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

‧ 2017\02\03\3S Market Daily 智慧產業新聞


3S Market deliver Smar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Business
3S Market 傳遞 智慧應用與價值的商業資訊

丹麥長照-管區系統篇

今日主題 工業4.0\智慧城市\車聯網\經營管理探討
工業4.0與智慧工廠











                                                                                                                                                                  

.在德國遇見真實的工業 4.0

Industry 4.0 - Germany's 4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來源:Iote

鑒於德國製造業的全球領先地位,全面認識和觀察德國工業4.0發展理念、推進機制、實踐效果等,對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結合近期的調研座談與媒體報導,我們對德國工業4.0的進展情況,有了更為深入的瞭解,也對以借鑒促產業升級發展,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下文首先從不同側面,分析了德國工業4.0雙策略(即全球領先供應商策略和其國內領先市場策略)的推進情況,然後總結了對我們的啓示和借鑒之處。

一、國際影響不斷擴大:從2016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情況看工業4.0領先供應商策略的推進

創始於1947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是全球製造業領域最負盛名、規模最大的博覽會之一,也是德國乃至全球製造業先進技術發展應用的集中展示地。

2013年4月,德國政府正是在該博覽會上首次提出工業4.0策略。通過實地調研,特別是與參會各方的深入交流,我們感到,德國工業4.0的理念接受度和技術成熟度,都相對較高,其全球領先供應商策略目標很可能實現。

  
(一)工業4.0理念因其前瞻性和延續性而易於得到國際認同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面對實現經濟復甦的巨大挑戰,和新工業革命的歷史性機遇,主要國家都提出了產業發展新策略,包括德國的「工業4.0」戰略,美國的「先進製造業」和「工業網路」、日本的「機器人新策略」、法國的「工業新法國」計劃等,台灣也應景提出了所謂「生產力4 .0」、對岸中國則喊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和「中國製造2025」策略。

綜觀這些策略可以發現,其核心或「主線」基本一致,只是各國結合自身產業基礎、要素優勢等條件,選擇了有所差異的主攻方向及具體領域。

2016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就是一個例證。博覽會的主題是「產業整合(Integrated Industry)——發現解決方案」,展出包括工業自動化、數位化工廠、工業零組件、研發和技術、能源這五大塊,其中重點關注工業自動化和IT技術的結合、能源和環境工程、創新的分承包解決方案、研發等話題。總的來看,發展趨勢基本都體現了,先進資訊技術的廣泛滲透和融合。

在策略內容較為接近的情況下,前瞻性和延續性,是決定哪些策略更容易被廣為接受的重要因素。工業4.0策略的雛形,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當年,德國政府發佈了「國家高技術策略」,開始跨部門地協調相關研究和創新計劃,還著力推動物聯網技術在製造業中的應用。

這至少說明,德國在當時就意識到了各類新興技術,將呈現出交叉融合發展的趨勢,以及「互聯」所蘊含的巨大潛力。

2010年,德國發佈了更新版的「國家高技術策略2020」,隨後在這個框架下提出了工業4.0概念,還提出要建設相應的推進平台。

2016年,德國發佈了「數位化策略2025」,規劃了包括強化工業4.0在內的十個重點步驟。總的來看,工業4.0的發展演進,體現著向智慧化、網路化轉型發展的連貫思路,自然更易於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


(二)德國企業不少技術及解決方案已相對成熟
從博覽會情況看,在提供相關技術及解決方案方面,德國、美國等國的企業明顯更具競爭力。作為博覽會的主辦國和合作夥伴國,德國、美國的參展企業數量眾多,分別位於第1位和第3位,並且幾乎涉及了所有關鍵領域,受關注度非常高。更重要的是,這兩國的企業在基本理念、技術先進程度、解決方案成熟度和儲備等方面,明顯處於優勢地位。

而且,與日本、法國、瑞典、荷蘭等僅有少數企業具備較強競爭力不同,這兩國都有多家領先企業,在很多高端領域和環節,已經形成了群體性優勢。當然,這兩國的核心競爭優勢也有所差異,比如德國也認為在資訊技術領域,與美國存在難以逾越的差距。

總的來看,在理念被接受的前提下,又能提供相關的技術及解決方案,德國企業走出去自然空間廣闊。


二、德國國內應用見到實效:從博世集團洪堡工廠發展看工業4.0領先市場策略的推進
無論何種產業發展策略,最終還是要落腳到企業層面,落腳到能否提高競爭力。總的來看,據德國工業企業聯合會引用羅蘭貝格公司的研究表明,德國與瑞典、奧地利、愛爾蘭這四國,目前處在工業4.0建設領跑者地位,一些德國企業已經清晰感受到,工業4.0在效率改進等方面的效果。

具體以博世集團洪堡工廠為例。該工廠在博世集團內外部相關評比中多次獲獎,被普遍認為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工業4.0典範工廠之一。洪堡工廠有兩個事業部:一個生產具有大規模生產特徵的汽車柴油系統,另一個生產具有多品種、小批量特徵的驅動和控制組件。兩相比較,後一個事業部的生產類似「大規模訂製」,產品差異性更大,生產組織複雜性顯著提高。

比如,該事業部向1500多個客戶提供4500多種產品,重量從0.2-300公斤不等,長度從5-80釐米不等,批量從1-100件不等,單個組件的生產週期,從5秒到125分鐘不等。為更好應對這種複雜性,該工廠在持續開展精益生產的基礎上,進行了工業4.0升級。

工廠在2012年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合作研究智慧工廠架構,2013年啓動智慧自動化和數據挖掘作業,2015年初建立了針對價值鏈分析的工業4.0組裝線。這種改造升級的成效是顯著的,產品品質持續改善,生產和交付效率明顯提高,客戶認可度不斷提升,市場空間也更為廣闊。

抽象來看,生產製造型企業追求的目標是基本不變的,即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滿足更具客製化的需求。不同企業因自身發展基礎等方面的差異,其能夠選擇的最現實、最經濟的競爭力提升,路徑也有很大差異。洪堡工廠的實踐說明,在技術研發、品質控制,特別是整體的精益生產,達到較高水準後,工業4.0解決方案已成為進一步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三、公共服務體系日益健全:從平台建設看工業4.0推進機制的完善
透過與德國各方的座談交流,我們發現,德國各界特別是政府對工業4.0平台(Platform Industrie 4.0)建設寄予厚望。

(一)建立平台是為解決德國數位化轉型面臨的問題
德國雖然對實現工業4.0,策略目標持樂觀態度,但也清醒地認識到,其在數位化轉型過程中,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在企業層面的IT建設和應用比較強,但在整個社會的IT建設和應用方面還較弱,特別是與美國的差距巨大;

二是仍然有45%的企業(主要是中小企業)缺少接受數位化時代的解決方案;

三是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與領先國家差距較大。工業4.0平台,就是在以產業跨界融合發展、「本於合作的競爭」為特徵的時代背景下,德國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推手。


(二)平台目前已經發揮實質性作用
工業4.0平台建設始於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三年多來已取得不少成效。

一是成為知識和資訊傳播節點。線上圖書館匯集了政府相關策略文件,以及平台各工作組的研究成果等內容。用戶案例地圖集中展示了德國各類型企業,應用工業4.0解決方案的實例,目前已有200多個。

二是為企業開展測試提供多方面支持。新的想法、模式、組件等,在正式投入生產前都需要做測試。平台詳盡列出了全德國500多處,能夠開展相關測試的地點,以便於企業獲取相關資源。與此同時,在德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的支持下,平台可以為中小企業,選擇適合自己項目的測試點提供建議,還能夠為這些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三是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平台已與美國、法國、日本、中國等主要國家,建立了聯繫或提出了合作計劃,希望讓工業4.0從一個「德國課題」變成「世界性課題」,也為本土企業走向國際市場,提供了便利。此外,平台在策略制訂、提出需要制訂的標準等方面也都有所作為。

(三)平台尤其重視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公共服務
「隱形冠軍」被普遍認為是德國製造業,長期保持競爭力的重要支撐。但在這次技術和產業變革中,基本都是大企業,特別是跨國企業做主導,而有相當一部分德國中小企業對數位化轉型,還抱有懷疑或觀望態度,特別是對前期高昂的投資,和後續不確定的經濟報酬心存疑慮。

針對這種情況,在德國政府的支持下,平台尤其重視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公共服務。其做法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保障中小企業的參與。比如,德國工業企業聯合會是平台的重要參與方,同時也代表著10多萬家企業會員的利益,聯合會就為很多無法參與平台的中小企業,提供了溝通橋梁。

二是為中小企業提供資訊、測試、資金等多方面支持。除上文提到的之外,平台還聯合其他單位,共同編制《中小企業工業4.0實施指南》,在工廠現場舉辦研討會指導中小企業實踐等等。

三是以應用實例化解中小企業的顧慮。通過一些工業4.0解決方案的應用展示,讓中小企業能夠看到實際的成本收益情況,以及對生產組織、商業模式、資訊安全等方面的實際影響,用事實和數據來引導中小企業開展相關工作。


四、啓示及借鑒
透過在各個方面的廣泛調研座談與媒體報導,對全球製造業發展格局的變化,以及如何實現製造業轉型升級,能夠有一些深切體會。

(一)領先國家積極探索智慧製造的發展路徑,並且正在加強相互合作
主要國家在智慧製造方面的探索,是圍繞理念、模式、技術、標準等多個面向展開的,核心是理念及其實現路徑。從博覽會情況看,工業4.0和工業網路這兩種理念,目前在全球競爭中處於帶頭地位,其他發展理念儘管仍有迎頭趕上的機會,但難度已經較大。

更為重要的是,博覽會集中展示了適用於不同場景的100多種解決方案,一些領域的實現路徑,已相對比較明朗,這都說明領先企業已經將重點,逐步轉向商業化應用和推廣。

此外,自2016年年初以來,通過工業4.0平台與工業網路聯盟(Industrial Internet Consortium)的對接等方式,德國、美國正不斷加強合作。2016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也是雙方合作的一個重要契機。首次成為博覽會合作夥伴國,美國派出了其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代表團參展。

在博覽會上,「當工業4.0遇上工業網路」論壇,共吸引了8000多人參加,很多與會者對標準銜接等抱有濃厚興趣。正如漢諾威展覽公司董事局成員Jochen Kockler所言,「這次展會說明了美國和德國在數位化製造和能源發展道路上,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夥伴關係。我們需要制訂統一適用的技術和標準,讓全世界的產品、機械、工業企業和人才互相連通」

(二)理性看待與領先國家之間的巨大差距,確實面對自身產業問題,尋求國際間的合作與改進
面對新工業革命,包括台灣確實面對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機會,但也必須看到挑戰威脅也十分艱巨。國際調察研究報告中,我們發現,在政策協調和針對性、生產製造過程與資訊技術融合、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與處境、創新組織方式等多個面向上,台灣與領先國家還存在很多差距,甚至崛起的中國,這些國家都直間接對我們的產業發展,有著而且有相當大程度的影響,這些差距與影響,在中短期內可能都難以縮小。

博覽會情況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博覽會的5200多家參展企業中,對岸中國約有650家,絕對數量排第2位。但大多數企業集中在燈具製造、鑄造等領域(雖然並非這些產業是低端的,只是這些企業生產的產品附加值不高),展位與之相鄰的企業大多也來自發展中國家,受關注度總體較低;已開始有一些中國企業開始進軍工業自動化、工業機器人等領域,但目前來看還相對比較初級;但有如華為等企業,開始在一些重點展館,與全球領先企業同台競技。這些消長,台灣的企業甚或主管經濟發展的中央政府單位,是否真正感同身受?還是僅炒作一兩個亮點,但仍舊沿襲舊思維及陳舊做法,愚弄與麻醉台灣各產業的發展前途?


(三)正確認識製造業向中高端「爬坡」的複雜性和難度,應腳踏實地、久久為功
產業發展實踐已反覆證明,行百里者半九十,製造業越往高端發展遇到的難度越大。先進製造業基本都是人才、技術、知識、資金密集型行業。在一定條件下,人才、資金、設備等還相對容易解決,但技術成熟、知識累積、市場認可等,在短期內很難實現跨越式發展。

台灣不若中國,有廣大的市場人口與覆地,很多口號式的政策,已無法像過去一樣帶動產業的發展。過去的二十年間,台灣政府提撥經費,透過公協會組織提供給一些產業,補助中小企業到國際參展的做法,實際上一點成效也沒有。

駐外單位代表,也經常藉這些國際性展覽,「慰勞」從台灣來的參展廠商。每每見此,心裡就淌血……一個曾被舉世稱羨的經濟發展,還有被樂道的科技成就,卻只能有這般的作為!?

(四)持續改造升級現有工廠是實現智慧化發展的重要路徑
在現有工廠特別是水準不高工廠的基礎上,如何對接智慧製造或者工業4.0,是很多企業關注的問題。

洪堡工廠的案例表明,問題導向地對現有工廠進行持續改造,是一條比較經濟可行的道路。一方面,多數製造業企業難以承受新建工廠的高昂成本。正如洪堡工廠負責人所言,「我們當然更希望能有一個新廠,來從頭佈局工業4.0,但現實是我們無法承擔新建工廠的成本」。

另一方面,持續改善是製造業發展的基本規律,在新形勢下依然如此。洪堡工廠始建於1965年,其能夠在50多年發展歷史中長期保持競爭力,靠的就是堅持一套持續改善的理念,並不斷深入實踐。該工廠近年來與工業4.0相關的實踐及成效,只是對此一個新的註解。

(五)政策環境是製造業發展國際競爭的重要維度,需要在協調性、精準度以及細節上多做文章

主要國家中高端製造業的競爭是多個維度的競爭,一國政策環境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維度。跨國比較來看,這方面台灣真正需要的是,如何讓身處雲端的主管機關與幕僚團隊,真正了解國際的產業現實環境,以及中小企業面臨國際競爭的處境,這些牛毛細節,才是政策發展的依據。

改革或帶來階段性陣痛,但絕對不是削弱競爭力與走回頭路,而關鍵就在是否有一定程度的配套規劃。或許全國都需認真思考與檢視,在談台灣產業競爭力時,「一例一休」是否能抗衡「一帶一路」?這個提問,不是針對議題本身,而是全面的探討!

3S Market本文為符合台灣實情,與原文有部分不同。




按此回今日3S Market新聞首頁                                                                     

                                                                    

.聊聊自動控制的基本概念



工業4.0、物聯網、雲計算、虚實整合…等等尖端創新的名詞,一直推陳出新競相面世。

可是自從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230餘年間,人類開始使用電力從事生產至今大約不到150年,第一套可程式控制系統面市至今,也還不到50年,人類的逐步進化配合科技進程的腳步雖不停歇,到如今面臨工業4.0的面市,似乎翻轉了整個世界!

可是核心的基礎及本質有變嗎?不論再怎麼令人目眩神迷的新興的名詞冒出頭,其實工業4.0的最基礎核心本質,還是在自動控制。若我們能把這基礎工夫打好,就不用怕千變萬化的物聯網時代來臨了!





但一談到自動控制,很多人都會有一種莫明的恐懼感,好像這是多麼專業的高深學問!其實就幾個觀念及專有名詞的釐清,就很容易豁然開朗的。


談自動控制,大概可以從以下幾個面向來討論:架構、控制器、輸出入點、軟體控制訊號類別格式,以及整合等;我們下面會依這幾個面向分別簡單介紹說明,這中間當然會有一些專業領域的專有名詞,但是這些專有名詞,自從有了“Google 大師”後都很容易在網路上查到了!

一.系統及連線架構
首先我們談架構,基本上自動控制的架構不外乎以下二種:

1.  集中式架構-這是自動控制最基礎的核心部分,及最簡單的初始架構,這個核心是由所謂的控制器組成,簡單的控制器可以是由單晶片結合基本的記憶體,再加上連結少數輸出入點位組成;較複雜的集中式控制器,則會採用較高階的高級運算型CPU+記憶體,及二階儲存媒體組合,這類型控制器通常除了可以處理的輸出入點位較多外,通常也會具備各類型通訊功能,以利整合下屬系統,或者更進一步擴充為分散式架構下的離散元件。

2.  分散式架構-既然是謂之分散就必然需要網路及通訊協定來連結各個離散元件,現在已經是網路當紅的時代了,所以這裡的網路,我們把它直接定義為乙太網路,大概不會有人有其他異議吧!所以分散各處的離散型控制器,透過乙太網路相連結組合而成的控制器網路,就是所謂的分散式架構,當然這個架構一定會有人質疑各自為政,何處為大腦?沒錯!雖有手腳眼耳但總是需要大腦統合吧!分散式架構通常需要加設一套自動控制維運中心(這部分會留待後面再談),現在這個角色都是由電腦結合一套中控軟體來扮演了!





二.控制器分類
接著我們來談談控制器,我個人把控制器簡單分為三類,分別為PLC、DDC及其他類,我們下面分別來談談這三者的差異:

1. 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程式邏輯控制器,顧名思義即可知道它是需要書寫程式才能運作的一個控制器類型,一般程式書寫、修改及運作的過程需要一定的程序-書寫-編譯-載入-執行,所以PLC必定存在一個人機溝通介面,較常見如RS-232、RS-422、RS-485、USB、乙太網路等均是,另外如記憶體及二階儲存媒體,以及基本的輸出入介面等,均是必要元件。由於國內教職體系,及工控行業這方面的教育及資訊很多,所以我們就不多著墨了!






2.  DDC (Direct Digital Control)-直接數位控制器,其實DDC的組成元件和PLC”是沒有什麼差異性的,若要說有所差別的話就是DDC比較針對特殊領域的應用,最早期是用在冷暖空調HVAC (Heating, Ventilat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領域,由於應用領域固定,所以它的基本應用程式在產品出廠時已經書寫內建了!所以應用DDC作業,不需要額外另請程式設計師進行程式設計,但也不是說這樣就可以幫老闆省下一筆費用了,因為一套DDC雖說出廠已經內建程式,可是可以應用的範疇還是很廣,內建的程式還是需要該領域應用工程師來挑選-設定-執行,比較複雜的應用,甚且可能還需要時序、邏輯組合等基本設定,才能達到該有及正確的功效!






一般說來PLC比較適合工廠自動化作業,DDC則比較適合大樓自動化系統;PLC比較適合作動控制作業反之DDC則比較適合環境資料收集。


3.  其他類-凡是無法歸類上述二類的我都把它歸為此類,譬如從很簡單的無擴充及連線功能的控制應用如冷氣機內建機板,各式家電控制機板等,到比較複雜具備通訊功能的電動馬達控制器,多功能廻路控制器、燈光調光控制器、現在愈來愈夯的各式物聯網控制器等均屬此類。這類型的控制器基本上功能單一沒有像DDC這麼複雜,但是也沒有統一的規格,所以要使用這類型的控制器,唯有靠工程師一頁一頁翻原廠使用手冊囉!



總結說來PLC可以從很簡單(如國產品永宏、泓格、研華等廠牌)到很複雜(如西門子 SIMATIC 系列),價位從分別從數千元到數十萬元間,分佈非常廣泛!

至於DDC則多屬進口品牌的天下(不是我們硬體做不出來實在是我們在特定應用領域的軟功夫太弱了),價位通常在上萬起跳至數萬元間分佈。

拜科技進步之賜,微處理器進步神速、記憶體及儲存媒體價格直直落,所以中低階PLC及DDC的硬體規格,已經趨於一致,沒有多大分別了!差別只是在PLC出廠如白紙一般,需要好的設計工程師巧手裝扮,DDC則因內含各類型應用領域知識(Domain Knowhow),所以會比同規格PLC稍貴一些,可是這部分費用,可以由工程師及後續維護費用中彌補回來,至於如何取用就見人見智囉!

下回我們再來談其它部分,期待再相見!

按此回今日3S Market新聞首頁                                                                     

.MetraLabs TORY RFID 庫存機器人使用效果良好

TORY - efficient automated RFID inventory robot



來源:RFID世界網 作者:特邀記者 林俊奇
  

德國機器人公司MetraLabs GmbH,推出的RFID庫存機器人TORY,近日慶祝其一週年使用紀念日,該機器人目前在零售公司Adler Modemarkte AG位於Erfurt的門市店投入使用。

TORY是世界上第一個,投入實際使用的RFID庫存機器人。該機器人的讀取精度高達90%。此外,該機器人還可擔任購物助手,引導客戶到所尋找的物品位置,並為其購買提出建議。

TORY是當今最先進的移動服務機器人之一。該機器人內置MetraLabs的專有導航軟體,能夠完全自主地移動,並有效地躲開障礙。此外,機器人具有12至18小時的續航能力,以及4小時充電時間。這些功能確保了,該設備的高投資報酬率。

  
AdlerModemarkteAG公司總經理兼IT部主管Roland Leitz評價說:「我們對TORY結果非常滿意,該機器人可自動,可靠的完成庫存盤點。這樣,我們便可優化店內商品補貨及支付流程。」 

自2015年12月1日投入使用以來,該機器人共掃描了500萬件以上的商品,移動了大概400千米,平均讀取精確率高達99.5%。在過去的一年中,ADLER已經在其他門市店,裝置投用了更多的TORY機器人。

門市店員工高度評價了TORY的表現。ADLER門店員工接受德國電視台採訪時表示:「庫存盤點一直是很困難的工作。該機器人是個很好的工具,完美的完成了這項工作。」

由於該技術,未來的工作環境將發生很大變化。儘管我們不知道這究竟會是什麼樣子,但TORY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人與機器之間的合作,可以取得成功。

機器人不會取代人,但它們會幫人做一些耗時、重覆的工作。這樣,員工便擁有更多的時間來為客戶提供服務,從而實現人和機器之間的有效工作共享。



按此回今日3S Market新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