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 2017\09\08\3S Market Daily 智慧產業新聞

3S Market deliver Smar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Business
3S Market 傳遞 智慧應用與價值的商業資訊


【2017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 帶您前進現場搶先看!


                                                                                                                                                                                                                 

.工業 4.0 是炒作還是商機?

Mikael Gidlund, Myths, truth, and challenges in industrial 4.0 and wireless automation



來源:eettaiwan 作者:Susan Hong 




  

利用網宇實體系統(CPS)架構的5C元素,有助於衡量不同製造業族群在工業4.0的技術成熟度,以及在導入工業4.0應用與策略時所面臨的挑戰…

工業4.0(Industry 4.0)正成為時下熱門的關鍵詞,大家都在討論如何透過人機協作的方式,在這一波數位化浪潮中,提升製造價值鏈的效率與生產力。

然而,根據Mckinsey在去年,針對全球製造相關業者進行的工業4.0調查顯示,目前大約只有四成的業者,在實現工業4.0的應用與策略方面取得成效。

(來源:Mckinsey Industry 4.0 Global Expert Survey, 2016 )
  

工業4.0究竟只是市場炒作一場,還是可透過轉型,帶來希望的絕佳機會?業界在實現工業4.0的過程中,究竟遭遇到哪些問題?目前的實施成效如何?未來又該如何跳脫市場炒作,真正落實工業4.0?

對此,英特爾(Intel)亞太區製造業解決方案總監李立仁表示,製造業是一個族群多元且分散的產業,包括半導體、汽車、石化、組裝、金屬加工與紡織等等。不同的族群在技術的使用與成熟度方面各不相同,因此在工業4.0發展道路上,處於不同的位置,所面臨的問題也不盡相同。

因此,他指出,藉由網宇實體系統(Cyber Physics System)架構的5個元素(5C)——連結(Connect)、轉化(Convert)、虛擬(Cyber)、認知(Cognitive)與配置(Cofigure),有助於業者評估自家公司在工業4.0發展的技術成熟度以及面對的挑戰。


借助網宇實體系統的5C架構,有助於衡量導入工業4.0的技術成熟度
  

在最基本的連結(connect)階段,必須把工廠設備和業務整合(M2B)、機器對機器(M2M)整合起來,而其挑戰就在於如何將設備機台的訊息,轉化成可供大數據和人工智慧(AI)進行分析用的數據。因此,在這個階段的重點是如何以物聯網(IoT)實現M2M的結合,以及操作技術(OT)與資訊技術(IT)的整合。

在鏈接之後,就必須把OT的數據,轉化為有價值可分析的資訊。例如如何將設備機台的數據導入大數據平台,以支持失效分析、良率分析等不同應用場景。而在虛擬階段中的關鍵在於Cyber Twin,具備實現工業4.0的關鍵能力;可在連接所有的設備端點後,實現虛擬化、同步化的數位工廠,並具備感知、預測的能力,並進一步用於模擬與重新排程,實現優化的結果。

而在設備連結、具備智慧化分析運算後,下一步的認知階段重點,在於確保累積的數據進入學習系統,並整合邊緣、大數據以及讓工廠自主學習的重要技術——人工智慧(AI;包括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實現自我診斷與決策。

最後是根據生產環境、訂單需求、機台設備等變化,不斷自行重新排程至優化的執行與計劃結果,目標在於達到自主配置的工廠/企業/價值鏈。

李立仁指出,「5C代表工業4.0的五個能力階段,面對的典型問題各不相同。」從物聯網的連結、OT到IT轉化、Cyber Twin的模擬、AI能力的自主學習到自主配置優化的工廠,不同的族群或客戶,在每個階段的技術成熟度不同,也分別遭遇不同的挑戰,必須先確定客戶發展至哪一個階段,遭遇哪些問題,才能建議其技術導入方向。

除了技術的成熟度以外,發展工業4.0還需要高度的人力資源,與資本資源的投入,畢竟這還是一個高度成本競爭的環境,但要如何確定導入藍牙、物聯網還是AI等技術的投資報酬率(ROI)呢?

因此,具有商業價值的應用場景,也是目前進入工業4.0的障礙之一。

李立仁建議,先找到一個好的應用場景,或轉型其他商業模式,例如提升良率或設備維修服務,將有助於發掘出新的商機,落實工業4.0的願景。例如,有些業者導入工業4.0後,將設備維運變成一種服務,取得客戶端的設備運作數據,在雲端同步運算,同時介入設備的控制系統,進行故障排除的服務。

此外,建立完整的生態系統也非常重要。如果每一家方案供貨商都提出針對片段範圍的方案,或升級而不進行整合,其成效也會大大折扣。

因此,在發展工業4.0的道路上,跨生態系統的合作夥伴之間垂直整合,提供端對端的解決方案,也有助於產業加速導入。


                                                                                                                                                                                                                 

.AI 幻滅?八大趨勢正在阻礙 AI 發展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來源:大数据文摘


這不是一個會不會發生的問題, 而是會什麼時候發生的問題。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寫過關於AI在創新潛能上與之前的科技浪潮的不同之處。

文章的核心主題,是近期在主流科技浪潮中,獨一無二的全分布式創新模型。

在過去的幾年中,AI無窮的潛力被大肆宣傳。這些宣傳中,一些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但是很多卻被過分誇大。

事實上,對於一項正在風頭上的科技,人們很難想像,未來將會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人工智慧和相關技術,被追捧的時間已經很長了,常理推斷它由盛轉衰的最高點也即將來臨。在過去長達1年半的時間裡我都有這種預感,而高德納公司2016年的「炒作週期」更是映證了這一看法(參考機器學習):


  《高德納2016炒作週期》

整體來看,AI 可能已經開始出現「幻滅」的勢頭。作為一種主觀推斷,幻滅發生的時間無法用科學方法去測算。然而不論我們相信與否,AI的熱度會不可避免的有所反彈。然而,關於AI的幻滅,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在很多情況下,炒作宣傳的內容,都遠遠超過了當前的技術發展水平。

但是我並不擔心這種情況的發生,因為我對長遠的規劃更感興趣,這包括:過去幾年中的傑出成就能否持續發展?是否能繼續遵循全分布式的創新模式?或者是事與願違,AI會最終迎來一個寒冬?

這都很難預測,因為很多因素會減緩現在的創新速率,接下來我會對此進行深入探討。

1、專利比論文更受偏愛
與之前的技術相比,AI的一個重要優勢就是強有力的研究背景。在電算科學領域,創新程度是用發表的文章,以及這些文章對AI技術的影響程度來衡量的。谷歌,臉書,和其他大型AI公司,從學校挖走了很多頂尖的AI人才,而這些人才在業界也還在繼續發表文章。

儘管學術論文經常會讓人覺得晦澀難懂,但是它們確實包含著,如何應用一個新方法,或者算法來繪製技術的前景藍圖,這也使得AI領域中的大多數創新能夠公之於眾。甚至有些情況下,在新論文發表的幾天之內,github上就會出現相應的應用實例。

在大企業中,關於是否將一個想法發表專利,一直都存在爭議。考慮到機器學習領域的飛速進展,研究人員都想盡快發表自己的論文,以宣示對新想法的所有權。谷歌目前除了對一些有專利的產品,如 word2vec,對其他產品都持有較為開放的態度。我希望谷歌能繼續保持下去,不然這種現象可能會嚴重阻礙AI社區的發展。

2、少數大公司雇傭了所有的AI人才
目前有很多關於科技巨頭從各大高校席捲AI人才的故事。在過去的幾年中,很多高調收購案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得AI核心人才。這種現象的好處,是抬高了AI技術的身價,壞處則是人才都去了少數的大公司。

谷歌、臉書、亞馬遜、百度、微軟、特斯拉、蘋果和IBM都在野心勃勃的建立AI中心,並且把能找到的博士生都收入麾下。這些公司在AI研究社區都極力表現,以維持自己的聲望,但是由於公司內部的工作進程安排,使得那些來大公司的人才,很難獲得在學校或者在自己創辦的公司中,實踐想法的自由度。

如果少數十幾家公司網羅了世界上絕大部分的AI人才,我們將看不到,更多與眾不同的創意和新的解決方案。多數大公司並不能快速換代,創建新產品。因此,我們更需要一個健康的創業環境來激發新靈感。

3、等待好結果的時間太久
當每個人都從Good Morning America上瞭解到AI時,其實人們的心理倒計時已經開始了。如果沒有好的產品來支撐,在宣傳維持了一段時間的熱度之後,人們終會對AI喪失信心,並且把它丟進名為過度炒作的垃圾桶裡。

這意味著如果得不到新的解決方案或者新結論,人們將不會再關注下去。

4、幾個重大失敗案例
一個難以避免的會減慢AI發展的情況,就是出現重大失敗。不論是AI公司沒能提供承諾的價值,還是一個新產品發售後迴響平平,都會給大眾埋下懷疑的種子。就像沒有值得上新聞的突破一樣,類似MD Anderson取消與IBM Watson的合作協議,一樣的重大失敗,會讓原本對AI很熱忱的公眾,開始產生懷疑。


5、Tensorflow變得太複雜和太佔主流
也許這不符合常理,但是實際情況是,擁有很多AI開發平台才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像現在這樣,Tensorflow成為了主流。無論如何,應用新的AI技術對於小團隊和個人都是很困難的。開發整體佈署軟體(如操作系統)需要大量的開發者的協作,但AI平台與此不同。當一篇新的論文發表後,相互競爭的實踐產物經常在幾周或幾天之內就出現了。

Tensorflow是最流行的機器學習框架,並且正在變得越來越強大和複雜。如果Tensorflow真的變得過於複雜,讓人難以應用,或者谷歌失去了對它進行高頻更新的興趣,那Tensorflow本身將會阻礙創新。雖然短期來看,所有人都使用Tensorflow是一件好事,但在長遠來看很可能成為一個隱患。

6、我們用深度學習只到達了局部最優
深度學習已經一戰封神。現在它能讓軟體替代醫生,甚至能做飯,清潔,洗碗。有些暫時或許還沒有實現,但是人們把太多的注意力,投注在深度學習上,會導致對其他領域的關注不足,而下一個突破點很可能就在這樣的過程中被忽視了。深度學習也有自己的不足,所以我們需要持續地探索新的想法和概念。

7、社會和政治上的壓力會阻礙AI前進
我認為AI發展會減緩的最主要的原因,並不是技術本身或者創造新解決方案的能力,反而是公眾對這些方案實施的熱度。

公眾非常期待5級自動駕駛技術能夠應用,同樣也對飛機的無人駕駛很感興趣,但是目前駕駛艙坐著的仍然是人類。

公眾多年建立起來的信心,可能只需要一個偶然的重大事故就摧毀了。我們可以預見,將來AI會產生的事故不止一個。儘管機器操作可能比人工操作的事故率低,但是AI還是會因為這少數的「事故」獲得很慘的下場。

8、放慢速度是件好事
我希望未來AI能夠不要太主流。一定程度上,獲得巨大關注是一件好事,這會讓個人和公司對開發新技術興致高漲,但這樣會產生過度炒作的弊端,以及帶來很多任意消費,而不思回報的盲從者。同時,讓我更擔心的是熱度越高,摔得越重。


                                                                                                                                                                                                                 

.解析 3D 列印後處理的「門道」

Post Processing in 3D Printing




來源: 3D科学谷

製造具有複雜幾何形狀的,功能整合式的零組件是3D列印技術主要優勢之一,但是3D 列印的零組件,同時也面臨著提高表面品質的挑戰。對3D列印零組件進行後處理,是提升表面品質的有效方式。

blob.png

那麼,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出後處理技術的效果? 後處理技術對3D列印零組件的設計有影響嗎? 美國一家從事後處理設備研發及服務的公司 Bel Air Finishing Supply 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

3D列印後處理有「套路」
沒有哪種技術可以對所有的3D列印零組件進行後處理。3D列印零組件的表面品質受到打印機類型、列印技術和材料粒度多種因素的影響。後處理技術需要與列印材料、列印技術和零件幾何形狀相匹配,有時多種不同技術,可以用於一種零件的後處理。

在設計3D列印零件時要考慮的不僅僅是3D列印技術。例如,一個原本由5個部分組成的組件,可以被設計為一個整體的、整合式的零件,然後由3D列印設備及製造出來。

但是在採用這種設計方案的時候,應考慮到打印完成後的表面處理要求,有時傳統的精加工技術,可能並不適用於這種3D列印的零件,那麼,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重新調整設計方案,考慮將整體式的零件拆分為兩個部分,列印完成之後進行組裝。調整設計方案之後,既可以通過標準的精加工技術,完成3D列印零件的表面處理要求,又能夠保證高效的生產。

在確定你需要的3D列印方式和進行零件設計之前,就確定對零件表面品質的要求。即使是同一個3D列印零件,不同位置上的表面光潔度也會有所差異,比如在下圖中,零件7個不同位置的表面光潔度差異很大,這與列印零件的成型方向和在列印基台的定位是相關的。

blob.png

因此,為了獲得最佳的表面光潔度,需要針對選擇的3D列印技術把握好零件關鍵面的成型方向。還有一個考慮的因素是列印速度,列印速度和表面光潔度,是負相關的兩個因素。

另外,零件的表面光潔度,關係到後處理時的材料去除量,一般來說列印零件的表面光潔度越低,在後處理時需要去除的材料就越多。

充分瞭解後處理技術。3D列印後處理的技有多種,例如水射流清潔和濕磨技術等,很多後處理技術都牽涉到一定程度的材料去除,因而在設計零件的幾何形狀時,需要考慮到後處理技術,並考慮如何補償這些去除量。

對於粉末床技術列印的尼龍零件,在列印後通過水射流技術可以清除多餘的列印粉末,提升表面光潔度。



3D打印后处理的“门道”
後處理前的3D列印零件,右圖為200倍放大圖像



blob.png
濕磨削後處理之後的3D列印零件,右圖為200倍放大圖像

收集後處理的結果及數據,並用於下一輪的設計優化。在對初次列印的零件進行後處理之後,評估尺寸公差,表面光潔度以及在後處理中損失的幾何形狀,將這些訊回反饋給設計團隊,在進行設計優化時,考慮是否需要增加加工餘量,或者考慮是否需要將零件拆分為多個組件等。


blob.png

左1: 初次3D列印的未經過後處理的空氣壓縮機葉片:;左2:經過拋光處理的列印葉片,側面前緣有缺損;右1:參考了初次列印和後處理結果後,在列印時對葉片進行了重新定位


花時間理解和驗證你所使用的任何一種後處理技術。條件允許的話,用不同的加工技術,來製造的產品原型,然後進行表面處理,對結果進行分析,掌握每種技術所存在的限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