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主題 工業4.0、車聯網、智慧城市、經營管理探討
|
3S Market 最讚報
| |||||
工業4.0
| ||||||
智慧車載與車聯網
| ||||||
智慧城市
| ||||||
經營管理探討
| ||||||
3S Market 是台灣物聯網資訊、安全監控,與雲端智慧整合應用解決方案的人氣布落格網站,在公共、工商與居家三大應用領域中,提供產品、產業、市場以及行業垂直應用領域的資訊平台。 Smart、Solutions、Strategy 是3S Market 提供給智慧應用產業的核心價值。
2016年4月22日 星期五
‧ 2016\04\22\ 3S Market Daily 智慧產業新聞資訊平台
台灣車載資通訊產業協會簡介
台灣車載資通訊產業提供
《緣起》
台灣資通訊硬體強、軟體有潛力、服務則融合多元文化創新應用,技術結合服務就是台灣獨特的優勢競爭力,經濟部全力支持促成廠商間攜手合作並擴散產業的效能,並有信心在本協會(TTIA)平台運作下,以台灣深厚且前瞻先進的資通訊技術作後盾,跨足第4C(Car汽車),一定有機會成功搶佔國際市場。因此,希望透過台灣車載資通訊產業協會(Taiwan Telematics Industry Association, TTIA)提供產業交流、異業整合與跨業合作的平台。
《宗旨與任務》
以推動我國車載資通訊產業之發展及提升我國車載資通訊產業國際競爭力為宗旨。各項任務如下:
· 辦理研討會與展示會, 研擬協助措施促進車載資通訊產業上中下游整合之開發應用。
· 成立工作小組,進行國內外車載資通訊產業資訊蒐集與研究,媒合研發聯盟產品及技術,提供車載資通訊產業商機服務。
· 建立資通訊產業平台促進跨業合作,將有關車載資通訊產業之產品及技術加以整合以創造更大的產業效益。
· 有效協助產業界與產、官、學、研之資源整合、建立車載資通訊產業價值鏈、創造新客戶及新市場。
· 協助提升資訊業者、通訊業者、汽/機/自行車輛業者、系統整合業者、網路服務業者、觀光業者、交通運輸業者等行業創造車載資通訊產業價值鏈之國際競爭力。
《定位與發展》
《重要工作方向》
由於ICT技術成熟,加上產業迅速更迭,Telematics產業不再是「車上單體設備(Device)」而進入「整合應用系統」產銷體制,車聯網因應而生。因此於TTIA第二屆第三次會員大會中更名「台灣車聯網產業協會」提案也獲得會員熱烈支持。目前TTIA正著手於更名作業,更名後將持續推動多項台灣車聯網產業相關工作,讓台灣成為世界車聯網產業鏈最重要的一環,TTIA歡迎產業先進成為會員,共同發掘車聯網藍海商機。
台灣車載資通訊產業協會 (TTIA)
Taiwan
Telematics Industry Association
聯絡電話:02-2713-9126
聯絡窗口:張惠淑 秘書
服務信箱:ttia.tw@msa.hinet.net
聯絡地址:105 台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四段133號13樓(民生科技服務大樓)
‧ 名家專欄:物聯網產業- 工業 4.0 的「智動化」
Richard 裴有恆專欄
[工業4.0 就是要生產「智」動化]
‧ 「工業 4.0」不僅是自動化
來源:深圳商報
托尼·德雷舍爾是德國弗朗霍夫生產技術研究所的主管,他也是一名研究德國工業4.0車輛的專家。與他共同出席當天“中國製造2025國際論壇”的,還包括對岸中國工程院譚建榮院士、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彭泓博士等。該論壇是對岸第十四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的分論壇之一。
譚建榮院士認為,中國企業要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發展目標,需要在十項關鍵技術上實現突破:基於物聯網與RFID的智慧環境,以及數位化環境建設;面向分佈資源和製造知識的系統佈局,使知識佈局和資源佈局相匹配;以人為中心的智慧交互輔助系統;基於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的視覺化系統;產品、零件和物料、工具多層次的精確定位技術,實現精益化生產;自我調整抓取和路徑優化的智慧裝配;人、機器、機器人三者之間合理分工,協同工作,實現人機一體化;智慧製造和網上協同的標準規範;量身定制的智慧產品、智慧介面;基於價值鏈的製造服務。
德國弗朗霍夫生產技術研究所主管托尼·德雷舍爾表示,“工業4.0”不單是自動化這麼簡單,它實際上是工業自動化基礎上再添加很多其他元素。德國各個行業已經都在開始在推進工業4.0,尤其是汽車製造行業已經發展得非常快。醫藥行業、傳統機械行業也已經開始這一進程,另外一些傳統行業也已經有所動作。
“人與機器可以溝通,機器與機器可以溝通,其背後的規律是存在一套標準。”托尼·德雷舍爾建議“中國製造2025”戰略在推進過程中,當務之急是建立一套人機共認的標準體系,以便在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之間建立全網路的聯繫。
‧ 工業 4.0 下鋼鐵製造業 RFID 應用機遇與挑戰
來源:RFID世界網 作者:王晶
21世紀是一個由綠色智慧製造引領“智慧經濟,智慧世界”時代,自2013年德國聯邦政府提出《德國工業4.0》戰略以來,各國政府、跨國製造業巨頭都未雨綢繆,加速佈局本國製造轉型之路。
在工業4.0中,各個設備通過物聯網技術進行互聯,各企業通過互聯網進行互聯,最終實現資訊資料融合;流程設計可快速匹配,生產流程可靈活調整,最終個性化需求能得到快速滿足;工廠整個價值鏈獲得增值,企業效益獲得提升,最終客戶可以得到良好的服務;各項資源能夠得到合理應用,工作生活能夠得到平衡,最終為決策者決策提供科學性依據。
圖為上海寶信軟體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李尚春
4月7-8日,RFID行業盛會——2016(第九屆)RFID世界大會在上海張江博雅酒店順利舉行,此次大會共邀請500餘位RFID行業產業鏈各環節的優秀企業、行業權威專家、RFID終端使用者代表參與,共同梳理RFID行業十年發展成果,剖析行業發展方向,探討行業發展新模式。寶鋼股份控股的上市軟體企業——上海寶信軟體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李尚春先生參加會議並發表以《工業4.0下鋼鐵製造業RFID應用機遇與挑戰》為主題的演講。
據李先生表示,工業4.0下的鋼鐵製造業具有三大特徵:打造成人機融合、物理資訊融合的智慧工廠,這樣的智慧工廠是以人機環境自然交互,資訊物理世界緊密融合互動,生產過程高度自治綠色為特色,以雲計算服務為基礎;資訊貫通整個生產和上下游的智慧工廠,比如生產流程、製造系統以及供貨生產使用者間;生產組織、生產裝置、網路通訊、服務以及產品都能實現智慧化。
圖為上海寶信軟體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李尚春演講現場
RFID應用在鋼鐵製造業中的機遇
工業4.0下的鋼鐵製造業高度資訊化,資訊是縱向貫通且共用,而RFID技術能夠實現企業高度資訊化與數位化。會議中李先生指出,RFID技術可運用在工廠中的上下游供應鏈管理、設備資產管理、生產物流管理以及廠區安防管理。
RFID技術運用在上下游供應鏈管理是指在整個生產製造過程的開始一直到終端使用者,產品資訊都能被上傳至管理系統中,並能得到共用。工業生產的環境、生產流程以及物流情況等可通過標籤儲存並上傳至管理系統中,實現企業的資訊化與數位化。
在設備資產管理中,是對工廠整個設備的管理,包括生產的製造、運行、修復以及報廢的管理。若是對每個設備的資訊都能收集並能呈現在管理者眼前,這樣就能實現整個生產設備的高效運用以及及時處理設備故障,為企業帶來高效率的收益。
在生產物流管理中,RFID技術可現實對原料運輸管理,產品製造追蹤管理以及成品的標識管理。產品的入庫情況,出庫情況,中間庫情況以及樣件的管理都能實現清晰化管理。尤其是鋼鐵的原料運輸很重要。
在廠區安防管理中,RFID技術可高效管理人員、車輛出入,物資出入廠管理、貴重物品監管、危險區域管理、危險品及車輛管理,實現應急可指揮,資源可調度,出入可管理。
RFID應用涉及鋼鐵工廠生產的設備、環境、製造、物流、安防等幾乎所有過程,通過它實現了物理世界和數位資訊世界的緊密聯繫,它的自動識別特性和對資訊的包容性,為工廠的智慧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儘管RFID技術對鋼鐵製造業帶來很多益處與機遇,但其中的問題我們也是不容忽視的。
RFID應用在鋼鐵製造業中的挑戰
(1)環境惡劣
在鋼鐵生產中,大量的金屬對標籤的運用是一個挑戰,除此之外,高溫、露天時間長、強電池、腐蝕性強、粉塵大、強振動等因素給標籤的運用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標籤材料、標籤固定方式以及系統工作方式都需要認真設計和考慮。
(2)物件屬性差異大
鋼鐵的形狀差異很大,變化很大,有圓形、方形、線狀、板狀。鋼鐵的狀態也有冷有熱。這些對標籤的形狀、標籤特性、流程規劃也提出了要求。
(3)行業壓力成本大
鋼鐵行業面臨的成本大,這就要求標籤的成本不宜高,並且要實用。在運用過程中,需要規劃合理,抓住關鍵問題。
面對這些挑戰,李先生表示寶信是一個綜合實力較強的公司,在智慧製造領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寶信願意與同行同心同德,共同面對挑戰。此外,他表示寶信面對這些困難會耐心開拓,抓住機遇,共贏未來。
‧ 微軟要用聊天機器人取代 app?
(左2為正在接受採訪的 Mike Calcagno,左3為微軟小娜中國負責人閆勃。微軟供圖)
2014年4月,Cortana 在當年的 Build 開發者大會上亮相之後,被貼上了“微軟版 Siri”的標籤。2015年年中,微軟前所未有地為消費者提供 Windows 10 系統“免費升級”,並且在這個數億人使用的核心產品上整合了 Cortana。2016年3月的 Build 大會,Cortana 成為最亮眼的主角。微軟CEO納德拉稱,基於 Cortana 的協力廠商對話機器人 Bot 服務將成為新的應用程式(app)……
當普通用戶還搞不清楚 Cortana 比 Siri 強在哪裡的時候,這個看起來小小的語音助理,已成為微軟公司下一個最重要的戰略級產品。微軟為什麼這麼捧 Cortana?全世界不明真相的人們都有點兒“蒙圈”。但僅僅過了兩周,另一全球科技巨頭 Facebook 也在自己的年度開發者大會上公佈了類似的聊天機器人計畫。這下,人們心底的問號,更多了。
4月19日,微軟 Cortana 全球專案負責人 Mike Calcagno 在中國進行例行“巡視”,並且與小娜(Cortana 中文版官方名稱)專案負責人閆勃一起接受了記者的採訪。從他們口中,我們終於弄懂了微軟看到的未來。而且這個未來的出發點,與來自中國的微信有一些聯繫。
即時通訊app的啟發
當微軟CEO在 Build 2016 上介紹“對話即平臺(Conversations as a Platform)”的時候,中國觀眾一眼就看出了幻燈片配圖裡的微信聊天介面。這不是意外,納德拉在臺上轉述了一個關於微信的故事:華人高管陸奇80歲的母親,不太會用電腦上網,也不太會下載各種手機app,卻能從容地生活在微信裡,不僅能與人聊天,而且能使用企業提供的服務(注:Bloomberg的特寫文章中有更詳盡的描述)。納德拉總結道,這展示了人類自然語言的力量,微軟想把這種力量變成一種通用的電腦對話模式。
且慢。難道微軟 CEO 以為,我們通過微信訂餐或者買電影票的時候,像跟人聊天一樣,直接說話就行?其實不是這樣的,根據記者的理解,納德拉的意思是,如果在即時通訊軟體上使用自然語言完成某些任務更加方便,為什麼不呢?實際上,關於即時通訊app將主宰行動網路的討論,從去年初就開始在矽谷的投資人中流行起來。
微信既連接人與人,又連接商家與客戶所取得的成功,給了全球科技圈極大的啟發。世界其他各地流行的即時通訊app,比如 Whatsapp、Line、Facebook
Messager 都開始在接入企業服務上進行探索。
不過,微軟看這件事的角度有所不同。它從微信這樣的即時通訊app上究竟獲得了什麼啟發?Cortana 全球專案負責人 Mike Calcagno告訴記者,微信確實是個領先的即時通訊軟體的代表,微軟看到的是這類軟體所提供的對話式交互介面,從人與人的交互,擴展到了人與服務的交互,而且在全世界範圍內都非常流行。這種對話式交互介面,比人們使用app或者網站的服務更容易。
如果你沿著這個趨勢繼續往下追問,在即時通訊軟體中具體什麼樣的方式交互是最自然、最輕鬆的,就會獲得和微軟一樣的答案——人類的自然語言。
怎麼看待 Amazon Echo ?
交流中,Mike Calcagno 提到自然語言交互流行起來的另一個重要推動力是物聯網,因為大部分物聯網設備沒有螢幕,語音是人們與這些設備交互的基礎。這時候記者想到了家庭語音助理 Amazon Echo,問 Mike Calcagno 怎麼看這個設備。
Mike 回應稱自己很喜歡 Echo,這個設備剛好驗證了“對話式交互”的模式是可行的。亞馬遜為它的語音助理 Alexa 找到了一個有吸引力的場景——在家裡,尤其是廚房裡。Mike 認為,我們將進入一個多助理服務的時代,每個服務都有它擅長的領域。Echo 可以提升廚房的效率,Cortana 也有自己的策略,微軟的目標是把 Cortana 打造成提升商務人士生產力的個人助理。
兩歲 Cortana 的成長經歷
講俏皮話確實不是面向商務人士的 Cortana 最擅長做的事。發佈近兩年來,Cortana 最大的變化是什麼?Mike 介紹,變化可以總結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增加新的技能,尤其是更加主動提供幫助的技能;另一方面是在跟用戶相處中學到更多經驗,摸索提供服務的最佳方式。
關於新技能。Mike 講述了 Build 2016大會上的那個關於“提醒用戶”的例子:我們通過郵件跟別人交流的過程中,經常做了很多承諾(後天見、週六再去買),但只能記住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Cortana 作為一個合格的秘書,就會使用機器學習技術查找電子郵件中表達承諾或是表達約定的內容,這些信號可能是細微的,也可能是明確的,比如“我會在下周回復你”或“今天之內完成。”然後主動提醒用戶不要忘記自己答應過的事。從產品理念上說,Cortana 希望自己的行為可以幫助用戶變成更加遵守信用的人。這是微軟想要 Cortana 增加的主動技能。
關於跟用戶相處中學到的經驗。Mike 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PC上幫用戶關機。剛開始設計的時候沒考慮過這個功能,但在實際使用中發現用戶經常會向 Cortana 提出這個問題,問的人多了微軟就給 Cortana 加入了這項技能;另一個例子是手機上問時間。
設計的時候,Mike的團隊都覺得手機上本來就會顯示時間,如果人們問這個問題應該是有別的需求,所以把使用者帶到了搜索的介面中。後來他們發現,原來用戶真的就是想讓 Cortana 把時間讀出來。對 Mike 來說,Cortana 不斷學習的過程還體現在針對同一個問題,可能過幾天,她就能提供不一樣的答案。
基於 Cortana 的“服務號”
隨著相處時間的增加,Cortana 對用戶的瞭解之積累越來越多。協力廠商開發者如果想要通過聊天機器人(ChatBot)為使用者提供服務,就可以從 Cortana 身上獲得使用者的偏好資訊,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服務。這是 Cortana 的開放平臺吸引協力廠商開發者的一個關鍵原因。
Mike 告訴記者,對於協力廠商開發者而言,接入到 Cortana 中為使用者提供服務的另一個關鍵原因是,只需要很小的投入。因為微軟通過 Cortana Intelligence Suite 智慧服務包提供了機器人框架(Bot Framework)和認知服務的API,開發者只需要幾行代碼對接自己的IT系統即可。
待將來使用者可以選擇的服務機器人變多了,怎麼給這些服務進行排序就會變成重要的挑戰,商業模式或許可參考搜尋引擎。
顛覆app生態?
作為 Cortana 項目全球和中國區的負責人,Mike 和閆勃都認為,真正好的個人助理不該是萬能的,而是應該吸引到不同的“專家型”協力廠商服務,在各個方面為使用者提供專業的機器人服務。
微軟在 Build 大會上舉了在 Cortanta 上調用協力廠商服務訂外賣和訂酒店的例子,現在就判斷對話式交互的方式,比傳統選擇觸摸或滑鼠點擊軟體功能表的方式更加便利,是不切實際的。但開發者頻頻爆出的掌聲,也告訴我們,如果在 Cortana 中能在恰當的時候提供恰當的協力廠商服務,的確可以提升至少是部分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
微軟把自己在電腦基礎研發領域的看家本領,作為認知服務API開放給協力廠商,目的是吸引到開發者,共同“開創新交互時代”。納德拉介紹,未來人類自然語言會成為新的UI層,各類協力廠商Bot服務機器人將組成新的app生態,個人助理軟體則將成為元應用,地位就像電腦上的流覽器一樣。
其實沒人懷疑基於自然語言的對話模式是未來的發展方向,所有人也都清楚如今的app生態或許幾年後會被顛覆。面對這樣的“新事物”,人們最容易產生的疑惑是,微軟和它的聊天機器人會不會走得太快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