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

‧ 2017\04\28\3S Market Daily 智慧產業新聞


3S Market deliver Smar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Business

                                                                                                                                                                                                                 

.真正的工業 4.0 是工業 4.0 思維!(暨 BIM 的介紹)

What is BIM?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 NBS National BIM Library


康橋科技 —— 白光攝影機專業廠商!



來源:物聯網世界


真正的工业4.0是工业4.0思维!
  

工業4.0
工業4.0是由德國政府《德國2020高技術策略》中所提出的十大未來項目之一。該項目由德國聯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聯邦經濟技術部聯合資助,投資預計達2億歐元

旨在提升製造業的智慧化水準,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夥伴。其技術基礎是網路實體系統及物聯網。

簡單來說「互聯網+製造」就是「工業4.0」。這個由德國提出的概念,美國叫「工業網路」,之前我們台灣也應景跟進叫「生產力4.0」,對岸中國則炒出「中國製造2025」,基本上得美中這三者本質內容是一致的,都指向一個核心,就是智慧製造。

工業4.0的特點
互聯:互聯工業4.0的核心是連接,要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和客戶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數據:工業4.0連接產品數據、設備數據、研發數據、工業鏈數據、營運數據、管理數據、銷售數據、消費者數據。

真正的工业4.0是工业4.0思维!


整合:工業4.0將無處不在的傳感器、嵌入式中端系統、智慧控制系統、通信設施透過Cyber-Physical System形成一個智網路。過這個智網路,使人與人、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以及服務與服務之間,能夠形成一個互聯,從而實現橫向、縱向和端到端的高度整合。

創新:工業4.0的實施過程,是製造業創新發展的過程,製造技術、產品、模式、業態、組織等方面的創新,將會層出不窮,從技術創新到產品創新,到模式創新,再到業態創新,最後到組織創新。
真正的工业4.0是工业4.0思维!
  

轉型:對於傳統製造業而言,轉型實際上是將傳統的工廠從2.0、3.0轉型到4.0的工廠,整個生產形態上,從大規模生產,轉向個性化訂製。實際上整個生產的過程更加柔性化、個性化、客製化。這是工業4.0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

工業4.0九大技術支柱
包括工業物聯網雲端運算工業大數據工業機器人3D列印知識工作自動化工業網路安全虛擬現實人工智慧

建築業在工業4.0時代的新思維
BIM建築資訊模型
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又稱作建築資訊管理(Building Information Management),是以建築工程項目的各項相關資訊數據作為基礎,建立起三維的建築模型,透過數位資訊仿真,模擬建築物所具有的真實資訊。

真正的工业4.0是工业4.0思维!
  

建築資訊模型的特點
可視化:BIM提供了可視化的思路,讓人們將以往的線條式的建構形成一種三維的立體實物圖形,展示在人們的面前,而且是一種能夠同建構之間,形成互動性和回饋性的可視。

協調性:BIM建築資訊模型,可在建築物建造前期,對各專業的可能形成的問題進行協調,生成協調數據,提供出來。

模擬性:在設計階段,BIM可以對設計上需要進行模擬的一些東西,進行模擬實驗,從而來確定合理的方案。同時還可以進行5D模擬(基於3D模型的造價控制),從而來實現成本控制;後期運階段,可以模擬日常緊急情況的處理方式的模擬。

優化性:基於BIM可進行項目方案優化,和特殊項目的設計優化。事實上整個設計、施工、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當然優化和BIM也不存在實質性的必然聯繫,但在BIM的基礎上,可以做更好的優化、更好地做優化。

可出圖性:BIM透過對建築物進行了可視化展示、協調、模擬、優化以後,可以幫助業主出如下藍圖:綜合管線圖(經過碰撞檢查和設計修改,消除了相應錯誤以後)、綜合結構留洞圖(預埋套管圖),以及碰撞檢查偵錯報告,和建議改進方案。

一體化性:基於BIM技術可進行,從設計到施工,再到貫穿了工程項目的全生命週期的一體化管理。

參數化性:參數化建模指的是透過參數,而不是數字,建立和分析模型,簡單地改變模型中的參數值,就能建立和分析新的模型。

資訊完備性:資訊完備性體現在BIM技術,可對工程對象進行3D幾何資訊,和拓撲關係的描述,以及完整的工程資訊描述。

數位化項目管理
提出「工業4.0」的德國,擁有先進的技術並不斷進行探索創新,結合了「工業4.0」和建築資訊模型BIM的理念,率先發明瞭數位化項目管理模式。


                                                                                                                                                                                                                 

.在這大資料量的世代,企業該如何做到經濟實惠的備援中心做異地備份呢?

Peplink Balance - Improve Your Connection

瀚錸科技


在這大資料量的世代,企業該如何做到經濟實惠的備援中心做異地備份呢?

相信在這大資料量的世代,很多公司都面臨到總公司與備援中心資料異地備份問題。例如某知名連鎖百貨業,台北總公司每禮拜有將近1TB的資料量,需要備份到高雄的備援中心做異地備份,原本是使用與電信公司申請的專線來做。

但發現 :  
1. 頻寬太小,備份速度緩慢。
2. 每年的線路費用高達近百萬,備份成本過高。
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

何不使用安全的VPN線路呢?
利用多條線路綁定成一條大頻寬的VPN,整合綁定多條線路提高VPN頻寬及預防線路中斷,使用家用級ADSL線路所構建的PepVPN其安全性能媲美MPLS級線路。

我們如何規劃?
我們可以使用Peplink Balance系列產品,使用ADSL做成大頻寬的VPN,取代MPLS/專線,降低成本,PepVPN Bonding技術可以整合多線路頻寬來達到大頻寬的外部線路和增加VPN的安全與可靠性。


以一個知名百貨的實例為例,如架構圖所示:



用了以下型號 : 台北總公司Peplink B710採用3條 100M/20M與高雄備援中心Peplink B580兩條100M/20M,透過Peplink功能Speedfusion PepVPN整合多條線路,來提升兩地間的頻寬與線路備援。

  


                                                                                                                                                                                                                 


.從原料到設備 金屬 3D 列印市場全面崛起

How Metal 3D Printing Works





來源: 智能製造網
目前,3D列印產業中,發展最為迅速的是金屬3D列印。相關金屬列印材料市場需求龐大,不少企業爭相投入金屬粉末研發和生產。與此同時,金屬3D列印設備市場也開始發力,大型工業商斥巨資建造金屬3D列印設備。


目前3D列印技術發展和應用相當普遍,當中金屬3D列印領域發展最為迅速,從而對相關金屬列印材料需求龐大,不少企業爭相投入金屬粉末研發和生產。

業界預計,到2025年全球3D列印金屬粉末市場規模將逾50億美元,遠高於2016年的約2.5億美元。與此同時,金屬3D列印設備市場也開始發力,大型工業商斥巨資建造金屬3D列印設備。

金屬3D列印快速發展,對金屬粉末需求日益增長,業界視為一個重大投資商機,吸引數以億元計的新投資流入。事實上,大型製造業例如航太和自動化工業生產,除了使用3D列印之外,已經涉足金屬3D列印技術。

金屬3D列印使用金屬粉末製造各種產品,包括鈦金屬製造的醫療植入產品,鎳合金製造的火箭飛航設備零件。美國電動汽車商特斯拉(Tesla)創辦人馬斯克,旗下的航空航太設備商SpaceX,就是使用這類零件。


未來數十年金屬3D列印必然普遍應用,對鋁金屬粉末、鈷金屬粉末,還有其他工業金屬粉末之需求,肯定會迅速增長。美國鋁業看中商機,去年宣佈在美國匹茲堡開設3D列印金屬粉末廠房,投資額約6億美元,為航太工業生產鈦、鎳、鋁等3D列印粉末。研究公司IDTechEx預計,到2025年全球3D列印粉末市場規模將逾50億美元,遠超於2016年的約2.5億美元。

由於全球只有少數生產商供應的金屬粉末,適用於3D列印技術要求,吸引企業拓展金屬粉末業務,迎接未來3D列印時代,其中一間是瑞典的3D列印生產商Arcam,旗下的加拿大金屬粉末製造商AP&C,在蒙特婁建廠,投資逾3000萬美元建造自動化工廠,為3D列印行業供應金屬粉末。

其他還有德國的H.C.Starck、加拿大的PyroGenesis都在銳意拓展3D打印金屬粉末業務。美國通用電氣同樣投資於3D金屬列印材料,去年以約6億美元買入德國Concept Laser股權。

受惠3D列印金屬粉末需求,工業金屬價格由2016年初的低位反彈,投資者看好未來增長前景,鎳和鋁的價格升幅超過10%。根據KPMG顧問行,全球約53%金屬企業都有投資或研發計劃,約40%考慮投資,大多數金屬公司在找一個適合時機,進一步拓展3D金屬列印相關業務。

全球最大型礦業公司必和必拓、Iluka Resources,分別投資於金屬粉末生產商Metalysis。這間金屬粉末生產商預期,3D列印金屬粉末,佔公司整體業務活動逾一半,是最重要的業務。

與此同時,金屬3D列印應用層面廣泛,金屬3D列印機亦被視為另一個投資商機。


這類金屬3D列印機銷售持續上升,目前每部售價超過50萬美元,每年產量只有數百部,可以預期受惠金屬3D列印大趨勢,未來數年金屬3D列印機功能和價錢,將更具備優勢。


                                                                                                                                                                                                                 

.美國太陽能產業為何勢弱?

What Type Of Batteries To Use For Solar



康橋科技 —— 白光攝影機專業廠商!

來源: 電力報


雖然製造和銷售已有40年歷史,但整個北美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卻只佔全球3%。雖然這一現象看起來並不是那麼明顯,但實際上卻確實存在:一方面,美國從太陽能產業誕生之初,便開始參與其中———美國太空總署(NASA)是最早為早期的衛星和阿波羅(Apollo)任務改進和完善了太陽能電池板;而美國企業製造和銷售太陽能電池板,也已經有40年歷史。

然而,目前整個北美的公司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只佔全球的3%,台灣和中國生產的太陽能電池板,卻佔全球的60%以上。

近日,《大西洋月刊》(TheAtlantic)就美國太陽能行業的發展採訪了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研究員馬克斯·傑內克(MaxJerneck),探討了華爾街曾經是如何扼殺美國的太陽能產業的,並指出未來這一現象,有可能再一次發生。


技術發展關鍵時期缺了資金
考慮到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發展,東亞地區擁有比美國廉價的勞動力,並不是美國太陽能發展龜速的唯一因素。因為電腦晶片產業和太陽能電池板產業,都是在冷戰時期就開始進入了研究和發展的熱潮中,並且兩者都在1980年之前實現了商業化,在1980年代中期,和1990年代亞洲企業崛起之前,這兩個市場基本都是由美國控制的。

但是,早在十年前,美國晶片產業就已順利上市,而太陽能電池板發展之路卻一波三折。時至今日,美國在全球電腦晶片行業發展中依舊領先,佔全球市場市佔率的20%以上,相比之下,為何美國太陽能電池板產業「掉隊」了?

學術期刊《科學進步》(ScienceAdvances),最新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到,美國經濟結構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產生了巨大變革,限制了美國公司開發新的產業和市場,特別是太陽能產業,使其技術在發展的關鍵時期,缺少了資金支持。

該論文的作者、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研究員馬克斯·傑內克(MaxJerneck)表示,這些情況現在依然存在,除非這些問題可以得到解決,否則這些問題將會限制碳稅,或者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的效果。

太陽能和微晶片發展比較
太陽能和微晶片,這兩者的發展存在許多差異。首先,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美政府向「民兵」導彈計劃,和太空計劃進行了巨額投資。

1970年代,美政府曾嘗試繼續參照1950年代和1960年代,對半導體行業模式,來制訂太陽能的發展計劃,但該項目卻缺乏資金支持。與此同時,美國能源部1977年才創立,而共和黨人一開始就想要將其瓦解。

傑內克指出,太陽能項目與微晶片項目有著不同目標。微晶片項目的目標是提升品質,無關價格。而聯邦太陽能項目的目標則是降低成本,而沒有品質方面的目標。這意味著,如果你降低製造成本,你也會削減太陽能公司的利潤空間———這也是該項目行不通的原因之一。到雷根總統上台時,他廢除了該項目。

此外,在微晶片行業不同規模的不同公司之間,也有很多的細分。該市場的最頂端有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中間有幾家公司,底下有小型的初創公司。由於這些公司的定位不同,它們相互之間並不是直接競爭的關係。

政府也實施嚴厲的反壟斷政策,來防止小公司跟大公司競爭。所以,相對於太陽能產業,微晶片行業有著全然不同的生態系統。

風險投資不適用於清潔技術
早在20世紀60年代,由於太空計劃有力的推動了太陽能電池板的開發。到了70年代早期,少數幾個曾經參與過太空計劃的企業家有這樣的願景———將太陽能發電帶到地球,並且為這項技術創造市場。

當時,他們關於太陽能的認知,還沒有成熟到可以讓其與傳統能源競爭。而他們首先關注的是離網市場,包括遙遠的廣播電台、鐵路道口、電網覆蓋不到的非洲村莊,然後慢慢地接近電網,靠近更大的市場。

此外,能源政策制訂者也希望利用發展核電的模式,來發展太陽能,並希望盡快把規模擴大,建設大型太陽能發電廠。大型企業集團也希望太陽能產業規模,能夠快速擴大,並積極研發先進技術,提高生產規模。

對他們來說,這項技術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而為了使這些投入有意義,太陽能必須成為主流技術。但如果僅僅是讓這些公司向非洲的村莊出售太陽能電池板,或者用於建設更小的消費電子產品,這並不是他們真正的興趣點。

與此同時,由於這些大型企業都是金融集團,所以他們也主宰著能源政策的制訂,並獲得大部分的政府補貼,這使得小公司難以與之競爭,所以有大量的小型太陽能公司,被大型企業集團收購。到70年代末,美國太陽能產業大部分業務,都被這些大型集團控制著。

傑內克表示,風險投資通常有3~5年的時間框架,對這些技術的發展,需要遠超過對其開發所用的時間。風險投資通常會在技術成為主流的邊緣時,就將其推入市場,例如,在21世紀金融危機前,風險投資曾巨額投資過太陽能,但隨著危機來臨,投資者們損失了許多錢。

顯然,風險投資並不適用於這種技術。麻省理工大學最新的一項研究也證實了這一觀點———風險投資並不適用於清潔技術。

終結管理時代衝擊太陽能產業發展
據悉,大約在1982年,美國修改了關於公司交易的法律,並允許敵意收購、股票回購和後保債券 (價格低但風險大的債權),解除了對金融體系的束縛。此後,美國掀起了企業收購的浪潮,企業狩獵者對其他公司進行攻擊,對太陽能產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當時美國通用電氣公司(GE)有一個太陽能部門,並計劃擴大其規模。但是由於傑克·韋爾奇任職首席執行官後,他主張通用公司僅發展其處於數一數二地位的業務,並強調「要不顧一切地攻擊其他公司,並試圖收購他們」。

所以,通用電氣公司關閉了太陽能部門,並對同樣擁有太陽能部門的美國無線電公司(RCA)進行攻擊。據瞭解,當時,RCA公司是技術開發方面,最具創新的公司之一,不過雖然他們開發了薄膜太陽能電池,但是還無法實現商業化,1985年RCA公司被GE公司併購。

據悉,直到1970年,美國依舊是管理時代———由經理控制公司,股東沒有對其施壓,要求短期回報。管理者可以對其想要的項目進行長期投資。隨著管理時代的終結,金融時代的到來,或者說是股東追逐利益最大化時代的到來,太陽能產業的發展也面臨了巨大的挑戰。

技術創新發展需要企業進行長期投資
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瘋狂收購,那些幸存下來企業,或許可以在美國建立一個,更具有競爭力的太陽能產業。有業內人士指出,如果美國的產業政策可以屏蔽小企業競爭,並不直接給予大公司補貼。這些政策將會幫助企業家們,瞭解他們的業務和技術。此外,也有言論表示,如果讓小企業決定政策制訂,在產業發展的早期階段,將無需大規模的政府補貼,並且也可以減緩建設小型離網市場的速度。

傑內克認為,為了使太陽能成為主流技術,仍有許多方面需要進行創新發展。目前,太陽能仍然是間歇性的,所以我們必須找到儲存和傳輸它的方法,如果僅僅為了讓更多太陽能上網,太陽能仍將處於發展窘境,畢竟電網不是為了太陽能而設計的

如果企業不想創新,只是想通過股票回購,來提高自己的價值,那麼僅憑碳價格制度,也無法引發創新。由於創新具有不確定性,想要創新發展,企業必須在未來進行長期投資。

而對於企業來說,如果有一個更簡單的方式來賺錢,比如回購自己股票或進行投機,他們沒有理由在新技術開發上冒險。所以要使碳價格順利實施,就必須著眼於建設創新型企業,以確保這些創新型企業具有長期投資。
到目前為止,風險投資已經在太陽能領域,損失了大量的資金。太陽能發展去要一個很長的時間,它與化石能源是直接競爭關係,並且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必須透過進行某種形式的企業重組,以進行創新,這就需要制訂政策,來打破大型企業集團關注點集中在企業季盈利,和股票價格的現狀。(陶鏡羽/譯 文章來源:《大西洋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