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科技與製造業的匯合就是工業4.0的目標,德國政府推動了許多項目,來發展這項電腦化生產概念。德國統一後,蘇醒成為一股強大的工業力量。工程學博士Thomas Bauernhansl教授即將在德國法蘭克福召開的ISC高性能會議上,講闡述工業4.0的話題。
Bauernhansl教授在德國Fraunhofer應用研究促進協會,以及斯圖加特大學工業製造與管理中心擔任總監,他在德國汽車與機械工程行業有八年工作經驗,並參與了一系列頂尖製造技術的研發。電腦科技媒體TOP500 News對Bauernhansl教授進行了訪談,他談到了自己對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個人觀點。
TOP500 News(以下簡稱「TOP500」):自動化對於工廠來說並不陌生,已經存在了幾十年。「智慧工廠」的概念有何不同之處?
Thomas
Bauernhansl教授(以下簡稱」Bauernhansl「):智慧工廠之所以新,不只是因為數位化,還有將智慧生產系統實時互聯的可能性。只有通過大數據分析,這才有可能實現。
同時,智慧工廠也是實現去中心化的重要一步。實體的物理數據將通過傳感器的方式獲得。智慧工廠也將使用全球都可以獲得的數據,這必須經過分析和儲存。聯網將通過數位化通信技術實現,而實體世界中的營運,將由人類或者機器人來實現。
智慧工廠的目標是根據終端客戶,以特定方式來提供客製化服務。只有通過階層性較弱的網路來互相配合,才能讓這種服務在經濟上取得成功。
TOP500:這需要應用什麼樣的電腦技術?
Bauernhansl:在不久的將來,利用數據和專業技術來創造價值,將成為所有商業模型的核心。我們的挑戰是如何從收集到的大量數據中,自動生成出可用的資訊和知識,並且非常經濟地管理大量數據。
物聯網(IoT)平台是許多新商業模型的支柱,提供了幾乎實時的溝通,以及交易的高透明度。
所謂的「網路-實體生產系統」(CPPS)將是智慧工廠的關鍵。相應的層面有三種:在應用層面,資訊從生產控制和營運中獲取。平台層面是負責各種IT服務的整合。最後,零組件層面提供了傳感器、促動器、機器、訂單、員工和產品。將這些所有層面結合在一起,就有了數位化製造,用高級科技能力整合社會經濟需求。
TOP500:總體來說,智能工廠將如何改變製造商們的競爭趨勢?
Bauernhansl:製造商們必須更加靈活和多元。他們必須放棄控制。類似這樣的複雜系統沒法完全控制,因為智慧機器、訂單和工具基於動態數據來進行決策。有時候,人們沒法理解其內在的決策原因。人們必須得認識到這一點,知道如何控制結果。
企業與競爭者之間必須互相配合——這也是新的。之所以必須,是因為個體化、個人化的生產會通過多方使用的生產平台進行組織:客戶、供應商、服務商等等。這種新的商業生態,將整個生產過程相互關聯起來。
企業的產品會成為一種傳遞資訊與專業技術的媒介。產品和用戶之間的關係會變得透明,這帶來了新的機遇。為了利用這樣的機遇,企業必須理解這種新的商業邏輯,建立合作式的商業模型,即便是競爭依舊存在。這能帶來巨大的潛在經濟節省。
此外,客戶、供應商和合作夥伴之間的高度配合非常重要,遠遠超越了純粹的買賣關係。在理想的情景下,消費者也包括在了生產過程中,會帶來額外的價值。作為結果,消費者也負責承擔複雜度所帶來的部分成本。在過程中,消費者會帶來重要的數據,企業可以以此為基礎打造附加服務,從而直接或間接地開展業務。
TOP500:讓我們舉一個具體的例子。這樣的趨勢對於汽車製造行業有什麼樣的影響?
Bauernhansl:19世紀的工業效率先鋒弗里德里克·泰勒(編者注:弗里德里克·泰勒(1856-1915)是美國「科學管理之父」,擔任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主席和哈佛大學教授,提倡科學化、標準化管理,其思想在美國和歐洲影響深遠。)所設立的一些原則,如今必然會走到盡頭了。
固定週期的生產和組裝線,將會被模組化的行動工作台取代。舉個例子,對於汽車製造來說,這意味著車身將通過一個自動化指導設備,移動到一台智慧機器,機器可以通過WIFI或者網路進行實時溝通。機器「告訴」車身組件,自己準備好進行生產了。這樣,汽車工業將再一次被改變。
許多人將工業4.0描述為第四次工業革命。這也與汽車行業的新要求有關。對於許多新類型的設備來說,需求都在上升,尤其是個人化的需求。雖然在前面的三次工業革命中,更高的生產力永遠都是目標,不過現在,靈活生產、滿足定制要求的優先級更高。
TOP500:在這個新環境中,工廠工人的角色又是什麼呢,他們還有角色嗎?
Bauernhansl:人依舊會是生產製造的中心。在某些領域的員工可能會更少,例如行銷、訂單處理和管理。但是工廠永遠都會需要工人。工人會從沉悶的任務中解放出來,如果說製造過程是一曲交響樂,那麼工人就會是指揮家。有了智能IT工具的幫助,他們會專注於決策和控制生產。工人必須在IT和其他領域獲取新的技能。
我們必須花更多功夫來整合目前已有的IT技術,靈活、無縫地連接進入智能工廠基礎設施,工廠基礎設施是以工人為中心、以數據為驅動的。另外,我們還會越來越多地應用多模式人機交互界面。
在智慧工廠中,新的工具會為車間中的工人帶來力量。通過利用靈活的工廠基礎設施,來整合多個建設模組,人們可以專注在工人的需要、期望和要求上,獲得組織層面策略與變革管理的支持,從而實現進步。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強大的機器人會給工人提供支持。這些機器人只要幾分鐘就可以執行新的日常流程,並告訴員工需要實施哪些步驟。機器人可以持續不停地工作,對於工廠來說,無論是哪天工作、什麼時間段工作,耗費的成本都是一樣的。
TOP500:要讓這個概念成為現實,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包括技術上和文化上的挑戰?
Bauernhansl:最重要的挑戰是無處不在的快速網路基礎設施,以及網路-實體系統的標準界面。對於製造平台的大數據應用,我們需要安全與保護,這樣,行業內的人們才會信任這種與工業網路連接的新型聯網技術——工業4.0。
可持續經濟發展的潛能已經在我們的面前。這已經能夠說服行業去開拓新領地,利用恰當的投資和靈活性,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前進。這是國家可以保持國際競爭力和持續發展的唯一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