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出了一種新型的液流電池。該團隊表示,這種液流電池不僅可用於智慧手機領域,還可被用於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內的新型能源應用領域。
在行動時代,電池技術成為重中之重,甚至可以說沒有電池就沒有行動時代。然而,續航能力薄弱等問題,存在於行動設備的電池中,電池技術的突破一直是尖端難題,從而限制了行動時代的進一步發展。所以研究人員一直在探索,更加有效的發電能源,以期提升續航能力。
實際上,液流電池並非新技術,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已經出現。與鋰電池相比,液流電池確實有一些優勢。然而,這項技術一直處於研發階段,遲遲未能投入實際應用,其原因就在於自身的局限性。儘管遇到阻礙,但是探索仍要繼續,人類一邊使用相對穩妥的新型電池技術,一邊也在不斷尋找更加清潔的能源,來提升電池技術。
一、液流電池特性決定優勢,某些方面優於鋰電池
哈佛大學的團隊是由材料與能源科技教授Michael Aziz,及化學與材料科學教授Roy Gordon所領導的。他們所研究的新型液流電池,基於一種中性PH水溶液中的有機分子進行發電,其安全性與壽命皆優於目前的電池產品。
其實,液流電池領域並不算「荒地」,上世紀60年代,鐵—鉻體系的氧化還原電池就已經出現,可看作是全釩液流電池的前身。經過多年的研發,該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並有望投入商用。與鋰離子電池相比,這種液流電池確實存在優勢。
第一,其規模可大可小,設計靈活。
對於儲能系統來說,最重要的因素是電量和功率。通常情況下,釩液流電池可承受的功率,取決於電堆大小,而電量的多少則與儲能罐的大小成正比。
無論工程項目,對儲能系統提出怎樣的要求,設計者都可以靈活地做出相應的設計,並且能夠隨時進行調整。
反觀鋰離子電池,則是將儲能材料塗,在集流體表面形成電極,其技術及性能都是固定的,很難根據具體項目進行調整。兩相對比之下,液流電池的優勢顯而易見。
更重要的是,液流電池具有可擴展性。液流電池不管儲存量如何,結構和控制方法幾乎都一樣,只要將儲能電解液混合均勻,就可以保證SOC(充放電深度)一致。
如想製造同樣規模的鋰電池,則需要堆疊電池數量,同時運用極為複雜的BMS(電池管理系統),來管理每節電池的溫度及SOC。稍有不慎,過充、過放、過熱,都會導致電池報廢甚至引發危險,這也是為何智慧手機電池有時會發生爆炸的重要原因。
第二,液流電池壽命長。
目前市面上的鋰電池壽命約為1000~5000次。其主要儲能原理是,在固態電極上的嵌入和脫嵌,此種方式極易產生裂紋,從而使電池壽命終結。
液流電池的充放電機理則,是基於化合價的變化,而非普通電池的物理變化,故而使用壽命極長。而且全釩液流電池,由於正負極之間隔著離子交換膜,避免了正負電解液,因混合而發生交叉感染的可能,相較於其他液流電池壽命更長。
第三,液流電池安全性極高。
正如第一點中所提到的,液流電池的特性,使其安全性能得以保障。無起火或爆炸隱患,即使遭遇大電流也不會有什麼安全問題。
此外,液流電池能量效率高達75%~80%,啓動速度只需0.02s,且電池組件多為廉價的碳材料,無需貴金屬作催化劑。
目前,全球範圍內生產全釩液流電池的企業,主要包括美國UniEnergy Technologies公司、奧地利Gildemeister公司、日本住友電工公司,以及中國大連融科儲能技術發展有限公司。
儘管液流電池有如此多的優勢,且有一定規模的生產和應用,但目前並未看到其大規模的投入商用,和進入消費級市場,原因在於液流電池自身存在的局限性頗多。
二、液流電池遲遲未能商用,自身局限性較多
作為儲能系統,液流電池在風電等大型儲能領域,尚處試驗階段,商用就更是難以企及。上文哈佛大學研究的新型液流電池,亦處於研發階段,可以先探究目前已有的液流電池中,主要的釩系電池存在怎樣的局限性。
從理論上來講,釩的化合物可以作為添加劑,放入現有的鋰電池中,這就類似於石墨烯的用途。
然而,釩電池正極液中五價釩離子,在溫度高於45度的情況下,會析出一種名為五氧化二釩的劇毒物質。該物質的沈澱會堵塞流道,包覆碳氈纖維,惡化電堆性能,最終致使電池報廢。更重要的是,五氧化二釩這種劇毒物質,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此外,全釩液流電池需投入極高成本。比如一個5千瓦的液流電池,共計需投入40.6萬的主材料成本,還要額外投入次要材料及人力成本。
最後,液流電池能量密度極低,大概只有40Wh/kg,加之此類電池呈液態,因而佔地面積大。
基於以上局限性,液流電池很難大規模應用,更難實現商業化。
對液流電池的探索,代表了人類不斷尋找新能源的決心,只是目前這種技術還不夠成熟。相比之下,石墨烯電池技術比較穩妥,已在智慧設備中有所應用,而人類也在不斷尋找更加清潔的能源用於發電。
三、穩妥的電池技術得以商用,未來存在更多可能
在當今的新興電池技術中,石墨烯電池技術算是比較穩妥的。去年年底,華為在第57屆日本電池大會上,推出了首個應用了石墨烯技術的鋰離子電池。這種電池借助了新型的耐高溫技術,可將鋰離子電池的上限溫度提高10度,其使用壽命也達到了普通鋰離子電池的2倍。
相比於尚處研發中的新型液流電池,石墨烯似乎更靠譜一些。當然,石墨烯本身也存在著一些局限性,但畢竟已經在智慧設備中得以應用。
因此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石墨烯會在下一階段更多地,被應用於提升電池技術之中。在電池技術發展的道路上,一蹴而就是行不通的,而通過穩妥的、成熟的技術逐漸進行過渡,應該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當然,這並不是說電池技術領域,可以為求穩妥而停滯不前。相反,為了使電池技術不再成為行動時代發展的阻力,應該更大膽地去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能源,為電池技術的進步提供動力。現在已經有相關的研究,並且也取得了進展。
比如日前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研團隊,研製出了新的發電方法,利用化石燃料發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形成的濃度差發電。這種名為「流動單元」的裝置,產生的平均功率密度為0.82瓦/平方米,高於以前近似方法獲得值的200倍左右。該研究成果已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環境科學和技術》雜誌上。
無獨有偶,芬蘭科學家也在研究如何利用動能、熱能及太陽能為設備供電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名為KBNNO的鐵電材料,將熱量及壓力轉化為電力。芬蘭University of Oulu(盧奧大學)的研究人員,則利用鈣鈦礦晶體結構,從多個能量源中提取能量,並希望能夠通過研究收集到更多的能量。
這種設備的製造過程並不複雜,一旦找到了最佳材料,在之後的幾年就有可能將這一技術投入商用。如果這種設想得以實現,我們可能不必再將行動設備,插入插座上充電,而是從自然能量中,獲得源源不斷的電力,實現真正的能源清潔。
通過以上成果可以作樂觀的預測,未來在電池領域,將會出現更多的新技術,它們可以提升電池的利用率、續航能力等要素。在電池技術,乃至任何一種技術的發展道路上,既需要穩妥成熟的前行,也需要大膽前衛的創新,二者結合才可能更好地,推動行動時代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