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 2016\12\5\ 3S Market Daily 智慧產業新聞資訊平台

3S Market deliver Smart and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Business

3S Market 傳遞 智慧應用與價值的商業資訊
今日主題 智慧監控、智慧傳輸\儲存\顯示、雲端\物聯網\大數據、應用行業解決方案
3S Market 最讚報


Netgear Orbi: A Detailed Review





應用行業解決方案

智慧監控應用


智慧傳輸\儲存\顯示

雲端\物聯網\大數據






                                                                                                                                                                                                                            

.台灣科技產業的下一步,只有經營產業鏈才有活路?!

WV共享經濟的新選擇



施正偉

上週三在台灣電信工程公會的一場內部活動,聚集了三十來家包括製造商、通路商、系統整合商與安裝工程商的小型交流活動。


電信工程公會召集人李金池先生,一看到幾未做公共工程專案規劃,以及國際知名高端監控系統代理業者,以及後來他在這場交流活動後的致詞,一直不斷強調這句話:「你們來晚了,我們等你很久了……」(這裡的你們指的是當日出席的製造供應商們)

一場小活動能點出什麼火花?
這場超小型的交流活動會後,幾家參與的廠商有著這麼樣的感想……

「這大概是破天荒,首次有產業不同的階層,大家共聚一堂互相交流……」,還有幾家這樣說:「這種形式的交流,好像比參加展覽、Road Show,更有意義、更有效益……」

實際上,這樣性質的活動,如果出現在兩年多以前,作為穿針引線的我,恐怕又再一次是做了「犯天條」的產業大忌。一位沒參與這次活動的朋友,事後得知後也半開玩笑的說:

「CA,你是覺得市場還不夠亂嗎?居然把一群不同產業階層的業者聚在一起,搞產業倫理大破壞啊?」


產業通路變了,但過去我們在作法上是否也變過?
從事電子科技產業媒體服務工作近三十年,一直自詡為產業的觀察者。在過去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產業階層區隔明顯,各階層也各司其在市場上的扮演角色與功能,一直到近十年「中國製造崛起」,以及「紅色供應鏈」大舉滲透到全世界各個市場,產業的變化與過去我們所意會的產業結構,早就已經是兩回事了。

這三四年來,台灣中小企業所倚賴接訂單的展覽、無論是網路或平面媒體工具,不斷縮小縮水。然而,卻很少人真正去注意整個產業結構的變化,甚至從中分析探討相關造成的因素與影響。或只想不斷用新議題,來帶動市場,結果是越做越疲!

在九月初,3S Market 也自辦一場很微小型的跨「相關產業」的交流會,那次邀集了22家廠商,同樣是現場氣氛活絡,幾乎是時間結束都沒還欲罷不能。這兩場3S Market自辦或應邀參與的活動,自然無法與大型展覽或展示研討、巡迴展等規模相提並論。

但相對台灣很多展覽的式微與冷清,很多研討會一成不變慣性地舉辦,其中最大的差異,就在市場已經走到,必須用產業鏈的共享經濟經營模式,而不再是單一產業區隔的經營呈現。


物聯網時代就是共享經濟時代,必須經營的是產業鏈?!
好朋友物聯網創新顧問講師裴有恆,以及臉書社團「安全監控兩三事」版主林祐祺先生都在網路上多次提到,物聯網時代不再是互相對立的競爭模式,而是必須再進化到互相協作的產業鏈經營模式。

什麼是產業鏈經營模式? 羊毛出在狗身上,豬來買單,或許道出未來經營模式的新變化與新格局。而這個模式,也在這六年來3S Market的經營與這兩場活動得到試驗證明。


3S Market 從談純粹監控應用,到這兩年跨及物聯網與工業4.0等智慧科技應用的議題,閱讀人數從一開始幾千到去年兩萬,到今年幾乎至少五萬讀者,每個月15萬左右的閱覽次數,說明3S Market的內容確實被智慧應用產業所重視。

而這兩場小型的活動,雖然在台灣景氣這麼嚴苛的氛圍下,也讓大部分參與的廠商都能感受到,開創商機必須要用不同的新思維與新作法。

歲末年終,分享個人一些微小觀點,期待 2017 我們共同努力走出新氣象!

                                                                                                                                                                                                                            


.藍牙 5.0 來了,你怎麼看?


Blockchain - A short introduction


來源:上海物聯網技術方案


什麼是藍牙?
藍牙是一種無線連接標準,旨在將獨立的設備連接起來,並實現短距離數據傳輸。它的名稱來源於公元十世紀的維京國王哈拉德·藍牙,他將丹麥的各個部落統一成了一個王國。

藍牙技術於1994年由愛立信公司提出,但直到1998年現在的藍牙技術聯盟才由愛立信、IBM、英特爾、東芝和諾基亞組建,1999年藍牙技術開始標準化。

目前我們最為廣泛使用的版本是2011年推出的藍牙v4.0,最新的升級藍牙v4.2。很快,藍牙5.0即將來臨。

 

藍牙技術的發展概況
不同的無線技術也早已形成「合縱連橫」的相互競爭與融合之勢,以期主導無線傳輸技術標準與市場應用,不過繼藍牙5.0標準的到來,這種局面或將發生改變,並有望給物聯網尤其是智慧家居市場應用帶來拐點。

彌補短板 藍牙5.0有望率先突圍
一直以來,藍牙、Wi-Fi、ZigBee、蜂窩網路等,多種無線傳輸技術,都在延續與升級自身的技術路線的同時,也在不斷融合新的技術優勢。

隨著萬物互聯時代的漸行漸近,多數聯網設備都要求集成藍牙、Wi-Fi、LTE等多種無線傳輸技術,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市場發展和產品應用帶來挑戰。

藍牙的性能特點也同樣在不斷拓展,繼藍牙4.2標準後,在不久前藍牙聯盟發佈了最新的藍牙5.0核心技術,彌補了藍牙多項不足,並被視為物聯網領域,尤其是在智慧家居市場的應用將會「鉗制」其它無線技術。

Bluetooth 5.0主要技術特點是
(1)、通信距離是提升4倍;
(2)、通信速率是提升2倍;
(3)、廣播包的數據承載量是上一個版本的8倍。

這些新的技術特性,使得Bluetooth 5的應用場景,將更加的多元化,從傳統的工業自動化,到Beacon類的應用,都可以通過以上的特性獲益。

藍牙無線技術作為全球的無線通信標準之一,致力於物聯網的發展,最典型的音頻藍牙應用外,採用低功耗藍牙技術的傳感器應用,在物聯網的不同的垂直市場中展開,如智慧家居、汽車、工業、零售業等等。

早在2014年12月份,藍牙聯盟發佈了上一代藍牙4.2標準,如今隨著Bluetooth 5.0技術標準的發展,其所彌補的技術弱勢,正在鞏固與強化藍牙在無線傳輸技術中的地位,藍牙也已經成為物聯網,尤其是智慧家居的應用中,不可或缺的主流應用技術。

藍牙5.0核心技術比藍牙4.2差異
(1)、通訊速度和距離
與Bluetooth 4.2相比,Bluetooth 5.0提升了2倍的通信速度,和4倍的通信距離,以及8倍的廣播通信容量。

(2)、通訊模式
Bluetooth 5.0的通信模式有2Mbps、1Mbps、125kbps三種,
Bluetooth4.2最大的通信速度為1Mbps,速度快至2倍,通信速度提升2倍後,在執行同樣數據量的情況下,通信時間變短,從而實現了低功耗。

在支持125kbps通信模式下,與發送功率100mW的Bluetooth 4.2相比,Bluetooth5.0實現了最大400m的通信距離,是Bluetooth4.2的4倍。

(3)、未來藍牙5.0標準需支持更高的數據效率,以及更廣的BLE範圍。
隨著越來越多的產品採用BLE技術,需要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覆蓋水平,同時不對設備現有的功耗造成影響。

  
物聯網中藍牙技術應用的範圍
藍牙5.0標準將具備對更長運行週期的支持,使IoT和智慧家居設備在更廣的範圍內,來進行彼此溝通。而這種高中低三種通信模式不同速率,正是應對物聯網,尤其是在智家居領域的極佳應用。

未來的藍牙5.0標準需支持更高的數據效率,以及更廣的BLE範圍。隨著越來越多的產品採用BLE技術,需要更快的速度和更好的覆蓋水平,同時不對設備現有的功耗造成影響。

藍牙5.0標準將具備對更長運行週期的支持,使IoT和智家居設備在更廣的範圍內,來進行彼此溝通。



                                                                                                                                                                                                                            


ORBI 讓您的家充滿優質的 WiFi 環境

.谷歌雲加入數據區塊鏈服務,爭戰亞馬遜 IBM

What is blockchain?



leiphone 逸炫


谷歌云加入数据区块链服务,争战亚马逊IBM
谷歌雲服務將用於為銀行測試數據區塊鏈技術,最近幾年,IBM、微軟和亞馬遜都在這個領域中爭奪客戶。

咨詢公司 GFT 週五在一份聲明中說,蘇格蘭皇家銀行在一系列的數據區塊鏈新試驗中採用了谷歌的伺服器,用於貨幣結算和清算。據稱,谷歌的雲端服務還將提供給該公司的其它客戶,GFT 公司位於德國斯圖加特。

目前為止,IBM 和微軟公司都積極推出開發者工具,邀請銀行和創業公司用他們龐大的數據中心,測試這項新的數據庫技術。雲端服務的領頭羊亞馬遜也一直在與區塊鏈創業公司合作。GFT 是谷歌雲端平台合作項目的成員之一。

區塊鏈是一種分布式記帳系統,多個公司(例如銀行)可以安全記錄交易。數據庫的強大之處在於其可靠性:逆向恢復或改變已記錄的交易都非常困難。通過增強信任和合作,該技術有望讓很多行業更加高效,無論是完成國際轉賬,還是給供應商付款,所有流程都能降低成本。

金融、供應鏈、醫療和其它行業的公司都紛紛嘗試區塊鏈應用,他們為雲端服務玩家們,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包括 Alphabet 旗下的谷歌。雲端測試通常更容易,而且比在銀行自己的電腦上測試更快。

如果測試成功,雲端服務可能可以在區塊鏈應用中發揮作用,因為對於多個公司共享的數據庫,在雲端更易管理。據研究公司 Gartner 稱,今年,全球公共雲服務市場可以達到兩千零四十億美元,高於去年的一千七百五十億美元。

via Bloomberg

                                                                                                                                                                                                                            

最迷你無線雲端智慧攝影機

.正在落幕的免費時代:硬體免費背後的糾結與陷阱




leiphone 作者:李智勇




按:本文作者李智勇,十年棧道程序員,有一個好玩的公號:zuomoshi(琢磨事)。

我們經歷了一個非常神奇的免費時代,音樂是不要錢的,軟體是不要錢的,視訊影像是不要錢的,硬體是貼著成本賣的等等,甚至克里斯·安德森還專門寫了一本書叫《免費:商業的未來》。

但風向似乎正在轉變,硬體上極為激進的中國樂視陷入欠款風波,而視訊網站開始積極推出收費服務,似乎可以說以免費為代表的網路時代正在落幕。

免費背後的密碼


免費背後的核心還是經濟問題

我們假設一款工具App的開發費用是200萬,再假設它有1億用戶,每個用戶有2年的使用週期,那麼把開發費用平攤到每個用戶身上成本是0.01元。

與此同時如果每個用戶身上,兩年獲取的收入為40元(通過廣告、遊戲等),那麼這款軟體完全不需要收費,極端講甚至可以付費來激進的獲取用戶。

這就是為什麼此前網路公司,那麼熱衷於燒錢的根本原因,每多燒來一個用戶,它就能賺十幾甚至幾十塊錢。

360的老周最先認識到這點,所以把防毒軟體免費,並總結出了自己的經典產品開發方法論:產品驅動,短週期迅速更替。剛需高頻,單點突破,橫向展開。

相比之下,McAfee則好像到現在還沒轉過這個念頭來。

但就像任何方法論或模式,總是有自己的邊界一樣,整個網路時代裡面最,刺目的兩個點就是:影像和音樂,這兩個點完全違背網路時代的一般規律。

不管是愛奇藝,還是QQ音樂等產品,其DAU在各種App中排名極高(基本可以排進前10),但它們就是無法盈利。

背後原因也並不複雜,還可以用上面的例子進行說明:假設每個用戶身上,可以獲取的收入保持不變,還是兩年40元,那麼只要兩年裡的版權、頻寬、儲存、人員費用超過40億,那這公司就賠了。網路模式顯然並非無所不能,而是有著自己清晰的邊界,其盈利模式其實是相當脆弱的。

上面這個帳,還可以在時空上延展一下,形成各種變種的算法,比如假設一個用戶的平均生命週期是5年,那麼我甚至可以把前兩年,可以賺到的錢補貼出去,這樣只要用戶在我手裡,我就有機會在後面3年裡把錢賺回來。

網路時代的免費,是靠這樣幾個點支撐著的:低廉的用戶獲取成本,成熟的後端變現系統,接入即可賺錢(正常人很難想象Facebook、Google的廣告系統,變的有多麼強大)。但入口價值不應該被高估,平均來說一年算20塊也就差不多了,如果是系統級應該可以高一點。

硬體免費背後的糾結與陷阱

當把網路的後端變現,和時空上的未來折現放到硬體上的時候,事情就變的有趣起來。做硬體的企業,會面臨一種非常尷尬的判斷:你的用戶到底是價格敏感,還是不敏感?

如果你的用戶價格敏感,那你不把價格拉低,你的競爭對手,很可能就會用後端變現的錢,以及未來的錢來打你。而你的品牌以及產品,自身如果沒有任何溢價,那一打就被打死了。

所以為了避免被動降價,網路公司就喜歡用上述方式,把產品價格主動拉低。這時候其它競爭者就很尷尬,他必須判斷跟還是不跟,不跟失去客戶,跟的話賺不到錢。

這樣整個生態,就會陷入到一種低水準競爭的狀態。因為上面這故事其實講不通,後端變現的通路,在硬體上基本沒有:硬體產品上用戶獲取成本很高,用戶數成長也很慢,同時後端變現系統也還沒影。

這三點一疊加也就意味需要投入的資本、需要燒錢的週期都變的極其長,收支失衡上只會比影像和音樂還厲害。

假設說我們做一款攝影機產品,並且產品本身不賺錢,那這款產品想突破500萬DAU,可能需要5年的時間。在這五年裡攝影機並不能對接一種Google那類的廣告系統,來實現後端變現,也就是說5年裡,研發、推廣、新產品研製等,會持續賠錢(5年3億+),但最終獲得的是500萬DAU,並且還不知道這500萬DAU,可以怎麼變現。顯然這並不是一種好生意。

這種硬體不賺錢的思路,還有一個隱性的弊端:如果產品本身是可以樹立品牌的,比如手機,那麼上述打法,對樹立品牌是有害的。

這打法也許可以建立一定知名度,但在美譽度的建立上,基本上會比較差。在上述生態中,由於彼此間是低水準競爭狀態,因此通常沒法做真的大投入的研發,也沒法打造真的精品,這顯然不利於建立品牌。


所以事情就變的特別簡單:假設五年需要賠X個億來做量,再賭未來5年可以把這錢賺回來,並且覺得這是不錯的生意,那麼可以優先選擇低價做量。否則做硬體,還是得回歸做品牌,不然最好的結局也就是雙輸。 

科技驅動下的新浪潮是否適合免費模式


有一次和公司裡同事聊天的時候,探討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在網路時代,做深度學習、做聲學算法的博士兄弟們,其實是有點失落的。這些東西非常難做,但其實並不產生那麼大的現金價值。

真正能迅速變現的是產品和營運的能力,比如說即使放再多的博士,估計也沒辦法迅速的做火一個陌陌。

但現在這個時候,事情恰恰掉過來了,深度學習、聲學算法,這些東西把進入門檻拉的很高,沒有高端戰鬥力(比如聲智科技有20+ PhD),你根本就沒有介入資格,尤其在B2B這種拼技術的領域。

不同的時代,其主角確實是不一樣的,這種行業特質的變更,也會進一步導致科技驅動的新浪潮,和此前的網路模式骨子裡不太一樣,所以也就很有必要從新浪潮的視角,再次審視一下免費模式。


科技驅動的浪潮具有這樣幾點特徵:

第一,介入門檻拉高,玩家較少。比如在基於多麥克風陣列的智慧語音交互領域,也就科大訊飛、聲智科技等幾個玩家。


第二,這注定是一場中長跑。重產品、營運並有網路效應的產品,可以在極短的時間裡獲取大量客戶,並且迅速增值。陌陌從公司成立到獲得過億用戶,只用了3年時間,但科技類公司顯然需要更大的戰略耐性,來樹立技術優勢,並且陸續開闢客戶。

這兩個門檻,從另一個維度挑戰了免費的思路:在一個玩家不多的中長跑領域,是應該免費燒錢獲取用戶,還是應該建立良性商業模式,維持技術優勢,似乎不是一個太難選擇的問題。


有意思的是,最有資格燒錢的大公司,在這方面也不是免費獲取用戶的思路了,比如亞馬遜、Google、微軟:

  • 亞馬遜的語音語義服務價格表
 正在落幕的免费时代:硬件免费背后的纠结与陷阱
  • Google 語音辨識服務價格表
 正在落幕的免费时代:硬件免费背后的纠结与陷阱

  • 微軟語音服務價格表
正在落幕的免费时代:硬件免费背后的纠结与陷阱

這些大公司可能都是看到了兩個相似的問題:
  • 第一語音需要一個逐漸起量的過程,燒錢並不能迅速促進起量
  • 第二語音交互暫時看不到後端變現的模式

小結


如果有一天AR/VR機器人等真的成為了下一代成熟的通用計算平台,那就可能會又一次出現,可以用軟體極為便宜的獲取客戶的機會,那時候如果後端變現的模式跑通了,免費的模式,很可能會再一次興起,但眼下來看,免費的思路確實即不適合硬體,也不適合科技驅動的新浪潮。

封面圖來自img.ptcms.cs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