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 ‧2016\03\25\ 3S Market Daily 智慧產業新聞資訊平台


工業4.0智慧城市車聯網、環保節能、經營管理探討
3S Market 最讚報
工業4.0


智慧城市

智慧車載與車聯網

環保節能

經營管理探討







                                                                                                                                                                                                                            

‧ 今天 機器人又取代了我們什麼工作?

leiophone 宗仁

隨著人機大戰的結束,一向有危機意識的人們,開始關心人工智慧下一步的實際應用,「越來越多的職位被機器人取代」、「失業進入倒計時」……類似的新聞標題層出不窮。

特別是有媒體列出長長一串將被代替工種的名單,比如非訴訟律師,金融分析師,高等教師,醫師 ,藥劑師,各類諮詢師 ,網路運營和行銷,電話行銷,裁判記者,行政人員,財務人員,人事,翻譯等都赫然在列。

事實上,是我們過度反應了,如同汽車加工廠、自動化加工廠裡的工業機器人,代替一部分人工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但我們從來沒覺得恐慌過。

因為我們清楚地知道它到底取代了我們的哪部分工作,下面看下今天機器人取代的工作,你就不會那麼恐慌了。

全球金融業進入「機器人時代」
今天  机器人又取代了我们什么工作?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近日報導,在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機器交易員」已開始逐漸取代人類,向著高速運轉的金融行業進軍。現在,紐約和倫敦證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廳幾乎已經形同虛設,真正的交易過程由機器自動完成。但是,你真的會願意把自己的「血汗錢」交給機器人打理嗎?

在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市場中四分之三的交易,都是由演算法,即電腦程式按照一系列複雜規則完成。這種「機器交易」對投資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大到全球對沖基金,小到個人儲戶,無不受到其影響。

澳洲推出全球首款送外賣機器人
今天  机器人又取代了我们什么工作?

世界知名比薩連鎖公司達美樂澳洲公司日前宣佈,該公司已經研製出全球首款送外賣的機器人

這款機器人由達美樂和悉尼一家科技公司「馬拉松機器人」合作研發,實質上是用來送餐的四輪迷你無人駕駛汽車。它時速最高可達20公里,配備全球定位導航系統,能計算出最佳路徑;內置鐳射傳感系統,可避開障礙物。車上有可以保溫的食品箱,一次最多可放10張比薩。機器人抵達目的地後,顧客需輸入驗證碼方能取餐。

達美樂澳洲公司首席執行官唐·梅伊表示,外賣員送餐效率不高,這款機器人很高效,能夠降低勞動力成本。而且機器人安裝了攝影機,可將沿途圖像即時上傳雲端,防止有人破壞機器人。

機器人炒菜秒殺米其林大廚
今天  机器人又取代了我们什么工作?

這個叫Moley的廚房機器人,是Moley Robotics公司的最新黑科技,去年得了CES Aisa 2015最高獎。

操作也非常簡單,iPad上選好想吃的菜,其他一切交給機器人,吃完了不想洗碗怎麼破?這貨居然還可以自己搞衛生,洗個盤子啥的完全不是事兒,Moley號稱世界上第一款自動化廚房,廚房機器人看似簡單,但光機械手臂上就包含,129個感測器20個電動馬達24個關節。

韓國寫稿機器人取代採編記者
今天  机器人又取代了我们什么工作?

之前《紐約時報》主編每天工作24小時不休息,編輯文章的閱讀量平均是普通文章的38倍!這麼屌!因為它是一個機器人——Blossom

你不知道的是,中國的新華社也有自己的寫稿機器人「快筆小新」。據說各類中英文體育和財經稿件它都寫的棒棒噠!

而今天韓國的這位人工智慧記者在每天股市收盤時,基於韓國證券交易所的資料,0.3秒就可寫出一篇股市行情的新聞報導。

最神奇的地方在於,據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讀者看後,分不清到底是不是人寫的。更重要的是不僅是寫稿快,人工智慧記者只需首次設置費用,隨後運營費用接近於0

小結:

不知各位看官有沒有一種神奇的感覺,就是這些機器人代替的工作,讓我們覺得沒那麼恐慌,金融業被機器代替的部分,感覺就像之前ATM機的出現;外賣機器人就像汽車的出現,代替我們幹了那些風吹雨曬,我們很厭惡的工作;那個帥氣的炒菜機器人出現前,其實我們很多上班族都很久沒做過飯了;而最後的韓國機器人,有些催人淚下的深度報導依然是它不能寫的,它最多寫的是陳述事實的短新聞,so, 你越瞭解他,你就越知道機器人或者AI代替人類還沒那麼快。

                                                                                                                                                                                                                            

‧ 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勞動力已成必然趨勢

 来源:中國智能制造網

正如汽車代替騾馬、電腦代替打字機、互聯網替代古早交流方式一樣,工業生產中機器人代替人工勞動力這一趨勢必將到來。
工業機器人代替人工勞動力已成必然趨勢

一、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分析
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36860臺,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其中自主品牌企業在中國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9500臺,佔全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的比重達到1/4。預計本體產值約人民幣90億元,本體加整合市場規模約RMB270億元。
2014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57000臺,較上年增長55%,約佔全球市場總銷量的四分之一,已連續兩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


兩大因素驅動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快速增長。
第一個驅動力是機器代替人工。原因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
其一是低端勞動力供給不足8090后已經成為目前勞動力市場的主力,相比6070后,他們訴求較多,其中的顯著變化之一是越來越少的人願意從事工資低、單調重復繁重、環境差的工作,導致低端勞動力供給不足,每到歲末年初這種「民工荒」現象在沿海地區表現尤為明顯,用人單位越來越傾向于用機器人替代人工,從事這類工作。
其二是工業機器人替代人工經濟性不斷提升。一方面,勞動力工資全面上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基本保持兩位數增速,到2010年已經超過5000美元,而且由於低端勞動力供給不足,近年來農民工工資漲幅比城鎮職工還要快。


另一方面,機器人本體價格不斷下降。機器人價格下降不僅是國際趨勢,而且還因為主要國際巨頭紛紛在中國設組裝線,降低本體成本和價格。繼abb之后,安川和庫卡也開始在中國營建組裝線,並於2013年投產,兩家在中國最終年產量將合計達11000臺,相當於2011國工業機器人需求的近一半。川崎於20121224日也發布消息要在中國建組裝線。
上述兩項因素,導致工業機器人替代人工的經濟性不斷提升,工業機器人投資回收期越來越短,有的甚至兩年就可以回本。
第二個驅動力是產業升級。日韓等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經濟增速都出現大幅下降,日本GDP1956-1973年年均復合增速9.22%,下降到1974-1991年年均復合增速3.95%,產業結構也出現三個變化:一是古早重化工製造業在經濟總量中的佔比逐漸萎縮,產業內重組與整合明顯加強;二是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的新興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機械化、自動化及智慧化設備的大規模普及,導致企業生產效率和競爭力大幅提升;三是服務業佔比上升與消費升級並存。
反觀中國,目前經濟發展與日本70年代初類似,勞動力成本上升、能源緊張、資源匱乏、環境污染嚴重,適時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促進升級是中國經濟能否順利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而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需要大量的自動化成套設備相配套。
二、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前景展望
 ()最快1520年中國將普及工業機器人
中國政府對於工業機器人的各項扶持政策,並不亞於當年的日本和韓國,本土企業已經擁有了一定積累,並獲得了25%的市場佔有率,盡管存在應用成本高等問題,但工業機器人安裝量成倍增長已成定勢,預計3-4年內中國機器人應用規模將高居全球第一,10年內機器人密度,即每1萬名工人的機器人數將超過500臺。若各外部因素不出現大幅波動,預計中國最快在2030年,工業機器人在各行業內提供的生產力,全面超過企業工人。

()工業機器人時代提升產業質量與廣度
機器人的全面應用將會對生產方式和效率、產業結構乃至生活方式都帶來深遠的影響。首先,實現生產柔性化智能化。生產模式將由集中向分散方式轉變,產品同質化向個性化轉變,實現實時優化且自我組織的產業鏈。
其次,將對中國工業及相關產業產生重大影響,由於工業機器人的普及,對於其他智慧製造裝備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帶動整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的發展,導致一個包含新型工業PC、網路化PLC、自動化及通信元器件、高精度傳感器、智慧儀器儀表、智慧生產線等相關整機零組件的超萬億市場,將被創造出來。
最終,工業機器人普及將為企業員工帶來工作方式和環境的全新變化,全新的智慧自動化生產工作方式,使得工作不再被工廠等地理位置所限制,轉為虛擬的、地域靈活的遠程方式開展,員工將擁有高度的管理自主權,隨時調整并切換工作和生活狀態。


 ()工業機器人時代對社會提出更多挑戰
工業機器人時代也將使社會面臨更多挑戰,技術性失業的情況異常嚴峻。預計機器人全面應用後,中國將釋放就業人口超過2.4億,以受過初等教育的成熟生產性勞動力為主,這其中有多大比例能被迫轉型為技術人員,或轉投服務等行業乃至創業自謀出路,其對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影響只能通過實踐來證明。

針對機器人大潮所造成的深遠影響,中國法律法規、意識形態、社會結構等方方面面其實都沒有做好準備。但無論如何,正如汽車代替騾馬、電腦代替打字機、互聯網替代古早交流方式一樣,工業生產中機器人代替人工勞動力這一趨勢必將到來。
                                                                                                                                                                                                                            

‧ 什麼叫工業4.0 這篇文章通俗易懂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先看三個概念:

工業1.0
機械化,以蒸汽機為標誌,用蒸汽動力驅動機器取代人力,從此手工業從農業分離出來,正式進化為工業。

工業2.0
電氣化,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誌,用電力驅動機器取代蒸汽動力,從此零組件生產與產品裝配實現分工,工業進入大規模生產時代。

工業3.0
自動化,以PLC(可程式設計邏輯控制器)PC的應用為標誌,從此機器不但接管了人的大部分體力勞動,同時也接管了一部分腦力勞動,工業生產能力也自此超越了人類的消費能力,人類進入了產能過剩時代。

這三個定義都很學術,你們放心,這是我全文最學術的一段話,後面,我決定老和尚講故事的方法來給大家講這個故事。


要理解工業4.0,我們得先看下目前的狀況,我們稱之為工業3.X,用修真小說的時髦描述,也就是3.0中後期,這種狀態叫做完全的自動化和部分的資訊化。

咱們還得從工廠的業務模式說起。
作為一個工廠,存在的目的只有兩個,生產產品,然後賣出去。所以在工業企業中,通常會分為兩個大的部門,一個是生產部門,一個是業務部門,前者通過MES(製造執行系統)管理,後者通過ERP(執行資訊系統)來管理。

這兩個系統啥區別呢?ERP更傾向於財務資訊的管理,而MES更傾向於生產過程的控制,簡單的說,ERP主要告訴你客戶需要生產多少個瓶子,哪天下單,哪天要貨,而MES主要負責監控和管理生產這些瓶子的每一個步驟和工序如何實現。

在很多工廠的車間裡,各個生產設備之間、生產設備和控制器之間,都已經基本實現了連通。再跩一點的公司裡,整個工廠已經通過製造執行系統(MES)連通起來,而業務部門全部通過ERP連通起來了。
發現問題了嗎?

ERPMES其實並沒有連起來!
所以當ERPMES下達生產計畫指令後,MES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與計畫偏差的事項(比如設備壞了,原料不合格等等)MES會根據車間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但是ERP是不知道的!所以它會繼續按照原本的計畫執行訂單,時間久了,財務系統和工廠的實際情況就會出現非常大的偏差。


至於為啥沒連起來,兩個原因,首先是ERPMES的開發公司通常是兩群人,搞財務的和搞生產的合作,不但互相不懂對方的職業術語,雞同鴨講,而且互相看不上對方。另外,業務部門和生產部門在公司裡通常是分開運營,各自的領導有各自喜歡的供應商(原因你懂的)

當然,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是斷然不會乾等著兩個系統的偏差越來越大的,既然系統不給力,咱人工上,咱們工人有力量。所以工廠車間通常會定期把MES的調整項做成一個表,交給業務部門,然後由業務部門手動在ERP中調整過來。

ERPMES的問題,只是工廠內系統斷層的一個問題縮影,事實上工廠裡還有非常多的其他系統,設計、製造、採購、辦公等等,這些系統都是一個個的資訊孤島,互相都不知道對方在幹啥,幹到哪一步了。其中一個部分出了特殊情況,其他部分都不知道,只有等到問題出現了,才能退回來,所有系統再一個個改。

插一句,有些相當被看好的產品之所以難產,就是因為在設計的時候,生產人員並沒有即時瞭解情況,所以實際生產時發現,原本的空前大設計會導致良品率很低,只能退回去重新設計。這樣每一個產品都要改來改去,所以一個工業品從設計到上線量產,往往要用一兩年的時間。

當然,這種事也不是第一天存在的,以前因為在工業時代,產品的生命週期很長,西門子一個型號的變頻器可以賣三十年,這樣一兩年的研發上線時間,也就顯得不那麼長了,其餘的問題,靠著人工溝通,雖然有錯,倒也都相安無事。

然而,可怕的狼終於還是來了。

這兩隻狼,一隻叫產能過剩,一隻叫網路。
全球性的產能過剩,導致企業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以往一款產品賣三十年的做法已經不行了,你跑不快,有的是快的。老羅的錘子手機僅僅晚上線了幾個月,就從一款萬眾期待的爆款,成為了臭大街的過時貨,產品的生命週期大大縮短了。

網路時代的到來,撼動了工業時代的一大基礎,資訊不對稱。工業時代裡,因為生產廠家無法低成本的瞭解每一個客戶的需求,所以往往採用一刀切的方法,就是把需求做多的性能組合到一起,成為一款產品。

比如你想要一雙適合你的腳的鞋子,鞋廠是無法知道你的腳多大的,所以只能測量很多人的腳之後,把最集中的尺碼分成40號,41號,42號等等,但是如果你的腳偏肥或偏瘦,對不起,概不伺候。

網路改變了這個局面,人與人,人與廠商,可以低成本的實現連接,從而讓每個人的個性需求被放大,人們越來越喜歡個性化的東西。但是個性化的東西需求量沒有那麼大,這就需要工業企業能夠實現小批量的快速生產。

這兩隻狼,逼迫著傳統工業必須做一件事,一件工業社會最不愛做的事,就是快速、小批量、訂製化的生產。

這個時候,先得做點準備工作,就是工業3.0首先要進化為3.X,所謂工業3.X,其實就是先把ERPMES等等資訊系統徹底打通,讓工廠原本的所有資訊孤島實現連通。這個時候,就從完全的自動化和部分的資訊化,進入了完全的自動化和完全的資訊化,也就是工業3.0大圓滿階段。

好了,前面的都是現實問題,3.0大圓滿之後,我們就要開始科幻燒腦之旅了,我們終於要衝擊工業4.0了。這個過程中,3.0中以及完全的自動化和資訊化要開始做一件事,就是結婚,生孩子。


這個過程,德國叫工業4.0,美國叫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的腦殘粉們把它叫做萬物互聯。

這裡我要說一下,所有的物,如果需要互聯溝通時,就有一個問題,說什麼語言?說英語、德語、還是台灣話?

通訊協訂是什麼,這個是一個關鍵問題。你可能會說,為什麼不用現在互聯網的通訊方式,也就是TC/PIP協訂,這是個技術問題,沒法給你這種小白解釋明白(其實我這個曾經的半桶水自動化工程師也不怎麼太懂)。簡單的來說,互聯網的通訊方式,速度還是太慢,精準度還是不夠,安全性還是不好。而工業生產中,對於速度、精度和安全性的要求,要遠遠高於你在家下德藝雙馨的蒼老師電影的要求。

所以萬物互聯,必須需要一個專門的通訊協訂。
這也是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工業互聯網,這些時髦的名詞背後隱藏的核心問題,大家在爭這個通訊標準。美國的互聯網世界第一,所以美國人希望從資訊化層降維到自動化層;而德國的機械製造業最強,所以他更希望從自動化層升格到資訊化層。

按照修真小說的習慣,每一個境界都要分成一個小境界,以突顯差異,我按照這個方法,把工業4.0也分成六重天。

工業4.0第一重天,智慧生產。
之前我們說過,生產設備和執行資訊系統也各自連接起來,並且設備和資訊系統之間也連接起來了。你有沒有覺得還缺點什麼?沒錯,就是生產的原材料和生產設備還沒有連接起來。

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一個東西,叫做RFID,射頻辨識技術。估計你聽不懂,簡單來說,這玩意兒就相當於一個二維碼,可以自帶一些資訊,他比二維碼厲害的地方,在於他可以無線通訊。

我還是來描述一個場景,百事可樂的生產車間裡,生產線上連續過來了三個瓶子,每個瓶子都自帶一個二維碼,裡面記錄著這是為張三、李四和王二麻子訂製的可樂。

第一個瓶子走到灌裝處時,通過二維碼的無線通訊告訴中控室的控制器,說張三喜歡甜一點的,多放糖,然後控制器就告訴灌裝機器手,「加二斤白糖!(張三真倒楣……)

第二個瓶子過來,說李四是糖尿病,不要糖,控制器就告訴機器手,「這貨不要糖!

第三個瓶子過來,說王二麻子要的是芬達,控制就告訴灌可樂的機械手「你歇會」,再告訴灌芬達的機械手,「你上!

看到了,多品種、小批量、訂製生產,每一灌可樂從你在網上下單的那一刻起,他就是為你訂製的,他所有的特性,都是符合你的喜好的。
這就是智慧生產。

工業4.0第二重天,智慧產品。
生產的過程智慧化了,那麼作為成品的工業產品,也同樣可以智慧化,這個不難理解,你們看到的什麼智慧手環、智慧自行車、智慧跑鞋等等智慧硬體都是這個思路。就是把產品作為一個資料獲取端,不斷的採集使用者的資料,並上傳到雲端去,方便用戶進行管理。

德美工業4.0和工業互聯網的核心分歧之一,就是先幹智慧工廠,還是先搞智慧產品。德國希望前者,美國希望後者。

工業4.0第三重天,生產服務化。
剛才說了,智慧產品會不斷地採集使用者的資料和狀態,並上傳給廠商,這個就使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成為可能,向服務收費。我好多年前在西門子的時候,西門子就提出來向服務收費,當時我覺得這是德國佬拍腦袋想出來的傻×決定,但是現在我才明白這是若干年前就已經開始為工業4.0的生產服務化佈局了。你對西門子的印象是什麼?冰箱?你個糊塗蛋,西門子這些年已經悄然併購了多家著名軟體公司,成為僅次於SAP的歐洲第二大軟體公司了。


這個服務是什麼呢?比如西門子生產一台高鐵的牽引電機,以往就是直接賣一台電機而已,現在這台電機在運行過程中,會不斷的把數據傳回給西門子的工廠,這樣西門子就知道你的電機現在的運行狀況,以及什麼時候需要檢修了。

高鐵廠商以往是怎麼做的?一刀切,訂一個時間,到時間了不管該不該修都去修一下,更我們汽車保養沒什麼差別。現在西門子可以告訴你什麼時候需要修;什麼時候需要養護,你要想知道,對不起,給錢。

再舉個例子,智慧產品實現後,每一輛汽車都會不斷地採集周邊的數據,來決定自己的行駛路線,整個運輸系統會完全服務化,任何人都不需要再買車,有一天也許自己開車會成為嚴重的違法行為,因為設備是智慧的,而人確是不可控的

在這個階段,所有的生產廠商都會向服務商轉型。

工業4.0第四重天,雲端工廠。
當工廠的兩化融合進一步深入的時候,另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就有要孕育而生了,這就是雲工廠。(兩化所指為資訊化和自動化)

工廠裡的設備現在也是智慧的了,他們也在不斷地採集自己的數據上傳到工業互聯網上,此時我們就可以看到,哪些工廠的哪些生產線正在滿負荷運轉,哪些是有空閒的。那麼這些存在空閒的工廠,就可以出賣自己的生產能力,為其他需要的人去進行生產。

互聯網行業為什麼發展的這麼快,就是因為創業者只需要專注於產品和模式創新,不需要自己去買一個伺服器,而是直接租用雲端的服務就行了。而目前工業的創業者,還是要不斷地糾結於找OEM代工還是自建工廠中,這個極大地限制了工業領域的創新。當雲端工廠實現的時候,我預言中國的工業領域將出現一個比互聯網大百倍以上的創新和創業浪潮,那個時候這個社會的一切都將被深刻的改變。

之所以堅定地要做工業互聯網領域的投資和創業服務,就是在等這個風口。但願我是先輩,不是先烈。就算是先烈也沒關係,咱思想覺悟高,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工業4.0第五重天,跨界打擊。
互聯網行業天天說降維打擊傳統行業,什麼谷歌亞馬遜,可是我告訴你,當工業4.0進入第五重天時,工業企業的跨界打擊將比這些互聯網企業猛烈百倍。這個過程將從根本上撼動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根基,重塑整個商業社會。

舉個例子,一個生產手錶的廠商,這個表每天貼著你的身體,採集你身體的各項數據,這些數據對於手錶廠商也許沒啥用,但是對於保險公司就是個金庫,這個時候,手錶廠商搖身一變,就能成為最好的保險公司。

當自動化和資訊化深度融合的時候,跨界競爭將成為一種常態,所有的商業模式都將被重塑。

工業4.0大圓滿,駭客帝國。
整個工業4.0過程,就是自動化和資訊化不斷融合的過程,也是用軟體重新定義世界的過程。


在未來,多元宇宙將在虛擬世界成為現實,一個現實的世界將對應無數個虛擬世界。改變現實世界,虛擬世界會改變;改變虛擬世界,現實世界也會改變。一切都在基於資料被精確的控制當中,人類的大部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都將被機器和人工智慧所取代,所有當下的經濟學原理都將不再試用。