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日 星期五

‧ 2017\06\02\3S Market Daily 智慧產業新聞

3S Market deliver Smar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Business
3S Market 傳遞 智慧應用與價值的商業資訊


90秒看懂】為什麼你要認識「工業4.0」?台灣轉型新力量

                                                                                                                                                                                                                 



.如果 IoT 的世代,最重要的是讓消費者能先體驗,那麼台灣產業的生態應該要是……



Computex 2017 hall 3





施正偉

一連兩天來到 Computex的展會上,除了南港展覽館的四樓展場,及世貿三館,個人感覺,比起前兩年,展場中的空氣有比較清新、噪音分貝也不打擾交談,還好第三天開放國內業者參觀,一下熱絡了起來……


我不想去談到底參觀者來得多,或來得少的問題,因為如果比台灣還是電腦王國的那個時代,現在的景象就完全無法相比。

我個人在這篇分享,想去探索的是——產業的生態。究竟今年 Computex 的主軸內容,能反映出台灣在物聯網時代,有著什麼樣的產業結構與生態(Ecosystem)?

註:今年 Computex 的主軸內容:
今年的Computex有四大展區:SmarTEX(聚焦物聯網五大科技應用)、InnoVEX(全球新創最佳展示平台)、Gaming & VR(展示高效能電競與虛擬實境產品)及iStyle(呈現通過Apple MFi認證且具設計美學的週邊產品);聚焦五大議題: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物聯網科技應用、創新與新創、商業解決方案與虛擬實境。


在台灣 PC 叱吒全球的個年代,台灣之所以縱橫全球,就在從一個主系統的零件,到一組如電源供應器的組配件,甚至到各種應用周邊,都有我們能自行研發、生產,有著一個的很完整供應鏈與價值鏈。

我不多作著墨在 PC產業的變遷與變化,當我看到這幾天許多臉書朋友,都在聊 Computex的一些相關物聯網的產品(好像都偏在 AI 與 Smart Home居多);四年多來,透過 3S Market 報導很多包括機器人、無人機、智慧家庭、智慧車載、智慧城市等的內容;或從其他國外媒體看到所報導的如Amazon 的 AWS Global summits、 Apple的 WWDC、Google I/O……等,再回頭比較 Computex的相關論壇,與展覽呈現時,確實讓我感到徬徨與迷惘。

徬徨的是為什麼Computex的展出,為何我個人感覺上,總是少了些說服力與新鮮感(歹勢,可能indiegogo、kickstarter demo看太多);迷惘的是很好奇:Computex 像目前這樣的呈現,真能吸引大批國際買主來台「朝聖」嗎?


展覽場上的任何產品,最終都要「落地」到使用端。但中間的過程,到底要走多少哩路?一位臉書上的朋友童先生, po出這樣的動態:「SmartHome 的非剛性需求市場現象,可以透過 Ecosystem 事件連結到健康照顧應用,就變剛性需求了。」我認同這樣的觀點,但怎麼連結?從哪個端去互相連結?卻是我心中存在的一個問號!

有朋友問我,什麼時候SmartHome會真正「落地」到千家萬戶?我不是專家,也不是預言家。但也很多專家都說——IoT 的世代,最重要的是讓消費者能先體驗!


如果這句話是最高指導原則,哪白目的我會說,當市面上出現一堆「SmartHome專賣店」時,而不是都透過電商網購,那SmartHome會真正「落地」就應該不遠了!(Computex會場上,我問了好幾家推出 SmartHome kits 的新創型廠商,大都主力銷售的主要管道,還是透過電商!)

今天很多的應用,前頭都掛上了一個智慧,包括智慧家庭、智慧教育、智慧零售、智慧工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

這些智慧應用的最基礎前提,就在感應器的佈建與網路建設。但是不同的場景,不同的應用,就必須從不同的傳輸格式與頻寬開始定義起,這個通信傳輸的生態圈,卻在 Computex的論壇或展覽廠商展示上,似乎都看不到。(不是說Infrastructure最重要嗎?


AI 很熱門,但是AI 的基本功在「大數據」。一位任教知名大學的臉書朋友這樣說:到處都在談AI,懂資料科學嗎?懂資訊科學嗎?懂領域知識嗎?呵呵,我不懂,但我知道 AI還跟資料的儲存與分析大大有關,但這個生態圈在哪裡?

所幸,台灣最擅長的就是使用端要進入智慧應用的,那個介面或產品,包括可視化的顯示產品,或者是app與雲端運算服務的存取應用,這個區隔象限的生態,在台灣還算蠻多元豐富的。


不過可以看出,我們台灣的DNA還是較擅長硬體,還有近年來有點走向與對岸中國,同樣面臨的問題,產品的同質化與同值化情況頗為普遍,這讓大家都和在泥沼裡,無利可圖又難抽身!

我試圖把智慧應用的產業鏈,如上述這般的方式來解構陳述,上面已提到了基礎建設層(Infrastructure)、平台層(數據資料的處理、分析與儲存),以及應用層。

但如果提到這邊,就把產業的生態就畫上句號,那未免生意就太好做了!就在前陣子,大家都飽受了勒索病毒的威脅,要免於這種可能每天,或沒固定的週期夢靨,最穩當的作法,就是靠服務機制。

問題來了,這個服務生態在哪裡?服務的生態在台灣產業的發展上,似乎一直是一個紙上談兵的階段?

對於市場發展的競合,對岸中國雖然腹地大、機會多,但另一方面也因產品的同質化與同值化,帶來惡性競爭與利潤微薄,所以在零售市場上,跟隨了歐美市場經營的新趨勢,興起了所謂「全渠道」(Omni Channel Retailing)營的模式探討。

透過實體與虛擬的銷售通路,再結合實際的試做場域與體驗,把整個產品或服務的流程,甚至是整個產品使用壽命的時程,通通整合納入在一個經營的運作體系或模式中。


透過這樣的運作模式,把相關的產業生態鏈緊密結合,產生一個共生共利的分享經濟體。而這種運作模式,或許可說是「創新版的一條龍」營運模式!(但我個人覺得:中國的一條龍模式,基本上還是很粗放的!)

這樣營運模式的探討,隨著智慧零售(中國大陸很多人引用馬雲的話,稱為新零售),正在中國四處炒作與延燒。

這次在 Computex展覽上,我與幾位朋友,也談到了近來幾個國際採購案,因為智慧整合應用的發展,顯現出過去從單品的採購模式,逐漸朝著 Total Solution的採購模式進行。

在我所接觸到的幾個國際採購詢問的需求,他們希望台灣能有類似的組織聯盟,可以支援包括如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零售等相關的Total Solution設備,同時又能互相支援與聯動。


這些來自包括歐洲、北美、東南亞及日本的項目需求都提到,他們不要單品,也不要一家公司所兜出來的Solution,這對這些解決方案的應用上,如果從單品一一去整,對他們而言曠日費時;如果只是來自一家公司所兜出來的整合方案,卻又存在後續很多維護服務,甚或系統更新升級上的風險。

這些來自國際的採購需求單位也都提到,無論是單品或是 Total Solution,對岸的中國都可以找到非常便宜的,甚至如華為、ZTE中興通訊等……一堆的公司都有能力,提供 Total Solution。

我也相信,業界廠商多少都有接觸到類似的需求。問題來了,我們有產業生態,但我們的產業鏈的運作模式在哪裡?

這種類似「全渠道式」的採購模式,實際上早已發生,iPhone 就是最典型的代表。這樣的採購行為模式,因為 IoT的效應逐漸成熟化,或將成為下一波的常態。



台灣的大集團如鴻海、台積電等,或許在某些國際品牌的代工機會,沒有這樣的問題;但是對於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特別面對來自單品採購需求機會越來越少,訂單量越來越少小的殘酷現實下,中小企業們是否真正思考,如何掌握與突破,這個眼前所面臨的機會與威脅?……(下篇待續)

                                                                                                                                                                                                                 

.推動工業物聯網發展的 126 家創業公司

The 7 Principles of the Industrial IoT



來源:头条号 作者:资本实验室 


作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最基礎,也是最激動人心的領域,工業物聯網正在全球旺盛生長、蓬勃發展。這一進程由老牌工業巨頭引領,眾多創業公司也不可或缺,本文中的126家創業公司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這些公司分布在:傳感器與連接、邊界設備與連接、通用平台和邊緣智能、應用傳感器網絡、高級分析與邊緣智能等領域,為製造、物流、採礦、石油、公用事業和農業等重資產行業提供服務。



推动工业物联网发展的126家创业公司
  圖片來源:industrialrevolution.org
  
說一千,道一萬。這些公司所從事業務的最終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盡最大限度消除工業流程中的不確定性和問題。這一點,自工業革命以來,並未改變。只是到目前,我們有了更為先進的技術手段。

隨著像Nest和Sonos這樣的智慧連接設備成為主流,物聯網已經成為近二十年來討論最多的的科技趨勢之一。但是,物聯網技術的應用,遠遠不止局限在家庭和小型的消費級設備。諸如製造、物流、採礦、石油、公用事業和農業等重資產行業,也開始應用物聯網系統來提高效率和產出。

透過物聯網設備和專用傳感器,採集生產各環節的數據,工業物聯網技術的潛在應用,收益將十分可觀。僅在2016年,那些致力於工業物聯網與產業數位化的初創企業,就獲得了超過22億美元的投資;2012-2016年間,全球總投資則超過67億美元。

推动工业物联网发展的126家创业公司
  
大型企業也參與了這方面的併購,例如GE公司收購物聯網平台Bit Stew Systems和Nurego,並在去年秋季完成兩起3D打列印方面的大型收購。

目前GE、IBM和思科等老牌科技巨頭,均把工業物聯網作為未來業務的核心組成部分,並引領著工業物聯網的轉型浪潮。尤其是GE,早在2012年就率先提出了「工業網路」的概念,並宣佈投入15億美元的研發資金。

但越來越多的創業公司,正在透過開發傳感器、雲平台、網路基礎設施,以及機器學習軟體,從海量數據中發現未知的資訊,極大地衝擊著重工業的需求。
從硬體到AI軟體分析,CB Insights繪制了125家工業物聯網創業公司圖譜。

推动工业物联网发展的126家创业公司

一、傳感器與連接
1.連接
像SigFox和Ingenu這樣的無線網路服務提供商,在物聯網時代充當著電信公司的角色。此類公司大多數提供物聯網低功耗廣域網路(LPWAN)技術,這是物聯網設備流行的無線電波段,因為現有的蜂窩系統的功率和頻寬效率,不支持系統發送小數據包。如Senet等企業使用LoRaWAN頻譜,另一些企業,如法國的SigFox則採用專用低功耗的超窄頻(UNB)技術。

2.傳感器和監控
該類公司指高性能和低功耗的傳感器,或SoC(片上系統)晶片製造商,如Ineda Systems;也包括更多的全棧傳感器和監控平台,如Samsara、Helium和Electric Imp等初創公司。

3.M2M /衛星
有時工業物聯網設備,會應用在農村和偏遠地區。衛星成為傳感器傳輸數據的更有效方式,如Kepler Communications公司提供一種基於空間的通信網路技術。同樣,物聯網技術在封閉的工業環境中也具有優勢,機器對機器(M2M)通信,是以更為去中心化的方式,實現設備之間的資訊傳遞,例如物聯網初創企業Filament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低功耗工業傳感器中。

二、周邊設備與連接
Introducing Skycatch Commander for DJI

1.檢測無人機
該領域的公司利用無人機硬體,或圖像分析服務,進行工業檢測服務。如無人機數據軟體服務商Skycatch,除了應用在工業檢測領域外,還可用於建築行業。

最近,以3D Robotics為代表的消費級無人機製造商,已經轉型進入工業檢測領域。雖然目前該類型以空中無人機為主,但也包括水下無人機和管道檢查無人機,如下水道檢測機器人製造商RedZone Robotics。

2.3D列印
該類公司利用材料科學和機器人技術,像Desktop Metal 和Carbon 3D將3D打印的定制優勢帶入規模化工業生產中。3D打印技術已經超越傳統原形設備生產,實現零部件的規模化生產,這也是GE和寶馬這樣的傳統企業巨頭在該領域投資的原因。


3.工業AR / VR
此類公司主要針對工業和生產現場,開發頭戴設備和行動AR應用。Daqri和Atheer是兩家資金雄厚的專注企業,和工業生產的增強現實頭戴設備製造商。諸如Scope AR的其它AR/VR技術企業,利用行動設備和平板電腦,生產現場提供類似服務,利用AR來標注工業設備的部件,以及提供即時線上專家指導。

4.可穿戴設備
此類公司主要開發工業環境中佩戴在身體上的物聯網傳感器,如用於工廠生產的創新性安全用品製造商Strong Arm Technologies。工業級智能眼鏡製造商Ubimax和Upskill也開發了相關的工業可穿戴產品。

5.機器人與外骨骼裝甲

該類公司主要開發工業自動化機器人,以及可以增強人類體能的外骨骼機械裝備。例如,機器人公司Rethink和Righthand Robotics都在研製工業生產用的手臂機器人。

除了一系列的地面和水面無人機外,機器人公司Clearpath還推出面向物流和倉儲行業的倉儲機器人。而Kindred和Sarcos公司正在開發工人用的外骨骼裝甲,用於幫助工人處理重物或遠端檢查操作。

三、通用平台和邊緣智慧
1.通用平台
這裡的雲供應商,通常將自身作為通用的平台即服務(PaaS)公司,允許其他物聯網和工業物聯網企業管理、維護從其設備網路獲取的數據。該類公司包括大多數與產業無關的平台,如物聯網平台C3 IoT和Altizon,幫助工業企業進行數據收集與分析。


2.霧計算和邊緣計算
在「邊緣」或更接近傳感器的計算,是工業物聯網架構的變化趨勢。如Saguna Networks公司提供網路邊緣計算服務;而像Foghorn Systems公司,為工業和商業物聯網應用,提供霧計算平台。這兩種方法都允許,關鍵任務設備安全運行,不會出現將所有數據傳輸到雲端引起的延遲,這也可以節省大量頻寬。

四、應用傳感器網路

Veniam - Moving massive amounts of data from the vehicle to the cloud

1.車隊管理
有些企業致力在開發,連接貨車車隊的傳感器網路和解決方案。像車聯網解決方案提供商Veniam,側重於連接技術,而車隊管理軟體供應商Vnomics,側重於車輛監控和優化技術。

2.油氣管理
在石油工業中使用傳感器網路的科技公司,包括基於傳感器網路的油田調查與定位服務商GroundMetrics,油田井下生產作業優化服務商Tachyus,和利用傳感器系統檢測油氣洩漏的Aptomar。

3.農業管理


像Blue River Technology和Farmbot這樣的公司,將機器人引入農業。精準農業和數據管理解決方案提供商Farmers Edge,和空中成像與航拍圖片分析公司Terravion,則透過遠端技術,獲取並分析農場數據,以提高生產效率。

4.智慧電網
該類創業公司透過技術開發,可以幫助公用事業,更有效地分配電力、天然氣和水。初創公司Trilliant、Tendril和BluePillar都透過智慧電表技術,為公用事業和大型企業,提供能源使用和報告解決方案。

5.工廠
該類公司是專注於製造業分析的垂直平台。例如,Eigen Innovations公司,在工廠樓層使用影像和傳感器,來監控生產過程,進行品質控制。

6.倉儲


部分公司針對倉儲業,開發機器人搬運工和RFID傳感器系統。例如,機器人公司Fetch Robotics研發的機器人,能夠在倉庫樓層間進行貨物運輸。

RFID產品和服務提供商Alien Technologies,是融資最多的物聯網公司之一,致力於為企業提供供應鏈RFID標籤技術。

五、高級分析、邊緣智能和保護


1.AI、ML、預測分析
該類公司主要開發幫助企業,預測和發現生產問題的軟體,如當機器需要維修時,軟體能夠自動警報。其中,大部分公司都像Maana一樣,透過將AI應用於企業大數據挖掘,和搜索技術服務。而其他公司,如Augury Systems透過傳感器組件,利用機器學習算法檢測機器異常,並提供預測分析。

2.網路安全
該類別的公司為重工業,提供工業物聯網和工業控制系統(ICS)網路安全解決方案。事實上,已經有一些工業物聯網遭受到了嚴重的駭客攻擊,例如一家德國鋼鐵廠因為駭客攻擊,導致工人無法正確關閉高爐,而遭受"巨大的損失"。

Bastille Networks是一家專注於保護物聯網,和RFID設備的無線傳輸公司;Claroty也獲得了不菲的融資,致力於保護工業控制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