點港口

舊金山造船廠港口

未來五到十年,智慧城市將穩步發展。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智慧城市可以帶來的好處,包括它們幫助實現續發展目標的能力。這種意識和活力將會成長。

>另見: 智慧城市中智慧電力的未來

然而,物聯網需要大量數據才能使其成為廣泛的現實,這將需要廣泛實施 5G。

一旦存在正確的基礎設施和連通性,智慧城市改變人們生活方式並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目標的空間是巨大的。

 

來源:博世英國政治事務和政府關係主管 Eman Martin-Vigner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