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 2017\03\10\3S Market Daily 智慧產業新聞


3S Market deliver Smar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Business
3S Market 傳遞 智慧應用與價值的商業資訊

【真老吾老】part 1/2


                                               


                                                                                                                                                                                                                 

.瓷器製造商 Oxford 佈署 RFID 系統,減少包裝交付過程失誤

RFID Inventory Management



來源:RFID世界網 作者:特邀記者 林俊奇 


美洲最大的陶瓷和瓷器製造商Oxford日前宣佈,該公司在12個月內收回RFID系統投資,該系統幫助將貨物交付過程中的錯誤減少到零。


Oxford公司物流及RFID項目經理Marcelo Correa,向公司董事會宣佈了這一結果。

Oxford位於聖卡塔琳娜州,該公司擁有2,500個庫存單位(SKU),三個製造工廠,每月生產600萬個產品。生產完成後,這些產品將進行包裝,然後根據客戶要求進行分離和交付。

Oxford主要向巴西及全球供應餐飲用具(板材,杯子,杯子和套鍋)。其中一些客戶回報使用自有品牌進行包裝,例如星巴克咖啡。


離開工廠時,這些貨物將根據客戶要求進行包裝,然後按一定順序,放入標準包裝盒中。一個標準包裝盒可放入12個淺盤,12個湯碗等。Oxford的RFID系統通過在包裝區域,及紙板箱附著智慧標籤,來幫助完成訂單。

每個包裝箱都將附著一個內置單元數、內容等資訊的標籤。然後,這些貨物將被傳送到庫存區域,進行堆疊儲存。包裝區域到庫存區域的通道中,安裝了RFID讀取器來讀取標籤,Correa解釋說:「產品通常使用手推車或叉車運輸,且易於定位。」

除了提供每個儲存物品的確切位置和標識之外,RFID技術還用於提升訂單分離的效率及準確率。

Correa說:「每個訂單都將由RFID讀取器讀取,然後指引進正確的倉庫碼頭中。該技術將交付配送流程錯誤降低為零。」


瓷器制造商Oxford部署RFID系统,减少包装交付过程失误
(左:員工使用手推車將貨物運到RFID通道,進行讀取識別;右:該RFID通道使用波衰減器,用於在通道出入口減弱RFID信號)
  
使用該技術,Oxford減少了額外的成本,包括誤交付貨物的逆向物流。Correa說,「這些成本足以在一年內收回系統投資成本。此外,RFID還提升了產品的品質。」

明年開始,公司將把RFID技術使用擴展到運輸環節中,以提升訂單效率。

使用RFID技術前,該公司通過掃描條形碼,及倉庫管理系統(WMS)來完成生產跟蹤。他解釋說:「使用RFID技術,交付過程實現全自動化。每一批貨物都將通過RFID讀取器進行管控。」

該RFID項目使用了符合GS1無源EPC超高頻(UHF)RFID標準,有利於快速部署。每個通道安裝了2個固定式讀取器,一個安裝在入口處,另一個安裝在出貨區域。

該系統中,讀取器由Impinj和Identix(Core Impinj)提供,天線由Laird和Identix提供,讀取器及列印機由Zebra提供。標籤使用Impinj的E52 Monza5Monza R6嵌體,由巴西供應商如CCRR製造。該RFID項目滿足了所有期望,提升了生產精度,降低了運輸錯誤。

工程師Roberto Cordeiro說:「該案例表明,RFID技術已經足夠成熟,可為企業提供很多幫助。」


瓷器制造商Oxford部署RFID系统,减少包装交付过程失误
(螢幕上顯示RFID即時讀數)
  

Cordesro表示,Parson已經開發出高水準RFID通道入口。他說:「當包裝箱經過通道時,RFID讀取器可以讀取標籤,並辨識通道內物品。為防止誤讀通道外東西,我們開發了一個波衰減器,用於在通道出入口減弱RFID信號。」

Cordeiro說,創新和學習是Oxford的DNA,該公司未來將把RFID技術用在其他場景中。

此外,Parson開發的解決方案在其他市場領域,也具有創新性和可複製性。他說:「流程的適應性是該項目成功的關鍵,該項目中,公司幾乎沒改變現有的操作流程。」


                                                                                                                                                                                                                 


NETGEAR 壁掛式交換器Click Switch

.有了這個機器人,再也不用開車去超市了

Gita robot



leiphone 作者:蕾娜塔•萨洛


無論是犒賞辛苦了一年的自己,還是盛情款待親朋好友,抑或是添置傢具,在這個春節假期中相信很多人都會到超市,商場,雜貨店大型採購一番。

當你在超市內穿行,將所需要的商品從貨架上搬離,你不得不推著沈重的購物車;哪怕雜貨店離你家不遠,為了選購某些東西,你不得不開車,在擁擠的停車場內尋找停車位,而現在Piaggio Group帶來了完美的解決方案。

有了这个机器人,再也不用开车去超市了

Piaggio Group(比雅久偉士牌集團)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莫過於摩托車品牌Vespa,而現在公司成立了名為「Piaggio Fast Forward」的機器人公司,專注研發和推廣自動化運輸工具。而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公司的首款產品Gita,它是專業的個人貨運機器人。

Gita可以認為是手推車的機器人版本,只是不再需要你自己來推動了。這個自平衡的雙輪貨物機器人,最大能夠承受40磅(約合18.1公斤)的重量,而更為重要的是Gita能夠基於地圖,跟隨你的腳步,甚至能根據你的指令到達指定目的地。

有了这个机器人,再也不用开车去超市了

Gita身高為2英尺(約合60.96釐米),最高時速為22mph。它擁有極高的機動能力,不僅可以實現零轉彎半徑,還能匹配人類行走的速度始終跟隨在你的身後。

Gita(發音為「jee-ta」)在義大利語中的意思為「短途旅行」。利用即時定位和地圖,建構(SLAM)技術,Gita能夠在旅行期間,創建和繪製用戶周邊環境的3D地圖。

在生成的地圖上,能夠辨識Gita自己和用戶的位置,並使用相機始終追隨佩戴在用戶身上的腰帶。

有了这个机器人,再也不用开车去超市了

一旦跟隨你到達目的地,那麼Gita就會創建跟隨你行走的地圖路徑。然後Gita能夠使用相同的地圖自動回到原點。此外用戶還能設置中途點,從而讓Gita在某個位置有所停留。Piaggio Fast Forward的首席營運官Sasha Hoffman解釋道:

如果Gita跟隨你走遍整個房間,那麼你就能在地圖上,將廚房、餐廳、前門和後門,作為不同的定位點。如果你需要使用Gita,將一個包裹運輸到廚房,Gita上有個觸控介面,你可以直接透過觸控點,按兩下按鈕就能將其送到廚房。

如果Gita離開你的視線,那麼它能夠使用地圖上,在你所經過的路徑跟上你的步伐。此外,Gita還能利用追蹤相機,來形成超音波測距系統,從而能讓機器人不會和障礙物發生碰撞。

有了这个机器人,再也不用开车去超市了

Gita的充電時間為3小時,充滿電狀態下,能夠以人類行走速度運行8個小時以上。

好消息是,Gita於2017年2月2日開始發貨,而壞消息是這個版本還需要在商業環境中進行測試。Gita的消費者版本,預計還要在稍後時候推出。

目前,Piaggio並未公佈Gita的具體售價。由於最初發佈的版本,並非針對消費市場,因此價格不會太低。不過,伴隨著技術的成熟,以及零件成本的降低,針對消費級市場的產品,將會降到更低的價格。

via wonderfulengineering

                                                                                                                                                                                                                 

.詳解 3D 列印技術分類

3D Printing, Laser Cutting, Virtual Reality, Holograms & More




來源: 3D印夢園


3D列印的思想自古有之,早在房舍的建構技術中就有所體現,現代意義上的3D 列印技術,於上世紀80年代中期誕生於美國,3D列印技術以3D模型文件為藍本,將列印材料以特定方式,逐層堆積以建構三維實物。

進入21世紀,全球外大力推出,多項3D列印相關政策或計劃。德國聯邦教研部(Bundesminis-terium f?ur Bildung und Forschung,BMBF) 多年前就針對3D 列印技術,提出長期的發展計劃,2011年5月推出的\德國光子學研究"涉及到對3D 列印技術研究的資助。

2012 年8 月,歐巴馬撥款3000萬美元,在俄亥俄州建立了國家級3D列印工業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Defense Manufacturingand Machining, NCDMM)。

中國科技部於2012年發佈的\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就包括了3D 列印產業,並且對岸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以及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規劃中,也對3D列印技術給予了極大的支持。

2015年2月28日,3D列印產業迎來了首份其國家級發展推進政策,他們國家的工信部正式發佈\國家增材製造產業發展推進計劃(2015--2016年)"(簡稱\計劃")。

計劃"指出,鼓勵在材料生產方面,具有優勢的企業從事3D 列印專用材料的研發和生產,針對航空航太、汽車、文化創意、生物醫療等領域的重大需求,突破一批專用3D 列印材料。

隨著世界各國的大力推進,3D列印技術滲透到學術科研、珠寶、工業設計、建築及眾多個性化設計領域。每個行業領域的應用份額如圖1所示。


3D 列印技術的分類,現如今沒有形成統一標準, 按照成型技術原理可劃分為熔融沈積成型技術(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選擇性雷射燒結技術(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SLS)、分層實體製造技術(Laminated object manufacturing,LOM)、立體光固化技術(Stereo lithography appearance,SLA)、三維列印粘接成型技術(Three dimensional printing and gluing,3DP)、數位光處理技術(Digital light processing,DLP)、多頭噴射技術(PloyJet)、選擇性雷射熔化技術(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直接金屬雷射燒結(Direct metal laser sintering,DMLS)、電子束熔煉技術(Electron beam melting,EBM) 等;

按照設備的體積可以分為:桌面級、中型、大型3D列印機;按照用途可以分為:航天、軍用、工業用、民用3D 列印機等。結合打印材料和成型原理,可將3D 列印技術分為5大類:

1)以熱塑性塑料為材料的FDM 技術;

2)以紙、金屬膜、塑料薄膜為材料的LOM 技術;

3)以石膏粉末、陶瓷粉末為材料, 膠水粘接成型的3DP技術;

4)以液態光敏樹脂為材料的光聚合成型技術, 包含SLA、PloyJet、DLP 等成型技術;

5)以金屬、合金、熱塑性、陶瓷等粉末為材料,雷射燒結/熔化成型技術,統稱為雷射粉末成型技術,包含:SLS、DMLS、SLM 以及EBM 技術等,如表1所示。

未來,將按照表1的技術分類,逐一對主流3D列印技術過程,控制問題的研究進展,詳細介紹與說明。



                                                                                                                                                                                                                 

.液流電池取代鋰離子電池?中間還隔著一個石墨烯

Liquid battery replace lithium-ion battery




來源: 鈦媒體
日前,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了一種新型的液流電池。該團隊表示,這種液流電池不僅可用於智慧手機領域,還可被用於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內的新型能源應用領域。


在行動時代,電池技術成為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說沒有電池就沒有行動時代。然而,續航能力薄弱等問題,存在於行動設備的電池中,電池技術的突破一直是尖端難題,從而限制了行動時代的進一步發展。所以研究人員一直在探索,更加有效的發電能源,以期提升續航能力。

實際上,液流電池並非新技術,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出現。與鋰電池相比,液流電池確實有一些優勢。然而,這項技術一直處於研發階段,遲遲未能投入實際應用,其原因就在於自身的局限性。儘管遇到阻礙,但是探索仍要繼續,人類一邊使用相對穩妥的新型電池技術,一邊也在不斷尋找更加清潔的能源,來提升電池技術。

一、液流電池特性決定優勢,某些方面優於鋰電池
哈佛大學的團隊是由材料與能源科技教授Michael Aziz,及化學與材料科學教授Roy Gordon所領導的。他們所研究的新型液流電池,基於一種中性PH水溶液中的有機分子進行發電,其安全性與壽命皆優於目前的電池產品。


其實,液流電池領域並不算「荒地」,上世紀60年代,鐵—鉻體系的氧化還原電池就已經出現,可看作是全釩液流電池的前身。經過多年的研發,該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並有望投入商用。與鋰離子電池相比,這種液流電池確實存在優勢。

第一,其規模可大可小,設計靈活。
對於儲能系統來說,最重要的因素是電量和功率。通常情況下,釩液流電池可承受的功率,取決於電堆大小,而電量的多少則與儲能罐的大小成正比。

無論工程項目,對儲能系統提出怎樣的要求,設計者都可以靈活地做出相應的設計,並且能夠隨時進行調整。

液流电池取代锂离子电池?中间还隔着一个石墨烯
上圖為液流電池結構圖

反觀鋰離子電池,則是將儲能材料塗,在集流體表面形成電極,其技術及性能都是固定的,很難根據具體項目進行調整。兩相對比之下,液流電池的優勢顯而易見。

更重要的是,液流電池具有可擴展性。液流電池不管儲存量如何,結構和控制方法幾乎都一樣,只要將儲能電解液混合均勻,就可以保證SOC(充放電深度)一致。

如想製造同樣規模的鋰電池,則需要堆疊電池數量,同時運用極為複雜的BMS(電池管理系統),來管理每節電池的溫度及SOC。稍有不慎,過充、過放、過熱,都會導致電池報廢甚至引發危險,這也是為何智慧手機電池有時會發生爆炸的重要原因。


第二,液流電池壽命長。
目前市面上的鋰電池壽命約為1000~5000次。其主要儲能原理是,在固態電極上的嵌入和脫嵌,此種方式極易產生裂紋,從而使電池壽命終結。

液流電池的充放電機理則,是基於化合價的變化,而非普通電池的物理變化,故而使用壽命極長。而且全釩液流電池,由於正負極之間隔著離子交換膜,避免了正負電解液,因混合而發生交叉感染的可能,相較於其他液流電池壽命更長。

第三,液流電池安全性極高。
正如第一點中所提到的,液流電池的特性,使其安全性能得以保障。無起火或爆炸隱患,即使遭遇大電流也不會有什麼安全問題。

此外,液流電池能量效率高達75%~80%,啓動速度只需0.02s,且電池組件多為廉價的碳材料,無需貴金屬作催化劑。

目前,全球範圍內生產全釩液流電池的企業,主要包括美國UniEnergy Technologies公司、奧地利Gildemeister公司、日本住友電工公司,以及中國大連融科儲能技術發展有限公司。

儘管液流電池有如此多的優勢,且有一定規模的生產和應用,但目前並未看到其大規模的投入商用,和進入消費級市場,原因在於液流電池自身存在的局限性頗多。


二、液流電池遲遲未能商用,自身局限性較多
作為儲能系統,液流電池在風電等大型儲能領域,尚處試驗階段,商用就更是難以企及。上文哈佛大學研究的新型液流電池,亦處於研發階段,可以先探究目前已有的液流電池中,主要的釩系電池存在怎樣的局限性。

從理論上來講,釩的化合物可以作為添加劑,放入現有的鋰電池中,這就類似於石墨烯的用途。

然而,釩電池正極液中五價釩離子,在溫度高於45度的情況下,會析出一種名為五氧化二釩的劇毒物質。該物質的沈澱會堵塞流道,包覆碳氈纖維,惡化電堆性能,最終致使電池報廢。更重要的是,五氧化二釩這種劇毒物質,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此外,全釩液流電池需投入極高成本。比如一個5千瓦的液流電池,共計需投入40.6萬的主材料成本,還要額外投入次要材料及人力成本。

最後,液流電池能量密度極低,大概只有40Wh/kg,加之此類電池呈液態,因而佔地面積大。

基於以上局限性,液流電池很難大規模應用,更難實現商業化。

對液流電池的探索,代表了人類不斷尋找新能源的決心,只是目前這種技術還不夠成熟。相比之下,石墨烯電池技術比較穩妥,已在智慧設備中有所應用,而人類也在不斷尋找更加清潔的能源用於發電。


三、穩妥的電池技術得以商用,未來存在更多可能
在當今的新興電池技術中,石墨烯電池技術算是比較穩妥的。去年年底,華為在第57屆日本電池大會上,推出了首個應用了石墨烯技術的鋰離子電池。這種電池借助了新型的耐高溫技術,可將鋰離子電池的上限溫度提高10度,其使用壽命也達到了普通鋰離子電池的2倍。

相比於尚處研發中的新型液流電池,石墨烯似乎更靠譜一些。當然,石墨烯本身也存在著一些局限性,但畢竟已經在智慧設備中得以應用。

因此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石墨烯會在下一階段更多地,被應用於提升電池技術之中。在電池技術發展的道路上,一蹴而就是行不通的,而通過穩妥的、成熟的技術逐漸進行過渡,應該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當然,這並不是說電池技術領域,可以為求穩妥而停滯不前。相反,為了使電池技術不再成為行動時代發展的阻力,應該更大膽地去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能源,為電池技術的進步提供動力。現在已經有相關的研究,並且也取得了進展。

比如日前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研團隊,研製出了新的發電方法,利用化石燃料發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的濃度差發電。這種名為「流動單元」的裝置,產生的平均功率密度為0.82瓦/平方米,高於以前近似方法獲得值的200倍左右。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環境科學和技術》雜誌上。


無獨有偶,芬蘭科學家也在研究如何利用動能、熱能及太陽能為設備供電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名為KBNNO的鐵電材料,將熱量及壓力轉化為電力。芬蘭University of Oulu(盧奧大學)的研究人員,則利用鈣鈦礦晶體結構,從多個能量源中提取能量,並希望能夠通過研究收集到更多的能量。

這種設備的製造過程並不複雜,一旦找到了最佳材料,在之後的幾年就有可能將這一技術投入商用。如果這種設想得以實現,我們可能不必再將行動設備,插入插座上充電,而是從自然能量中,獲得源源不斷的電力,實現真正的能源清潔。

通過以上成果可以作樂觀的預測,未來在電池領域,將會出現更多的新技術,它們可以提升電池的利用率、續航能力等要素。在電池技術,乃至任何一種技術的發展道路上,既需要穩妥成熟的前行,也需要大膽前衛的創新,二者結合才可能更好地,推動行動時代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